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八年级地理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生活结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当前,在初中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仅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逐渐丧失,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生活存在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以此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将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中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自身所了解的地理开始,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以便于让学生养成多看、勤看的习惯。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风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校旗杆上的国旗进行观察,以此来了解国旗飘扬的方向,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来查阅资料,不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2.将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变动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为了有效促进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将新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转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将生活中的内容有效融入教材中,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产生新知识。
3.利用图像代替语言讲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利用图像创设情境,不断代替语言讲解,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整理地理知识,创设出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生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利用语言进行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生动的图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利用生动的图像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有效运用表演形式
教师可以有效设置情境表演模式,以此进行教材的模拟以及生活化,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效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地理知识生活化促进学生学习与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锋面雨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将教材讲解的锋面雨形成做成动画,动态模拟锋面雨的形成,以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这样将会促进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带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资源 初中地理 教学
将多媒体和地理教学整合在一起,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氛围,它不仅能体现老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探究、自主、合作为出发点的主体学习,它很好的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的提高都得到了落实。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大力发挥素质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现代初中地理真正摆脱了传统的老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模式,为了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多种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视听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是把动画、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集成性与可控性,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功能,让学生进行学习验证、调整学习进度、实时反馈,最后为学生提供可调节的读写、视听学习环境。在这期间,老师是一切工作的指导者与领路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上传的精华帖,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将知识面拓展到书本以外。同时,老师也需要从多个领域关注地理科目与帖子,通过存储信息资源,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与处理,从而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建成资源库,让论坛拥有资源存储的功能,将教学设计、试题与教学资源利用帖子等形式进行存储,有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最后,整合资料性质进行分化与归类,需要时再下载使用。
通过在网上搜集和地理相关的笑话或者经典内容,将其变成日志上传到空间。或者建立博客,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反思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改就是老师整合已有的教学思想,将与地理、国家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同时这也是考试导向与地理界学者一直关注的领域,而教学工作则需要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这也是当今课标与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是地理在现代教学中的要求。在进行网络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老师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也将得到改善。
二、培养识图与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论坛中的笑话、幽默与谜语整合各种知识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凝聚注意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兴趣。
从地理教材编写过程来看:有大量地理图像,具体包含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与景观图等,以及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漫画,地理图像作为整个教材学习的关键,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性,对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分布规律与内在联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图像功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如:在学习火山分布与地震带时,先注意六大板块的边界与范围,然后结合《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以引领学生掌握火山与地震带分布位置,和前图进行对照后,得到最终结论:地震与火山多集中于两个板块交界。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地理图像能帮助学生调动思维与感觉器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样的能力。
三、优化第二课堂,学会识记
一、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1.定位不准确
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即根据三维目标整体、合理布局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有序安排教学环节,正确构建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而实际上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击抽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一是没有进行目标三维度的区分;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三是一些教师仍以课改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三维度,没能深刻领悟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宗旨;四是一些教师凭经验只设计教学过程,不作教学目标设计或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没有侧重与取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目标意识,认为教学流程、重难点把握、教学方式采用等均是凭经验,教学目标的续写主要是照参考资料抄抄而已;有的教师则是对课标、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情况研究不足,不知道该如何拟定教学目标或没有把握好三个维度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技能、能力及情感目标,有的虽然注意到了三维目标,但是却将其割裂开来。
2.陈述不清晰
教学目标具有评价、激励、反馈教学的功能,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产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实施的反馈比对教学目标修订教学策略、方法与进度,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因此正确实际教学目标对教学意义重大。一些教师有十分充足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目标陈述随意性、盲目性大,多陈述模糊,不可测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学目标的陈述:“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状况,知道我国降水分布规律”。这句目标陈述中的动词“了解”、“知道”是表示目标层次或内隐心理活动的动词,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可观察的目标检测,失去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而“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则可测、可操作。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时应从地理学科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地理课程总体目标与不同阶段目标之间关系,逐级分解任务制定目标,同时遵循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另外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观测性、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
1.全面性原则
我们通常说的教学目标是指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要结合单元内容,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解读、细化、分解、续写,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的课程标准达成中根据单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比如关于气候类型学习,义务制教育阶段要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高中阶段“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学生要求停留在表象层面较多,学生对应气候类型图会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举例说明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即可,而高中阶段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对动手、动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课时目标,目标制定过高将难以达成,制定过低不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相辅相成,切不可割裂,其中知识是载体,过程是手段,情感是升华,在知识获取、方法掌握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生成。
2.整合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并与之对应,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思维过程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大为改观,但是情感目标常常被忽略,或者教师觉得难以把握而放弃。有的教师虽然有三维目标意识,但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常常将三维目标“肢解”,各自罗列。实际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能力、情感是在学习、思考、交流过程中获取,不可割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三维目标整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优秀教案》一书将三维目标分开陈述为:
A: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B: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与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的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3.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以上教学目标设计过多,难以测、评;将三维目标割裂,设计成若干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逐一实施,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
3.层次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层次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教学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还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较高一级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学目标不同,初中起始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就要比较基础,而到了冲刺阶段对于同一个知识要求就会变化,从识记、表述层面提升到分析、归纳、比较、应用层面上,要求明显提高。另外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达成要注意其层次性,因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脱离基础的能力和情感;过程和方法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来提升能力,同时伴随情感升华。
4.实用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可测、可量,便于操作,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途径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学习究竟达到什么目标。即教学方法、途径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实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观测、监控、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及结束后达到的标准可以进行评估。
5.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条就是“注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树立、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在陈述教学目标是切不可用“使学生.......”、“让学生......”,而应是学生通过看、思、说、做、练等形式达到目标,即“学生通过...学到什么...”,其出发点是学生,最终也是学生达到一定目标。如“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案例4,从自然、社会两方面简述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三、地理教学目标编制前的准备
第一步:进行目标陈述前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包括三大要素: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一般指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中的“标准”栏目中的各个条目或“活动建议”中的相应条目。“课标分析”就是设计者对“标准”中相应条目的解读。例如,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可解读为“首先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量义,其次要求学生能区分这两个概念,再次要求学生能理解环境承载力所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人口发展的警戒值。”
教材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特点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内在联系、重点与难点分析等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联系分析是重点。它不仅要说明教科书内容体系,还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这些内容,最后要对教科书内容选择与组织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准备状况、班级学习风气、性格、生活体验、生理心理特点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
第二步:列出知识网络确定知识点
知识点是课时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项目不交叉的若干要素,知识点的划分有粗有细,常需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按一定的规则将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这是编制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知识点的性质通常包括“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等几类。如河流学习的知识网络如下:
第三步: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基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其层级关系,对地理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目标水平层次划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理解、应用水平,技能目标分模仿、独立操作、迁移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体验(感受)水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行为动词。
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地球的大小”,是关于地理数据的事实性知识性质,在目标层次中对应“了解”水平,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可匹配为“写出”。地理教学目标陈述前的准备工作及步骤可归纳如图。
四、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案例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关于目标陈述技术,世界上流行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外结合法和艾思纳表现性目标陈述法。其中,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深刻影响我国本次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全部使用的是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通常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基于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八年级上《气候》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第34页文字、图2.16和35页阅读材料,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之最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影响因素,联系生活实际1-3个案例说明降水差异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第36页文字和图2.17,能够在导学案上准确地填写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名称,并能准确判断各地理区域所属的干湿区。
关键词:线索式教学;利用线索; 构建线索;总结线索
记得以前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也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剖析文章结构时经常性提到的。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却可以触类旁通。一次准备地理赛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章《极地地区》,这部分内容上过了很多次,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对比的方式来上。由于是赛课,如何上出新意,与众不同?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反复研读大纲、教材之下,决定从”极“字入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的意思是“顶点、尽头,程度上不能再超越。”,于是“醍醐灌顶”般联想到语文老师经常说的线索,确定了这节课的线索式教学法。我就带着学生从“极”字入手,突出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极”,自然环境的“极”(其中地形、气候中的气温、降水、风力都是“极”),自然资源的“极”(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都是“极”),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极”。就连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不仅把“极”摆在了最中心的位置,突出了“极”,而且使板书的形状又看似南极轮廓的形状。从这次成功的使用线索教学以后,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线索教学,大至整本书的结构梳理,小至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线索式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初中地理教学中线索式教学的细节。
一、利用教学线索,理清知识脉络
线索,是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服务而设置的贯穿教学进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体现了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认知和学习行为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都感觉乱七八糟的,可想而知学生更是云里雾里;有时候一节课上下来自己很高兴,学生也觉得学有所获。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外,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把本节地理课的内容梳理出一条合理的教学线索。而在日常评课中我们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流畅,层次清楚。”实际上也是评价老师是否巧妙运用了一定的线索。在地理课堂中,有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点出线索让学生跟着线索学习内容,如刚才提到的“极地地区”就是从头到尾围绕着一个“极”字;有的时候则是先按着线索的顺序上,在总结中点出线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美国》的时候,实际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内容就是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美国工农业经济发达,可以在按课本内容讲解完之后,提醒学生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America,我们把他翻译成美国,美在汉语当中是“好”的意思。你能说说美国有哪些“美”的地方呢?”于是学生记得了美国好,好在哪里。除了我们学的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可以再做相应的“美”的补充。
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索,合理的教学线索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和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师本人的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提炼而成的,教学线索能使教师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找到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散乱之中显示出完整,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十分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帮助学生有效地理清知识网络。
二、构建合适线索,指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中找出教学线索往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课不是语文课,不需要学生自己辛苦的挖掘线索以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大;地理课的线索只是把地理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的途径,好比精美项链的绳子,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地理知识获得上,所以地理课的教学线索主要是由教师找出来并指导给学生的。并不是每一堂地理课一定能有一个清晰地线索,也不一定每一堂课都去找一个“极”或“美”字这样的线索。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线索式教学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思考运用合适的线索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增效”。 教学线索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教学内容原有的顺序为教学线索
教材的内容在呈现知识点的方式上有很多种,多数教材的内容在呈现时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线索,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就可以直接采用教学内容原有的呈现顺序为教学线索。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内容较多,难度偏大,学生经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材编排的线索始终是“由近及远”。七年级下册的第六章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又分为两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七章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章分为四节,分别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这当中又是按照围绕中国周围从东亚到东南亚到南亚再到北亚(还有欧洲的一部分)的顺序;第八章的内容虽然还是在东半球,但是从空间上看离中国更远了,这是位于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这部分的四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也有一个空间线索,就是先介绍一部分在亚洲的位于亚欧非三洲交界处的中东,然后是欧洲,再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第九章从空间线索上说到西半球了,又分别选取了北半球的代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南半球的代表也是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介绍;最后一章到了既在东半球又在西半球的极地地区。再如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有“中国的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编排上也有相似之处。这种有着非常明显顺序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线索,要善于利用,不断强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脉络,有利于知识前后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的线索,老师不难发现,但关键是在教学中要主动地运用。
2.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章节在编排上是突出了本节内容的核心,围绕核心编写的教材,教师也可以以核心为线索来组织教学,达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效果,也为学生的记忆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例如七下第八章第一节中东地区,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大,如果单纯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很可能让学生觉得内容多而记忆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核心内容“长期的热点地区”,然后围绕核心也就是线索“热点”,分析成为“热点”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资源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文化差异等都是原因,从而内容结构清新,层次清楚。再如八下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核心内容即线索就是“特色旅游”,围绕这一线索,让学生学习“特色植物”、“特色动物”、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围绕“特色旅游”这一线索,提纲挈领,过程流畅,而且学生会牢牢记住。类似的可以采用以教学内容的核心为线索章节在初中地理中还有一些,如“欧洲西部“的教学时突出“发达”,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突出“因地制宜”等。
3.以学生认知过程为线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教学线索,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初中地理教材中不管是教材结构还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实际上也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为线索的,教师要善于理清教材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例如在初中地理中公认的最难的内容是初一一开始学习的“地球和地图”的内容,和地球、地图两者都有关的就是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认识、掌握和区分。虽然经纬线和经纬度的教学历来都是对比着上的,也是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总是会混淆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确立了以“横纬竖经”四个字为线索,在新课教学和练习、复习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牢固树立“横纬竖经”的观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经纬度、经纬线混淆的难关,为学生初中地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八上的中国自然环境的教学,我们首先不一定上来就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可以先帮学生理清自然环境的要素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学习通常包括的几个方面:地势地形、气候和河湖;气候中又具体分为气温、降水两个方面。学习任何地方的自然环境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然后再更深层次的研究各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点。
4.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力求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探究活动为线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抻和创新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印度》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看了印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泰姬陵,然后抛出参观泰姬陵的一个规矩“一年四季必须光脚参观泰姬陵”,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思考这个规矩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突出印度的气候在热带的特点,也对热带气候“全年高温”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比较零散的铁路相关的知识和铁路干线的分布串联到一起呢?我设计了一个“招聘网管”的案例,由于设计比较新颖,学生一下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当知道这个“网管”是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管理员时,便开始以此为线索,探究具备怎样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铁路相关知识的教学。
三、重视总结线索,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媒体素材 中学地理 融合 第三极 青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15
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平台选择和利用现代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W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尝试运用《第三极》这一媒体素材为中学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为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教学启发。
一、《第三极》与初中地理教材的联系
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的《第三极》,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的大型涉藏电视纪录片。该片共六集,分别为《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儿女》和《高原相遇》,讲述了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故事,包括其作为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当地的生态问题、农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改善对其发展的影响等内容。可以看出:纪录片《第三极》与湘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中《青藏地区》的内容十分契合。
二、《第三极》与教学内容链接设计
(一)河流源头
1.教材内容。教材第二段讲解了青藏地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亚洲众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青藏地区,理解青藏地区对亚洲河流的重要意义。
2.素材提取。《第三极》的第四集《上善之水》中以高清精美的画面展现了青藏地区作为亚洲大河的主要发源地,当地人都崇拜土地、崇拜水。全片以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开始,他们朝拜的是恒河的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同时重点讲解了雅鲁藏布江。
3.教学提示。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青藏高原作为大江大河的源头的雄伟与壮丽。要求学生记忆青藏地区大江大河源头的知识点,包括青藏地区具体为哪些河流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对亚洲河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视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源头之水从何而来,更全面地了解雅鲁藏布江的特点,从而拓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
(二)生态问题
1.教材内容。生态问题日益为现代人所关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难题。在教材第三段写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从而,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防治本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的问题。”
2.素材提取。《第三极》第二集《一方热土》中讲述了当地人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延续文化。其中介绍了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由于河流水位的变化,加上当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一片沙丘,还有当地人和沙搏斗的困难以及人们采取不同办法所取得的成果。
3.教学提示。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说出青藏地区的生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需要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治理。
(三)农业发展
1.教材内容。在教材中第三段讲解了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分布的地区是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同时其作为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青稞是青藏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以及其分布的地带。
2.素材提取。《第三极》第二集《一方热土》中讲述了在陈塘地区夏尔巴人在河谷地区插秧的故事,以及他们种植一种最顽强、最重要的高原作物――青稞。在第三集《高原之歌》中讲述了当地人们饲养绵羊的故事。
3.教学提示。通过这段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青稞对于青藏地区的重要性,分析青稞生长的自然条件,指导学生归纳当地居民是如何种植农作物的,总结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另外可以通过题目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随堂检测: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青稞主要生长在河谷地带,主要是因为这里()
A.光热充足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D.交通便利
(四)交通运输
1.教材内容。教材第四段和第五段中讲解了青藏地区有着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有新建的青藏铁路;分析了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使得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这一内容需要学生对目前青藏地区的交通网络有全面的认识,懂得交通发展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