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的简称是美育,美育的含义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如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等,让人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教育方式。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未落到实处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多体现的还是应试教育,没有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的还是语文考试的分数,就谈不上加强美育教育了。
(二)美育教育未受到重视
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强了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强调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美”这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缺乏美育教育的教师资源
中学生在成长阶段正处于青春期时代,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叛逆的思想。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以进行美育教育的教师又为数不多,给中学开展美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美育教育缺乏方法
在中学进行美育教育是一个新课题,这方面的教育方法不多,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探讨,这就给开展美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对策
在中学语文的课文中,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和诗歌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应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将美育教育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一)语文教学的导语中以自然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的审美热情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诗歌是最不好讲授的一种文体,它篇幅较短,多是抒情,只有课堂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完成诗歌的教学,尤其是在导语中通过美育知识感染学生的审美热情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梅岭三章》时,导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梅岭三章》导语中通过诗化的句子,形式非常优美,节奏非常鲜明,声调慷慨激昂,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充满正义的诗歌的意境中,给文章的后续教学带来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社会美
朗读课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抑扬顿挫、声调起伏的朗读声调可以把课文朗读得像唱歌一样动听。课文朗读是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联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带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社会美。例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课文传递的情感,再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段的朗读充满庄重的感情,第二段激情高声地朗读,第三段声调降低,感情悲伤,第四段高亢喜悦,第五段充满豪迈和乐观的情怀。通过不同感彩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大文学家、政治家胸怀天下的情怀,体现社会美。
(三)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体会作者的写法,理解形式美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音韵、节奏、联想、映衬、象征等写法的恰当运用,可以让文学作品变得有声有色,体现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例如《紫藤萝瀑布》中,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十年前衰败的花。通过花的对比体现了主题,人和花是一样的,都是起起落落,各有不幸,但是生命是无止境的。通过课文的形式美体现了动人的艺术美。例如课文《珍珠鸟》通过两条线索进行写作:第一是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第二是“我”对珍珠鸟的关爱过程。通过这两条线索的写作,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相互理解和相互宽容可以很好地建立信任的关系,这样充分体现了形式美,也让社会美得到了彰显,让艺术美更加生动。
(四)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渗透艺术美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建设开发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阅读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课堂,走到语文实践的天地中去,这个发散性的思维阅读形式可以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来实现。
拓展延伸的主要方式包括:主题性延伸阅读——感悟主体、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相关性延伸阅读——写法迁移、拓展积累、续编故事、比较材料、生活实践等,如《记承天寺夜游》里苏轼体现的旷达胸襟,对后人影响巨大,使许多身处逆境的人找到心理平衡,平稳走出人生低谷。与之相反,《济南的冬天》的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中因不堪侮辱投湖自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主题性延伸阅读,教育了读者,也展示了作品深刻的社会美。另外,板书设计讲究简洁、对称的布局美、色彩美、形象美,教师的语言美、形象美,都能渗透美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教育
1、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以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2]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教育学报,2005(1).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能开启心灵美感之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本该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语文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美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对学生实施美德教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美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扩展学生视野,美化学生心灵。无论是语言、行动、心灵,还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方面都必须应如此。具体地说即以自己的道德感、事业心、奋斗意志、生活热情以及仪表、教态、语言、板书等向学生传播美,而不能把美育看成只是少数专门从事美育的工作者的职责,这是当前很多教育者要转变的一个思想观念,又特别是农村的中学审美教育,要彻底转变那种只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不注重能力,又特别忽视审美能力的做法。二、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育,有其必要性美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路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精神”。美的熏陶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把它看作是兴国安邦的重要措施。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美感者合美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既而引以达到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教育”。由此可见,不论古代还是近代,教育家们都很重视美育。而现代教育中,美育仍是举足轻重的。美育传授审美文化,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帮助掌握美的规律,以引导审美感受,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美育对其他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就美育与德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导善”,而且可以“以德成美”。就美育与智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引真”,而且可以“以德成美”。
三、以情动情,引入意境,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伤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化的精神力量。了解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也会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已。这样,学生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四、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学生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觉得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写作起来文思泉涌,或扬清,或激浊,挥洒自如;有的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时时是黑暗,处处是丑恶,要他们作起文来,那艰难、那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其具体方法可以是先介绍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然后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实践和运用。如口头作文法,命题讨论法,一题多做法。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于笔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不就成为了生活美的创造者吗?
“美本身都是无限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美学理念飞入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欣赏真、善、美和辨别假、恶、丑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一定能形成审美的心理和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鉴赏;创造
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
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教师讲述富有感情,内涵丰富的作品,就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限的崇高境界。
二、发展审美鉴赏力
它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能力。这个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体味玩赏阶段。
1.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在文学鉴赏中,联想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程和跳跃,由作品所描写的形象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获得美感。想象则是根据作品的形象化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形象,并透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形”和“弦外之音”的心理机能。因此,语文鉴赏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的。
2.培养学生情与理互相渗透的能力
有了感性的东西,就要去仔细体味,让学生发现美。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情与理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审美判断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掺和着鉴赏主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又有理性在起作用,贯穿着鉴赏主体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济南的冬天》写景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冬天的济南是个无风响晴的“宝地”,它暖和慈祥,接着写了小雪之美,胜似“小水墨画”,最后把清泉垂柳的冬天比作“空灵的蓝水晶”,学生在饱含深情读懂这篇文章的同时,教师要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刻领会祖国的奇伟壮观,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三、发展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审美因素,用自己的手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就语文美育而言,创造美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准确、流畅、生动地说和写,以做到语言表达美。听、读是理解,语言理解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说、写是表达,语言表达的美育则主要是审美创造。
1.想象和联想是审美创造的一大特征
它是人们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作品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想象是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想象。因此,它是在审美过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改变个体通过感知所获得的映象,在心理上开拓出无限广阔、自由的时空领域,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东西。
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布置能唤起想象的作文。如《假如我登上月球》、《20年后的家乡》等,学生要写好这类想象丰富的文章,自然要翻有关科技资料,这就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就能写出 创造性的文章来。
2.审美创造的第二大特征是独特性与新颖性
创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渗透着主体精神独特性的新颖的活动。因此,从模仿到创造,要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范文、感知借鉴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写出新颖的文章来。
3.审美创造的第三大特征是丰富性和完美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诗歌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现今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成功的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思想的启迪,还包含美感的培育。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本身就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因素,因此,教师应自觉、充分地借助这些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根据感知、想象和情感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直观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由于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教师应尽量利用图象、投影、演示、声音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凭借直观去感知,以使他们产生悦耳、悦目、悦心的审美感受。 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人文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合理利用挂图、幻灯、录音、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或展示美的画面,或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
二、朗读诗文感悟美
通过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新课标”也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充分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从读中去欣赏美,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更要创造美的享受。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导入美的境界,进行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如《赤壁赋》、《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等,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对古文化的了解,也更增加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三、阅读鉴赏创造美
成功的语文教学,往往能够在学生获得新知识,接受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又为学生展现绚丽多姿的美的画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识辨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美的过程。美育实际就是给学生以美感,以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目前高一学生所使用的必修课本中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的美育蕴含十分丰富,信手可拈,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乏其美。就内容而言,主题思想的健康与深刻本身就是美,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是美,另外还有人物形象的美、环境的美、情节的美;就形式而言,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也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