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英萃小学6282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没有创新的语文教学和没有创新的挖掘与培养,语文教学将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进步,没有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这就要求教者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敢想,即积极开动脑筋让思维运转起来;敢说,即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敢做,即勤于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材,教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把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先从课文中的词语着手,如“探究”、“创新”、“创造”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养成创新探索的好习惯。
句段的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创新潜能。同时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创新精神,例如:课文中的谢皮罗教授、怀特森先生、居里夫人等,让学生学习他们勇不言败、不断创新的精神;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梦想的力量》等课文时,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以前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内在的潜能无法展示,学生相当于考试机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重在因材施教,因而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创新自由,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辩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创新。
创设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一个有趣的问题,都能在教学中充分的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创造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用统一的表准要求学生,过分追求统一,导致学生循规蹈矩,思维僵化,学生缩手缩脚,很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影响其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差生忽视了他们的闪光点。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适时予以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疑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在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编制好检测题,突出重点、解剖难点、提纲掣领,检测学习效果的同时巩固基础知识。教例评析法。这里指的教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理论联系实际,映证理论知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举例映证,并且借鉴以往的精华,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例的印证及示范作用,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实例引人,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有关的教例,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教例评析法教学,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直观生动完整的教学范例。
1模拟训练法
具体有三种训练形式:课堂环节模拟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相应的专题训练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课堂全程模拟训练,它主要强调的是综合训练学生上课的各项技能;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微格模拟训练,这种方法是在教学中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教学技能分解成易于掌握的单一技能,有效地分解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其教学过程大体包括:理论准备、教学内容准备、示范领悟、模拟训练以及反馈矫正。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针对具体章节和内容具体实施。探究发现法。教育活动是个体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它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就某一些问题进行深人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认真探索,发现问题,得出新意,促进自身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教研教改意识及教学创新能力。探究发现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举办创新讲座、启发创新意识,使自己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组织创新辩论、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及教学实际。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举办创新展览,交流创新成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2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意义
掌握了知识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实习中能够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所学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双方的作用,知识的单向传递为信息的双向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它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不认真钻研教材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改革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专任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内容及能力训练上的重复或遗漏问题、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问题,特别是补充和完善了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在考核时间上把平时考核同阶段考核相结合,解决了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改革问题,加强对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融人小学语文教改的新经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激励导向作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系。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逐渐转向应用型,高校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地转变思路,从而为社会输送优秀建设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大学语文改革,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与当前大学生所具有新特点,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本文先对当前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大学语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一、引言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这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以及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社会对应用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完善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式,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带来不利影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语文这门课程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分析大学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目前的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问题,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投入外语学习中,从而轻视对母语知识的掌握。因此,大学生对语文这门公共基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再者就是学习目标模糊,学生认为语文课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轻易通过考试,如在考前看看书、背背考题,学生这样的做法即使在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带来帮助,如当前大学生执笔写作能力不高、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阅读能力不足等。[1]第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语文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因此,学校设置语文课程方面把它划分为非中文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定位出现了误区。大学语文到底如何定位,这是许多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正如张福贵教授所说:语文教育和专业中文教育比较,当前许多学校还把语文放在边缘化学科状态,除了把语文视为存在于发展的基础科学之外,大学语文在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方面还需要确立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2]第三,教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高校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经过了几次修订,使得大学语文教材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教师在选择方面出现一定的分歧,教师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学生不喜欢,而学生喜欢的语文内容,教师从教学开展的角度并没有给出具体指导。因此,当前的大学语文需要从教育角度出发,然后真正从促进学生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作为衡量标尺。此外,大学语文所使用的教材还有的是高校自己编写的,但是在开发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主体地位。[3]
三、探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式
第一,加快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宗旨在于培养达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同时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因此,大学语文在改革中需要加快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首先,领导重视语文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其一,从师生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把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供学生学习,而大学生在学习中也要调整自己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与态度;第二,学校领导要对语文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开发与指导,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学校要为语文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加强对大学语文研究,使得大学语文能够把自身的应用性发挥出来;其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学生对语文认识需要转变之前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与大学生做好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语文学习所产生的期待,教师则可以根据大学生需求而积极地调整语文教学方式,一方面是适应达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便于语文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二,对语文教学内容做出改革,注入应用能力。语文教材各个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把文学作品作为主体。有的则把应用写作作为主体,而有的则把文学作品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但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与授课内容需要做出改革。一方面是在大学语文中突出对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写作能力作为辅助学习的部分,而通过语文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完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专业而开设不同的语文课程教育内容,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对语文知识需要也有差异性,所以大学语文需要在理工类、艺体类以及医学类等不同背景中设计不同的语文内容,帮助大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自己发展具有帮助的应用知识。第三,改革语文教学手段,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如教师可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还原语文中的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其一,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给予指导为辅根据应用人才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应用性,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写作知识,然后让大学生进行现实情景模拟写作,最后教师再分析大学生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言组织不科学以及应用文格式不正确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应用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其二,结合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当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而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根据不同大学生不同专业背景而开设诗词朗诵的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理解而选择自己最喜欢诗词配背景音乐朗诵,这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其三,改革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地说,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即“语”与“文”。如在语言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现代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出发,培养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在文学内容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古代、现当代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从而不断丰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性知识。
四、结束语
由于应用型人才能够较好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当前大学语文面临着重要改革课题,通过大学语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革除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应用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以及踏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大学语文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积极培养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
作者:黄玉芳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时红.“大语文”观的理论建构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2):143-14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设计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吸纳”文本“营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通过创新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案例一:课堂创新――让学生个性张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及其内涵进行分析思考,对学生的“离谱”行为适当地加以诱导,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Z老师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像变戏法似的捧着蒲公英的种子,用嘴轻轻地一吹,蒲公英种子便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老师动情地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伸出双手,鼓起嘴用力吹――,我们就是蒲公英的种子,我们一起飞起来――”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老师、学生都张开双手开心地“飞”了起来,许多同学“飞”出了座位。
这时,Z老师装着没看见,深情地地鼓励说:“飞吧,飞向你想去的地方,黑板前面是广袤的黑土地,左边路道是银花朵朵的湖泊,左边道路是金光闪闪的沙漠……”
经老师这样一诱导,一些学生“飞”到了黑板前,也有一些学生“飞”向了“湖泊”和“沙漠”,几名顽皮的学生“飞”到了教室后面的墙角,还有一名男生竟然“飞”到了教室外面。
这时,Z老师并没有因为教室里有听课的老师而整顿班级秩序,而是当起了记者。
“大家好!我是自然电视台的记者,请问大家为何选择飞向沙漠?”“记者”采访右边道路上的“种子”。
“因为沙漠一望无际,非常神秘,我们要来这里寻找宝藏。”“沙漠”里的“种子”们抢着说。
“记者”又转向左边道:“你们为什么要飞向湖泊?”
“这里浪花朵朵,一定会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湖泊”里的“种子”们大声地说。
“那么,你们呢?这里只有黑乎乎的土地,你们为什么都要选择它?”
“因为黑土地里有我们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养料!”“黑土地”里的“种子”们显得十分自豪。
这时,教室后墙角的“种子”和教室门外的那粒“种子”好像觉得被“记者”冷落了,一下子拥到了讲台前。
“我正要采访你们呢,你们这些小顽皮,飞到哪里去了?”“记者”充满喜悦地问道。
“我飞到海南岛了,看到了那里美丽的南国景色!”
“我飞到了黄山顶上,看到了美丽的风光!”
“我飞到了塞北,看到辽阔的大草原!”
……
童心闪烁,个性张扬。这一课例能够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敢于求异,创新的火花不时迸发。
案例二:课尾创新――让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
语文的外延和学生的生活基本相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大胆地进行创新,即把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课外大胆探究,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M老师异地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课堂上他将教材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并了解法布尔从“着迷”到“迷恋”再到“痴迷”昆虫的“趣闻”。
即将下课时,M老师拿出了一个写上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封动情地说:
“同学们,下课后老师就要回到自己所在的学校。临别时我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能给我写信,告诉我你们探索自然的收获和探索中遇到的疑难。老师知道就会告诉你们,不知道可以请教别人后再告诉你。未来的一天,你探索中的问题老师解答不了了,再请教所有的人,他们都解答不了了,那么,恭喜你――你有了十分了不起的发现!世界科学史将会写上你的名字!”
学生是否都能给M老师写信,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他的这个课堂设计必将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
案例三:作业创新――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且对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布置一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作业,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无意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么,课堂教学应怎样改革呢?下面略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被动的接受式变为主动的探究性
旧的教学课堂结构是“复习,导人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作业”五个环节。五个环节中,讲授新课是重要的环节,教师的讲解比较详细,有些教师上课甚至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讲解比较透彻、详细,学生听得清楚、明白。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教者讲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结果会导致优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中下生则听得昏昏欲睡,优生与中下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后对知识的巩固不牢,这样学生学习很被动。那么应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动的探究式,让他们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学则须疑”,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往往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也才能有了认识事物的方向。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泛泛而问,而应该是有一定深度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提问要解放思想,可以对课本的质疑,可以是对参考资料的质疑,可以是对教师讲课内容的质疑,也可以对学生发言的质疑。质疑之后要引导学生,在质疑研究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课堂氛围也活跃,更加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二、教学环节的增、减、变
所谓“增加”环节,就是在原有五环节中,增加阅读或讨论环节。所谓“减少”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减少一些累赘的环节,使课堂结构更简洁。所谓“改变”就是根据具体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一些环节,把课堂教学目的由原来的注重传授知识变为注重培养技能,更有利于良好素质的形成,更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如上课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书,不必整齐划一;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从阅读反思,研究性阅读着手,用一个研究课题带动几篇课文的学习,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可以用“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研究”这一课题,在《荷塘月色》的淡雅、《绿》的艳丽、《荷塘月色》的清幽朦胧、《绿》的热烈明快等特点的比较之中领略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之后还可以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更多的作品,这样的语文课就上活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也可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答案可以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三、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引进生活的“活水”,善于把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学习的教材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例如教《孔乙己》时课外阅读《阿Q正传》,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内、课外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也浓了。
四、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