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牢固树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善区域内部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是区域发展的最佳选择。它的基本内涵是使“区域保持长期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树立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要相互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于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应立足于以下三个基点: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二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可持续方式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速度;三是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对这些物质的循环、吸收和无害处理速度。
二、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
(一)必须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之中
要按照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求,对区域、流域、海域的重大开发活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区域发展规划应建立在对不同区域等各方面情况的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能够反映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
(二)各地各行业在制订发展决策规划时,必须对规划进行环评
所谓规划环评,是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过去只注重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但建设项目只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末端,建设项目环评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也不能指导政策或规划的发展方向,更不能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宏观影响、间接影响、二次影响、累积影响。
(三)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创建综合决策机制
战略环评的核心和目的,是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等因素一样能在不同层次的决策中得到充分考虑和重视,是实施综合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对潜在的危害和影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区域现有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出适合长时期发展的各项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产业化是以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途径。但是,如果不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而进行盲目经营,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应该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为此,第一,要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现有工业体系改造升级中要严格限制和禁止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企业。第二,从实际情况出发,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三,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过去人们治理污染物只是改变了特定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并没有消除污染物的物质实体。而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型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相和谐的发展模式,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使经济系统被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资资料在循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它作为资源或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五、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环境准入
环境影响评价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关口,是保障科学发展的一把“利剑”。强化环评制度重在落实,要以整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为突破口,严肃查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必须尽快扭转重审批轻监管、未审批就开工、不审批也建设的局面,切实做到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坚决控制新污染源,将开发区环境管理纳入正常轨道。同时,要建立环境监管的后督察制度,未执行环评审批和验收的建设项目,未按环保审批要求落实环保措施而被环保部门查处的企业,坚决关停。
六、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关系
近年来,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注重城乡发展的系统性、互补性和协同性,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民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采取严格措施,有效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污染向郊县转移。特别要加大整治乡镇工业和规模化养殖业污染,解决农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要努力把握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律,积极探索尊重农民意愿又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加强农村环保工作。
七、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绿色GDP考核制度
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政府环保责任的制度保障,是各部门依法履行环保职责的约束机制。必须明确责任,通过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引导各级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为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使统计结果不仅反映实物变化,也体现出国民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的变化。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应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要求“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这开始,打造山东蓝色经济区就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山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着由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山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分析目前影响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山东省十七地市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为研究内容,通过选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构造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出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因子得分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十七地市的区域经济法发展与投资环境。
要想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做成适当的评价,必须选定相应的指标。本文通过综合考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的因素,并且本着数据可得的原则,最终选定二十个指标对十七地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二、综合评价过程
运用SPSS13.0对山东省十七地市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为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分析结果上看,选定的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这说明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存在着重叠关系,因此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各指标反映的主要信息,用较少的指标代替原有的指标,而又不减少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可以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五个,这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624%,大于做因子分析的一般要求85%,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本文选取五个因子代替原有二十个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分别命名为F1、F2、F3、F4、F5。我们对这五个主因子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旋转方法计算出因子载荷矩阵。公因子F1在X2,X4,X5,X6,X9,X10,X19,X20上有较大载荷,该因子反映了各市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公因子F2在X3、X11、X14上有较大载荷,该因子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称为城市化水平因子。公因子F3在X13、X15、X16上有较大的载荷,该因子主要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建设水平,称为为城市交通因子。公因子F4在X1、X7、X8上有较大载荷,该因子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基本情况,称为城市居民情况因子。公因子F5在X12、X17、X18上有较大因子载荷,该因子反映了城市在进出口方面的情况,称为外贸因子。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用每个因子的特征值占各因子特征值总和的比重作为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出各个城市的总得分。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运用SPSS13.0对各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从树状结构图上可以看出,把山东省的十七地市分为四类是比较合适的:
表1 各个地区分类结果
类别 城市
第一类 青岛
第二类 济南、烟台
第三类 淄博、威海、济宁、临沂、潍坊、泰安
第四类 莱芜、聊城、日照、东营、枣庄、滨州、德州、菏泽
三、综合评价
1、青岛。青岛是一所沿海港口城市,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并且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这位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为国内外的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青岛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位居第一名。
2、济南、烟台。济南市山东的省会城市,北接京津唐,南接长三角,西连黄河中上游,东连胶东半岛,在全省处于承东接西的位置,因而不论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投资环境都比较好;烟台拥有良好的港口优势,具有发展对外贸易的的良好环境,这位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淄博、威海、济宁、临沂、潍坊、泰安。威海、临沂、潍坊属于靠海城市,淄博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泰安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并且这五个城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总体布局中,这位这五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机遇与挑战。
4、莱芜、聊城、日照、东营、枣庄、滨州、德州、菏泽。这八个城市相对来讲排名比较落后,因为他们中大部分城市地处山东西南部,位于山东内陆,各个城市发展的特点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方面相对比较落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方面,山东东部比山东西部要好的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来讲是不平衡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发展东部的优势,继续保持东部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西部的具体情况,在政策扶持上要有所倾斜,为山东西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山东省整体经济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永智,孙志龙.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综合评
价[J].经济论坛,2011,(6)
[2]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
社,2011
【关键词】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 沙河市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某一特定区域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生产发展综合体。沙河市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既有资源基础,也有政策带动,交通、旅游、矿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依然需要面对县域经济、环境治理、资源保护三大问题。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促进沙河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沙河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交通运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了沙河市经济发展进程的号角,交通运输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107国道成为沙河市振兴经济发展的一条纽带,国道沿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龙星化工、大光明实业、迎新玻璃集团为发展龙头,以玻璃、炭黑、紧固件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沙河市于2006年投资2020万元建成了连接西部山区柴关、渡口、孔庄的“三川贯通”工程,该枢纽北联邢台县、南接武安市,全长约35公里。2010年竣工的纬三路延至邢峰线工程是沙河市2009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全长21.7公里,投资规模达到2.06亿元,东起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园区,西至邢峰线公路,与107国道、黄褡线、邢台钢铁路连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金百家工业园区新驻入项目有12个,总投资达46亿元,大部分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园区内入驻企业增加到108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沙河市西倚太行山脉拥有140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自然景观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的独厚条件,位于沙河市西部山区的大秦王湖流域,拥有丰富的山林果木资源、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为人熟知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沙河市的生态制高点,也是沙河最具潜力的生态经济增长极之一,沙河市政府全力打造“大秦王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为提升沙河市的整体形象,实现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矿产资源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沙河市是河北省4个矿业大县(市)之一,是中国100个重点煤县(市)之一,目前已发现矿藏20多种,其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近年来,沙河市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冶金为三大主体的矿业开发模式,矿业产值占到区域内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0%,前100名的纳税大户中有42个是矿山企业。
二、沙河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河市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却与城镇化进程拉开了差距,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不到稳固的扎实、县域工业规模与环境尚未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依然不足。
区域内环境治理不容忽视。平原区的大沙河两岸因上游建坝的缘故,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植被稀疏,防护林体系呗破坏;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区域污染严重;城市内部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到位。
矿产资源只开采不保护。受到经济利益的诱导,“死啃资源”成为一些矿产企业的发展秘诀,生产形式单一、技术水平低下,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竭泽而渔”的企业生存发展模式阻碍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重点依靠资源的沙河区域经济带来了发展难题。
三、沙河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夯实农业基础。充分发挥沙河市区域的农业条件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区域内的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产品作为支柱,最大限度的开发农业效益。发展山区农业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和对农村的帮扶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
突出工业主导。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主导,抓龙头带产业,沙河市的迎新、恒利、大光明、兴达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重视人才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引进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深造,实施人才资源战略。配合奖励制度、培训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待遇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二)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区域自然环境治理。由相关风向频率和污染洗漱可知,沙河市区域全年静风较多,当地主要风向为S和SSE,污染最大方位在SSE,最小为WNW,将西北部工业区中污染较大的企业迁往东南部工业区;恢复植被覆盖、扩大绿化面积,以速生丰产林和防护林为主,结合绿化屏障,开展育林工作。
区域社会环境治理。规划区域内城市道路系统,清理街道,美化区域环境;设置垃圾处理厂,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开展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走循环型道路。实现矿业经济的额多元化发展,需要走循环型道路,即“以资源发展企业,以企业经济发展带动开采技术、保护技术的提高和矿山复垦”,将利用矿产资源得来的收益对矿山进行技术保护和改造,促进资源合理、科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进而调整矿产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变其粗犷的发展模式。
树立资源危机观念。“靠山吃山”的致富手段已经给经济发展来了巨大的威胁,树立资源危机观念,贯彻于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之中。对区域内矿产的开发加以节制,并对开采工作辅以科学的规划。
多元化发展新项目。转变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充分利用技术、信息、人才,开发高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环保效果良好的新项目。同时多元化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方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再利用率,避免了由于经济项目单一而带来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李远志.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出路[J].基层视角,2010,(5).
【摘要】本文从介绍供给侧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说明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多方面论述供给侧改革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并由此提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区域经济发展 策略
一、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疲软,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基于此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即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应对当前经济状况,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概念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般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应对2015年以来经济步入“新常态”而提出的改革措施。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劳动、土地、资本、科技创新力等要素资料作为驱动力,用改革的方式来实现最优要素配置,减少过剩产能供给,扩大和提高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助力,同时调整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更好的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供给侧改革,同时也是一种改革方式,也就是需要改革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规范政府作用,避免“有形的手”过分干预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域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促进一个区域经济的活跃发展不仅需要区域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更需要加强与区域外部的沟通联系,通过协调内外部各方面因素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多样,规模不一。从国家层面来讲,有四个主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值得更多的关注,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部地区。另一方面,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经济实力雄厚,自身特点鲜明,而中西部的“中原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圈”、“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发展也不容小觑。
三、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
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区域经济发展,二者都要求我国政府在当前实际的经济形势下,有方针有策略的解决经济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给经济增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二者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减政放权,加强政府制度创新,节省经济审批时间,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同联动发展。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在目标和方式上都有一致性,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
(二)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性
如果在供给侧改革中不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中的实际问题,或者不能“因地制宜”的“温和”的进行改革,危及到一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就将对经济发展起到负作用,产生不可避免的负面经济影响。以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由于东北三省重工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而且多为产能过剩产业,因此供给侧改革中需要革除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造成老工业基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且给政府财政收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发展高耗能、低效率并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由此更突出了供给侧改革下需要以创新性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能更好地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而实现经济长期发展。
(二)供o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会危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要求各经济区域发挥自身经济优势,补齐“短板”,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供给侧改革与区域开放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背景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的关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平台,带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加深了我国的纵向开放程度。在供给侧改革中,提倡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极大的促进了对外开放深度,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沟通,真正实现“倡议是中国的,机遇是世界的”。
五、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新策略
(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在针对发展差异较大的区域来说,供给侧改革的思想要求充分考虑区域特色,重点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并以此为龙头产业,带动整体区域发展。东部地区人才、技术、资金充足,更应该在改革中率先发展创新型产业,并加快信息、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辐射的步伐,积极践行“共同富裕”理念。中部地区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应着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经济。西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做好向西打开门户、逐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准备。
(二)加大对中西部科教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
供给侧改革要求创新、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等,最根本之处在于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以及文化熏陶。长期以来,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教育资源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创新发展。科教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做到的。
(三)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少污染、高效率的绿色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基调,有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全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东省;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差距,是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资源要素流动、产业空间转移,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但过大的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根据区域经济差距优化调控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吸引着国内外人力、资金的涌入,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2014年,全省GDP为59426亿元,占全国的9.33%,位居第三位;人均GDP 6087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城镇化率为55%,高于全国的54.8%。尽管大部分经济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影响山东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现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将为山东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为山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蓄力量。
2.研究方法
主成份分析是将原来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新的相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其特征方程求得特征根,将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前m个定为主成份。根据主成份的总得分将17地市进行大小排序,即可排列出每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找到影响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3.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一个单一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经济基础、港口外贸、经济强度、工农生产等角度,选取多个能代表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和各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地区的发展差异(见表1)。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原始数据略。
三、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聚类分析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得出特征值、主成份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由表中数据看出,前4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602%,表明前4个主成份可以很好地解释影响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旋转后主成份载荷矩阵可以看出:(1)第一主成份F1在X10、X12、X13、X14、X15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和科技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创新潜力因子”。(2)第二主成份F2在X5、X6、X11、X1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可以命名为“开放因子”。(3)第三主成份F3在X1、X3、X4、X7、X8上载荷较大,其中X1、X7、X8反映了第一产业的情况,X3、X4反映了地区生产和城市发展情况,因此可以定义为“经济基础因子”。(4)第一主成份F4在X2、X9上载荷较大,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定义它为“工业因子”。
根据计算各地市经济水平在4个主成份上的综合得分,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得分值≥0)、次发达地区(-1≤得分值
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17地市进行聚类分析,从所得聚类图谱上可以看出,山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青岛、烟台、威海;第二类是济南、淄博、东营;第三类是泰安、临沂、枣庄、莱芜、日照;第四类是聊城、菏泽、德州、滨州、潍坊、济宁。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发展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从全省的角度进行分析,山东属于双核结构,以青岛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工业城市群,这一聚类分析结果与前文主成份分析所得出结果基本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17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区域位于东中部,而经济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区域位于西部。东部地区以青岛、烟台为核心,辐射威海、潍坊、日照等地区,这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强、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大量外资,利用港口、交通的便利程度发展经济,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着重开发新领域;中部地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带动周边淄博、东营、泰安、莱芜、滨州等地市的发展,借助济南这一山东科研技术中心的优势加之资源储备较丰厚,适宜发展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更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该地区土地、人力资源丰富,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低,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尽快跟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减小地区间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明华,郑元文.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79-81.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