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类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一般交际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毕业生的导向要求:
A.准备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文学的较高修养,掌握写作实用文的规律和较高的写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
B.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阅读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写作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C.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一般职业应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三建立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能力——核心任务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是核心任务,是语文的“牛鼻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一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包括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学等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可以专门开设“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课,来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语言能力和科学地认识母语。
(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任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实用价值之所在。当然,语言教学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条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章和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专门开设“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听说训练”课,来完成语文的主要任务。
(三)语文素质——基础任务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知识和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的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语文是民族性最强的学科,不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语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开设“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话”课,来完成语文的基础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
语言: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对母语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文章: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知识和能力。听话、阅读要准确、快速,说话、写作要通畅、得体。
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欣赏: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知识能力,能够分析、理解艺术形象和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文化修养: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般情况。
四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流和发展个性
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办学模式的学生和学校。
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如下:
必修课──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必选课—文科选先修
│││
语文学科┤选修课──┤理工科生选修
│││
│任选课──┤
││
│就业生选修
│
│校内课外活动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外口语
││交际等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社会语文实践调查和服务等
必修课,确保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确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选修课和活动课确保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发展个性。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科目可以开设(各类学生必须学习):
高一:“语言运用”“文章读写”(写作行为、章法训练)
高二:“文学鉴赏”“文章读写”(实用文体训练);
高三:“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文章读写”(综合训练)
必选课科目可以开设(文科学生必选二三种):
“语言表达”“实用语法修辞”“文学评论”“文言文选读”
“中国文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任选课可以开设(各类学生任意选学):
“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秘初步”“实用美学”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规律。很多教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语法教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淡化。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表现出了语法的弱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是由教师自由掌握的,所以对语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系统的教法。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明确。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语法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虽然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上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逐渐淡化了语法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语言的学习在缺乏语法知识支撑的条件下,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分不清句子成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外,在阅读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难度,无法从关键句子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写作中,语法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句子结构混乱,滥用修辞,使整个文章缺乏美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阅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法知识匮乏。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语言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而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的规律,涉及了短语的结构、词汇搭配以及句子的成分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语法内容设置,但是教师要从教材的分析中提取语法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从写作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语法知识的支撑,对一些长难句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文内容中,将语法知识提取出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对复杂语句分析理解,抓住句子主干的意思,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也要重视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对词义相近的词,要经过语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词性是否不同,了解词汇的搭配规律,避免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因此,规范学生用词的规律,会让语病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除此之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更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会遇到特殊句式和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灵活运用。如果教师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传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语法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语病的出现,加强对句子的分析,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语文语法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也要仔细审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语法知识确实很抽象难懂,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化、规则化的语法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法教学的方法提出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语句,而且这些语句又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抓不住句子的主干,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这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语法教学的材料,教师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的层次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抛开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语句通顺。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语病百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作文出现的一些病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病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法知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要让语法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教师要从这些日常用语中寻找语法教学的材料,为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错误,使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文语法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而语法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寻找更有效、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 2012(09).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 重要性
情感教育作为现代化教学标准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主张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施和开展情感教育,对丰富学生情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情感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培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满足学生情感心理的需要。
一、有利于营造情感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情感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教育,实施和开展情感教学,能够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比如说,开展和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身体力行,为了更好地展示文本教材所蕴藏的情感、思想,老师往往会采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目表情,使用富有激情而饱满的教学语言,或者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集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优势,多角度地刺激学生视听感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形成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
二、有利于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普及,要求构建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学的需要。情感教育是创建良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手段。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地开展课堂教学,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的观点,或者联系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将自己的故事、情感讲授给学生听,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情感教育以情感交流为核心主体,开展情感教育,强化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互动,能够增强教师的亲切感,打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对构建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有利于满足学生情感心理需要
情感教育是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主要渠道。语文教学情意绵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实施和开展情感教学,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能够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品味人生、领悟生命真谛,有利于愉悦学生性情,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说,学习《背影》,引领学生感受深厚的父子之情;学习《我与地坛》,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的情谊;在《我愿意的激流》里领悟无私的恋情;从《雨霖铃》 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绪;又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文本内在的情感思想,优化教学方法,用多姿多彩的情感元素,填补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满足学生情感的心理需要。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比,除基本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之外,还需要将语文教学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发现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情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标准。比如说,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中,教师挖掘词中作者所蕴藏的情感思想,以情感教学为线索,向学生讲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以此提高学生对爱国热情、爱国节操的标准,使学生深刻领会爱国情感的豪情美。又比如说,在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中,通过学习诗文的情感思想,了解作者怡然自得、苦中作乐的旷达情感,加深学生对宁静美、田园美的认识。因此,借助于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情感美丑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实施和开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来,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语文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情感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章都是灿烂的文化遗产,是经过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所洗礼和验证的,具有情感饱满、内容丰富、语言精美等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情感教育,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情感生活,吸取教材文本中优秀的情感元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使其更好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以语文课程教学为载体,借助于语文学科,有利于落实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韦小璇.浅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J].群文天地,2012(14):174.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是全面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主要包含人们的普世价值、道德品质、精神信念等,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在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情感;通过阅读和鉴赏,能够陶冶情操,深化热爱祖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些都说明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他们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而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在面对许多问题时,往往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自己的情感世界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影响,有时情绪会难以控制,比如,可能因为自己上课时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进行了表扬,往往会表现的兴奋不已,内心充满无限喜悦;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使学习自信心大幅下降,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一蹶不振,从而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二是由于他们年纪小、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往往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外界的诱惑时,自制能力很差,通常辨别不清事物的好坏、真伪。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这些情感状况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修养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弥补其不足。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教师人格魅力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能够无声无息地感染自己的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自觉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课堂要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应当具备丰富渊博文化知识,一个不善于沟通交流、文化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是很难胜任教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观念,认真钻研语文知识、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当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孜孜不倦、勤奋好学,努力做到既有精良的教学业务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才能深入浅出、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各种教育和指导,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美好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他们才能主动地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中懦夫变为强者,才能使他们中的落伍者变为进步者,才能使他们中的失败者变为成功者,才能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一)创造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一堂高效的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才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情感、自己的情感溶于教学内容之中,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感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课堂上,教师组织管理学生,应坚决避免高高在上的“教师为中心”式的管理模式或手段。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把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由于中学生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思维不是完全成熟,有时学生难以辨别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容易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坏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变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深情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连接学生和作者真实情感的桥梁,让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科技的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完全走进了课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教师都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让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逼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具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总之,为了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