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W论 课程内容 优化

小学基础教学是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也是未来学习的积淀,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论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论课程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改革的核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认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存在的不足,然后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不足

(一)理论知识不切合实际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和空洞,大部分概念都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是对原理的概括,在实际内容上没有作出具体而又深入的分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吸引性较差。

(二)内容与实际脱离

对小学语文知识体系过分重视,强调体系的构建是教学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课程内容与实际严重脱离,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兴趣没有被考虑在内,按照套路和灌输式模式开展的教学,不会培养出与社会实际相符合的学生,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感,不够与时俱进。

(三)理论实践结合的不够紧密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指导与框架,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论知识却过多的强调理论,且知识与相关内容不够契合。在实际安排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割裂了开来,语文课程编排基本上前半部分为理论性知识,后半部分为实践内容,两者的互动作用和效果没有凸显出来,教学编排得不够合理。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策略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可以直观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不足,教师必须坚持创新,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优化理论内容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实践需求,把理论性知识分成课程论、学习论以及教学论三个部分。教学理论主要是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理论知识的优化,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还要从微观上对理论知识内容进行优化,建构丰富的理论课内容。课程内容上的选择应该以学生为基础,要加强对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进行分析。在对理论知识仅仅改革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的内容上要突出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对案例或者教学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

・ 优化实践内容

实践是理论付诸于实际的关键,也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渠道。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丰富性不强,内容也不够深入细化。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对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必须进行实践性优化,增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情感,积极调整课程内容,做好教学调研与反思,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学习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 对隐形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积淀,打牢知识根基,完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新目标。汉语是我国的母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隐形资源,合理利用其中的内容。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的水平、能力,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的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丰富实践性活动,将语文教学论课程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实践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建立社团、开展相关的比赛,扩展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锻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逐渐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方面还有很多不足,课程内容理论比较抽象,实践与理论分离,教学内容不够完整。针对这样的现象,对语文教学论进行内容优化就成为了必然趋势,教师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突出他们的中心地位,并深入开发隐性教学资源,切实做好语文教学论内容的优化,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成营.实践取向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02:59-65.

[2]庄国萍.谈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187.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理念 审视思考

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学语文就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生命之间和谐的律动,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审美的格调等,或认同,或发问,或陶醉,或见仁见智,批注评判,这都是生命的交流。学生从这些交流中有所吸收,有所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生活的品位。在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生命能量的肯定和调动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对学生的做人、对学生的生活和品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起前者更加深远,更加直接。正是在教师创设的自由氛围中,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下,在这种生命的交流和和谐的律动中,学生具有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振兴民族文化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语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一滴小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于国把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让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二、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树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 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学会做人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机械记忆,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于“微言”中强求“大义”,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理解工具性。交际工具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生命的相互展示,是生命价值的相互欣赏,是生命智慧的相互沟通、辉映和碰撞。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解读语文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文化 小学语文 新课程 文化视野

从教育角度分析,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工具。如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进一步了解知识内容和体系架构。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学生对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力,因此也可以视为“启蒙教育”阶段。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点和考核成绩的弊端,尤其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缺乏和汉语言文化的融合,造成语文教学的孤立。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下,亟待改善这一现状。以下笔者结合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四方面内容,展开基于汉语文化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1、通过识字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书写形式,不仅具有艺术造诣极深的书法形式,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保存并至今沿用的表意文字。学习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也是建立在汉字掌握基础上的。

汉字的独立性很强,表现力丰富,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一个创造的故事,代表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同时,汉字的发明也印证着中国人的智慧,对汉字的应用更表现出中国人的丰富情感,汉字能够触目会心、见形如义,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虽然汉字的数量庞大,但构成汉字的基础部件确实很有限的,横竖撇捺折基本的笔画,演化为数量庞大、千变万化的汉字集合。数据显示,在常用的汉字当中,声符有400多个,而在这其中,大多数声符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

因此,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本身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过程。小学教师应该从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出发,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将识字教学的文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讲解生字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汉字的解释、来源,通过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生字和文化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阅读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提升阅读量之外,还应该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未必完全科学,不管编写得如何,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审视的眼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例如一些复杂的知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会进行简化,最典型的如古诗词,往往以四句形式出现,形成“绝句”(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进行阅读延伸;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取舍和正确的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价值观,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将与时展相符的新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汉语言中的独特品格开展教学,结合阅读内容的语境展开探索。如古诗词的阅读,除了欣赏韵律美、修辞美之外,还要深刻理解它的隐喻特征,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不断开阔,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通过口语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口语,即表达能力考量的是学生利用书面语言(普通话)表达的能力,体现出语言的交流交际功能。就目前来说,汉语世界范围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新课程为何将口语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口语交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书面语言甚至呈现出“二元化”的特征,具有其特殊的形式和规则。

一方面,我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说话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形式,但如何表达则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口语体系中所容纳的知识非常广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中,中国人主张说话留有余地、退让、恭敬谦虚,反对不将情面、咄咄逼人。合理的利用汉语口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风趣幽默、隽永真诚,凡此种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4、结束语

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以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是巨大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汉语文化的作用,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必须运用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18-20.

[2]韩庆贵.基于汉语文化背景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83-284.

[3]刘真,辛雅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04:9.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新观念

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较之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诉求,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语文教育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再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倡导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一:语文学科综合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语文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割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轻视学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学科综合化的教学观念转变,突出语文学科综合化特点,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语文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并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语文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三、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中,学习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益者。

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因为小组成员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各异、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再次,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现,使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二,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既有生生之间的互助,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其三,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既有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术目标,也包含有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三:语文课程生活化

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将逐步增进。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拘泥课堂,还应融入更为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存在问题;对策;新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教材是教师的唯一教学资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只能反复讲解教材,导致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教材没有创新,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小学生来说,就得不到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学习天赋和学习兴趣就会在无形中被扼杀,同时也严重抑制了新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当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小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即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打好基础的前提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和外界沟通来往的比较少,认识新鲜事物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在认知广度与深度上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增加课外阅读是让农村小学生吸取更多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受家庭条件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家长不能给孩子购买很多书籍。由于一些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认为课外书就是作文书、教辅书,其他课外书都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所以往往禁止学生看这些书。还有就是学校阅览室藏书有限,不能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学生的阅读量小,语文又是一门覆盖面宽广的学科,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教学观念没有更新目前一些地区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倾听。因为信息更新速度比较慢,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具有创新理念的教案启发,导致教学创新意识匮乏。课堂氛围沉闷,不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让学生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学生写作热情不高现在的小学生,除了写教师要求的作文以外,很少有学生能坚持写日记或者周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小学生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并不是由学生的惰性造成的。同时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量又小,写作的时候往往无话可说,这更增加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出现不爱写作的现象,长时间下来,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弱。

(四)师资力量较弱在农村小学任课的很多是老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更新,对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学校中新的血液注入的比较少,年轻的优秀教师较少选择驻扎乡村,进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

二、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生上学那天起,家长关注更多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标准也是他的成绩。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为了达到高分效果,以知识的强硬传授为主,平时在课上讲授的也多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采用大量的练习题来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枯燥的氛围下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学科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泛,如果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则不利于语文学习。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纵观学者们对优秀教师素质的研究,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质。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之一就是普通话标准,但是在农村小学,一部分教师就是周边农村的老教师,有些人在课上课下都不习惯讲普通话,即便讲的是普通话,也有欠标准。整个课堂和校园都以地方方言为主,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讲标准普通话的氛围,最有利于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渠道就是学校,然而有些农村小学的语言环境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要求。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首先需要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然而现实中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匮乏,认为一年级语文课程比较简单,所以安排一些并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授课。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小学并不少见,导致我们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一些老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意识到新课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但并没有把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对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够熟练使用,他们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寻找平衡,却愈加茫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领会得比较片面,盲目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等,并没有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来做调整。满堂灌的模式改为了满堂问,认为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问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使学生无法分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反而影响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三、采取有效对策,改善语文教学

(一)增加投入,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当前农村教学所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例如资源缺乏,硬件设施不完整,软件设施不齐备等。由于有些农村基层学校确实存在实际的困难,没有能力完善校园设施,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说,要逐步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投入,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改善当前落后的办学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施武装校园,从物质上对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合理安排现代化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小学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

(二)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努力开发、建设语文教学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开放而有活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时事政治、风俗民情、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农村田间地头、青山绿水、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熟悉的语文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学习。农村学校还可以多开展城乡交流活动,扩大交流的范围,加深交流的内容,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完善学校的用人机制,把更多的优秀教师吸引到农村来。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大,一些年轻的教师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要想完善师资队伍,必须吸引外来的优秀教师,在待遇上给予外来的优秀教师一定的补偿,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农村踏实任教,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制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经验技能、教学方法、教案创新等各方面做起。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

(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对阅览室进行一定量的课外读物投放,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将家里的课外读物定期带到学校来,放到班级供大家在课下时间阅读。学生大部分的课外阅读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家长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环境。教师要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改变家长的观念,给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书,并在阅读方法上给家长一些指导。

(六)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学生积极性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依然将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视为主要目标,然而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当然听、说、读、写依然很重要。语文是一门需要较强基础和记忆力的学科,并融合了知识理念和道德思想,如果将这些全部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势必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比较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在课前制定好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身边的乡土资源都可以用来做教学资源,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学生带到语文天地中。

(七)因地制宜,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教学在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黑板代替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有着城市课堂没有的自然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和动植物接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自然因素应用到教学中,开放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教室外去。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节课上能专注听讲的时间可能只有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教室外边去,融入自然环境中,比如可让学生观察远处任何一个画面并思考该怎么描述,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把生字的讲授部分搬到课堂外,因为生字也是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可以用树枝拼接成汉字,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记住汉字的书写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