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社团活动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期初工作
1、制定全期工作计划
2、调整部分分工分课安排
3、学籍管理、普九建档、年报工作
4、九年级信息采集
二、常规工作
5、进行每周两次的备课笔记检查。
6、组织七八九年级教学工作问卷抽样调查。
7、组织全校作业检查
8、组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联考。
9、召开各年级期中考试分析会
10、期末组织进行七八年级音乐美术微机体育考试
11、组织完成初一、初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12、负责我校“省体质健康质量抽测”和县视力检测工作的组织。
三、特色工作
13、开展大课间经典诵读活动,由七八年级各班轮流领读。每次由两名学生领读《国学经典诵读本》中的一个小节,讲解一个重点句,并背诵。
14、继续在七八年级开设一节国学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本》为教材,并进入期中期末考试,占30分。
15、举行国学大讲堂,由优秀老师主讲。
16、组织八年级806--811各班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每次展演,诵读内容为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服装整齐,音乐伴奏,配以歌舞,时间6--8分钟。本期各班节目质量高,精彩纷呈。
17、社团活动:开展书法、象棋、音乐、美术、足球、篮球、乒乓球、舞蹈八个社团开展活动,有两个节目参加了学校元旦联欢会。
18、举行庆祝元旦学生书画作品展。
19、组建班级阅读角,并组织检查评比。
20、加强学校开放阅读吧管理。
21、与县图书馆合作,举行“抗疫”书签制作活动,
22、举行“红心向党,自立自强”,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等征文活动,
23、810班快板视频拍摄选送,
24、推进天堂初中和田头初中教育联合体建设,
25、组织八年级部分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学习,
组织七年级学生聆听制茶工艺讲座
组织801---811,701---706班大课间红色故事演讲,让学生学党史,感党恩。
安排高考,中考,八年级地理生物质量检测考试,小学质量检测考试,高二会考等监考安排,安排小学质量检测考试阅卷,中考阅卷。
四、初三工作
26、组织三次月考,并与五河、茅山、红杜鹃、响肠、南岳、黄尾。田头等校联考,组织两次体育考试。
27、召开毕业班第一次月考工作会议。
28、开展毕业班大课间体育专项训练。
29分三场召开毕业班学生会议
30自组织学生到岳中聆听程校长报告
31、组织第二场“优秀学子母校行”励志活动,邀请大别山科技学校优秀学子分享求学经历。
五、信息和档案工作
32、全国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徽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维护更新。
33、安徽省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数据填报。
34、开展爱眼护眼活动上报相关数据。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一、个人修养方面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我认为,在这个日益浮华的社会中,守住心中的一片净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美德,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守住以往的辉煌成绩,并且在将来能够发展壮大,跻身于中华名校之列。我愿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2、以身作则,以德为先。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我不会特别严历,让学生们乖乖地听话,有的学生说我是他们最温柔的一位老师。我更愿意与他们平等的交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们。要求学生按时进教室,我就尽量每次提前走进课堂;要求学生交练习,我就一个个批过,让他们知道“言出必行”。对于每一个学生,我都会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他们家庭出身的不同,或学业成绩的优劣,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我课堂上的精彩回答,我会更加珍视,表扬他们,以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最大的膨胀。我认为,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健康地发展,比培养少数精英更有价值。
3、严于律己,遵守规章。对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都能够严格遵守。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不得已的事情,向组里和主任请假,从不在学校玩电脑游戏。对于学校的任何工作,都能主动参与,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我与同事之间一向关系融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日常工作方面
1、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承担了两个年级的地理课,备课量增加了一倍,每天几乎都处在备课和上课之中。但是我觉得对于两个年级我都应该一样的重视,不能厚此而薄彼。在初一,我侧重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调动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展了以世界地理之最为主题的课前演讲,教学生亲手绘制教室平面图,在课件中插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使学生想要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奇异的星球,并且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同时我也注意了对学生读图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做填充图册,并给他们讲解,使学生们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在初二年级,我们全组决定增加课前演讲的难度,要背下来,真正的讲,而不能照着念,一开始,学生们有抵触情绪,积极性不高,后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下来,竟也不觉得太难,反而有一种以前所没有的成就感,体验到了超越自我的感觉。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们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总复习,知识掌握不牢,系统性差,这让高中的地理老师非常头疼,抱怨初中学生底子太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一方面画结构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对于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解,消除死角。有的学生不理解,问我这些期末都考吗,我只知道这是对他们的将来负责,有一天,他们会明白的。
2、其它工作
本学期,我申请回到心理咨询室工作,因为我对这方面工作有兴趣,并且读完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班,希望学以致用。在心理咨询室值班的过程中,我接待了几位初二和初三的学生,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能够走近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使我感到了教育工作另一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与一些国外教育专家进行了座谈,了解了国外对于学生帮助的情况,使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开学之初,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导师团,辅导了八个学生,定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时还与家长共同合作,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按照学校的传统,我还承担了学校的许多临时任务,例如招生报名、值班、发放宣传材料、监考,考试阅卷、评分、上分,参与了军训、北京社会实践、运动会、竞赛等大型活动的组织。每一项工作中,我都尽力做好,保证不出差错,与其他同事配合使学校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二、能力提高方面
“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而阅读是自我提高最好的方式,我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进行阅读,不管是杂志期刊还是小说著作,无论数量多少,篇幅长短,好象是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读书就象有什么事没有完成一样。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我对当前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书,我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模式;通过阅读地理专业书,我能够在给学生一杯水之前,自己先储备一桶水;通过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能指导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去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其它方面的工作。
在信息传递日益快捷的今天,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而网络同是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从中获益非浅,今后,我要学习更加熟练地使用互联网,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
听课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学期我听了约50多节课,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互相对照也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大家互相听课、评课,能够共同提高。
组内的共同备课与研讨是备课的最有效的方式。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能够短时间内解决大量的问题,有时还会为了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统一意见,得出正确结论。另外,我认为上组内示范课也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机会,上课前,我用心的准备,课后听取组内评课,同时自省,完善课件和教案。
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也必须持续地学习。在工作之余,我这学期主要学习了英语和高中课程,并且参加了教育硕士的考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成绩与不足
本学期我认真完成了学校制定的工作量,出勤率达到100%,认真履行了各项职责,实现了开学初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学生及家长反映良好,教学成绩优良,在教导处工作为老师进行了服务,为学校做了大量的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16)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地理备课组长,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直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好坏,要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课上得好能促使学生学的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四、不足之处:
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不及时,对一些后进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缺乏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会在将来不断改进。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
一、认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能够认真抓好教学常规,能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能够认真处理,针对学生现实情况,本学期我加强了作业的评讲。
2、本学期我注意利用地理教具、图片,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加强组内教师的相互交流,互相听课,圆满完成了本学期听课任务,并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育教学科研以日常教学活动为基础,并贯穿在日常教研工作中
1、我能够利用教研活动学习相关课题材料,并争取机会与校外、区外进行交流学习。
2、贯彻科研落实课堂的原则,继续推进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使我组的课题《地理课堂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探索》获得较大的进展,并进行了中期汇报。
3、我积极撰写教学经验文章、论文以及相关案例并获得了较高的奖项。
三、抓好社团活动、拓展型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
1、认真组织好学校天文知识方面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2、能结合研究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但相关方面的理论与经验相对不足,需要今后认真学习。
早期金融素养教育应以培养兴趣能力为重点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中认为,金融素养包括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能够帮助消费者作出适当的金融决策,降低系统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然而,对于初等、中等教育对象的学生而言,他们还谈不上是金融消费者,金融对这一群体来说是遥远的,高度抽象的。在初等、中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尽管有与社会相关的通识课程,但很少涉及金融。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72%的初中学生不认为自己所学课程中包含有金融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分辨金融知识和一般经济知识。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当问及是否了解金融时,有近半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够说出一些诸如储蓄卡、银行卡、保险、股票、基金、黄金等金融产品的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这些知识并不是来自课本,也不完全是来自家庭教育,只有6%的学生认为家长会时常给他们讲一些相关内容。那么,这些学生了解金融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呢?有超过70%的学生的回答是互联网和手机,还有超过50%的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这也说明,在目前金融社会大环境下,即便学校教育不涉及金融,学生也会通过各种开放的渠道被动地接触了解,这一方面是好现象,通过社会层面自发地了解金融,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令人担忧的,在没有经过系统的讲解和正确引导下,片面地根据金融产品宣传吸收金融知识,反而会使学生只看到金融产品的消费功能,而忽略了背后隐含的其他基础性原理和风险意识。如何对这个年纪、不具备金融消费能力的学生做好金融教育同样是值得探索的,有意思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却对学习金融知识有高度的热情,高达94%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金融知识,76%的学生认为学习金融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将来增加收益、积累财富,超过50%的学生认为金融可以帮助自己合理安排规划,提高生活质量。关于学习内容,有82%的学生希望能学习到与生活相关的金融小技巧,42%的学生希望通过生动活泼的金融故事来了解金融知识,对于学习形式,超过60%的学生希望通过电子渠道、专题讲座和课外活动来学习,可见,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习乐趣是早期金融教育的根本所在。
以切合中学教育特点的方式将金融教育贯穿其中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 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 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 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 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 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 “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 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 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 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 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 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 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 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 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 、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 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 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 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 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 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 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 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 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 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 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 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 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 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 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 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 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 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 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 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 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 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 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 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 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 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 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 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 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 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 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 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 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 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 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 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等。
遵义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中国西部的重镇之一。
遵义市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邑国,附属于夜郎。古为梁州之域,“遵义”得名于《尚书》:“无偏无跛,遵王之义”。
遵义市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原始古朴,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以及原始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为主要特色,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等美誉。遵义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生产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驰名中外。会址便坐落在遵义市老城,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遵义市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系统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巩固提高“两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实现遵义教育的科学发展。目前遵义市有普通高中77所,其中19所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普高在校生共计150634人;中职学校26所,其中5所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共有中职在校生5261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2.34%。
2013年7月3日~4日,遵义市教育局副局长罗义国率市教育局特色学校建设办公室全体同志、部分县、区(市)特色创建示范学校校长和管理骨干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
论坛上,刚刚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的罗义国作了题为《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遵义教育品牌》的专题报告。他从遵义市为什么要在贵州省率先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做法以及特色学校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论述。
2012年以来,遵义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在贵州省率先探索区域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路径。这次登上全国交流的平台,给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增添了信心和动力。罗局长的发言反响热烈,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赞誉,也进一步展示了遵义市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整体发展的思路。相信遵义教育必将进入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的全新阶段!
会议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罗义国局长,就贵州省遵义地区的高中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贵州教育看黔北,黔北教育看遵义,作为遵义教育的系统的一员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高兴。
――罗义国
记者:遵义的高考升学总是排在贵州省的前列,遵义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怎样?
罗义国:遵义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长期以来形成了尊师重教,办好教育,关心和重视教育的传统。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在校生有24万左右,全市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有21所,可以说高中教育的基本布局比较合理。这得益于我们各个县市区对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视,通过高中阶段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极大地促进和完善了高中阶段的办学水平。
现阶段,遵义高中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任务就是使60%的初中同学能够接受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从普通高中的角度则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而完成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在于高考。现阶段高考是我们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形式,如果没有高中阶段的学习,西部地区的孩子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就会很小。正如社会所形容的千军万马都在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在这方面,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老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出发点。
这些年,通过高中阶段办学条件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强化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相应的学习设备,包括液晶电子白板,配齐了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了高中的通用教室等。这些措施使我们的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学校科技化、精细化发展。通过评估,我们进一步提炼和打造高中阶段的办学特色,极大地推动了遵义市高中教育的发展。从目前看,我们的评估工作就是要让全市范围内77所学校,争取到更多示范性高中的资格,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办学的质量,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这些努力在2013年的高考成绩上得到了体现,2013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人数为46128人(理科27585人,文科18543人),占全省考生人数(232520人)的19.83%。其中,全市理科600分以上人数为157人,占全省(772人)的20.34%,文科600分以上人数为103人,占全省(510人)的20.20%;全省文、理科前10名(不含加分),我市各占3席,占全省的30%;全市理科一本上线人数为5562人,占全省的24.39%,上线率为20.16%,比全省平均上线率高2.63个百分点,比我市去年高1.45个百分点;文科一本上线人数为1015人,占全省的20.43%,上线率为5.47%,比全省平均上线率高0.61个百分点,比我市去年高0.49个百分点。理科二本上线人数为14478人,占全省的23.24%,上线率为52.49%,比全省平均上线率高4.6个百分点,比我市去年高7.05个百分点;文科二本上线人数为4833人,占全省的20.90%,上线率为26.06%,比全省平均上线率高3.49个百分点,比我市去年高1.17个百分点;各科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鲜活的数字,让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高兴!
贵州在教育上要积极和发达地区结对子,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做到共赢。
――罗义国记者:贵州的地理区位非常特殊,遵义教育怎样实现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遵义这些年是怎么做的?
罗义国:遵义市这些年高中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归功于我们落实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评估工作。这项工作夯实了高中文化积淀,很多历史悠久的优秀高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比如说遵义市一中、遵义县一中、镇安中学、仁怀中学这些百年老校,挖掘底蕴,秉承传统,形成了一种坚实、执著的精神。这些软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对我们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视。通过努力,老百姓对我们的办学也非常认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有很多好的做法:一是依靠学校长期以来好的办学方法、好的措施、好的观念;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理念和教改方面的前沿知识。全市共有32所高中和全国其他地方的重点高中结成了兄弟学校,如遵义一中与人大附中、遵义二中和江苏如东中学、遵义三中和上海新中中学、遵义四中和江苏海安高中等,另外,我们还与北京市海淀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鼓励管理人才互派挂职锻炼,学生之间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到发达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社团交流等。这些活动,使我们积累了更多的发展经验,拓展了视野,形成了一种校长比着学、老师比着学、学生比着学的良好氛围。
越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学,智力发展就越充分,在高考中往往发挥得更好。
――罗义国
记者:您曾经提出过“教育其实一种习惯的养成,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上会非常顺利”。这句话包含怎样的深意?
罗义国:我们对于高中阶段学生培养的要求,主要是强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自己活动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自己管理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学校通过规范化的管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确立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分类培养、分类指导,使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色在学校成长计划中得到体现。
我们的重点是养成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格,成就他们美好的未来。在个人素质方面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紧抓实施个性化教育,尊重孩子的选择,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未来发展把握方向。
遵义市在发挥区域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高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示范性高中都有各种兴趣社团,如计算机社团、学校报社、合唱团、舞蹈队、武术队、交响乐团等,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电视台,由学生自行制作节目。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方向,我们国家的孩子模仿能力强、计算能力强,但是缺乏创新精神,既成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智力培养方式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和发展,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我们创办这些社团就是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学习习惯,要求他们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学习。经过这些年的培养,虽然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但是进入到大学以后,遵义孩子的素质能力便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孩子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门槛,踏上了通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未来之路。
贵州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工科方面很有优势,我们要求学生至少要有一项生存技能。
――罗义国
记者:遵义的高考成绩一直是贵州的骄傲,今年遵义的高考情况如何?面对各种困难都作了哪些努力?
罗义国:遵义的教育模式,在我们贵州这种欠发达地区总体是比较成功的。从这些年高考的情况看,遵义市无论是尖端学生的培养,还是一本、二本学生上线的比例,始终保持在贵州省第二位的位置。去年高考,全省前10名文科生中遵义就占4名,理科占6名。今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文理科前10名占了5名,一本上线率是67.73%,二本上线率97%。
尽管如此,我们的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中的师资还有些跟不上。一些高中学校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还是纯智力培养,读死书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科的实验器材比较紧缺,缺乏通用教育师资和设备。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在招生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增加对教师从事教育的观念和道德的培养,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普及,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突破高中的容量限度,扭转高中大班普遍存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