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知识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
研究以前的文综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气候知识的考查大多为选择题,并且多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主,即告诉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但这几年对这类问题的考查又深入了一步,在考查气候知识时多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把气候自然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农业生产的特征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形成与气候息息相关,所以气候知识的考查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就不言而喻了。如2009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厄瓜多尔花卉的生长描述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2010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结合,考查气候知识。
灾害问题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河中,自然灾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然灾害危害大,给人类的影响相当深刻。而且发展到今天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考查自然灾害知识,时常也给人们敲响警钟,人类应该怎样发展?我们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沙尘暴、洪涝、干旱、寒潮、干热风、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作为现代学生,必须去面对它,加强对它的研究,降低灾害的程度。自然灾害话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如2008年、2010年试题的农业气象灾害问题和防治。2010年试题以沙尘暴引入就是较好的例证。
一般知识与高考思路相结合
通过回顾就会发现,初中地理教材就是先从地球的位置,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了解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又从世界的居民、世界的宗教、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了解世界的人文特征,再从世界分区了解各区域的特征,也是从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线索了解,然后再了解代表性的国家,对于国家中的分区,还是这个思路进行的。分析2006年、2007年、2009年对国家知识考查可发现,国家内容考查的一般思路是: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如2006年缅甸都城迁移,从位置、气候、城市等方面考查;2007年孟加拉国考查,也是位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考查;2009年厄瓜多尔的考查,也是以位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考查。这样的考查思路,也正是符合了中学地理教材设置的特点以及学习地理教材的方法。
地理命题与历史知识考查相结合
历史上有些地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文明的发源地,然后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些文明发源地走向衰落。这类地区见证了人类的繁荣与衰退,应该成为地理命题的着眼点,同时也告诫人类要牢记历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理历史是一个交错的概念,只有找准地理命题的切入口,才能做到有效复习。如2002年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考查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生产地,北宋后,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考查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2005年以高压背移动考查风向变化印证《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故事。以河西走廊地区的变化,考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06年以我国铁路建设史考查地理知识。2009年又以《三国志》中材料引入,考查古荆州的交通区位及当时的农业发展条件。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史地一家,借古鉴今。
特定问题与一般规律问题相结合
地理知识有一般性规律,也有特殊性,所以地理问题设计时特殊性问题考查明显。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一般性规律,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区域,但在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由于有东南信风、暖流及地形迎风坡的影响也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又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但在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沿岸超过40°N纬度也分布有此气候类型。赤道的气候特点呈现热带雨林气候,可也有特例,譬如在赤道穿过地区中,东非高原并未发育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发育成熟了热带草原气候,这个知识点在历次考试中经常会考到。而自然带的分布有地带性规律,但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分布才有了特殊性。工业布局时受三废影响,布局有一般性,但考虑工业惯性时又有了特殊性。种种问题表明,地理学中的特殊性问题应该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出题自然也成为焦点。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态势评估;不确定性信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20
1 自然灾害不确定性评估
对于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的分析和处理很多学者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Karimi等[1]探讨了不精确概率特别是模糊概率对于评估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左其亭等[2]基于模糊概率和风险分析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带有模糊性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洪水风险分析实践中。魏一鸣等[3]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洪水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洪水灾害灾情评估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黄崇福[4]提出了一种计算机仿真方法,用来检验计算模糊风险的模型是否可靠。任鲁川[5]归纳了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及灾害风险分析的数学模型,将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作为风险分析的三个重要环节。刘德辅等[6]运用灰色理论、随机模拟等方法进行了洪水、风暴潮、巨浪等环境因素的计算,并进行了灾害经济损失的风险分析。程昌秀等[7]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指标模型,并以降雨、地形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为主要指标,得出辽河流域洪灾风险综合区划。陈报章等[8]对灾害风险度和灾害损失度的相对等级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单一灾种和复合灾种灾害风险损失度相对等级的划分方案和划分方法。
2 自然灾害态势评估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自然灾害属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即前兆不充分、具有复杂性和严重的后果,应用常规管理处置模型具有很大的困难的事件。灾害评估是指损害和影响评估,根据应急原则,非常规处置可分为预处置、中期处置和后处置三个部分。各部分的目标能被定位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的灾害评估及应急预案启动,连续的灾害评估的应急管理过程,当突发事件趋向正常时的综合损失评估。整个灾害评估过程存在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同的信息特征和灾害评估目标要求不同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灾害评估过程需要不断被更新。
(1)预处理过程的快速灾害评估方法:此时的评估又称为紧急事态快速评估,指自然灾害发生后,确定最初拯救生命和维持生命的需求,及确定逼近危险的全部直接相关行动。这时的信息特征是模糊的、缺失的或者冗余的,具体涉及到救生需要、重要基础设施的状况、人员转移的数量及连带事件信息等。快速的灾害评估是估计人员伤亡、财产、经济和其他损失,确定事件的类型和程度并配置相应的计划,从而采取适当的应急行动、分配有限的资源及请求快速而准确的援助。应用的主要方法包括统计分析、3S及模糊数学等。其中,统计分析是快速灾害评估的重要方法。当然,经验评估方法和相关性评估也是可利用的。此外,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也是预处理中有效的方法,可补充数据的不足,并具有对信息实时记录及分析后期的突发事件的功能。
(2)中期处理阶段的态势评估方法: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灾害信息是冗余的、大量的、多样的、半定量的和定量的,并有多个不同的来源,评估需要不断的被动态性的修改。这时的灾害评估的处理过程是一种态势评估过程,“状态”指的是突发事件当前的状态,“态势”指的是基于未来的当前状态的发展趋向。该灾害评估阶段一方面是连续的、及时的评估当前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评估是获得和评估影响将来趋向的大多数关键信息,目标是采取适合的减灾措施并将态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态势评估分为评估当前的状态和将来的状态,如贝叶斯理论、相关度理论、博弈论、改进的FAHP方法、搜索算法、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方法等都能被用在当前的状态评估中。将来的状态评估,主要集中在情景分析,即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作出预测的方法。通常用来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作出种种设想或预计,是一种直观的定性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更适合动态性、复杂性的灾害特征,更有利于理解突发事件管理的“情景-响应”模式。
(3)后置处理的灾害整合评估方法:即综合损失评估方法,包括直接损害和经济损失评估、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及心理影响评估几个部分。其中,心理影响包括受害者和参与灾害应对人们产生的心理疾患,一般只能通过对其影响面和程度作估计分析,很难准确评估。
参考文献:
[1]Karimi I,Huellermeier E,Meskouris K.A fuzzy-probabilistic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system[J].Soft Computing,2007, 11(03):229-238.
[2]左其亭,吴泽宁.模糊风险计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22(03).
[3]魏一鸣,范英,金菊良.洪水灾害灾害风险分析的系统理论[J]. 管理科学学报,2001,4(02).
[4]黄崇福.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检验自然灾害模糊风险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2,10(01).
[5]任鲁川.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03):243-245.
[6]刘德辅,逯义军,李奉利,荆昆.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风险分析法及其在防波堤设计中的应用[C].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研讨会.昆明:中国海洋工程学会,2005:378-384.
[7]程昌秀,周成虎,陆锋.协同GIS软件体系结构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6(01).
【关键词】 大型灾害事故 消防通信 方法
一、前言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拥有更强大的功能的通信装备与手段被应用到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指挥作战之中,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广大消防官兵作战的能力。由于很多大型灾害事故其本身的复杂性、突然性,因而在消防作鹬谐3=行的是协同性的大兵团作战,这就对现场消防通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广大消防武警官兵进行救援抢险工作由于通信网络中断,使用的无线通信手段难以确保指挥部与各级救援队伍之间的有效通讯,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1]。为此,公安部消防局近几年更加重视紧急救援通信系统的建设,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
二、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现状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故发生频率较高,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大连新港油库爆炸等事故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在大型灾害事故抢救工作中,消防部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通信困难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线路破坏导致通信信号中断
首先,线路破坏导致通信中断。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由于其影响区域广,危害性大,一般灾区内常常会出现大面积的通信中断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通信网络是借助有线光缆进行传输的,当出现地质灾害或者特大气象灾害时,光缆等有线传输渠道极易发生损坏,并且抢修难度较大[2]。在泥石流、台风、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面前,无论是架构在空中的光缆还是埋在地下的光缆都显得极其的脆弱,一旦发生大型灾害,通信网络就会因为信号中断而成为通信盲区。
2.2 线路拥挤导致通信堵塞
在发生大型灾害事故现场,一般在短时间内产生极大的话务流量,持续性的呼叫涌进导致交换设备传输负荷过大,超出了交换设备设计时的极限数值,从而导致出现通信异常,具体常表现为电话打不进来,也拨不出去的局面,而互联网网络服务也会出现延迟,网速缓慢[3]。
2.3 电路中断导致的通信机房基站瘫痪
大型灾害事故,尤其是自然地质灾害发生时,经常会导致电力中断,从而早场通信机房基站瘫痪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基站都会准备备用的电池系统,但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无法满足人们通信的需要。目前消防部队在大型灾害事故现场主要的通信手段是依靠350M无线通信,其有着语音通信、距离短、资源少、有死角等弊端。当发生基站瘫痪情况时时,无线通信也经常会出现通信盲点和障碍,甚至出现瘫痪的情况,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大型灾害事故现场通信特征以及通信要求
3.1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通信特征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通信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由于灾害事故一般都具有突发性,这就要求通信系统具有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灾害都是突然发生的,在事前不具备预测性和可知性,但救援时间却是抢险救灾的关键,这就需要救灾的消防通信系统有着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情况。(2)由于灾害事故发生后,现场变化莫测,常常会出现新的情况,这就需要抢险救灾工作中对于人员、车辆的调度更加频繁,因此这就需要全方位的通信保障,从而实现准确传递指挥信息,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能够最快做出反应[4]。(3)发生大型灾害事故时,常常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协调通信系统来居中策应调整。
3.2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通信要求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指挥工作对现场通信一般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需要保证现场开展救援工作的各级官兵之间有较为畅通的通信系统。其次,需要具备有线、无线网络功能,具备GPS导航定位与计算机辅助能力,并且提供广播功能。再次,需要与指挥中心实现双向通信功能,并且可以传递音频视频。另外,需要能够随时调用重大危险源抢险紧急预案,能够迅速采集周围信息并传递给指挥中心。
四、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
4.1构建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指挥体系
依据实现常态通信化的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各消防总队和部分支队都已经配备了有决策指挥功能的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实现了以车辆为载体的移动通信指挥的目标,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在大型灾害事故现场进行通信组网、指挥调动的能力,为事故现场与后方各级指挥中心之间的语音、视频、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GIS在房地产保险业中的应用是GIS在商业领域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属于保险评估和风险分析范畴。众所周知,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房屋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的高低是不同的。位于地震活动带、洪水多发区以及易受滑坡、泥石流、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侵袭地区的房屋建筑物面临较高的被破坏、摧毁风险。另外,位于犯罪率高和社会治安混乱地区的房屋易遭受各种人为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2005年发生的卡特里娜飓风以及随后的洪水造成的灾害,就为美国保险业带来了将近1千个亿美元的损失。而随后这个地区房地产保险费则被大幅度地上调。因此,房屋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是房地产保险业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准确地分析与确定高危险地带房地产的分布也就成为房地产保险业能否盈利的关键。而对基于地理位置分布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正是GIS技术的专长,将GIS技术与房地产保险业进行结合必能发挥前者的优势促进后者的发展。
二、GIS技术在房地产保险业的应用
GIS技术在房地产保险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划分不同地理位置的房屋的风险等级,以此作为确定保险费用的依据。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GIS技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房屋可能遭受灾害的具体类型及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对房地产保险内容进行细化分类,据此提供不同的保险业务。另外,我们也可以对房屋可能遭受的各种灾害损失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种灾害发生的概率,据此开展房地产综合保险业务。
针对不同地理位置的房屋的风险等级划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GIS软件提供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灾害等级评估。首先我们应搜集同一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及各种关于灾害发生的统计信息,利用灾害分布图与居民地分布图进行叠加,叠加图层可显示出两种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果某种灾害的分布范围覆盖了居民地,则这处居民地受这种灾害影响。同样我们应该对灾害的危害程度和危害范围进行分级考虑,一般是距离灾害发生源越近的地方危害性越大,据此关系建立灾害危害模型,依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地震震级大小不同对房屋的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各震级地震出现的频率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地震的这些特征,利用GIS技术划分出不同地理位置房屋的地震风险系数。对于洪水灾害,我们可以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结合气象资料,根据洪水特征确定缓冲区宽度,同时结合DEM模型进行水淹分析,获取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等洪水灾害信息,然后分析不同地理位置房屋受洪水灾害影响程度,划分房屋的洪水灾害风险系数。同样,对于其他自然灾害,根据灾害特征,进行房屋灾害风险系数划分。依据房屋不同的灾害风险系数,确定具体数额的保险费。
对于房屋的人为性破坏,主要指为实施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而进行蓄意破坏,这主要与所在地区犯罪率高低和治安好坏有关。这也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搜集和整理大量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并利用GIS提供的丰富制图工具,制作犯罪率高低分布的专题图,同样将其与居民地分布图叠加,确定各处房地产受犯罪侵犯的风险系数,然后据此确定房地产保险费数额。
关于开展房地产综合保险业务,则需要综合考虑房屋的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风险系数。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受各种灾害危害的程度不同,我们需要对各种灾害进行风险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基于灾害特征和地区地理背景,确定各种灾害危害的权系数,然后进行加权评估,最终确定房屋的综合风险系数。以此作为开展综合保险业务的依据,按照风险系数的高低确定房地产保险费用的高低。
三、结束语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损失;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47—05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最近几年,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损失,更重要的是间接损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分析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算,可以避免和减少因人为的主观臆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为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一、吉林省主要自然灾害
吉林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吉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每年干旱、洪涝、地震、风雹、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旱灾、水灾、风雹灾和霜冻灾是吉林省的主要自然灾害。
吉林是干旱发生较多的地区,也常是重旱区,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以春旱居多。春旱影响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夏旱则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减产。水灾主要发生在每年夏季主汛期,吉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暴雨和冰雹天气时有发生,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因为排泄不畅,容易产生渍涝,辽河下游和松嫩平原是受涝次数较多的地区。“西旱东涝”是吉林省的旱涝分布特点。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各年的天气气候情况变化较大。有些年份作物生育期内会遇到低温冷害天气,热量不足。作物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最容易遭受低温冷害的作物是水稻和高梁,其次为玉米和大豆。霜冻主要是秋季的早霜冻危害大,这期间作物尚未成熟、收割,容易受冻而减产。春末至初秋期间的降雹也可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在春小麦成熟期及玉米、高梁等作物抽穗开花期如降较大冰雹对作物危害较重。
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不含任何中间环节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一般可以用市场价格来计算。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发生时或发生之后除可直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所造成的损失,如因自然灾害使企业停减产造成的损失,或者因暴雨洪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欠收而引发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消费支出增加造成的损失。间接损失主要包括间接停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层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间接停产损失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密的投入产出连锁关系,一个企业的停产会间接地影响有投入产出关系的其他企业的产出,即使后者的生产功能并未受到灾害的直接破坏;中间投入积压层损失是指由于生产的停滞,造成材料和半成品的积压增加,这种积压的增加造成资金占用增加的机会损失;投资溢价损失是指灾后的恢复过程中需要动用没有灾害时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加以弥补,这种由于财产补偿引起生产性投资减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称为投资溢价损失。[。’
民政部曾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门对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了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2005年,吉林省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水旱两灾,大暴雨引发的洪水使河堤决口、损坏铁路、公路、输电线路,损坏房屋12.5万间,绝收面积达到66万公顷,转移安置人口9.7万人。2009年,吉林省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受灾面积244万公顷,粮食产量同比下降13%以上,部分地区减产三至四成,粮食质量也有所下降。
三.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
自然灾害损失的评估主要是对间接损失的评估,本文使用投入一产出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计算。
1.农业损失的评估
投入产出模型是根据投入一产出原理建立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投入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消耗,产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对于自然灾害损失而言,主要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损失,本文运用产品均衡投入一产出模型评估总产出的损失,在利用投入一产出表进行实际分析时,考虑的问题要更复杂。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且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相对于其他产业损失较为容易搜集和计算。因此,我们借鉴相关研究,以农业为例,建立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假设灾害发生之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并假设系统的结构比例关系在灾害发生之后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按照这种结构比例关系来分析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以吉林省统计局2007年编制的42部门的投入一产出表来计算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损失。农业损失既包括了最终产品的损失,又包括了间接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农业损失看成农业部门的总产品的损失,并假设其他部门的最终产品不变,根据2005年至2010年吉林省农业统计年鉴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利用投入一产出模型计算出吉林省2004—2009年农业间接经济损失和农业总损失,计算结果见表1。
2.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各部门总产出损失的评估
根据整理后的投入一产出模型,我们计算出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各部门总产出损失,计算结果见表2。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农业总损失对其他各部门总产出的影响是不同的。以2008年为例,农业总损失对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最大为7.6亿元,占除农业以外其他产业部门总损失的24.2%;其次是化学工业的损失为6.7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损失为3.2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损失为2.2亿元、分别占其他产业部门总损失的21.4%、10.3%和7%。这主要是因为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粮食、水果蔬菜和烟叶等产品产出下降,进而使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受到一定程度损失。因农作物产量的减少,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燃料的产业也受到间接影响,如石油加工业、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通过上表也可以看出,农业灾害损失对公共管理、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
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但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的地位决定了农业对其他产业的相关影响非常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或绝收,进而会对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工业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波及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本文中假定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为农业总损失与受农业损失影响的其他部门产出损失之和,计算结果见表3。
四、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本的损毁,还通过推迟当期消费,增加强迫性储蓄,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等方式来抑制经济增长。在分析自然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本文主要应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灾害损失分为需要重置的损失和不需要重置的损失两类。需要重置的损失是在受灾后需要恢复重建部分的损失,不需要重置的损失则是在受灾后不需要恢复重建部分的损失。需要重置的损失将使本来可用于投资其他项目的资金用在灾后恢复重建上,对经济增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不需要重置的损失则没有。本文假设所有的灾害损失都是需要重置的,即总损失就是重置损失,全部积累均转化为投资。
设第t年灾害经济损失中需要重置的部分为Lt,若没有灾害发生,假设恢复重建的资金Lt可以全部用于其他项目投资,则经济增长率将变为式(1):
用资本形成总额代表第t年总投资,即第t年的新增资本存量,所需数据来源于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自然灾害损失数据来源于表3。为了使计算口径一致,在计算实际经济增长率时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将2003—2009年各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形成总额和自然灾害损失额全部转化成以2000年的不变价所表示的换算值,以便于在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时进行横向比较。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2004—2009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减少0.4%,和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14.1%相比,还比较少,但是如果这种减少持续若干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