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18-02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行为干预与信息传播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地使大众了解和掌握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实施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及过程,使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预防、保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精神科患者多具有不同程度行为、思维异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多数患者根本不认同自己的病情,可能危害社会及自身安全。如何能够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培养患者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现代精神科护理方面的难题。而精神科患者的健康教育难度较大,如何提高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又是一个问题。
1 进行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1.1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认知较差 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因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教育有限。另外在工作中因知识更新较慢,加上传统护理模式的潜移默化,对自身角色认知模糊,在护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只是每天机械的、被动地做着入院宣教、药物指导、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这种照本宣科、缺乏技巧的宣传导致健康教育效果较差,难以达到评价合格指标。
1.2 人员结构及人文环境较差 多数医院对护士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对于护士的培训并未给予相应重视,忽视了护士对发展、提高的渴望。而在精神科,因护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导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再者精神科护士紧缺,外出学习进修机会极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分级管理不到位,不同年资护士所做工作无区别,严重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1.3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医院现有护士为经过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导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支持,难以很好的、有针对性地在适当的时机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而精神科护士多在求学期间仅对护理专业较为熟悉,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论只是并不了解,对于精神科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难以给予专业的、正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指导。
2 精神科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日常工作之余对精神科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了相应培训和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2.1 转变护理观念,制定教育计划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现代医疗行业为满足患者对于健康的需求而赋予护士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义务,任何一名护士均应具备相应专业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技巧。关于精神科的健康教育,近年来《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该标准的实施效果显著。我院在进行培训时严格按照本标准制定培训计划:评估――教育内容确定――详细计划(包括培训形式、时间、地点)――具体实施――效果评价。将患者从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回归社会整个过程相结合,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同时对于不同层次护士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其健康教育能力能够得到不同提高。
2.2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通过定期分层次、分阶段的专题讲座形式对全体精神科护士进行包括心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精神科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整体素质及只是的结构、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使护士加强对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并使之了解健康教育对精神科患者康复、减少复发的满意效果,为护士多元化角色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持,并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长期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程。
2.3 注重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上级护士带教以及每周的带教查房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精神科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由学历较高、年资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对低学历、低年资护士进行临床健康教育能力带教。可通过电视、录像播放等方式进行机体学习,同时可在查房过程中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提问或由带教护士带领下解答患者或家属疑问,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贯穿于精神科护理工作全过程。
2.4 健康教育能力考核 实行护士自查、护士长抽查、护理部抽查及定期考核的形式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能力考核,一方面是对全体护士主动学习和提高的促进,另一方面可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是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的一个客观评价。
3 应用成效
3.1 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改变了以往护理人员只关心疾病的治疗、护理的完成情况。现在护士已转变为关心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增加护患交流、沟通,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3.2 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增强护理队伍的综合实力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护士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有的学习心理、有的参加自考,大家都鼓足了干劲,在院内学习蔚然成风,不仅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护理的综合实力。
3.3 提高护士护理工作的主动性 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性、科学性,明确规定了病人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时间安排,避免了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了医护之间以及护患之间的互动,可培养护士工作的自主、自律性,可使医院多学科合作,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1.1精神科护理学的含义《精神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精神科疾病的防治和护理以及精神科患者的科学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都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人格品质、提升心理整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2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加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长时间作用于个体就会引发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1.3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客观地将医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改变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择业、人际交往、婚恋、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发展”模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和谐气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2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心理价值,确定每一节课的心理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范例来揭示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与应对方法、负面情绪的宣泄方法、全纳观念的意义及养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发展。
2.4以临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经常遇到的与精神科有关的护理问题为主,讲授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包括精神因素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初步对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同时正确评价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能及时调整或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7岁至82岁,平均年龄为(65.73±3.46)岁,按照疾病类型划分,脑梗死患者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例,多发性腔梗患者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为49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66.17±3.32)岁,按照疾病类型划分,脑梗死患者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例,多发性腔梗患者10例。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1.构建工作小组:选取科室中优秀护理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通过系统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健康教育意义及方案;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性格特点,结合患者兴趣特点,同患者开展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了解患者需求,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选取适宜内容及方式,保证健康教育效果;3.心理教育:患者因疾病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指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患者乐观情绪;4.疾病教育:神经内科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因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准确,护理人员需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加疾病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方案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病例;5.家属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患者多需要患者家属长时间护理,通过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家属护理技能和认识,促进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差异。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价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共20项因子,每条评分为1分~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250.14±12.47)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77.0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病人6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45岁~80岁(64.2岁6.2岁);疾病类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14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收集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病人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岁~80岁(63.9岁7.0岁);疾病类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15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病人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具体如下:
1.2.1 成立规范化健康教育小组与人员培训选取我科护理人员4名,成立规范化健康教育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重要性,熟悉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具体工作方法及有效沟通的形式。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病人入院起,小组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病人交流,详细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寻找与病人的共同话题。注意保持谦逊温和的态度,神情专注,恰当应用语言交流技巧,使病人及家属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3 心理教育
神经内科病人因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现烦躁易怒、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开导和安慰病人,培养其健康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及护理。
1.2.4 疾病知识的宣教
向病人讲解神经内科疾病的一般病因、高危因素、诱因、临床症状、体征、病程、治疗方法、药物的副反应、用药的注意事项、康复锻炼的步骤及方法,告知其简单的护理技巧、注意事项、自我保健知识等;使病人了解饮食、生活习惯及情绪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调整自身的不良习惯,向积极的康复要求发展。同时列举治疗成功的临床案例,提高病人的信心。
1.2.5 家属的健康教育
多数神经内科疾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属协助,因此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属的信任,定期召开家属座谈会,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计划,讲解疾病护理知识,进行相关操作培训,解答家属的疑问。
1.2.6 出院指导
出院时,向病人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予功能锻炼方面的指导。
1.3 观察指标
出院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并比较两组病人对神经内科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我科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共设计10个问题,总分100分,80分~100分为优,60分~79分为良,60分以下为差。对我科护理满意度为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摘要】目的 探讨感动服务在精神科门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树立感动服务的目标: 满足病人多方面需求、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运用感动服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感动服务的措施:转变服务观念、换位思考,促进医患沟通、优化门诊就医环境和服务流程、和谐医患关系。结果 开展感动服务前后,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分别为88.00%和98.00% ,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X2 =7.680,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感动服务在健康教育的运用,拉近了医患之间的情感距离,提高了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 感动服务; 精神科门诊; 健康教育
在创建人民满意的公立医院活动中,为了满足患者健康需求,增强医院护理竞争能力,我院于2010年4月将感动服务运用到门诊病人健康教育中,强化了“患者至上,真诚关爱” 的服务理念,在服务行为上促进了不仅满足于让病人满意而是让病人感动的转变。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确立感动服务的目标
1. 1 满足病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感动服务是现代服务理念的提升,是服务工作的创新,是有效竞争的手段。感动服务是无模式、无止境的创新服务,须靠服务人员的自身感悟[1],创造超过患者的期望的所谓"感动服务",是护理工作赢得患者的根本条件。
1. 2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全方位的服务,做到:病人没有想到的,我们就为病人想到;病人认为我们做不到的,我们却为病人圆满做到;病人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要做得更好[2]。
1. 3 运用感动服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与健康观念的改变,运用感动服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使精神病人较系统地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知识,从而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自我保健技能,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病情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2 感动服务的措施
2. 1 提升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实施感动服务首先要提升服务理念,将感动服务视为服务的品牌,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变革, 病人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病人不仅会选医生,还会选医院,因此,感动服务是适应医疗卫生改革和当前新型医患关系的需要,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竞争力的需要,是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为了提供能使病人感动的服务,我们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在健康教育服务中于细微处创造感动点, 医务人员从关心病人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让亲情体现在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上。如: 为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读健康教育知识,为老年病人准备老花镜,为病人提供放置健康教育折页的纸袋等。
2. 2 换位思考,促进医患间理解和沟通
感动服务须靠服务人员自身的感悟,我们在为病人服务时,倡导 “假如我是病人”的换位思考,理解病人,帮助解决就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们要求门诊护士做到仪表优美、主动热情、文明用语,不说服务禁语、操作技能精湛,促进护士感动服务意识的提高。
2. 3 优化服务流程,提供贴心、安全的就医环境
感动服务需要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全方位的服务内容为载体。为此,我们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各类标识醒目,将健康教育知识置入电子触摸屏、设立健康教育室、电话咨询服务、导医、分诊服务等。在候诊大厅,导医护士随时巡视,主动服务,为病人供应开水, 为行动不便病人提供轮椅,发放《就医指南》等宣传资料,提供各种健康教育处方,供病人阅读。既满足了病人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 也缓解了病人因候诊时间长而产生急躁焦虑情绪。组织病人成立“馨康会”,以协会为单位,定期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开展医疗护理咨询、观看专题宣教片,举行联谊活动等形式对会员进行健康教育。
2.4 注重细节,不断优化门诊服务流程
开展“感动服务”就要注重服务的过程和细节,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为此,我们除常规挂号外,还开展了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在就诊高峰时间,由导医引导病人就医,使病人就诊流程更趋合理,减少病人非医疗等待时间。实行明明白白就诊,在门诊大厅安装了电子触摸屏, 病人可随时查询所有服务项目的物价信息以及个人消费信息,增强了收费透明度,受到病人的好评。
3 结果
经调查问卷显示,开展感动服务前后,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分别为88.00%和98.00% ,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X2 =7.680, P
4 讨论
4. 1 感动服务在门诊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进行感动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认真分析病人的需求,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灵活运用健康教育的技巧,自行设计了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这种有的放矢的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健康教育护理,不仅提高了病人的健康教育知识,也促进了护患之间的了解,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提高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4. 2 感动服务是护理人员应具有的超前性的服务理念
感动服务是无模式,无止境的创新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不断挖掘服务潜力,让每个患者都享受到超过个人期望的健康教育护理服务。使“感动服务”成为医院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