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技术学

地理信息技术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信息技术学

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第1篇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出现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确保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

依照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要同时在初中地理必修教材与选修模块中呈现。如,GIS技术在新课标中提出,初中生不但要掌握其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发展等知识,还要明白该技术具体应用领域,能够准确说出某一具体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同时能够操作相关软件,熟悉GIS窗口界面并灵活运用相关窗口快捷键(比如图层显示的放大、缩小及移动等,以及图层叠加与标注显示等),掌握简单查询与分析、数据库建立等方法。GIS技术操作本身就是收集、处理、分析及应用地理信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该技术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与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初中地理必修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众所周知,GIS技术地图处理与操作功能非常强大,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地图,借助GIS地图叠加、漫游、缩放及要素增减等辅助教学,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地理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并灵活运用地理研究新技术、建立区域地理系统思想、培养学生形成空间地理意识、养成良好的分析与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地图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空间性比较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深入了解主要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地理课程中的地理事物及其现象覆盖面非常广,甚至还有一些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当然人们不可能亲自考察并观察出现的各类地理事物。如果通过简单的教材文字描述开展教学,尽管可阅读篇幅比较长,但受W生现有知识与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无法全面而深刻地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对其进行分析,无法总结获得完整而准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脑中呈现的事物表象就不够完整与清晰,也就难以形成深刻而牢固的印象。因此,必须借助地图牢固掌握事物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地图语言符号系统描述广阔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结构、分布、联系及时间变化等要素,并利用数学法则在有限的地图平面上规范化展现,这是人类思维的飞跃。一定程度上来讲,没有地图地理学也就无从谈起,相应地也就无法开展科学而又系统化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因而地图被人们称之为“最便捷的地理书”,更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三、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学挂图、教材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及扫描栅格地图等教学工具比较常见,对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审核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教学中,应用GIS地图等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投影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我国主要民族分布”知识讲解中,要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影响因素有哪些,学生要想清楚回答此问题,就要深入了解我国主要民族分布情况以及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等,甚至还要掌握我国水资源分布规律与特点、潜在植被分布特点等相关地理知识。如果采用纸质地图讲解这些问题,则至少需要四幅相关专题地图,但却无法叠加分析。如果采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地图,则可对不同专题地图图层进行灵活切换与叠加,制作二次的叠加专题地图更加精确、清晰,学生能够清楚辨别各地图间的相关性。

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第2篇

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地理信息技术 海水性质 Matlab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地理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1]。因此,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具有其现实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地理教学资源应具有趣味性、互动性、适应性、探究性和时代性[2]。鉴于此,本文利用2001年至2012年全球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产品,在Matlab环境下开发适用于海水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及海洋地理(高中地理选修2)章节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实验探索和考试出题的教学辅助软件。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和对上述章节的具体要求,本教学辅助软件对制图内容进行了筛选,确定制作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图、沿某经线/纬线的温度/盐度变化图、表层海水温度/盐度时间变化图和具置温度/盐度沿深度分布图四类图形,以辅助相应章节的课堂教学、学生实验和考试测验。

一、数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制作的全球海洋网格化月均温盐数据产品MOAAGPV。该数据产品基于三种数据来源即Argo浮标、三角浮动观测网络(TRION)和传导率温度深度转换数据(CTD),利用相同压强面二维最优插值方法制作而成,以NETCDF(后缀名为.nc)的格式存储,并可通过网络免费下载使用[3]。本文用到的数据是从2001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月平均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其覆盖范围是60.5°S~70.5°N,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方向上从海洋表面到2000m深度分为25层。

二、软件开发

Matlab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研发,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大部分海洋温盐数据有关的研究都利用该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可视化[4][5]。本教学辅助软件需要读取NETCDF格式文件并计算全球范围多个时间段的数据,计算量比较大,且涉及大量时空数据的可视化,Matlab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方面的功能可以满足此需求,根据制图种类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制图部分都可根据教学和考试需要灵活设置制图的内容、空间范围、时间等参数。平面分布图以大陆轮廓为底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海水温度或盐度的高低,如图1所示。沿纬线或经线分布图绘制指定的经线或纬线在设定时间的温度/盐度分布,如图2所示。时间变化图展示选定区域在设定时间段内的平均温度/盐度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沿深度分布图绘制指定经纬度位置上的海水温度/盐度性质随着深度的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本文在Matlab平台R2010b版本中完成软件的搭建和代码编写,通过Matlab自带的工具完成软件。软件为开源软件,提供详细的程序代码和安装包,可供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考试检测中绘制需要的图形。用户亦可根据自己需要,修改相应的代码段,以使用最新的观测数据或对软件功能进行调整。

三、教学应用

图1~图4展现了本教学辅助软件得到的四类图形的示例。图1所示的海水温盐性质平面分布图可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的温度/盐度分布,探索寒暖流经过地区与周围海水在温盐性质上的不同,观察特殊气候现象出现的时间段海水温盐性质异常等。目前教学上常使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来体现海水运动规律,用箭头直接表达世界各洋流的运动方向,用文字阐述洋流性质的差异。图1的“全球海洋年平均表层温度图”表达方式更加直观,更具有科学依据。图2所示的海水温盐性质沿某纬线/经线分布规律可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温度/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全球降雨的纬度分布曲线”等地图结合做综合分析,探究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观察洋流经过区域的海水性质的变化。图3所示的时间变化图可辅助学生理解海水温盐性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理论进行佐证。如图4所示的海水性质随着深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随深度变化海水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图1全球海洋2001~2012年平均表层温度分布图

图2 2001~2012年间沿20°W平均表层海水盐度

分布图

本教学辅助软件相对于已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从数据直接成图,便于学生进行互动探索,也给教师出题提供了材料。例如,学生如果对指定区域感兴趣,则可直接绘制对应区域海水性质的平面分布图、深度变化图、时间变化图等,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到很好的契合。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近期的地理热点出题,减少考题所用材料的重复率。

地理信息技术给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和制图开发工具。本文利用近十二年来的海洋温度盐度数据产品,在Matlab平台上搭建了教学辅助软件。该软件根据具体需要,由数据直接制作需要的图形,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实验和考试出题。该软件的应用,丰富了相应章节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探究性和互动感。

参考文献

[1] 常学勤,季禾.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教学与管理,2004(16).

[2] 王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现代教育科学,2010(3).

[3] Hosoda,S.,Ohira,T.,Nakamura T.A monthly mean dataset of global oceanic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erived from Argo float observations.JAMSTEC Rep.Res.Dev.,2008(8).

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警务地理;实战化教学;应急指挥教

一、智慧公安的理念

目前,城市已经进入一个高危险期,传统的、非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日益频繁。随着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构建扁平化高效勤务指挥体系和“大情报”体系建设需要,空间地理信息等新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成为今后公安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方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公安“的概念应运而生。“智慧公安”的概念源于“智慧城市”。在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巨大冲击下,基于空间的整合与操作能力、基于位置的监控与调度能力、海量数据(尤其是空间数据)的实时分析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服务保障能力等都将成为“智慧公安”未来的重要应用方向。智慧公安的建设目标是维护城市稳定,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实现智慧应急管理。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预警系统;协作作战的应急救援系统;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整合协同的组织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将极大程度地依赖于警务地理信息技术发展。

二、警务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意义

从公安实践的角度讲,公安引入警务地理信息技术的意义在于,能够借助警务地理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在哪里”的问题。如最近一个月内某城市的刑事案件都发生在哪里?在哪里高发?二是“有什么”的问题。例如,在某一个警务责任区范围或单元楼内有多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三是“哪里有”的问题。例如,在某个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快速寻找周边“哪里有”可供利用的资源。四是“怎样规划部署最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某警卫任务中,安保警力、警戒线、安防和监控设施部署到哪些部位最合理?等等诸如此类的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

从公安学科发展的角度讲,发展警务地理信息技术首先是满足我国对公安应急管理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公安院校应当对警务地理信息技术指导下的公安信息化实践进行实践总结与理论提升,这也正是公安院校公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实践基础。其次,发展警务地理信息技术是丰富公安院校办学内涵的内在需要。内涵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公安学自2012年成为法学一级学科,其学科建设的空间日益扩大。第三,公安院校应急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除具有较强的危机预警应急分析、识别与处置能力,熟练掌握应急指挥、执行、保障技术以及媒体应对等实战技能外,还要系统掌握警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当代公安工作需要。

三、警务地理信息技术在公安实战化教学中的应用

以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应急指挥教学信息系统建设为例,该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运用以3S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开展犯罪时空分析与预测、警务地理情报分析、智能化巡逻防控、跨区域协同指挥、联动应急防控等深度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参与新一代PGIS平台的应用示范,建立符合实战需要的创新警务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警用空间信息新技术和新产品。

应急指挥教学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包括:警务地理信息应用模块、警力监控应用模块、卡口集成应用模块以及案事件分析模块。应急指挥教学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除了警务地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综合接处警指挥调度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以及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应急指挥教学系统将以警务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该应急指挥教学系统实现了3S空间信息技术与警务信息系统的结合,尤其是警务地理信息技术与现有业务系统的融合,提升了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应急管理教学、科研的水平。

智慧公安发展背景下的警务地理信息技术要求加大应用和培训推广力度,激发业务警种的需求,引导业务警种自行组织业务应用开发商,通过升级和改造警种现有业务系统,将警务地理信息应用功能融入业务应用流程和业务模型当中,以达到深化应用功能,进一步提高实战应用成效的目的。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对教学内容书本化、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效果模糊化的症结问题,结合实际,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将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引入到实战化教学的规划中,切实推动了学院的实战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满春,陈刚,陈振杰等.GIS设计与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孙静晶,郭灿.对智慧公安建设的初步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83-85.

[3]王军林.智慧公安内涵及应用服务体系研究[J].专题研究,2012(4):14-15.

[4]许发见.警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3(2):83-87.

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整合

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很多是在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课程整合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把计算机作为地理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多媒体在优化地理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它可以化远为近,突破距离制约;也可以化静为动,更易于观察事物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化小为大,利于了解微观事物;当然也可以观察远古地壳运动及生物变化,突破时间制约,观察动态变化,认识发展规律;观察整个宇宙及天体的运动,了解地理事物宏观的特征。

其次,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在地理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接受大量的地理信息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把学生的眼、耳、脑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并能及时在饶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形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尽管我们有了各种教具、实验、演示手段,也出现了各种模型、仪器、图表,从纸到布到塑料制成的各种挂图,但这些毕竟不能把声、像、动态等特点集中于一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能做到,这是书本加黑板加模型的模式所绝对达不到的。

还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在多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多媒体有些“喧宾夺主”,只有形式,内容不够科学。大多数公开课或观摩课都会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有的课是根据课程需要设计,而有些课则纯粹为了赶时髦,好像不运用多媒体,就会略低人一筹,结果反而一塌糊涂。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发挥的是它的辅助作用,毫无选择的大量运用,则会使课堂失去太多地理的味道,有时候竟象是一节信息技术课或者是欣赏课。起初大多数人运用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一些图片的直观展示抑或是动态效果,可是如果节节课都在用它,这兴趣岂不没了,都司空见惯了,哪还有兴趣而言。听了很多节展示课,大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把握得住分寸还可以,否则就会让人觉着是为了用才用,倒象个花架子。

(2)如果整堂课都在用,处理得不好可能会没有传统教学落实得扎实,有看电影的感觉―对整节课的情节都知道一些,却不太明确该重点掌握些什么。

优秀的地理多媒体课件,应该是精良的教学工具,是精确的地理信息集合。地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是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以计算机系统为工具、通过计算机程序提供的技术支持、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等教学信息的一种认知和实践过程,它构建于地理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应用以及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方面存在欠缺,都会使课件的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因此,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应强调科学性,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件的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等等。具体而言,先要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节课中什么时候用多媒体课件最合时宜。在多媒体并不日常化的今天,还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能突出计算机多媒体的不可替代的优点。由此可见,科学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本身的认识水平。

地理多媒体课件的程序设计应强调技术性,与所有用于实际教学的课件一样,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注重其程序设计的技术性,突出表现在课件程序的精致好用。课件的技术水平主要取决于程序设计者,以及地理教师与程序设计人员之间的配合。地理课件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选择多媒体对象类型

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和课程内容,选择合理的媒体类型。如以地球运动为代表的要求空间概念很强的内容、只有三维动画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以对流雨地形雨为代表的地理示意图、用二维动画就能较好完成;适当的动画和声音资料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习兴趣,而过多的动画或音乐背景则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无谓加大了课件制作的工作量。又如,区域地理新课教学可用色彩鲜明、注记恰当的地图,在练习时则可用到没有注记的色彩简单的地图;等等。

2.注意程序的流程控制

程序流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地理教学过程的实施。课件流程切忌设计成预先确定运行时间的、单线前进的方式,而应该切合自然的教学过程。如合理安排动画的暂停,可以突出时间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可以从容讲解在实际过程中转瞬即逝的、甚至根本看不到的现象,对典型的时空关系进行分析,而动画暂停的触发,可以是预先设计的典型时间点,也可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实现;流程设计要能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它可能源自教师讲解过程的需要(如着重或补讲某段内容),也可能源自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如突然提问),因此程序要有灵活的跳转,能方便地到达某目的地,又能迅速回到跳转的起始处;要尽量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等等。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虽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地理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2002(4)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2(8)

[3] 李赫.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中小学电教,2003(2)

[4] 相清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电教,2002(5)

地理信息技术学范文第5篇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它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一.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

许多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内容,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课程内容。

当我们拿出湘教版初中教材,封面的彩图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人造卫星照片,这可播放一段宇宙中绕太阳旋转的地球课件来演示。首页诗词风景画,可放一段黄山风景DVD光碟,再配上本章前言部分的优美词句,一段抒情音乐,引入新课。这样的教材内容,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愉快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欲望,达到常言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教材中还有许多地方的内容,如学会“看地图中”的卫星影像﹑“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火山和地震﹑海啸,气候中的卫星云图﹑天气预报以及地球公转﹑电子地图等,均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另外,在学习教材地理知识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究,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活动,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应用技术;通过网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元化交流。最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显现。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是我们目前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心和难点,而且必须围绕学校教与学的原则,以多媒体为核心,提供一些有特色﹑反映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又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而且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代表性。它包括地理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验场所等教学校内资源;还包括社会环境所拥有的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

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主要教学模式

1.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充分的课件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任务。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上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总结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的类型、旅游景观的欣赏、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有利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等,利用节假日或者特定时间,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适合于观念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建水坝的利弊、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模式有利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共同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

这种形式过程要包括:确立课题﹑制定计划方案﹑设计实习调研过程﹑处理信息﹑撰写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的应用。

教师在确立起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设计出研究的方案后,还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实习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考察法﹑访问法﹑收集相关数据和照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制作出相关分析图表,建立地理模型,提出综合建设性意见,最终形成研究结题报告,评出科研成果。

这种形式即可从教材中选择课题题目,也可是结合乡土材料自行命题,主要适应各种专题性的地理教学。如重庆市的酸雨污染问题的调查,三峡库区的漂浮的危害调查,重庆轻轨建设的意义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

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大量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各种正在身心障碍现实困难,从而获得求实研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信息技术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学习内容和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开拓学生学科视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满堂灌的僵化传授方式,可以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2005年元月10日,在初一年级学生组织一场《印度洋海啸》专题报告会,会前,进行教材知识提示:包括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材料收集准备:通过互联网,收集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媒体报道,有文字﹑有图片;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在数据库里﹑或因特网上,了解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地点﹑成因﹑范围﹑地震等级﹑灾难的破坏场景;教师总结时,在投影屏幕上复原显示地震产生的过程,带来的一系列灾害的场景,讲解一些抵御海啸的措施,强调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重要性。教学内容及时丰富,情景展示逼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宣传国际重大事件,提高学科地位。最后,号召踊跃学生支援灾区。这一讲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