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七年级;地理;读图教学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谓阅读地图,就是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上的各种符号、颜色、注记和比例尺等获得各种地理知识,并能从地图上找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考查中,普遍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乐观。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无法正确认识地图,无法获取地图中的知识点,从而影响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从初一开始重视读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对读图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积累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不完全的。有的学生连经纬线、经纬度都不熟悉,何谈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呢?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例如,掌握地图三要素,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是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教学“经纬网”时,组织学生收看视频、操作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度数东增为东经,度数西增为西经;度数北增为北纬,度数南增为南纬”的规律,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兴趣。
此外,地理各章节的内容也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构建起地理知识体系网络,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基础知识库,这样便于在需要解决问题时能随时“取出”使用。例如,在教学泰国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的有利自然条件时,教师应着重分析已学过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方便学生进行记忆。这种知识联系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二、养成看图习惯,掌握读图“三步走”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不断地正确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让学生掌握读图“三步走”很重要,具体是:一看地图名称,识别地图类型;再读地图图例,认识地理事物;三是精读地图具体内容,获取相关地理信息。“三步走”的读图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掌握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技能训练
在七年级教材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世界气候类型图的判断”等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学好这些内容,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历程和思维特征,导致他们阅读这类地图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应灵活运用不同的读图方法,帮助学生读图,获取图中蕴涵的地理信息。
1.“五读一分析法”
等值线图是地理教学中常见而重要的地图类型,学生读这类图时倍感困难。针对等值线图的阅读,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运用“五读一分析法”:(1)读数值:注意同线等值,全图等差距一致;(2)读极值:读出最大值和最小值;(3)读延伸方向;(4)读疏密程度;(5)读弯曲状况;(6)分析成因。
例如,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读图,并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河流发育在山谷”。使学生体会到读图过程中正确掌握读图方法的重要性。
2.“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
判读世界气候的类型图是七年级地理知识难点之一。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帮助学生突破读图困难。
例如,下面四幅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针对这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曲线和柱状所表示的正确含义,然后运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法:
(1)以温定带:看1月平均气温的高低判断气候类型。读图时以1月平均气温(T)中的两个数值(15℃和0℃)作为气候判读的参考值。一般来说,当T>15℃为热带气候;当T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当T<0℃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7月T<5℃则为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依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情况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一般降水类型分四种,即:冬雨型是地中海气候;全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或温度海洋性气候;全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或寒带气候;剩余四种气候类型为夏雨型。
上述读图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不同的地图类型,承载着不同的地图信息,读图方法也各有差异。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在教学中注重读图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
四、加强学生绘图训练,提高读图综合能力
绘图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观察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绘制简单图示的过程是通过动脑后的动手过程。
例如,“七大洲四大洋”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世界地图描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概况。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七大洲的轮廓图的特征: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其余大致呈三角形(欧洲正三角,其余倒三角),在此基础上用笔勾勒出七大洲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分布图。然后,老师运用“一笔画”的绘图技巧,在黑板上绘制示范图,并引导学生模仿绘制“一笔画世界”,同时以顺口溜方式记忆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和大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完成绘图后,在图中填写相关名称的地理信息。
图“一笔画世界”
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初中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地图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解决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紧抓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唐少霞,毕华,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 吴佩红,重点图像判读有“要领”,扬子晚报,2010年4月28日
一、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关键词】有意义接受学习;初中地理
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正在向前推进,这次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学生一味地接受学习,以地理知识学习为主,不太重视地理能力培养的状况,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地理课程专家、学者和教师关注及研究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课程改革以来有关初中地理教育的主要期刊和论文,写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文章数量多不胜举,而涉及接受学习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要提高学生地理基本能力就要摒弃这种“落后”的学习方式,就得让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习。于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过度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甚微等情况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地理教师从“满堂灌”的模式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教学内容、类型如何,都让学生使用探究发现学习,而教师少讲或不讲,导致学生上课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如何发现,也不知道发现的知识是不是正确,渐渐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笔者参加贵阳市地理公开课交流活动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教师使用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甚至区培训中心教研员听课中只要发现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就会提出批评意见。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接受学习方式备受冷落,甚至被否定。这引发笔者思考: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式教学是否适合所有的教师?我们该怎样看待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在地理课堂中是否还存在价值?如何在地理课堂中使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笔者分析和整理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容,从而探究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
地理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内容取向主要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概念及一些地理规则。笔者主要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同化”学习模式来分析适合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知识内容。
1 适用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知识内容
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l)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或新概念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为新知识或新概念的学习提供固着点,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通过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旧知识。
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的是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从七年级下册开始主要学习区域地理,所以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某些知识可以通过提供概括性、包括性、抽象性更高的学习材料,即“先行组织者”来习得,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全面的意义联系,促进新内容的习得和保持。以下是对七年级下册适用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知识内容的归纳。
2 适用于"认知同化"学习模式的知识内容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希望该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由于我以前所教的科目不是地理,这一次是直接接触,而七年级的学生是刚刚由小学升上初中,对“地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地理又是中考的会考科学,分数带入总分,所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及间接了解,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为本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把好目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二、认真备课、上课,细致批阅作业 (一)、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刻苦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手段。由于第一次参与地理教学工作,第一次接触新的教材,对教材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不够,所以,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
(二)、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
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炼,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
每一个班级有六十多位学生,每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但我觉得是一种使命,深感责任之重,因为作业是体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对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我都给他们以很好的鼓励表扬,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我不是打“x”完事,而是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在课堂上还进行讲评,这样作业便成为我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得他们认识到作业不能敷衍了事。 (四)、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一、初中地理各册的知识特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是重点。如果用因果观来统观初中地理各册教材,七年级上册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因”,其他几册则在运用七年级上册中的知识,即用“因”解释“果”。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将七年级地理知识作为重中之重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判断地图上某点的方向。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不难判定方位,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必要探讨。但这只是平面上某一点方位的判断方法,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①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什么特点?(方向相反:只要知道一个方向,就可知道另一个方向。)②东、南、西、北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顺时针排列: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方向,按其规律,很快就能知道其他三个方向了,是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补充。)
二、要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绘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解“经线和经度”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图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等尝试绘图。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绘图、互相探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经线的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经线上标出一些度数,由此加深学生对一些标志性经度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有关东经西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例1 看图一解答问题
(1)观察东经和西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一个经线圈其经度有什么规律?
(3)东西半球界线是哪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什么选择这两条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界线?
(4)观察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有什么特点?
例2 看图二解答问题。
(1)在图上填出w或E,N或S。
(2)在东半球的点是_____,在西半球的点是_____。
(3)东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西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
(4)填出A、B、c三点的经度、纬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三、在教学要注意体验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以大小比例尺与绘图效果的关系为例来具体说明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3 某人身高2米,①用1厘米表示身高1米来画一幅图a;③用1厘米表示身高0.2米画一幅图b。
对比a、b两图思考:
(1)比较a、b两幅图比例尺大小?(知道图幅的大小)
(2)比较a、b两幅图,所画的人的身高各是多少?哪幅画更为详细?(解决比例尺与绘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3)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上重复把这个人画满,哪张纸上画的人更多?(解决比例尺与面积的关系)
通过在动脑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深刻了解了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能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突出体验的作用,往往能事半功倍。
四、通过地图挖掘地理知识
围绕地图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如,结合图形来解释“地球南北极地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们知道受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为黑夜。通过图三可以看到,在北极地区,由于B处没有遮挡A的阳光,因此在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周围地区,由于D处的遮挡,c处不能接收太阳光线,因而在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与北极及其周围地区相反的极夜现象。
五、地理教学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