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效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阵地。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人地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效率是否提高,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因此,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新的教育观念辅助以新的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就地理学科而言,要求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提高自生素质、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才能轻松、快捷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培养多渠道性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个主渠道。地理课本以它的独特性及内容的限制,课时和时空的影响,许多地理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讲清楚,从而使许多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完全由课堂来完成,尤其一些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等实践性很强的能力。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时,涉及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社会和环境等主要因素,学生难以理解并且枯燥,同时也影响了能力的培养。但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后,再依据工业布局原理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时,学生就会容易接受。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课堂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方法单一,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在课堂45分钟内,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就应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课前的准备和多元化渠道的探究上。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大都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境,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四、创设研究情境

创新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带有研究氛围的教学环境,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体验运用学科综合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从中获得直接体验。现行高中教材中,每节课后都安排了“活动”内容,特别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讨论创造了条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培养他们实地考察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课后及时总结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为了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老师应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水平获得及时总结、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地理课堂小结的方法很多,有归纳总结法、绘图列表法、练习检测法、比较法、联想法等等。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另外,还要针对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盲目性,指导他们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怎样撰写小论文等。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中学地理学报,2004(7).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第2篇

一、提高教师的素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与时俱进。地理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智慧外,还得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驾驭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地理教师还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格魅力,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既取决于其自我意识(自律),也受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他律)的影响。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便会对老师持肯定态度,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从而转化成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向师性”,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除了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极为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能于平凡中见到新奇,然后,将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以饱满的热情、真情来感动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张弛结合、起伏跌宕、意趣盎然的生动局面,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二、要紧密联系实际,教“活”地理,学以致用

教师要在课前下足工夫,精心备课,经常性地收集各种资料、时事、信息,在课堂上结合素材讲解分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教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密不可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紧密联系乡土实际,教“身边的地理”。乡土地理是最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是学生耳闻目睹的。学生在有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教师的点拨很容易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时,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结构、类型,分析本地的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交通、市场等因素,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分析方法。

2.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有用的地理”。如天气预报、气候特征、地表形态的变化、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交通运输等,都是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可适当加以联系,用地理原理加以讲解,这样可使地理变得较为生动多变。如冬季寒潮、夏秋的台风过境时,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让学生来归纳,然后老师作解释,这样讲效果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不仅易懂,知识也不容易遗忘,而且会觉得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3.联系国内外时事或热点问题,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气息。如讲到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时,可插入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和“神州六号”;讲到地震、火山时,可插入近年世界上发生的火山地震,并可适当地加以描述。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因而,教师一切教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学。由于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学习中常常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四、利用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设情境 化难为易 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寓教于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再配以动感的图像,能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动态地展示地理现象,对于地理这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来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理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地理教学而言,如何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利用多媒体的音乐、视频和风景图片来创设情境,是导入新课的有效途径。例如:《欧洲西部》一课的导入,在课件设计中首先展示一组《欧洲西部》的主要景点图片,配上“蓝色的多瑙河”音乐,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的导入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又如:《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这课的导入主要利用两段视频“2010年11月内蒙古暴风雪”与“我校当时师生的服饰”,让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感性认识,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西北地区》通过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该区域自然景观和的特色农牧业的图片欣赏,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大概了解了本区的特征。

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点、难点,单凭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本课的第一个难点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主要原因,对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太阳高度角大小与气温高低的关系,在课件中借助于“太阳直射和斜射flash”演示,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学生轻松掌握。对中国气候复杂多样性的学习,利用图片展示我国各地春夏秋冬的景观,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本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课件中通过一组各地的民居图片展示及通过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演示来处理。通过多媒体,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知识。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创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这一部分知识时,通过设计问题“咱们一起选个家”,利用课件显示不同纬度、不同地形,以及沿海和内陆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景观分析思考人口从纬度、地形、海陆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辩证地看待事物,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展开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帮助学生拥有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学习《气温和降水》中的“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部分,通过等温线图的判读,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世界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地区。对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及同纬度的陆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这两方面,通过在图上定出同纬度的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气温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学生在手、眼、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由“学会”变为“会学”。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地理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又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例如,有关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是一个难点,知识点多而杂,利用多媒体显示各种气候的资料图及分布图,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并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区分出共性与特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即可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多媒体课件把“世界”送进了课堂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地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地理教学效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理念;地理教学;有效性

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那么,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做出如何调整与反思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认知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以后能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阶梯。以人本、科学的教学理念确定的教学目标,在知识内容和能力层面上应清晰、基本能在课堂中或课后检验,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内心与需求

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是否针对了学生认识现状、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如: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已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补充?教师所教各班学生特点有什么不同?等。

三、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随着对高中新课改的学习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色品种,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如: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在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四、做好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

备课毕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不牢,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不够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教学时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五、做好教学评价的反思

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这样评价学生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六、做好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有亲和力;是否有正直的品质、开阔的胸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果断的决策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更能了解她们所思所想,更能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现状,才更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

七、做好对地理作业布置的规划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

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