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
核心课程
《园林美术》、《园林制图》、《园林材料》、《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和花卉》、《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室内环境设计》、《AutoCAD》。
园林树木花卉学、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工程计价、园林工程施工等。
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小型绿地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实训。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设计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环保;
5 农/林/牧/渔;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师、方案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景观设计师;
2 景观方案设计师;
3 景观施工图设计师;
4 方案设计师;
5 施工图设计师;
6 植物设计师;
7 园林景观设计师助理;
8 景观设计师。
拓展阅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上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渐出现在世界城市排名榜上,国内的城市建设也在稳定而高速的发展中,社会对各类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
其中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景观设计师相关设计建筑类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
抓好实际工作争创先进党支部,加快建设步伐争当优秀党员。三江口项目指挥部于近期设立了规划建设组,下辖土地管理、规划管理、工程园林、建设管理、综合协调五个工作小组,明确了各小组在项目推进中所担负的工作任务。6月8日,宜宾市规建局、市国土局两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专门就项目推进、工作沟通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确立了两月一次的工作对接和协调机制,并开设出项目“绿色通道”。6月11日,市规建局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参加了三江口项目景观设计方案评审会,4家设计单位各自编制出的四套三江口滨江景观规划方案在专家的见证下进行比选。就此次初评情况,市规建局于6月21日、22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同时通过媒体和本地网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目前,市规建局与土地一级整理项目业主——市投资集团就建设监管合同的内容已作出了细致修改,将在征求市国土局意见后正式签订。
据宜宾市规建局负责人介绍,位于岷江、金沙江与长江合流处的宜宾三江口项目建设亮点颇多,主要表现在优先修建市政道路、休闲场所和商务广场等方面,其中规划出850亩来打造罕有的城市大公园;另外还将修造包括宜宾标志性建筑在内的11处超高建筑,这些工程相继在5年内开工建设。
新闻链接:宜宾三江口建设项目
2002年3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宜宾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宾开发区规划勘测设计院合作完成了《宜宾市南岸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4年至2005年期间,宜宾市城乡规划勘察设计院承接了《宜宾市南岸东区局部地块及道路调整》(即中央商务区)和《宜宾港菜园沱南桥头片区控规调整》的编制工作。
(一)加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视*城市建设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确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学习、追赶国内外先进城市为目标,整合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力量,结合对*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功能转型与提升的策略研究。进一步强化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及公路、铁路、轨道等重要节点方案研究。优化住房建设规划,完善住房供应结构,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优先保障政策性住房规划的落实,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深化次区域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深化*地区、奉化—鄞南地区、象山港地区等次区域规划和落实省“两规衔接”工作为抓手,抓紧完善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启动*南部三门湾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构建大都市各组团之间有机分工协作、紧密便捷联系的格局。要以“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为目标,加快乡、村规划的编制进程,以示范村村庄规划、村庄整治与建设规划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以“中提升”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项目会战攻坚。重点深化细化杭州湾新区、*海铁联运枢纽区块、*旅游度假区、*奥体中心、庄桥机场、*北岸区块等重点功能区块规划,保障“中提升”重点项目规划“落地”。配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攻坚,重点是审批穿山疏港高速公路、*保税港区首期集装箱码头、货运北环线、*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方案。组织开展道路交通专题研究,完善*、*的道路网系统,提出通途路、世纪大道快速路改造方案,启动城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配合做好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并对规划实施中的交通疏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居环境。围绕深入实施六大民生改善工程,继续抓好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调整和报批工作。牵头组织编制与城乡环境、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建设、排污设施等专项规划。以社区控制单元为管理平台,对商服、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给水、电力等各项设施作进一步的综合考虑,落实用地,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基本性和便利性。
(五)营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按照城市总体设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门户空间体系、城市雕塑的整体规划,构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考虑城市各片区核心地段、近期开发地段、三江六岸等重要景观节点、廊道的结构布局,通过概念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详细规划等多样性规划,在优化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积极塑造城市风貌。配合各区政府和城管部门开展街巷环境整治规划。
(六)深化基础测绘实施,促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加强测绘工作意见的通知》,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推进全市三维建模及数字仿真规划工作。加大地图编制力度,完成市三区的社区地图编制并印刷成地图册。进一步扩大全市中小比例尺基本地形图的覆盖范围,对地理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研究制订基础空间数据共享政策,鼓励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为主线,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总体要求和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导和服务职能,积极推动重要功能区块的开发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中心城功能品位和形象;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伐提供良好的规划保障。具体来说,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正视*城市建设与国内外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确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为目标,整合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组建的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力量,结合对*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深化*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功能转型与提升的策略研究。积极贯彻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城市空间框架和产业布局等规划研究,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及公路、铁路、轨道等重要节点方案研究。优化住房建设规划,完善住房供应结构,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优先保障政策性住房规划的落实,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深化次区域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化*地区、奉化—鄞南地区、*港地区等次区域规划和落实省“两规衔接”工作为抓手,抓紧完善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启动*南部三门湾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构建大都市各组团之间有机分工协作、紧密便捷联系的格局。要以“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为目标,加快乡、村规划的编制进程,以示范村村庄规划、村庄整治与建设规划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以“中提升”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重点项目会战攻坚。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要求,加强重大项目规划研究,及时落实重大项目系统规划、区域功能定位、建设方案。重点深化细化*湾新区、镇海海铁联运枢纽区块、*湖旅游度假区、*奥体中心、庄桥机场、甬江北岸区块等重点功能区块规划,有效保障“中提升”重点项目规划“落地”。配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攻坚,重点是审批穿山疏港高速公路、*保税港区首期集装箱码头、货运北环线、*南站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方案。组织开展道路交通专题研究,针对“出行难”等问题,完善镇海、鄞州的道路网系统,提出通途路、世纪大道快速路改造方案,启动城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配合做好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并对规划实施中的交通疏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居环境。围绕深入实施六大民生改善工程,继续抓好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调整和报批工作。牵头组织编制一批市一级的专项规划,包括排污设施、综合防灾、住房建设等,加强各区各片专项规划的覆盖,深化完善环境卫生、灯光照明、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空间布局。以社区控制单元为管理平台,对商服、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给水、电力等各项设施作进一步的综合考虑,落实用地,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基本性和便利性。
(五)营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按照城市总体设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门户空间体系、城市雕塑的整体规划,构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考虑城市各片区核心地段、近期开发地段、三江六岸等重要景观节点、廊道的结构布局,通过概念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详细规划等多样性规划,引进先进理念和设计手法,在优化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积极塑造城市风貌。配合各区政府和城管部门开展街巷环境整治规划,努力营造城市整洁干净、亲切宜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氛围,为把*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富足和谐的现代城市奠定基础。
(六)深化基础测绘实施,促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拟出台《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加强测绘工作意见〉的通知》,并计划于明年初召开全市测绘工作会议。强化基础测绘项目管理,着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提高项目的深度和质量。推进全市三维建模及数字仿真规划工作。加大地图编制力度,完成市三区的社区地图编制并印刷成地图册。进一步扩大全市中小比例尺基本地形图的覆盖范围,对地理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积极推进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构建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研究制订基础空间数据共享政策,鼓励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