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企业 电商化 模式 互联网
一、引言
随着新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旧时代的营销法则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营销时代迅速拉开帷幕。虽然目前中国市场还是以大众营销为主,但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传统企业在应用传统营销手段的同时应该关注新营销。然而传统企业在尝试新营销的时候面临很多障碍,不同体量和规模的企业转型电商的思路也有所不同,例如小型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卖货和销量,而大型传统企业要在线上树立品牌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二、管理者在转型中的作用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足以运用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逐渐趋于明显。但是这并不是让管理者完全摒弃之前的所有模式,相对于互联网,传统商业在线下渠道、供应商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企业管理者应该在之前传统的思维模式上,注入新的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思维更好的运用于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
(二)人才的运用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在当今电子商务全面发展的中国,需要大量高信息化素质的员工。但是现实情况则是企业多,高信息化素质员工少,如果不重视人才的运用将会拖慢传统商贸企业电商化的脚步。
三、企业制度在转型中的功能
(一)内部风险评估制度
通过评估风险以及设计应对风险的控制程序等工作,使用IT来记录、维护和输出信息,借此保证电子商务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内部控制的真正目标和价值在于能够帮助组织降低其所承受的风险,为相应的业务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程制定相对正确有效的规则。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许多场合,自动控制处理代替了分离人的做法,消除了一个人执行两项不相容的活动的原有风险。
(二)员工激励制度
企业要想留住高素质人才,必须彻底改变现有激励制度,建立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互补的员工激励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提拔标准。实施职级工资制度,根据管理、技术、操作和营销四大职系的岗位,支付有竞争力的薪酬。提高人力资本的激励。培训是互联网公司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重要表现。互联网产业是与高科技紧密联系的新兴产业,为了实现组织自身和公司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各互联网公司不断对员工在新技能、新知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将荣誉授予绩效较高的员工,给员工带来精神上的满足;通过长期激励,利用股票期权对员工进行奖励,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对此奖励局限在高层管理者和主要技术开发人员,应该将范围扩大,更好地激励员工为公司更好地努力。
四、商业模式如何转型
(一)模式的转型
要从传统的实体零售企业转型互联网企业。那么在转型的过程中间,一定要有新的组织模式、商业模式,包括基于互联网转型的新的投资和布局。这种投资和布局主要集中在现代物流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运营、实体的开放平台和网络开放平台的打造等。把内部物流转型为第三方开放物流,从消费者到商家的金融解决方案业务也将涉及,还将开放大数据能力供应给合作伙伴。相较于目前已拥有可以货币化的资源,现有的纯电商平台仅能提供流量和技术入口。商家如果自愿采用包括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时,才会产生一定的收益。对商家而言,上述增值服务也并非会增加其成本,而是商家通过选用提供的增值服务来替代其本来也需要投入去做的事,减去了不必要产生的成本和必须要支出成本的费用,最终实现共赢。
(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电子商务有自身的优势,首先消费者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价格优势,而这种价格优势既有相对的成本优势,也有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但是电商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动力还是来自于更方便、快捷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长期地、全方位地依靠价格竞争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传统的卖场,销售的商品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可以给消费者切实的体验,大型商贸中心还可以满足消费者购物、休闲等多层面需求,这些都是电子商务所不能取代的,虽然面临较高的成本压力,但是随着消费理念和方式的多元化,打造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实际上,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意义不单单只是渠道再建或者渠道更替,更大的价值在于品牌和服务地位的凸显。
五、营销方式的转型
(一)定位与卖点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只存在一种成功的营销战略――仔细的定位目标市场,并直接向该目标市场提供一流的产品。因此从营销的角度,传统企业在转型电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卖点,这里所说的卖点要直接、有效、易于感知、可以打动用户。所有产品都需要挖掘卖点,没有卖点就制造卖点,但是挖掘卖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不能不顾客户需求而盲目自己制定卖点。没有好的商品卖点,再多的营销投入都只是吸引眼球,不能增加销售。网站的卖点一定是有目标需求的,并且是和用户最直接的需求息息相关。阿里“双11”营销的成功就是得益于对消费者需求的观察:网购要便宜。针对这一点阿里的营销团队提出“全场大力度折扣”的核心卖点,通过短信、运营商跳转广告、网络硬广、卖家大力度宣传等手段,瞬间在目标消费人群中快速传播。纵观成功的电商平台其卖点具备三个要点:第一、创建自己有竞争吸引力的价值定位,给消费者更好的利益点;第二、通过有侧重点的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开发,交付这一价值,向目标受众清楚地宣传这一价值;第三、通过连续不断地对外推广网站的价值达到目的。由于消费者在网上看到同一个广告3到5次才会引起注意,5到8次才会关注,8到10次才会购买。所以企业在有了定位与卖点之后,需要在营销中不断重复与坚持将卖点融入到推广中。
(二)电商渠道
中国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变的市场,渠道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品牌,很多本土品牌可以打败国际品牌就是应为对中国渠道布置得熟悉,对于电商企业这同样适用。不同的电商平台,同一个电商平台的不同店铺入口都是渠道的一种。渠道不仅是品牌上的销售端口和品牌展示资源,还能帮助品牌上分散风险。在电商行业,一年十几亿元的销量,宁可放到10个渠道,每个渠道1亿元,也不会把10亿元的销量都极种子阿一个渠道里。目前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商渠道有:淘宝和天猫渠道、B2C渠道、团购渠道、银行渠道、导航渠道、积分渠道、运营商渠道、微博渠道、移动电商渠道及微商渠道。据艾瑞网统计,这十大渠道中淘宝天猫渠道占到50%;其他B2C渠道占到20%;移动电商渠道占10%;微博和微信占10%;导航占5%;其他所有渠道占5%左右。成功的电商企业外部线上渠道的销量一般不会少于自己的官网平台,因此发展外部电商渠道非常重要,线上和线下一样,发展全网渠道是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从ROI数据看,如果发展100个最有价值的互联网渠道,需要投入20人的渠道拓展队伍,花费一年时间投入成为约为120万元,最终产出为100个渠道每天带来100个订单,平均每天30000元,年销售额1000万元。ROI为1:8,相当于网络小小平均ROI(1:0.3)的几十倍,所以目前为止,打造全网渠道是最有效的电商营销。
(三)营销手段
(1)微信电商:微信由于其庞大的用户基数被认为是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门票,但目前对于微信电商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对移动电商避而远之的保守思路,认为成功案例太少不想尝试,另一种则是宣称要彻底进行微电商革命,全公司都要移动电商化,放弃传统经营和传统电商,彻底改变传统企业流程及文化。微信电商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微信电商的销售额仅占中国移动点上销售额的1%,占中国点上的份额还不到千分之一,所以,如果传统企业过分夸大微信电商投入大量资源是不妥当的。将微信作为新的订单渠道是目前比较务实的做法,对于传统企业有三种途径进入微信电商,第一、通过微信官方渠道进入,如开微信公众服务号再开店;第二、通过半官方的拍拍小店、京东微店入驻;第三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如口袋购物、有赞、微盟等。传统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迅速入驻微信电商。
(2)O2O:O2O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就是线上下单线下取货,传统企业进入电商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就是O2O。但是传统企业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要采用不同类型的O2O策略:传统生活服务企业要先做好O2O营销再建立O2O渠道,O2O渠道指BAT渠道、美团与大众点评、团购类网站、外卖类网站、生活服务分类信息网站、预订类网站、会员系统类、优惠券类、社区O2O类和其他餐饮类APP;传统品牌商时可以考虑大型传统企业自建APP,中小品牌入驻第三方O2O平台,品牌企业要想做好O2O需要调整组织结构使得O2O权限高于线下与线上,建立成熟的ERP系统,改革物流体系,把商品变成数据做维码,规划好渠道间、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先做好直营,再加盟体系O2O;传统零售企业则可以通过门店安装WIFI,会员进入即进入进场模式,使用个性化、现场化和数据化的优惠券提升客单价和用户黏性,建立完善的商品查找和信息查询系统,实现移动下单。
(3)移动电商:目前中国移动电商主要有以下几类:手机淘宝、微信电商等移动电商平台;手机京东、手机唯品会、美丽说、蘑菇街等移动B2C电商;小红书、洋码头App电商;移动电商服务商等。传统企业作移动电商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手机淘宝(天猫)、第二做好移动电商渠道,进入各大手机电商渠道;第三尝试做微信电商;第四进入垂直APP;第五在移动互联网上全面营销并用移动互联网改善企业运营。
六、团队建设的转型
传统企业转型电商不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点传统企业没有建立合适的电商文化,团队文化不适应互联网及电商环境的变化不能被忽视。对于团队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效率、稳步伐:电商的运营节奏不能太快而影响了传统运营,如有些传统企业选择一开始就做移动电商、微信电商这些行业还没有爆发的前沿模式,而勿略了传统电商的稳定市场。同时电商的运营节奏也不能过慢而落后于整个行业及趋势,如一些传统企业线下销售已经是几十亿了而线上的订单一天才几十笔,或者有些企业目前电商渠道还完全没有铺设,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
(2)依靠数字生存:互联网和电商比传统行业更加依赖对数据的分析,每个客户、每个产品、每个运营手段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传统企业一定要建立重视数字分析的文化。
(3)实际操作重于理念,不断试错:电商的运营需要不断实践操作,不断了解网民的需求,不断了解平台的规则与文化,如传统企业如果没有实际尝试,就不了解淘宝平台运营中的“1米5”、爆款、超级马太效应、单品策略、秒杀等这些不同于传统操作的互联网手法,过于强调传统经营理念不适合电商行业,传统企业要在实际操作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求发展。传统企业在转型电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成功的企业包袱越重,成功的概率越低。因为这些企业在做决策非常谨慎,过程长,效率低,但对于电商运营,需要不断试错,因为在互联网上改正可以很快,试错成本相对较低。
最后的暴富机遇
对于中国商业现象、商业秩序、商业逻辑的每一次反思,急功近利的暴富心态似乎总是绕不开的原因。
马云应聘警察、肯德基员工,甚至酒店门童都未被录取,却通过电子商务成为中国商界绕不开的人物;
创业板开市的钟声,造就了上百位亿万富翁;
各种风投、创投资金涌动,捕捉具有潜力的模式与项目……
商业模式的力量,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财富的神话。
中国商人是如此追求暴富之机。当传统行业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当国家对资源经济的政策监管日益完善,当中国制造风光不再,当互联网的泡沫几经破裂的考验,最大的暴富机遇,已经不再是煤老板、网站,而是看似诱人的商业模式。
设计一种商业模式,做些宣传推广吸引眼球,抛开持续性发展,把市场做到一定的份额,风险投资就源源不断涌来,上市IPO,股权就变成真金白银,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溢价倍增。这就是商业模式的暴利路线,看起来那么简单,那么直接,那么一本万利,那么众生平等而没有门槛。
回顾中国近几十年市场经济发展史,暴富的机遇,似乎总是给那些掌握了资金、技术、天然资源、人脉关系、渠道与市场的特定人群的。这种先天的不平等,成为压抑在中国商人尤其是草根商人心中一道解不开的结。
与以往任何一次暴富机遇不同,商业模式异乎寻常的创造力,真正打破了资产与资源垄断的局限性。中国中小企业主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终于有了一个与行业垄断者与领先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可能。于是,他们迷恋商业模式,期待商业神话,梦想通过模式的捷径走上神坛。对于他们,商业模式被当成是最后一次暴富之机。
模式背后的推手
与以往任何一次对于商业现象的拷问一样,暴富之心固然是无法解脱的原罪。然而这一次,造成商业模式迷信的更深层原因,似乎不仅是中国人急功近利的浮躁那样直接而单一。
我们回过头看商业模式在中国的两次热潮,一次在1999~2000年,一次在2007年前后。在整个世界商业发展史上,前者对应的是互联网浪潮来袭,后者对应的是金融危机对实业的冲击。
中国人对商业模式的迷恋,也许与这两个历史节点的作用不无关联。
与眼下另一个热门概念“微创新”一样,对于商业模式的关注,本身便是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产物。
不开工厂,不造产品,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发展成为互联网的顶级传播平台,提供覆盖全球的各类媒体产品和服务――1999年,“雅虎”所创造的这种全新商业模式引发了全球互联网热潮,更使得商业模式第一次被作为独立而关键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汹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商业人士所高度关注。
互联网产业无疑对模式极为倚重,因为网站必须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才能把虚拟的点击变成现实的利润。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功与神话也刺激了传统行业,放大了模式的力量。
中国市场经济短暂的发展史,使得现代商业文化与商业理念的发展相对薄弱。商业模式概念的引入,正中靶心地解决了中国人迫切想要弄明白的“怎样赚钱”的问题。
如果说那时,中国商人对商业模式仅是关注而非迷恋,那么紧接着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投资热的兴起,更为这场商业模式的狂热狠狠浇了一勺油。
无论是PE还是VC,投资业的规则决定了,必须要短期获利短期退出。正是这种获利方式,倒逼模式之风盛行。
迷恋模式的,绝不仅是模式经营者。连锁加盟业的兴起,再次将商业模式的力量置于市场的放大镜下。加盟商看项目,不仅看产品,更看重能够短期内收回投资,迅速获利。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商业模式,对加盟商的吸引力远超过一款可以长期操作的产品。
需要商业模式的,不仅是模式的设定者,还包括风投、经销商。至此,对于商业模式的迷信,已经不仅是模式设定者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需求。
如果要在互联网浪潮与金融危机之间找一个共同点,那必然是传统行业尤其是实业的衰退。金融危机颠覆了中国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一切规则与秩序,于是市场环境越混乱,人们的危机意识就越重,就越倚重模式,越寄望于通过模式走出困境。
沉重的“被模式”
沉重的是,与20世纪末商业模式之风的第一轮盛行相比,当前中国商业对模式的迷恋,颇带着几分无奈的挣扎。成本与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经营者不得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商业模式。
温州高利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认识这一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的市场。而除了被挥霍的那部分财富之外,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融资难的现状,成为民间高利贷盛行的重要原因。
东莞一家机械配件公司,给华为等企业做通讯设备的代工。这家年销售400万元的企业,却为20万元的周转资金发愁:找银行,因为没有固定资产不给贷,找民间渠道,利息高达2分。
摆在中国中小企业面前的现实是,那些四处涌动的资本完全“用脚投票”,一个互联网行业新兴的商兴模式,能够引来无数资本的疯狂竞逐,却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传统行业;众多天使投资争抢着为一个甚至只在纸上的商业模式一砸几千万元,却没有人愿意借给埋头苦干的小企业20万元度过危机……
当企业必须迅速获取资金以保障生存与发展时,模式被当作救命稻草。对于模式的过分强调,或许也已经成为企业一种被动选择。大企业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打造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发展艰难,需要迅速突围,解决生存之道。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之下,急功近利成为浮躁却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 新创企业 商业模式 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4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ful Business Model or Entrepreneurial Play?
LI Jin[1], DONG Yinhong[2]
Abstract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in the end is a novel trait or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Firstl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content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then 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sea fishing, noted the business model determines the way of corporate earnings, and because the business model decided to constantly updated technology, so to some extent,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model the success of the new venture. Finally,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pla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 words new ventures;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ial spirit
1 企业家精神与商业模式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指出,企业家才能是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正是这种要素把生产者、消费者和产品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提法也是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决定论的重要补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斯蒂文森(Stevenson)强调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追求机会的特质。从行为上讲,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需要承担战略制定、授信承诺、资源配置、沟通与激励等功能。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作为一种身份的固有特征,也不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特征,而是担负着对稀缺资源如资金、人力等方面进行合理化配置的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长期经营达到一定的效果。熊彼特在研究创新形态时指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最本质内涵,是企业家区别于其他盈利组织行为人的特征。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不断驱使着企业家提出新的想法,并基于这些新的想法对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配置。从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有助于组织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寻求市场机会、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消费者价值得到创新租金,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关于生产流程、经营方式、营销手段的统称,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选择经营范围、组织生产或服务、甄别用户的全过程,是企业组织内部运营结构和外部要素相关联的统称。商业模式包含的实际内容与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与战略管理理论不同,有其更加广泛的内涵。商业模式的结构组成正是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关战略结构的内容,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则是一种战略变革。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更能得到创新租金,具体体现在缩减成本、扩大消费群、变革营销模式上。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主要赢利点在于为用户提供溢价产品或服务。但是,在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同类产品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下,企业利润下滑至平均利润率水平,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潜在用户,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就能带来企业的聚积发展。腾讯公司的用户上亿,但是真正产生经济交换的用户可能不到10%,就是这种用户接触平台的模式支撑了腾讯的快速发展。
2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模式:以海底捞为例
自由竞争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同质化的市场中,每个企业都收获着非常低的利润率,只要这个行业和产品利润率达到一定程度,多数企业都会涌进来平摊这些利润。所以,在那些比较传统的行业里,新创企业的能力几乎完全相同,激烈的竞争使得所有企业都在极为相似而且较低的盈利水平勉强生存。同质化的生产流程、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在竞争市场下无法长期生存,只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其实说明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新创企业能否盈利。
近年来的商业实践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例如,“海底捞”是最近非常有名的一个餐饮企业。这家从四川简阳靠卖麻辣烫起家的火锅店用1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销售额达到近3亿人民币,近50家分店,晚餐平均翻台3-5次(一般行业的2倍),平均等待时间为2个小时。这在餐饮行业尤其是火锅界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不少学者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跑到海底捞去实习、学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成就了他的业绩表现。海底捞给等待的客人擦皮鞋、美甲,给长发客人提供发圈、眼镜布,在海底捞等待区等待的时候,热心的服务人员会送上水果以及豆浆、柠檬水等饮料。此外,还提醒顾客在此打牌下棋和免费IPAD上网冲浪。正是这种服务,使得顾客愿意在海底捞等待消费。
表面上看,是服务带来了海底捞的盈利。但是问题是,表象的服务形式可以被其他公司复制,为什么其他的餐饮企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底捞的商业模式。海底捞的经营模式进行了三次成功剥离。(1)把后台能干的工作从前台剥离;(2)把机器能干的工作从人身上剥离;(3)把公司能干的事情从员工身上剥离。这三个剥离优化了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服务效率。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产生价值的地方在营业面积而不是厨房,在一定的空间下,厨房面积相对越小,那么产生的利润就越大。海底捞为了提升利润率,将后台的工作从前台剥离,让海底捞的厨房面积变成营业面积,让员工从菜品的清洗与分拣中解脱出来专心服务,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成本减少,并且让服务更加专业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海底捞通过三个剥离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利润率的提升,将这些利润的增量部分反馈给顾客和员工,让员工、顾客、企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才是最本质的原因。
所以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一个新创企业在资金缺乏、行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仅仅是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话,必须要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3 企业家精神应该包含商业模式选择的能力
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具有宗教色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那部分人被认为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必须用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赎罪,以便将来能够和上帝进行交流。赎罪的心态和行为就是企业家精神。所以这种认识下的企业家精神包含着冒险、执着、追求极致的特征。在这些特征的指引下,企业家猎寻市场机会,并整合有利资源,目的就是要给消费者提供超额价值,而这部分的超额价值就是所谓的创新租金。这种特征,在从苦日子中走出来的中国60后、70后企业家身上非常明显,但是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大学生创业活动。80后、90后的新生代,没有遭受饥饿、穷困,所以很难有那种为了吃饭所展现出来的创业欲望,相反,更多的是一种成就动机在驱动着他们的行为。
创新租金的获取是资源配置达到pareto改进的有力佐证。只有利用适合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转化为获利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一个新创企业来说,其创始人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这个企业打上烙印,越是新锐行业的创始人,这种特征就越明显。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想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率水平,必须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实施破坏性创新。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创新活动获取利润。这种经济活动在技术扩散的情况下还能获得超额利润,其本身就说明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不需要更新技术,只需要用不同的形式组织生产和服务,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很难短期内被竞争对手所效仿。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抽取和利用有着独特的观察,对互联网时代的不对称需求非常敏感,所以极易识别创业机会。这种创业机会本身很多就包含着非传统意义下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价值只有当企业家通过组织资源才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利润,得到体现。企业家由于自身成长的环境不同,面对的资源禀赋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意识特点是不同的。这就是企业家本身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的特点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因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本身就具有载体不可分离性。异质性的企业家精神必然带来商业模式的异质性,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变革商业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初创企业家在进行市场探索、经营、研发的过程中,通过转换经营模式等方式获得 “熊彼特租金”。大学生由于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更容易和互联网时代进行结合,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也将会比一般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4 结论与启发
综上所述,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盈利模式,也就决定了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行业规律相吻合,才能取得初创企业异质性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相互嵌套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企业家及其企业家行为而存在,是创新模式与资源整合的载体,通过它,企业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新生代大学生面对的市场经济条件更加开放,也更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对商业模式的不断改变,才能适应行业的变化要求,才能从非理性、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彼特・F・波特.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黄谦明.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改革与战略,2009.8.
[2] 胡盛强.商业模式的结构探索与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7.
[3] 周方.POTON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9.
[4] 王基深.ABC公司商业模式变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5] 王小华.透视中国铝业――从财务报表到商业模式创新[D].厦门大学,2008.
[6] 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39.
[7] 赵安琦.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 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评述――国外创业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5(11):7-11.
转型是转变商业模式
当前,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转型已成为最为紧迫的战略选择。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转型这一问题,则是各有各的看法。转型的前提是至少存在两个“型”,而且每个“型”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可以重复、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型”就是“模式”,银行业转型就是转变银行业商业模式。
欧洲央行(ECB)在2010年9月的欧洲银行业结构报告中指出两类银行业商业模式:一是专业银行;二是多样化银行或“全能银行”。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1年9月的一份报告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零售银行”、“投资银行”和“批发银行”三类银行业商业模式。在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2年6月的另一份报告中,银行业商业模式被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分别是“投资银行”、“专业零售银行”、“多样化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这里的“投资银行”并非一般所指的独立投行或证券公司,它们较少依赖客户存款,主要通过债务融资和回购协议等稳定性较差的来源筹集资金。
当前国内关于银行业转型的一些看法和研究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具体体现在,在“转型”之前加上不同的限定词,比如“经营转型”、“战略转型”或“业务转型”等,其中有些还对转变“盈利模式”或“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转型的目标是形成差异化,转型具体可以体现在客户结构、业务多元化、收入结构、资本占用、服务手段等方面。存在这些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转型本身是一个涉及银行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个方面和环节的问题。
除了观点差异,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一是转型与战略相互分离。探讨转型的文献很少涉及“战略”,或者以“战略转型”的形式出现。然而在这里“战略”一词主要是被作为限定词使用的。同样,探讨战略的文献中很少出现“转型”。战略是在动态中实现银行内部资源和技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匹配,而这也正是银行转型的实质所在。在本质上,转型与战略是一致的。二是混淆目标和手段。有些从财务指标上探讨转型,比如认为银行转型是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资本占用。实际上,财务因素是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财务指标的变化是银行转型的结果。三是不区分银行转型与银行业转型。其实,具体银行的转型不需要与银行业转型保持一致。比如,即使是在现代条件下,一些(特别是小型)银行仍然可以保持传统,全能银行也不是所有银行(不论规模大小)的首选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价值并实现盈利的经济逻辑和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支柱来描述,每个支柱可进一步细分,并得到十二个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表1所示)。商业模式可以建立在整个银行层面,也可以建立在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基础上,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商业模式需要与银行整体的商业模式保持一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观察,一个银行就是一个商业模式体系,银行业竞争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价值网络
银行与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和战略合作者之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构成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银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外部发生联系,这是银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源泉。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说法,银行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满足顾客需要是银行的宗旨和使命,顾客界定了银行的业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银行需要向IT公司订购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向一些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购买数据或评级服务,还要经常性地对外采购一些基础设施和办公用品。银行还需要建立一些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建立行网络,销售保险、基金和证券,同业合作开发信用卡,更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包括联合设立新机构、战略投资等。在现代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将贷款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向保险商购买信用衍生品,来管理信用风险。
产品和服务
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提供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客户需求而言是有价值的。在有些场合,银行先设计产品或服务,然后将它们推向市场。产品和服务需要包含一份价值主张,其作用在于描述产品和服务对于客户的价值,为客户提供一个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和选择自己的理由,指导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新和开发。
交叉销售多种产品和服务被认为是协同效应的源泉。银行既可以选择提供某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成为专业银行,也可以选择提供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全能银行。实践中,银行业在经营范围选择上要受到监管部门市场准入监管的约束。
价值链
价值链是企业有机体的结构。从流程的角度看,银行的价值链是银行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需要从流程的视角来设计自己的价值链,使得前台、、后台之间既相互分离且又能够相互协调、顺畅运行。整合工作流程的基础是价值链的内部联系。银行不同部门、不同活动需要相互配合,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和联系需要得到审慎管理。对各种联系的充分利用需要信息技术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联系,一些旧的联系变得不必要了,同时信息技术还增强了银行建立和维持既存联系的能力。
财务因素
银行规模扩大可以分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在某项业务或产品上形成规模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资产负债结构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互有不同,不同资产配置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然而,尽管财务因素并不完全是被动地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总体上看,它们是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是银行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数量表现。
银行业转型的四个纬度
银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化是需求条件、监管环境、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具体银行而言,其商业模式是在外部环境压力之下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当外在环境变化之后,那些构成银行业主体的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展开竞争的大型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业自由化、收入来源和融资渠道多样化、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创新的推动下,发达经济体银行业逐渐偏离了传统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实现了全能化和现代化。与金融脱媒对于银行业的冲击相反,在新型商业模式之下,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地位不断增加。
新型商业模式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管理,以至于它们成为银行业增加风险承担的工具。危机之前一段时期,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展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银行业涉及了越来越多的业务,特别是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发起设立对冲基金等。二是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大规模使用导致银行业的核心信用中介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可以不再持有其发起的贷款以及相关的信用风险,也可以将其发起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导致贷款增长超过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三是银行业非存款负债(特别是批发融资(回购)和货币市场融资)比重日益增加,资产扩张速度超过存款增速。四是由于银行交易账户审慎监管要求过于宽松,银行业可以在不增加监管资本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和交易活动,交易账户比重不断上升。五是伴随着短期货币市场批发融资的繁荣,银行业减少了流动性头寸,实行了更为激进的期限错配以实现高盈利。六是国际银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再造,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国际银行业在全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上似乎走的过头了,在很多方面都过度了。近来,银行业资本监管、业务范围选择等受到了重新审视。随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加强,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向传统商业模式回归,业务选择和风险管理将更加审慎。比如,风险保留要求银行业更加谨慎地使用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银行业会增加存款负债相对于短期批发融资的地位,持有更多资本金和流动资产,简化业务结构并为更多的业务和资产配置资本,银行业的杠杆率将会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业历史比较短暂,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当前,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等因素的促动和约束之下,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向全能银行、现代银行和流程银行转型的过渡阶段,零售银行业务的地位日益提高。
零售银行与批发银行
零售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和中小微型企业,单笔业务量小是其典型特征。批发银行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都是围绕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度的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展开的,单笔业务涉及金额较大。批发银行不需要像零售银行那样设立大量便利的柜台,它们不发放个人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使得批发银行业务具有较低的成本。此外,批发银行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
大部分银行都是兼营零售银行业务和批发银行业务,但需要认识到,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需要不同的价值主张,需要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互有差异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交易过程和基础结构以及资产负债和损益的来源和构成也因而不同。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国内居民财富积累及其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亦随之增长。这显著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信贷日渐繁荣。二是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小微型企业业务,并在战略、组织、产品、品牌、业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监管部门对于此给予了很多支持和优惠。银监会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77万亿元。三是针对富裕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日益繁荣,特别是2007年以来,大中型银行纷纷启动私人银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9家银行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这种趋势将延续到未来一段时期。
专业银行与全能银行
从业务范围来看,如果银行仅经营某特定类型的业务,我们称它们为“专业银行”。这里所讲的“专业银行”的外延比我们通常讲的商业银行要宽,有些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可能比商业银行更为狭窄。专业银行发放(特定类型的)贷款,还可以同时提供存款账户。专业银行能够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但业务过于单一的银行可能难以分散局部冲击的影响。全能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银行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这里“全能银行”是商业定义,它可以通过我们通常所讲的“全能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银行保险公司、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组织形式实现。多元化收益是全能化的一个基本理由,但多元化不能牺牲单个业务条线的效率和规模经济。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专业银行时代,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各有自己的经营范围。但这种专业分工并不是建立在银行业自主战略选择基础上的。近年来,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全能化或综合化经营成为银行业一个首选的业务战略。当前,专业银行只存在于一些小型银行、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身上,他们专营某一特定的业务。但这些专业银行实力有限,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正在通过控股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向全能化方向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但与同时期的国际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低。实际上,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很难达到同期国际银行业的水平。中国银行业在业务多元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
这一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信用风险管理。传统银行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其发起贷款及其上附着的信用风险到期,同时监督借款人,并持有相应流动性以及准备金和资本金以应对存款人提款和贷款损失。这一商业模式是“发起并持有”模式。传统银行被认为在信息获取和分析以及监督借款人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过程透明度以及以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为基础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以贷款和信用风险相互分离为主要特征,信用风险转变成流动性风险或交易对手风险等新的风险形态。具体讲可分为三类:一是“发起并出售”模式。银行发起贷款,并将贷款出售,相应的信用风险一并移出资产负债表。该模式是较为初级的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贷款出售主要适用于银团贷款、贷款转让和不良贷款出售等方面。其中,信息不透明和监管限制是制约贷款交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二是“发起、出售并证券化”模式。与“发起并出售”模式相似之处在于,信用风险也被转移,不同之处在于,贷款被“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并进入证券化过程。证券化产品是标准化的,能够取得评级机构的评级,从而增加了贷款交易过程的透明度。该模式的收入依赖于贷款数量,而非贷款质量,这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激励结构。三是“发起、持有并保险”模式。银行通过购买信用衍生品将其持有的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但贷款仍然在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对于那些个性化较为显著、出售和证券化难度比较大的贷款或贷款组合,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情况下,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减少或调整信用风险承担。
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实践始于2005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试点于2009年暂停,并于2012年下半年重启。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尚小,参与银行数量和投资者范围有限,尚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信用衍生品创新尚未在国内出现。
现代化将是惊险的一跃,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进程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特别是涉及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立场和政策将决定中国银行业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并不是抛弃传统,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需要在做深做透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稳步转型。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从银行与客户的接触点寻找组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逻辑起点。部门银行则以银行内部的职能分工为基础,将相似的职能组合在一个部门。二是流程银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而部门银行则以部门为基础。流程银行将各种工作、活动、员工和资源围绕业务流程来组织,所有参与某一特定业务流程的员工被组合在一个小组内,而不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部门银行则将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分配在不同部门之间,结果是,同一工作任务面临着多个部门的管理,尽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但却没有全流程的监控者或负责人。三是流程的简化和压缩可以使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流程银行呈现出扁平化的结构特征,而部门银行组织结构特征是“金字塔式”的科层制。
当前,国内银行业创新和变化已经成为常态,而且节奏不断增加,银行需要以流程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设计组织结构,以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银行的前台、和后台以及它们在业务流程上的相互关联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优化。与流程再造相关的是,银行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将其他流程或环节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银行价值链的一些构成要素被转移到价值网络这一支柱。随着银行业更多地采取外包策略,战略合作和供应商在银行业商业模式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加。外包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外包内容和外包方式,还取决于外包关系管理。
经济转型期,商业思想也要转型
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到来了
让我们告别传统的产品思维模式
进入“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的新时代!
沈志勇策划新思维:
凡是第一的企业都有商业模式。凡有商业模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第一!只有商业模式而缺乏营销和品牌,做不快;只有营销和品牌而缺乏商业模式。做不大!
身处商业规则急剧转型的时代。产品思维模式已经过时!
时至公元2010年,在国际国内产业大环境急剧变动的格局下,在国家致力于经济转型的战略倡导下,一个旧的商业时代即将隐退,一个新的商业时代即将拉开大幕!
在经济转型期,企业要成功,必须改变旧的商业思维。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30年以来,其商业规则基本都是产品思维的模式。
所谓产品思维的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中国企业以前的成功,基本是建立在“机会主义”和“低成本竞争”这两个法宝上,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模式都是以产品为中心时代的竞争规则。产品思维模式的发展路径往往为:“发现机会――依靠产品切入――打广告、招商――渠道成型――价格战――渠道精耕细作――提升运营管理以增效节流……”这种思维模式,将战略控制环节放在低成本生产和渠道方面,依靠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来取得规模效益,走的是一种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供大于求”和“过剩经济”时代,2006年以来开始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机会主义+低成本竞争”模式所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供小于求、机会众多等必要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结构性转型的新时代,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这一转型变得更为迫切。
中国企业不能再简单依靠以前那种“发现机会一招商、建立渠道――向成本和规模要效益”的发展路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必将从产业链低端低利润区向产业链高端高利润区转型,由以前以生产加工为特征的“硬实力阶段”向“软实力阶段”转型。所谓“软实力”,即指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品牌经营等“软环节”产生竞争力,并在这些“软实力”环节基础上,重新调整自己的商业思维,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使自己进入高附加值高利润区。
基于此,沈志勇在2008年就提出了“三核驱动客户长大,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咨询策划服务体系,成为经济转型期的新策划思维的代表。
“三核驱动”:中国企业转型的三大路径
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商业思想。
无疑,营销智业公司在提供新的商业思想方面,在帮助企业转型方面,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是,面对当今经济的转型亟须商业思想转型的时候,我们大部分的营销咨询及策划类公司还在沿用上一个时代的商业思维来服务客户,真正打破原有商业智慧而根据时代所需应时而变的智业公司少之又少。
传统的咨询策划类智业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由广告公司或传播公司转型而来,其核心能力并不在营销或渠道,而在于传播。
第二类,是擅长于渠道咨询的,他们的创始人多从企业的营销总监或销售总监转型而来。他们将公司的服务重点放在渠道的运营与管理上。
第三类,是将重点放在营销系统的体系打造和管理规范方面的。他们所提出的服务理念,其实更适合于那些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主观上需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迈进的中大型企业。
第四类,是一些专注于某一个或两三个细分行业的智业公司,为这些细分行业提供营销和品牌的全套服务。
传统的这四类智业公司,其核心服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品牌传播、渠道掌控、营销管理等三个方面,这样的核心服务能力,在中国企业从前的普遍采用传统的产品思维的经济环境下,是能够符合企业的咨询需求的。而随着中国企业自身战略需要从产品、渠道的核心能力转型到控制产业链核心环节、重塑商业模式的时候,他们的服务显然就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贴企业的战略转型需求了。于是,一种新的咨询服务业态就该闪亮登场了。
通过近百个不同类型企业的咨询和实战经历,沈志勇深感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迫切。他创建了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并在近六年的咨询实践过程中,逐步把自身打造成为经济转型时代的新一代智业公司扛旗者。他们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三个方面转型的路径。
沈志勇将上海超限战策划机构定位成:采用截取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战略理论,为企业解决战略转型与营销转型的核心难题,以帮助企业“控制价值链核心环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门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三核驱动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帮助企业实现做快、做大、做久。
超限战机构提出“三核驱动客户长大”的核心服务理念时,我们问到沈志勇:“您觉得你们与传统的策划咨询公司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他谈到三点:
“第一,我们既是一家战术咨询公司,更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我们既把触角伸向品牌塑造、渠道建设与渠道运营等战术环节,更把触角伸向企业商业模式的塑造。帮助企业重望商业模式,这样的服务内容与战略实践,是跟所有传统类智业公司所不同的。
第二,我们的服务,虽然也包括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但是,我们在品牌与渠道这两个环节的咨询服务,更加倾向于帮助企业在价值链的这两个核心环节建立起核心的掌控能力,并能够以这两个核心能力为抓手,向上或向下延伸产业链,构建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
第三,我们的服务,是‘三核创新模式+可执行运营系统’的组合服务。我们强调发挥在商业模式、品牌模式、营销模式三个方面的策略创新,我们认为,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打破行业游戏规则,提出创造性的、颠覆性的模式突破方式,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模式+营销模式+品牌模式’的三核驱动爆发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非常注重策略创新的能否执行,我们要为模式创新构建出适用性的、客制化的、量身定做的、可执行的运营体系结构,以保障三大模式创新的落地执行。”
基于以上的定位和三个方面的不同,超限战策划机构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归纳为研发力、创造力、落地力。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一:商业模式转型
所谓模式,就是结构。构建结构之道,就是商业元素的重新分化与组合之道。这个分化与组合的切入点,我们的企业界以前是从产品创新切入的,到了经济转型期,我们需要采用产业链和利润区的思维模式,去进行结构创新的新探索。
任何产业链的利润都是
分区的,一般分为高利润区、平均利润区、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企业处于哪个利润区决定了它的利润状况和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商业系统的结构,就是强调帮助企业定位于产业链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然后对企业整个商业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塑造(业务范围、赢利模式、战略控制手段、运营流程、品牌系统、营销系统等),以打造企业长期的持续赢利能力和不可模仿的战略优势。
第一,机会主义商业模式类型。有一部分先发企业,会发现市场上有一些全新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市场一片空白,一个新行业可能会由此诞生,于是,这些企业抢先进入这样的行业。他们是一群“机会主义者”,因为先发优势,能够取得头啖汤。“机会主义者”所需要的商业模式是“机会主义模式”。超限战策划的牧高笛户外休闲服,就是通过创建户外休闲服装新品类,抓住了户外休闲服装市场的这个空白点,从而取得了成功。鉴于专业户外是小众市场的特性,牧高笛致力于在休闲服装这个大众市场分一杯羹,于是创造出一个“户外元素+休闲运动”的服装新品类,并将品牌定位于“5天城市工作+2天近郊休闲”的生活方式,为牧高笛这一服装新品类塑造出独特的基因图谱。
第二,满足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类型。新行业被开发出来后,行业由于刚刚诞生,整个行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不能满足主要消费群的需求,于是,利润会留在产品/服务的提供商那里,因为他们会想方设法提高和改善产品与服务的性能。我们把这种利润产生方式叫做“满足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2009年,中国足浴盆行业出现消费爆发的市场趋势,在超限战的策划下,泰昌足浴盆紧紧围绕这个还未被完全满足的消费需求,以“为天下父母洗脚”的品牌口号占领足浴盆行业最核心的孝亲市场,以“金泰昌+红泰昌”的双品牌架构完美破解批发渠道乱价、企业被批发绑架的渠道困境,以“抢占行业第一”的扩张计划第一个在足浴盆行业井喷式率先发力渠道扩张和央视投放,2009年实现从1个亿到4个亿的高速成长,远远地拉开了与第二品牌的距离,隐形冠军成功成长为绝对冠军。
第三,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商业模式类型。当所有行业参与者都去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时,行业会出现同质化,利润会离开产品/服务的制造商,向产业链薄弱环节聚集,即可能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或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转移。此时,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渠道商和供应链控制商会取得最高利润。这种利润产生方式叫“修补产业链薄弱环节”。
第四,颠覆过分满足的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类型。随着所有企业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其产品与服务的性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终有一天会超出消费者的需要,这就成了“过分满足的消费者需求”。一旦出现这种需求,行业有可能出现“低端破坏性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专业性替代商业模式”。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春秋航空公司、经济型酒店、山寨机等,都是低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的典范。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二:营销模式转型
营销模式就是帮助企业在产品营销、渠道掌控、终端零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核心竞争能力的模式。
初级阶段――产品力: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整个产业链发展不成熟,市场上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此时,产品成了一切营销要素和活动的出发点、造势点。产品力成为这个阶段的核心竞争能力。超限战机构2007年策划的和谐本草体通面,就是采用“品类第一+产品力突破”的一个成功案例。和谐本草拥有抗性淀粉和儿茶素两种功能性原料,他们说服企业改变了原本进军高风险的保健品市场的规划,转而定位于功能性食品市场,并包装出“抗性淀粉方便面――润肠通便”和“平衡茶饮料――瘦身美客”两大产品,在济南糖酒会上一炮走红,创造出招商1.5亿的佳绩。
发展阶段――渠道力:在发展阶段,产品逐渐成熟和同质化使得还把核心竞争力构建在产品力环节不再适宜。这时候,将核心能力向下游渠道环节扩张,实现企业从产品力拉动到渠道力推动的转型,就成为制胜市场的利器。超限战机构策划的彩翼家纺,就是依靠渠道力的打造,一举突破行业壁垒的。彩翼家纺是一个家纺业新军,从“渠道只招不管”这一行业薄弱环节入手,抓住行业结构性调整周期这一契机,第一个在行业内引入渠道下沉模式,以渠道的适度深耕模式及系统工具展开终端的扩张行动,取得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市场优势。
成熟阶段――品牌力:市场发展至4成熟期,企业在产品方面已经不断细分,在渠道方面已经进入所有细分渠道,于是,产品力和渠道力都可能出现同质化的倾向,品牌力的打造成为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超限战“三核驱动”之三:品牌模式转型
品牌模式,就是要打造产品之外的价值,为产品增加附加值。
1 初级阶段,打造品牌知名度
初级阶段,是品牌打造知名度的阶段。品牌知名度比信誉度更重要。因为该阶段消费者没有达到品牌消费的层次,名牌就代表品牌。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集中资源打造品牌知名度。
泰昌足浴盆品牌在2009年,面对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任何竞争对手进行央视品牌传播的市场现状,泰昌品牌抢先于所有对手先行一步打造品牌知名度,2009年在央视投入约3000万元品牌传播费用,一炮走红。
2 发展阶段,实施品牌占位,打造信誉度
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就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下一阶段,就是要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而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占位。品牌就是一个商标或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在发展阶段要帮品牌占位。2010年,泰昌足浴盆在上一年“为天下父母洗脚”的品牌核心价值基础上,在品牌方面提出“足浴盆行业领跑者”的品牌占位策略。
3 成熟阶段,打造美誉度
成熟阶段,消费者真正成熟到可以进行品牌消费,品牌的精神利益开始变得更重要。这时,品牌的工作,就要为品牌找到打开消费者情感寄托和心理归宿闸门的钥匙。出售品牌的情感感受、情感体验,塑造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打造美誉度的两个基本方法。中国企业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对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对品牌感觉的塑造。
超限战机构在策划沃特运动鞋时,让沃特围绕运动精神,将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于“不断征服”的运动精神,力求在沃特主打的篮球运动市场,利用“不断征服”的品牌价值观凝聚消费人心,利用品牌所倡导的进取、挑战、征服自我的情感诉求,获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到来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到来了!
新的商业时代,需要新的商业思维模式。从前那种依靠产品思维突破和创新,可以解决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问题,但期望以此创造长久市场优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