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篇

自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赫钦斯( R?M?Hutchins)在其著名经典著作《学习社会》中提出“学习型社会”理念距今已有47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型社会被众多学者所研究,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殊途同归,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型社会至少是意味着:人人乃学习之人,时时乃学习之机,处处乃学习之所。

社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学习型社会理论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学习型社会下,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对社区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巧妙整合、合理利用才能推动社区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学习型社会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大势所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兴未艾,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力必须得赶上变化率的时代,审视这个时代,谁具备“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谁就能抢占先机。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套的知识、技术快速贬值,传统的“一站式”的受教育方式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不足以让人们在当今社会安居乐业、安生立命,停滞不前只会让信息和知识的洪流把你推向无知和时代的边缘。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自然界得以幸存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在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也适用于学习型社会。我们要适时地把握改变时机,要及时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还要选择好发动变革的时间。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社区资源整合正是作为变革前的准备工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为背景,在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其次,客观需求。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其自身的生长遵循人类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可以以教育和学习为纽带,把个人学习和个人需要与社会教育、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作为公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显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换而言之,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体系之外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和新的教育资源,只有有效地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共建共享,才能使社区教育有效运作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为社区发展服务。

最后,准确定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将社区内各种分散的教育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合力作用,使之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一定功能的行为。一般来说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显性教育资源、隐形教育资源和无形教育资源。本文笔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把社会教育资源分为物质教育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物质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教育场所、图书资料和教师资源;社区内公共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宣传栏等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资源;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资源。文化资源包括社区内的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属感、精神文化状态、学习气氛以及社区人文历史。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关键脉络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随着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在对建设学习型社区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对社区教育从本部门出发给予领导、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牵头力量,应利用行政手段,统筹协调好社区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学、文化、卫生、信息等相关政府部门,发挥优势,突破教育资源分属各部门的利益限制,将分散在各部门团体组织的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聚集。

2.完善组织机构。在组织管理上,要建设一个具有全面领导、管理权力和能力的机构的组织机构,集中精力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促进社区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社区化,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社区内的各种机构、组织和团体性质大不相同,他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不仅具有其专属特性还而且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促使他们向社区开放,需要这样的组织机构统筹领导。

3.建立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上,建设完整的社区教育制度体系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稳定保证。社区内政府应该制定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资源制度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服务,社区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积极的与辖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或拥有社区教育资源的团体组成合作签订资源开发、共享协议;当然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制度体系还必须包括详细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此更好的监督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进程。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 封装技术 大功率真空管

电子行业的发展,并非仅仅是原有需求的简单修复,还受到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拉动。从产业成长阶段来看,产业发展正从中低端产品进口替代、出口替代步入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的过程。技术、创新将逐渐取展趋势。

一、电子元器件封装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集成电路技术,无论是其芯片面积、特征尺寸和芯片所包含的晶体管数,还是其发展轨迹与IC封装,发展趋势都是芯片的规模越来越大,而面积越来越小;封装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厚度越来越薄,引线间距在不断缩小,引线数却越来越多,并且从两侧引脚到四周引脚,最后到底面引脚;封装的成本越来越低,而封装的性能与可靠性越来越高,单位的封装面积、体积上的IC密度越来越高,线宽越来越细,并且由单芯片封装方向向多芯片的封装方向发展。

先进的封装技术可以推动更低功耗、更高性能、更小形状因子和更低成本的产品的发展。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CSP)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展,分立器件、无源器件、存储器和RF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随着引脚数目和芯片尺寸的增加,板级的可靠性将成为一大挑战。系统封装(SIP)已经开始集成逻辑电路、MEMS 器件以及特定应用电路。MEMS应用覆盖了物理、惯性、光学、RF和生物医学等领域,这些应用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封装,比如晶圆级封装、过模封装、开腔封装和一些特殊类型的密闭封装。而使用TSV的三维封装技术能为MEMS器件与其他芯片之间的叠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晶圆级封装与TSV的结合能获得更小的填充因子,并且还能应用到包括光学、微流体和电学开关器件等领域。

二、大功率真空微波管仍然是发展重点

迄今为止,虽然SIC等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功率真空微波器件技术仍然先进装备使用的首选。其原因除了目前大功率半导体器件还不能适应高温、高可靠性、高电压的大功率微波(毫米波)应用外,在新材料和先进工艺的支持下, 真空微波管发展空间还很大。

综合对国内外大功率真空微波管的相关文献的研究,要提升大功率真空微波器件的性能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

1)改进行波管的部件。通过改进常规行波管内在的部件,包括行波管内的阴极。改善阴极的研究包括非热阴极和热阴极两方面,研究新的涂覆材料是重点。为了能延长阴极的寿命与提高电流的密度,可以通过评估场发射阴极阵列(冷阴极)的实用性来实现。

2)改进冷却技术。通过改进射频部件的冷却技术(尤其是螺旋线管)。改进行波管的冷却能明显提高其功率,研究人员采用金刚石膜覆盖的夹持杆来替代螺旋线行波管中的常规型夹持杆,因为这种杆具有很好的导热性。

3)改进电子束的聚焦能力。聚焦问题一直都是管子设计与制造的关键技术,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部分能量消耗在射频的结构上(被它吸收了),从而使得管子的效率降低。目前正在研究开发一些更强、更可靠的磁性材料,能够将能量的损失减到最小,从而提高行波管的效率。

4)开发新技术。开发固态器件集成与行波管技术,形成微波功率模块器件。微波功率模块是用作放大器的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用一个电子功率调制器和于功率放大的螺旋线行波管等几种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技术的结合有效的保证了各项技术的最佳效用;微波(毫米波)的单片集成电路作为频率放大器,而行波管只用作功率放大器。

三、电子元器件设计的可靠性分析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所反映的是装备在无故障情况下持续工作的能力,是体现装备持续执行作战任务的极限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是装备技术能力以及装备水平的重要体现。可靠性通常可以分为任务可靠性和基本可靠性。

任务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基本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无故障工作的能力。基本可靠性反映产品对维修资源的要求,统计基本可靠性值时,应统计产品的所有工作时间和所有的关联故障。

四、保护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保护元器件主要分为三种过压、过流和过温元器件,下面着重分析这三种保护元器件的发展趋势。

过压保护器件用于保护后续电路免受甩负载或瞬间高压的破坏,常用的过压保护器件有压敏电阻、瞬态电压抑制器、静电抑制器和放电管等。过压元器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采用ESD抑制器,这样可提高相应的时间。降低湘位电压,同时还能增高电流浪涌承受能力。今后的发展中还应采用陶瓷气体放电管,这能有效增强二级现压的保护。

过流元器件主要有一次性熔断器、自恢复熔断器、熔断电阻和断路器等,其中,最重要的过流保护器件是熔断器,也叫保险丝。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增强元器件的灵敏度,同时降低环境对其的影响,无论是在寒冬和炎热的夏天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同时提高过流元器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是发展的趋势。

过温元器件主要有热敏电阻、温度开关和温度熔断器等。在电源设计中经常使用NTC热敏电阻型浪涌抑制器作过温保护,因为其抑制浪涌电流的能力与普通电阻相当,但在电阻上的功耗则可降低几十到上百倍。过温元器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增加NTC热敏电阻上工作电流。

参考文献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区 能源 基础设施 投融资 创新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351个,省级园区近千个,总面积在5 000平方公里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尚未开发。围绕开发区建设新城,这是近年来各地发展新城市区域的重要手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将新增一千个左右各类新园区。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绿色、低碳的主要载体,而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对当前城市低碳、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湖州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WD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案例分析,从主体创新、渠道创新、方式创新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案例背景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也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区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其东部新区是湖州中心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块,涉及八里店、环渚、织里三个乡镇,区域总面积183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90平方公里,中心区近期实施28.3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心(中央商务中心)、二轴、三平台。东部新区通过银行、信托、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融资,尽最大努力满足资金需求①。同时,对新区部分基础设施,如西湖漾社区、经九路、吴兴幼儿园、西山漾CD块景观、纬一路污水总管等进行BT商谈,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

WD园区作为湖州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大地标性项目,其位于吴兴东部新区核心区,东接经六路,南靠吴兴大道,西邻经五路,北侧为规划通湖路。本工程基地总面积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1.1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1 254平方米,包括8幢高层及商业裙楼,其中6幢为办公综合楼和2幢为星级酒店。吴兴区总部经济园区由星级酒店、商业办公、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酒店式公寓等组成多功能小型商务园区。东侧百米之遥是上海新长宁集团投资建设的吴兴区多媒体产业园区,共计600亩,一期建设255亩。西侧正在建设的是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根据政府及业主要求,园区能源基础设施一期需满足总部经济园区与人防国税国土综合大楼的全部冷热水、蒸汽和部分电力供应需求,后续根据周边业态的发展逐步扩大供能范围。

二、案例的创新模式

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一开始就从定位上进行创新并作整体考虑,建设统一的能源网;在融资主体上进行创新,能兼顾各相关方的定位与考虑;在投融资模式上,整体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模式;在融资渠道的创新上,增加了业主方的融资渠道;在融资方式的创新上,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在投融资各个环节的创新,使得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最终达到了政府清洁能源、配套高端的要求;投资方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回报,业主方享受了质优价廉的能源供应。并进一步提升了当地配套设施的品位,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1.定位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在一开始就进行了整体考虑,对供冷、供热、供热水、供蒸汽、供燃气及电力统筹设计。

园区里共有8栋大楼,其中6栋写字楼,2栋酒店,写字楼用能高峰在白天,而酒店用能高峰在夜晚。传统的供能方式每个系统都单独设立能源站,系统可单独控制,但设备投资大,运维成本高,设备数量多,故障率高,且设备使用率低,不能相互之间错峰使用,每个能源站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空间使用不合理。根据周边的能源供应情况,要满足本项目的蒸汽需求,单独引入铺设蒸汽管网成本过高。

最终聘请专业能源服务提供商根据园区用能需求、用能特性、当地能源价格等,统一考虑冷、热、电、热水等能源供应,最终对比发现,采用统一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约1.2亿元,比分项建设共计节约投资约20.2%。

2.主体创新分析。该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由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当地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全资国有公司(以下简称“当地城建司”)、当地燃气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

当地城建司受区政府委托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公用工程的建设管理以及区域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是吴兴区东部新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其少量参股有助于政府对项目公司的监督,保障公众利益。

由于采用了国家鼓励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作为一次能源,当地燃气公司是拥有吴兴区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有50%的国有股份。其适量参股有助于气源保障,能有效地保障公众利益,同时给予项目公司适量的气价优惠,将项目由准经营性变成经营性,减轻政府负担。同时,对于燃气公司而言,采用整体考虑的以天然气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比分项投资的传统能源系统,耗气量要增加6倍,即使气价优惠,也会增加公司利润,同时,有助于摊薄管理成本。当地燃气公司也有积极参与的动力。

而专业能源投资运营公司具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经验。其控股项目公司,能将其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输出到项目公司的日常运营管理,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项目收益。

因此,通过三方共同参与能源基础设施的BOT,能够兼顾政府、公众、投资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

3.渠道创新分析。总部经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的是国外通行的BOT(运营期20年)模式,其中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利益相关方的融资渠道。因此,本项目的融资渠道包括,投资方的资本金、银行融资、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

本文仅对总部经济园区内大楼业主融资渠道进行分析,由于湖州吴兴区东部新区总部经济园区与部分筑巢引凤的总部经济园区有所不同,现有的8栋大楼均已由一家企业认购并投资建设,建成后这8家企业会将总部迁址入园区。

由于建设统一的能源基础设施,并且直接供应冷、热、热水、蒸汽等能源产品,节省了业主自身投资能源设备通过对电力、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转化来产生冷、热、热水及蒸汽等最终使用的能源产品。因此,业主愿意缴纳相当于其自身投资约20%的资金,即节约了80%建设期投资,又节约了设备用房,将其充分利用。因此,虽然从项目本身而言从业主方获取了一定的资金,但是从业主角度出发还是享受到了较大的利益。

4.方式创新分析。由于项目投资仅1.2亿元,因此,较为简单的融资方式基本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在本项目的融资方式上,采用了银行融资、能源配套费收取等融资方式。

在最初融资方式设计时,还考虑对主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的手段,最终通过对比,虽然融资租赁名义利率只有8%,但是考虑按月或者双月支付,实际利率将达到15%,最终放弃采用融资租赁方案。而针对大楼业主的融资渠道是采用能源配套费的名义收取,此费用收取的创新点在于时点上进行创新。

传统方式是对生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建设完成变成熟地再对土地进行招拍挂,对土地摘牌的企业根据土地属性和指标进行建设时再支付燃气配套费、电力配套费等能源配套费。而总部经济园区项目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就支付能源配套费,能源基础设施BOT的项目公司通过收取能源配套费也解决了部分投资资金。

三、案例的启示

1.园区能源基础设施要从传统的分项考虑,向整体考虑、能源综合利用、错峰填谷、互补互用出发,构建园区集供冷、供热、供气等于一体的智能能源网。

2.根据政府、市场各自诉求和定位,找到政府与市场共生的结合点。同时兼顾其他关联方,主体创新兼顾各方利益与诉求。

3.渠道创新要多元化,但是不能以追求渠道多样而多元,关键还要结构合理。

4.方式创新一方面要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进行方式创新,其次又要借鉴好的方法创新对制度完善进行推动。

5.要充分认识到投融资制度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制度保障逐渐向好,但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作者夏有为系CPA;杨大楷教授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博士生导师;朱磊和刘曦腾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蔡龙,翟照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金融纵横,2007(15).

[2] 陈明.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J].武汉:企业导报,2009(12).

[3] 范立新.促进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J].郑州:中州学刊,2010(6).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已全面展开。尽管政府对医疗人员的配置有所要求,但由于医院中存在着老医生行动不便,中青年医生是主力。年轻医生、护士缺少临床实践经验等现状,医院领导为了保证社区医疗服务更好地开展,在各个服务站所配备了较多的资深护士(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护士),利用她们的经验来协助年轻医生和护士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弥补医疗资源的短缺。为何她们真正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角,下面通过两点阐述。

1 服务性质决定了对资深护士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城市社区或农村中心卫生室为基本单位,为群众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是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中心卫生室,以下统称社区服务站)由“诊疗中心”变为“健康管理中心”。这需要具备较全面的医学及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琐碎,需要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上门送医送药、电话随访等措施服务于民,使医护在医院内坐诊治疗的传统模式逐渐变为集诊断、治疗、护理与一体的、病房一社区的无缝隙的健康管理模式,现在正处于经验摸索期。资深护士正好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防治和饮食生活调理等临床、保健知识,在全科医疗资源缺乏的今天,只有她们才最胜任这份工作,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角色。这也是新形势下对医护工作的改革创新。

1.1 利于进行“社区诊断”建立健康档案 为了便于社区内居民的疾病及时得到救治,需要对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健康状况建档,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的病人进行初步检查、登记、分类重点管理,将孕产妇和婴幼儿、外科术后、残障人士等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家境贫困的和孤寡老人等作详细地调查并整理造册,甚至知道哪家老人、孩子哪天过生日等,这都需要上门普查才能了如指掌。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资深护士的经验多、思考细致等优点,成立以资深护士为核心的建档小组。统一安排,经过一个多月时间采用划区域、拉网式的措施集中进行了解、登记造册,使健康干预有了真正的“落脚点”。

1.2 依靠护士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尽管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我们社区在资深护士的带领下,与医生一起研究分析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制订相应的健康处方,如编写一些常见的卫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等知识宣传册发放给居民;举办卫生知识宣传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定期对慢性病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配合重要的卫生活动,走上街道宣传等等。

1.3 依靠护士搞好重点人群的预防保健 定期查阅辖区的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病人通过面访、家访、电话访问等形式给予生活习惯干预。如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上,我们将药物分成不同的阶梯剂品,根据病人复诊时的血压、脉搏、症状、体征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对症用药、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使绝大多数人的血压稳定在140/90 mm Hg以下,而对于糖尿病病人则控制在130/80 mm Hg以内、有肾脏损害的人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 Hg以内,并对个别病人对吃药认识的偏差,如不愿吃药、吃药不按医嘱重吃轻停、盲目追新追贵追洋、来回换药、恨病超量吃药等进行纠正,这些细碎的工作,没有资深护士的巨大付出、耐心指导是无法做好的。

1.4 依靠护士提供全程护理服务 限于服务站的技术与设备,一些患病重者需转入更高一级的医院住院时。由社区护士护送病人到医院治疗,出院后再转回社区继续康复。对无人照顾或需要陪护的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则派出专职护士帮助其完成康复训练、健康指导、用药咨询等。

2 资深护士的优势

2.1 临床优势 资深护士一般都具备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临床工作时间长,接触病人和病种多,实践经验丰富即有丰富临床诊治经验、护理经验、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有利于与各种疾病病人打交道。由于社区服务受人员限制,有时需要单人直接到村、到户上门服务,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高的慎独意识,

2.2 年龄优势 资深护士的年龄均在35-50岁之间,有较多的生活阅历,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她们有较强的亲和力,易与群众交流,更容易取得群众的信任。一般来说,病人也更易于接受和信任高年资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指导,正是这种心理上的需求,让资深护士具有得天独厚的年龄优势。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耦合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态势;边疆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59-05

1引言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当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配合得当、互惠互利时,为良性耦合;反之,相互摩擦、彼此掣肘时,为恶性耦合[2]。从协同学的角度看,耦合作用和耦合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3]。目前,国内对“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进行耦合分析的成果已颇为丰富。许多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系统理论体系,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和规律[4~5]、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演进态势[2,6]、区域系统耦合状态[7]、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8]以及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9]等内容,其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决定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10]。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建立于资源环境系统之上,并与之发生耦合关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能量与物质循环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胁迫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又通过降低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而对其产生约束作用。在这种双重机制作用下,如何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土地总面积38.32万km2,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是一个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山区省份,固有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尚不发达。1949 ~ 2005年,全省总人口由1595.00万人增加到4450.40万人,增加了2.79倍;经济规模(GDP)由8.93亿元增加到3472.89亿元,增加了388.90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041.79元,相当于1990年的4.2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265.90元,相当于1990年的6.11倍,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城镇化水平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云南又是一个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省份[11],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12~13]。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16]:云南省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这对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因此,研究识别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对协调未来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遵循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及系统性原则,结合云南省区域状况,构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耦合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统一各指标量纲与缩小指标间数量级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式(1)、(2)中,xij表示第i年j项指标值,x′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ax(xj)为第j项指标最大值,min(xj)为第j项指标最小值。当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式(1)进行处理;而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则采用负向指标计算式(2)进行处理。

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每个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指标因子的权重值(表1)。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本文从1991 ~ 2006年《云南统计年鉴》[17]、1991 ~ 2006《中国统计年鉴》[18]、1991 ~ 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以及1990 ~ 2005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获取1990 ~ 2005年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和计算。

2.2 系统耦合状态评价方法和模型

本文采用李崇明等[20]提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以及 与的协调程度(后有研究人员称为耦合度[3,7,21]),模型如下:

公式(3)中,为两系统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为各指标权重。鉴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二者间的交互胁迫关系,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考虑,显然与是这一复合系统的主导部分,按照一般系统理论,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方程可表示为:

公式(4)、(5)中,A、B为受自身与外来影响下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演化状态。VA、VB分别为二子系统在受到自身与外界条件影响下的演化速度。在整个复合系统中,A与B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做是VA与VB的函数,即V=f(VA,VB),这样就可以VA与VB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的变化来研究两个系统间的协调耦合关系。

由于整个系统的演化满足组合S型发展机制,可以假定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协合关系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样在每个周期内,由于V的变化是VA与VB引起的,可以把VA与VB的演化轨迹投影在一个二维平面(V经济发展初期,不受资源环境限制,资源环境不受经济影响,发展只受自身因素影响。此状态下,只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其发展能力无限提高,资源环境始终不变,是一种理想状态。

良性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开始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此状态下区域社会经济提升速度快于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速度,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的胁迫作用,但处于可接收范围内,两个子系统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分水岭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此种状态下,资源环境刚好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变化速度相等,系统处于由良性状态向不可持续演变的临界点,为系统状态演进的分水岭。

不协调发展阶段

资源储量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资源环境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此状态下,高度重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足,系统向着不可持续状况演变。

系统崩溃阶段

经济增长在资源环境的影响下达到极限,在经济增长极限值要求下,资源增长呈现无穷大趋势。此种状态下,过度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完全忽视自身支撑能力的提高,系统处于一种无限消耗阶段,面临崩溃的危险。区域系统将有两种演进方向:一是两系统间的矛盾不可协调,走向崩溃,因这种情况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二是人类采取一系列政策、技术、工程等措施,及时调控系统运行状况,引导其进入螺旋式上升阶段,实现系统的高级协调共生。

3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状态分析

3.1 系统耦合度计算

根据表1及公式(1)~(3)可计算出云南省1990~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结果如图2所示。然后依据f(x)和g(y)进行非线性模拟,首先计算A与B、VA与VB,其结果为:

3.2 结果分析

(1)从社会经济综合指数f(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g(y)来看(图2),1990~2005年,云南省f(x)和g(y)均呈上升趋势,除在1996年和2001年之后有所波动外,两者基本同步增长,但在2003年之前g(y)>f(x),f(x)不断逼近g(y),表明云南省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强。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中,相比之下,经济发展大大超前,而环境保护则滞后得多。2004年之后f(x)>g(y),说明在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同时,在1996年、2002~2004年,g(y)下降趋势下,f(x)仍能获得相同速率的增长,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环境的投入不但不会降低其发展速度,反而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

图4 1990~2005年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

(2)从VA与VB变化情况看(图3),两者大致可看作“U”型曲线,两系统处于同步变化状态,1994年之前VA>VB,1994年之后VA

(3)从耦合度α的变化情况(图4)并结合表2分析,近15年以来,1990~1993年α处于39°~42°之间,为协调发展状态,1994年突破45°成为系统发展的分水岭,之后均处于50°~84°之间,2001年更高达83°。α经历了先下降(1990~1992年)后上升(1993~2001年)再下降(2002~2005年)的过程,尽管近4年来呈快速下降趋势,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有所提高,但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在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4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降低能耗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2005年,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达1.4%,相当于2000年的1倍;1990~2005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相当于1990年的4倍多;2005年,万元工业产值耗能、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均有所下降,吨能创造工业产值和吨能创造生产总值也有极大提升。这些因素的促进下,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

尽管如此,云南省未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胁迫和约束双重机制加强,二者协调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可以预见,云南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胁迫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5年以来,由于过度追求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加之人口压力不断增大,致使区域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土地、水、矿产等各种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区域综合支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而历史上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欠的旧账越积越多,形成累积效应,并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效应表现出来,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

(2)长期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落后,云南省在国际、国内区域分工中处于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靠过度消耗资源和加重环境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以能源消耗指标为例,在1990~2005年,云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规模以上)以年均5%的速度下降,2005年为3.55吨标准煤/万元,仍高于全国2.59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且在“十五”期间呈波动状态,下降极其缓慢。万元生产总值耗能以5.9%的速度下降,2005年降为1.7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1.22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云南省在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方面面临不小压力。

(3)“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根据2005年《云南省环境公报》,SO2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大气污染防治面临较大压力,昆明等6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15个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重点城市中,11个城市出现酸雨。云南省77条主要河流的15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在Ⅲ类以下的断面达42%。1990~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以年均1.9%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8.05亿t,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年均8.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6646.08亿标立方,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2005年达4661.49万t。与此同时,“三废”处理能力却提高不大,例如,2005年,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35%,远低于全国57%的水平。环保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年均增长4.7%左右,2005年达1.4%,略高于全国1.3%的水平,但远远低于云南省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水平。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环保投入不足加大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

(4)全省总人口将继续增长,加之云南为边疆山区多民族省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各项建设起步晚,对环保设施和技术投入欠账较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项建设将大大加快,必然加大对资源环境胁迫强度,这已是难以逆转之势。

(5)环境保护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灾害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严重。一方面,云南省自然条件差,全省山地、高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4%,盆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资源富集但开发利用成本高,各类用地受到限制,环保工程措施投入大,技术要求难度高。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影响也较为严重。以农业生产为例,在1952~2005年间,全省农业自然灾害总受灾面积达4745.99万hm2,年均受灾86.29万hm2,占年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0.28%。1996~2006年,因自然因素(洪水、地震等)和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毁耕地共计达4.88万hm2(年均因灾毁而减少耕地0.49万hm2)。此外,云南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1999年以来,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6.9%,土壤平均侵蚀模数达1340t/km2・a。以金沙江流域为例,全流域年均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相对量达4427.4元/km2・a,其中坡面侵蚀损失3247.6元/km2・a,重力侵蚀损失1179.8元/km2・a[22]。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云南省未来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5结论

(1)从系统理论思想出发,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耦合态势分析,以识别系统协调发展状态,对今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评价结果表明,自1994年突破分水岭以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近10年,耦合度均在50°~84°之间。尽管2002年后呈下降趋势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但其速度极其缓慢,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滞后效应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越显明显,系统间的胁迫约束机制加强,目前总体上仍然处于极不协调状态。

(3)分析表明,未来云南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重大挑战,系统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的难度大,达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明确区域科学定位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加大环保资金和技术投入,特别是重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勤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管理世界,2004,(2):133-136.

[2]吴文恒,牛叔文. 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06,(2):81-86.

[3]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105-112.

[4]乔标,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5]刘耀彬,李仁东. 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

[6]马彩虹,赵先贵. 陕西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耦合态势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5):217-221.

[7]张富刚,刘彦随,王介勇. 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区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07,29(1):16-20.

[8]张振杰,杨山. 基于系统行为的城乡耦合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88-92.

[9]朱鹤健,何绍福. 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83-588.

[10] 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等.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J]. 生态环境,2006,l5(1):169-174.

[11] 杨子生. 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及其对策初探[J]. 自然资源(现《资源科学》),1994,16(5):16-24.

[12] 杨子生,李云辉,邹忠,等. 中国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13] 杨子生,刘彦随.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4] 李宏. 云南人口变动与土地承载力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7-8.

[15] 杨林泉. 云南脆弱生态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J].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3):15-17.

[16] 陆颖,何大明,柳江,等. 云南省15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93-97.

[17] 云南省统计局. 云南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8]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19]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20] 李崇明,丁烈云.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34-144.

[21] 徐学荣,吴祖建,张巨勇,等. 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2):31-37.

[22] 李云辉,贺一梅,杨子生. 云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测算方法与区域特征分析[J]. 山地学报, 2002,20(增刊):36-42.

[作者简介]李智国(1977-),男,云南武定人,汉族,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