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原则;地理课堂

一、兴趣性原则

地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最有效动力,就其内涵而言,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趋向和一定的情感紧密相连[1]。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动机。

案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某教师在“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出示如下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五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从南军大本营里士满出逃。途中遭遇风暴,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神秘岛。为了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五名北军俘虏中的工程师史密斯,在岛上选了一片开阔而平整的地方插上一根杆子。当杆子的日影最短的一刹那,史密斯看了看手表,时间(西五区)刚刚17:01,于是便向他的同伴们宣布:神秘岛的经度大约是西经150°。接着向学生提出实践活动要求: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但具体做法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去设计和实践,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所在的经度[2]。

案例1中,为激发学生课外观测的兴趣,教师通过创设实践情境,提出一个测量当地经度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实际用途,使本来枯燥的地理课外观测活动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出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观测要求而变得充满趣味,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性原则

地理探究教学以理性认知为主要特征,具体操作中必须淡化对孤立的、琐碎的地理事实的记忆要求,通过地理技能、地理思维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具有概括性、应用性、可迁移性的地理内容的教学。所以,地理探究教学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突出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能力、地理科学思维品质及地理科学素养等。

案例2:“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

某教师在进行“人类活动与温室效应的关系”探究教学时,组织了如下三个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活动1: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温室效应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利弊均有,请举例说明其利弊。

弊: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危及沿海城市、港口;冰盖断裂,冰山解冻,威胁航行……

利:中高纬度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合农业发展;便于人类对亚寒带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活动2:《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制定的重要文件,但美国最终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为什么?美国的这些观点是否有说服力?

提供美国国会辩论中反对签约的观点:中世纪欧洲,波兰可以种植葡萄,英格兰不结冰,格陵兰岛一片葱绿……气候变暖是全球自然现象,无须干预……地球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美国国会中赞成签约的观点:2万年前的冰期,全球温度比目前低4℃,按照目前气温变化速度,上升4℃只需100年……

活动3:提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温室效应问题认识的研究历程,组织讨论。

学生搜集证据和讨论结果:对目前人类的居住地和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影响方面,全球变暖利小弊大,且利的方面存在相当的不可预知性;科学界对于温室效应问题的认识尚未统一,尚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人类在温室效应问题面前必须慎重!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开展全球合作是目前可采取的最好措施[3]。

案例2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思辨性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教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地理学习的思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较好体现了地理探究教学的科学性。

三、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问题时,不宜过易或过难,最好由易到难,依次递进。适度的探究,既可调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3:“地球的公转”探究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进行“地球公转运动”的教学时,为较好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立体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四季变化,安排了如下探究学习活动(片段)。

课堂上,一个学生坐在前面的椅子上扮演太阳,并伸出单臂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另一个学生扮演地球。

教师:如何表现地球上的赤道和回归线?

学生:以他的腰带作为赤道,再在他的胸部和臀部上用红粉笔画上南北回归线。

教师:一切准备完毕,地球开始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

学生:错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是逆时针。

教师:地球重新开始公转(“地球”调整方向,重新转一圈)。

学生:地球应该是歪着脖子围绕太阳转,否则太阳直射点总在赤道上。

学生:不是歪着脖子,而是歪着整个身子。

教师:这个意见很好,说明你们进行了仔细观察(地球又重新转一圈)。

学生:太阳直射点看不清楚。

教师:“地球”请慢点公转,在二分二至点上停留一会儿,让大家看看太阳直射什么位置。

……

学生:冬至和夏至及春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得比较清楚。秋分时地球背向我们,看不清楚。

教师:请大家上台观察。

学生:这回看清楚了,仍然直射赤道[4]。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内容。案例3中该教师的做法,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该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对探究学习的适度性把握较好。首先,该教师正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探究问题比较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探究问题目的明确,由易到难,依次递进;第三,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度指导,保证探究学习的顺畅。

四、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样是一种教育原则,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剂,也是一种对内因施加催化作用以改变学生外在表现状态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以波动的、快速前进的方式发展。

案例4:“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气旋与反气旋异同特征比较的探究。

教师:气旋与反气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引起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两个概念具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很多学生都举了手,但也有几个学生未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定一个未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那位学生面露难色,红着脸,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不好。”

教师走到他跟前平静地说:“说不好没关系,谁也不能保证站起来就能说好,大胆地说就行了。”在教师的鼓励下,该生回答了问题。

“虽然没有百分百地答对,但对知识的掌握也还不错,以后继续努力”,教师及时鼓励了他。

过后教师又提问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经过刚才的激励,该生的回答明显比之前有了自信。

“这次回答比上次有进步,能更详细地阐述你的理解吗?”

在教师又一次的激励下,该生进行了令人较为满意的回答。

“答得很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案例4中,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没有说“你很勇敢”、“你肯定行”之类的空话,而是非常体贴地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就行了”, 为学生搭了一个台阶、竖了一把梯子,激励学生由胆怯变得自信。之后,对该生的回答又进行鼓励。适时激励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激励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培英,马贺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何美珑.新课程地理课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72-01

地理课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地搞一些表面的花样,使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教改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脱节,尽管表面冠之于改革之名,实质上却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使教学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行,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改革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这一原则,除了学好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进行思想品德、能力、兴趣、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宇宙的演化、地壳的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等,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张衡、郦道元、徐霞客等许多地理学家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持勤于观察、不畏艰难、献身于科学的敬业精神;我国古代的地震预报、太阳黑子的记录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培养的革命事业接班人,除了具备知识素质,还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绝不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开发他们的智力,能够应用知识。例如,在讲地图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制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图;在讲能源时,去要求学生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讨论需要开发的能源;在讲气候时,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趋利避害的建议。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了活的东西,使知识的学习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二者齐头并进。

3.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学习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开发智力因素的工具,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提供可靠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到同样的位置,绝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如在讲能源开发时,我列举了我们地区尚未开发的煤炭、石油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开发的前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讲水土流失一节时,我以黄土高原每年土地减少的数量作为导入,提示学生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非智力因素发掘要靠我们的用心和积累,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就不难发现。

4. 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衡量学生身体状况的标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东西往往触动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如果处理不善就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愉快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进行教学;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团结友爱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承认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对差异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例如,在讲“地中海式气候”时,我把教学内容的掌握分成了三个层次,使学习好的同学会运用,一般的同学会分析,水平低的同学能掌握基础知识。这种“多层次教学法”,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启发了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特好,但一到了中学成绩却急剧下降;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只是一般,甚至低于一般,但到了中学却奇迹般地上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城市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了知识的辅导,到了中学阶段家长因无法驾驭教材突然放手,孩子自己又没有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受挫;而那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因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家长辅导,他们学会了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学习方法日趋完善,成绩就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偏离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毫不犹豫地抛弃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认真真地教学,踏踏实实地改革,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明德.教海探航[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剑雄.优秀教研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射机;原理;故障处理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逐渐提高,更对文化和信息传播的需求更加迫切。当前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相当迅速,也对传统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发射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电视媒体观看质量的需求,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安全可靠、覆盖面广、抗干扰能力强、接收方便的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已在全川152 个台站建成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我省为顺应时展,早在2011 年开始发展地面数字电视,通过几年的努力,已成功拥有超过一百万的地面数字电视用户。国家广电总局计划在2020 年淘汰模拟电视系统,进而转向对地面数字电视的全面发展,当前全省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已提上日程,未来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

1.1 地面数字电视的特点

与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其他电视传播模式相比,地面数字电视具有以下特点:(1 )频率利用率高;(2 )抗干扰能力强;(3 )便于开展各种综合业务和交互式业务;(4 )容易加密、加扰、开展信息安全、收费业务;(5 )支持多个传送、网路协议;(6 )支持移动、便捷接收等。地面数字电视具有的上述优势特点,使其难以被其他传输方式取代,对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任。假如一旦我们的国家发生战争,互联网、有线网络和通讯卫星遭到敌国破坏,又或者是局部地区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当地通讯系统中断,这时,基于地面传输方式的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时的战事安全通讯,局部灾害地区的临时应急救援广播将会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事态向更加严重的方面发展,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层面来讲,是无可替代的。第二,极大的节省了频率资源。模拟电视按频率由低到高每隔8MHz划分为一个频道,播出一套节目,而数字电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压缩编码,再将多个节目信号复用之后在原信道上传输,所以数字信号所占用的频率带宽比模拟电视小,可以在原有8MHz频率范围内传送几套甚至十几套电视节目。

1.2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组成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包括数字电视激励器、数字电视发射机、输出滤波器、同轴开关和发射天线。

2.地面数字电视基本原理

2.1 数字电视激励器原理

数字电视发射机与模拟电视发射机不同,他的输入信号不是常规的视频和音频节目信号,而是将音频、视频信号,按照既定的各种标准,经过压缩编码,并与其他信号复用打包后的传输码流。输入的码流信号进入激励器,经过编码和映射单元,完成包括扰码、信道编码、交织和映射等一系列操作,最终调制到基带或者低中频上,然后上变频至所需频率。按照我国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DTMB),激励器需要配备预校正功能,用于对整个发射链路中的阻抗不匹配和非线性失真进行校正,从而改善发射信号质量,提高发射效率。

2.2 数字电视发射机原理

将输入数字电视发射机的码流信号,通过激励器进行信道编码调制,上变频调制成射频信号,再通过功分器,功放,合成器进行逐级放大,最终达到所需功率,再通过定向耦合器和带通滤波器,送至发射天线。系统中设有主、备双激励器,实现激励器冗余备份,功率放大单元完成信号的放大,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无源部件单元主要是带通滤波,滤除带外杂波和谐波等。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的备份技术主要包括:1 、单机双激励器,2 、主备机方式,3 双机并机方式,4 、N+1 备份方式。但就经济性和实用性来说,单机双激励器模式是使用最广泛的,其系统原理框图如下所示:

3.系统常见故障判断及处理

3.1 开关机过程中常见故障及处理

发射机在开机过程中会对供电故障、风机故障、外部连锁故障、均流供电故障等进行自检,当出现上述任一情况时,系统会报故障报警,并提示故障详情,导致不能正常开机。3.1.1 故障现象:交流供电故障。故障分析:用万用表测量系统供电侧的电压、电流是否正常,查看相序是否正确。当发射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相、相序不对或者相间电位差>13%时,会引起发射机的交流供电故障,致使关机保护。如果系统采用220v交流电或者直流电就不会存在此问题。3.1.2 故障现象:风机故障。故障分析:首先观察风机是否转动,测量风机轴承温度是否异常,手动转动风机扇叶是否有卡阻现象。风机在启动的时候由于轴承震动、扇叶卡阻导致轴承温度过高导致电机烧毁,或者由于风机供电继电器触点未吸合导致风机无法启动。3.1.3 故障现象:外部连锁故障。故障分析:查看同轴开关是否转到正常位置,可能导致无法馈送到天线,或者是位于发射机顶的连锁头未接触良好,都可能引起外部连锁故障报警,导致无法开机。3.1.4 故障现象:均流供电故障。故障分析:开关电源无输出,电源控制器接头松动,可能导致均流供电故障。

3.2 发射机功率突然下降故障及处理

当发现发射机功率下降时,首先应该查看值班记录表,对比设备数据近段时间的数据变化,也可以设备出场履历表,对比数据变化。查看设备主控显示屏,开关电源电流是否下降,查看功放插件中每只管子所对应的电流有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开关电源电流变小,功放管电流降为0 ,说明对应功放插件的功放管已坏,如有备用功放管配件,可自行更换,注意应使用防静电烙铁,否则可能损坏功放管。如果开关电源电流变小,且每个功放插件对应的管子电流也变小,初步判断是激励器部分输出变小,可以切换到备用激励器工作,再观察发射机整机数据是否恢复正常。如果开关电源和功放数据都正常,整机功率降低,则可判断为显示故障,或者是系统参数取样故障,不影响整机工作。如果功放插件保护故障,对应前级功放管电流为0 ,末级管子只有静态电流,检查功放插件显示为什么保护,是否为驻波保护、温度保护、过激励保护等。

3.3 不平衡功率保护故障及处理

吸收负载是与功率合成器相连的用于吸收合成器所产生的不平衡功率,在各吸收负载端装有检测电路,用于不平衡功率的检测。正常状态下,吸收负载的功率很小,温度也较低,当功率放大器出现故障,功放间的相位差距较大时就会导致吸收负载的不平衡功率增大,此不平衡功率会被主机监控单元采集并监控,当达到监控单元的保护门限时,发射机就会降低或者切断功率输出。此时应查看各个功放插件内部,是否有损坏,用万用表测量功放管的栅极和漏极的对地电压,来判断功放管是否损坏。

3.4 驻波保护故障及处理

驻波比保护又称反射保护,是在无线电通信中,天线与馈线的阻抗不匹配或者与发信机的阻抗不匹配,高频能量会在天线产生反射波,反射波和入射波在天馈系统汇合产生了驻波。当驻波比等于1 时,表示馈线和天线的阻抗完全匹配,此时高频能量全部被天线辐射出去,没有能量的反射损耗,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总存在反射,当整机负载或天线驻波比小于等于1.5 时,可以正常工作,但最好把驻波比控制在1.2 以内,发射机可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当驻波比为无穷大时,表示全反射,能量完全没有辐射出去。驻波比过大,反射功率将返回发射机功放单元,容易烧坏功放管,影响发射机正常工作。

4 结语

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国家战略项目工程。现阶段正在加速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建设,需要更多懂得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技术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从业人员,来确保地面数字电视的安全播出。本文从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方面进行了浅度总结,对发射机平常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及故障应急处理,用以保证地面数字电视的安全播出。

参考文献

[1 ]陈玲.电压驻波比VSWR对广播电视天馈线系统的影响.科技传播,2010 ,10 (上).

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民间音乐资源 开发与利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不仅能够繁荣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还能够培养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人们在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享受中体验和追求民族文化的真、善、美。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使之形成文化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助推力。在这些民族文化和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中,作为育人和文化传承的中心,地方高校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地方高校对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民族文化和艺术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根据专业特点,根据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进行探析。从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学科要求及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出发,地方高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弘扬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音乐是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它揭示和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而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沃土,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民族的个性,影响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就是为了挖掘民间音乐中能够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去伪存真,并且赋予它们先进文化的元素,使之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二是为了发挥民间音乐的教育价值。高校是育人的地方,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必须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宗旨,通过开发民间音乐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也说过:“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作的能力,以便使他们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地方高校开发民间音乐资源的两个目的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工作者,要将它们统一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二、开放性原则

民间音乐是指由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集体或个人自由创作的艺术地反映的普通群众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无论是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还是民间的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只要是体现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和先进性,都应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区域内的民间音乐资源还是传播到区域外的民间音乐资源,都应该通过去伪存真、追根溯源、鉴别分类等形式对它们进行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如文字整理、录音录像、情景再现、艺术大师访谈、课程开发等形式;并尽可能地将这些方式方法协调配合使用,以追求全面的艺术效果、文化效果和教育效果。

三、经济性原则

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然占用有限的学校资源,而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仅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社会服务的部分职能。所以,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财力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性。民间音乐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具体包括财力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课程活动的经济性。财力的经济性是指要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的效果,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经费开支较小的资源,当然对那些急需保护和开发的民间音乐资源必须要尽快创造条件争取社会资金及早安排保护性开发;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急需保护和开发的民间音乐资源或即将失传的民间音乐资源,然后开发那些已经形成一定影响的、已经进入人们生活和民俗活动的民间音乐资源;空间的经济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课程活动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具有课程价值的和具有艺术效果、文化效果和教育效果的民间音乐资源,如果开发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影响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民族性原则

民族性是民间音乐资源的灵魂。在民间音乐资源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生活情调和情趣、语言和思维、审美和精神。民间音乐资源正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它才能够具有生生不息的超强繁衍力。“强调民间音乐,必须要承认音乐的民族性,因为民间的东西,一定会带有相应的民族性特点。”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基于民族性而为。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民间音乐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民族音乐语言,运用特定民族文化元素去民间音乐资源在乐曲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以及旋律等方面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为此,高校音乐工作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中华文明的具备素养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五、伦理性原则

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在价值取向的确立、内容选择以及资源开发行为本身,都应以正确的伦理文化为价值导向,遵循人类伦理规范和原则,以确保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合乎规律、合乎人道地进行。首先,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尊重和爱护民间音乐艺术传人。民间音乐艺术传人是我们民间音乐资源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应将民间音乐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稀有资源去认识,不能恣意去删改民间音乐资源的民族性元素和民俗性元素,更不能用现代音乐观念和理论对民间音乐资源主观臆测和吹毛求疵。再次,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不仅要关爱、尊重包含在民间音乐资源中的民族精神,还要分析他们在维系民族发展中的道德约束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使民间音乐资源回归民族生命价值原点。

六、地方性原则

中国古语云:十里乡俗不同。民间音乐资源当然是入乡随俗的音乐,它“涵盖了相关地域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节日文化等,与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间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人云亦云,强求一律,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只有地方性和特色性的民间音乐资源,才使其具有民族性。一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去开发当地民间音乐资源,突出地方高校的地方性。二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要开发地方独有的民间音乐资源,突出民间音乐资源的地方性。只有做好、做大、做强地方独有的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高校的地方性才更加明显,其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才更有力。

七、持续发展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性是指民间音乐资源开发既要体现和满足当前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使既有的民间音乐资源固有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又要在民间音乐资源开发中有意识的培养民间音乐工作者,撒播民间音乐传承的种子。特别是民间音乐资源开发必然要涉及到必需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社会其他资源。当我们在开发这些民间音乐资源时必须要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不能用一次性消费的态度对待它们,要把保护、开发、利用和再开发、再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陇东民歌音乐特征与衍变的多角度研究》,项目编号:GS[2015]GHB0181。本文获“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赵玉卿.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漫谈[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3).

[3]陈业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J].教学研究,2009,(06).

地理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转型;高校;激励

一、转型对地方高校教师提出的挑战

2014年1月教育部召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思路。自此各地全力推动地方高校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科研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以应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总体来讲,“应用型”教师大体可以归纳如下:一是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承担专业技术课教学;二是具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又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能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取得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如何激励这类教师提高自身应用技能,激发其工作热情,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二、地方二本院校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地方二本院校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考核内容参照公务员单位,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形式上,一是常规性的年度绩效考核;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采用工作量化以及各考核主体(包括上级、同级、学生等)打分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工作量化主要依据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在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参照教学、科研工作量以及所获奖励等方面。其中科研工作包括专著、教材、课题以及论文等的数量。考核内容单一,无法衡量教师在教学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考核手段落后,采用打分的形式无法避免考核主体的知觉偏差,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考核标准不规范,无法作为衡量工作结果的依据。

2.岗位设置不合理

地方二本院校由于发展历史等原因,岗位设置并不能与学校发展目标联系。从而导致有些学科人员需求大于供给,同时部分急需发展的学科却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地方二本院校在其教师队伍的管理中,没有实行分类管理,或者仅仅是形式上的分类管理。实际操作上不能以岗位需求的不同来选择合适人选,实行“一刀切”方法。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就必然导致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考核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而进而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终影响激励效果。

3.激励手段单一

地方二本院校多大由过去的高职院校或专业学校或几所高校合并成立。发展历史短,管理水平有限。对教师的激励途径和方法主要表现为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物质激励表现为科研奖励和增加科研津贴、晋升职称等。高校根据教师发表不同层次的期刊论文,不同层次的著作出版社及不同等级的科研课题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同时对按时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科研任务量的教师加大奖励的力度。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等级、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职称能否晋升的标准之一。精神激励主要通过教学评优、举办表彰大会,通过校内媒体宣传提高研究者的声誉等形式来表现。激励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地方二本院校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4.目标与手段向偏离

第一,地方二本院校在绩效考核中制定的考核指标过多强调数量,轻视质量。为了能够客观考核教师工作成果,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在考核中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考核。但不重视成果的应用价值。导致教师不愿意去从事周期长的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周期短、更易出成果的科研工作。甚至弄虚作假,产生学术腐败现象。

第二,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在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考核指标更侧重于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薪酬及晋升都与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导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及课题申报工作中。忽视了本应同样受到重视的教学工作,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等也不在教师考虑范畴之内,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严重挫伤教学技能娴熟、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工作积极性。

5.缺乏公平公正性

一方面,由于考核内容缺乏细化进而无法客观评价,导致考核缺乏公平性。考核内容除科研成果能够量化外,教学质量、工作态度等缺乏量化标准和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年度考核由多主体评价,各主体由于受到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利益冲突等影响,无法做出客观准确评价,进而影响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考核结果是高校激励工作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影响教师奖金分配、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考核结果缺乏公平公正性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三、解决地方二本院校激励管理问题的对策

1.分类激励与分级激励相结合

地方二本院校的职能决定了其教师应以教学型为主,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为辅,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校应有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对于理论教学型教师,采用教学竞赛等活动来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主动提高教学水平。对于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职称晋升中给予体现。对于实践指导型教师,采用实践指导教师奖励和教学进步奖评选活动两种激励方式。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科与技能竞赛活动获奖,或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等获奖情况进行奖励。同时开展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等对获奖者给予奖励,激励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类激励应该与分级激励相结合。对于教学型及实践指导型教师,都应该分级进行。按照职称等级或职业技能等级,确定不同的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对于级别较低的教师,重点鼓励参加竞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对于级别较高的教师,重点激励其应用教学或实践技能的能力,将指导其他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或创业竞赛作为奖励重点。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地方二本院校激励普遍存在重视物质激励,轻视精神激励的现象。高校采取措施在物质方面给予奖励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提高津贴标准、增大福利等。将教师工作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长期以往,激励效果会明显下降。一方面,由于出现绩效奖励向基本工资转化的趋势,部分院校绩效奖励出现均等化,体现不出贡献差异而影响物质激励效果。另一方面,物质激励缺乏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教师,需求存在差异。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积极性强,除物质激励外也需要实现自尊、人生价值等需求。精神激励的形式通常表现为发放获奖证书、授予荣誉称号、通过媒体进行宣传等形式。精神激励能够提高教师内在的满足感,体现出他们的职业价值,满足教师获得认同、尊重的情感需求。在物质激励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应结合考核结果进行精神激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3.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于行为的修正可以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实现。因此,正向激励可以通过奖励、赞扬、肯定等为手段强化个体行为,同样负向激励也可以通过实施惩罚、批评等手段来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由于高校教师学历水平高,能力素质强,传统激励机制中很少采用负向激励。即使出现工作错误或失误,也采用温和的手段管理,担心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短期来看,起到了保护教师,尊重教师的目的。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院校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要坚持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取得成果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激励其工作积极性。但对于出现失误的教师,不应纵容迁就,适当地给予惩罚,例如口头批评、通报批评、减少津贴等,减少消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4.刚性激励与柔性激励相结合

根据心理契约理论,个体行为受到心理契约的影响。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的隐形契约,是双方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个体心理契约的结构本质上以个体需求为基础。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结构包括物质、发展和环境三维度。因此,地方高校激励机制应将刚性激励与柔性激励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提高薪酬水平、物质待遇等改善教师生活水平进行刚性激励;另一方面,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改善工作环境进行柔性激励。

【参考文献】

[1]宋臣,赵永行.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管理,2012.4

[2]翁明丽.地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14)

[3]周卫东.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2015.9

[4]陈万立,向春荣,谢昆.论地方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8(22)

[5]汪大喹,张翠平,陈小玲.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

[6]贾宪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J].河南教育,2014.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