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影响

一、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比较大,在大的发展环境下我国还没有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所以这对外贸企业的发展来说就有着很大冲击。从理论层面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摸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质,从而针对性的找到应对的方案就显得比较重要,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影响分析

1.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趋向理性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方面的抵抗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但是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强制调控的影响还比较深远。从2008年的金聪危机发生后,全球实体经济负面影响有了深化,世界经济形势趋紧,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促使其对外贸易的素质提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从粗放增长转入到理性持续发展的阶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小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着不同,大国经济的增长条件放在外部需求长期稳定增长基础上比较脆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国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低国际贸易水平,大国的政策内向性较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我国出口粗放增长的国际经济风险成为了现实,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的出口规模变小,也对国际贸易的整体格局进行了改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环境下,就要转变外贸增长的方式,能够保持适当的贸易规模进行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整体素质。

2.有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那个中,加工贸易占有大部分比例,虽然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外贸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但是负面影响也比较突出,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纠正,加工贸易是以机电产品等资本或者是技术密集的产品为主,两头在外,在我国的产业链就比较短,是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比较明显。一般贸易的国内产业链较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比较小,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贸易的发展就会超过加工贸易的发展,这样在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变方面就有着促进。

3.促进我国外贸市场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主要的贸易伙伴需求就会下降,这样能够促进我国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经济增长预期,发达国际经济下降的幅度要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产品需求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幅下降。对外贸易的市场相对比较集中,我国对外贸易的伙伴过度依赖是发展潜在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一风险成为现实风险,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上要相对比较小,外需市场的规模也比较稳定。调整压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难度比较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对外贸易市场就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4.有助于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结构的优化。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比例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一发展现状在当前并没有得到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外资化的程度是比较高的,这就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带来诸多的问题。外资企业主要是以跨国公司总体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目的,主要是从事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进出口贸易。外资的占比比较大,内资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势就变得比较紧张,危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下,就会使得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或者是减小规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这样加工贸易外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内资企业的发展就迎来了机遇,能够有效的提高贸易竞争能力。

5.金融危机发生利于我国吸收经验教训。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产生的影响是世界范围的,但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有着经验教训可以吸取的,这地促进我国自身的经济也有着积极意义。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能够从中收集到诸多有价值的信息,能从中认识到对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制定应对策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建立适合的经济发展市场机制和监管机会也有着启示作用,为实现国内的外贸和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线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消费能力。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当前的国家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外贸交易经济往来日益的密切,生产的商品在价格等方面是多种因素决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就会打破这一平衡,对商品价格和带来的消费购买能力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繁荣时期市场的需求就会提高,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而经济处在低迷时期的消费收入以及购买力也会比较低,造成市场需求降低,商品的需求也会降低,这就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消费能力。

2.影响对外贸易出口额。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增长率就会明显的下降,进口额开始增长,贸易顺差额减小,出口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发展形态,出口产品消费面临着财富缩水以及失业等发展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影响和其他的国家相比较还比较轻,通过大基础金蛇以及保障就业对经济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即便如此也造成整体的贸易顺差减小的结果。

3.外部新贸易保护问题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我国的外贸发展的影响比较大,西方发达国际为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护自身的利益就会加强贸易保护,这是随着国际贸易世界化出现的。世界贸易组织采取了相应的约束措施,但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来愈严重,这就严重威胁世界公平贸易,对我国的经济以及产业健康发展也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以美国为首新贸易保护国家就逼迫我国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稳定,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负面影响。

四、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策略实施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要能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加强重视,笔者结合实际的情况,就我国的对外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外贸易进出口策略完善制定。保障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就要能够制定完善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策略,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微观主体,保障对外贸易的企业有效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就能对调整我国的整体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要能抓准发展的基于,对自身的资源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得出口产品市场供应以及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加强市场性的金融活动的拓展。另一方面就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身产业升级问题解决,对重点的产业产品研发工作以及市场化的进程进行加快,从而保障进出口产业的良好发展。

2.及时解决内需市场投资需求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就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内需市场的投资需求问题,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强化对内需市场的有效开发和建设投资,构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将物流运输以及售后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要能够从人力资本投资层面着手实施,发展高新技术来促进外贸模式的转变,提供充足人力资本资源。

3.加强国企深化改革措施的实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就要能够从各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优化。将国企改革深化推进是比较必要的,要步骤实施外退国进的发展策略,我国的大量企业以及产业的空白,需要贸易发展的多数企业实力进行填补[8]。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就撤出中国的市场,我国的企业就要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推进企业的改革,将主营业务的方式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转变,和外贸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样就能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政策。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新贸易保护对策的实施中,我国要能积极的应对,政府方面要加快和世界的接轨速度,采用各种政策以及措施缩小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尤其是贸易伙伴间金融发展魂晶和保护水平,就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只有从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分别看到,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从多方面加强重视,才能保障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国际金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实际的发展提供有益发展思路,更好的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佳.论我国外贸出口如何应对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J].知音励志.2016(21).

[2]袁依馨.货币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新经济.2015(35).

[3]李剑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加入WTO前后十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6).

[4]方旖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贸易的变化、原因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4(07).

[5]赵娜,张忠慧.新型国际贸易壁垒浅析[J].北方经贸.2014(05).

[6]庄园.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6).

[7]徐达.关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视角下的宁波出口十大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2(33).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因此,加强对金融危机治理研究,挖掘危机产生根源,强化防范意识,建立有效危机治理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亟待探讨的问题。

二、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传导和影响评析

(一)生成根源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之迅速,波及范围之广,消极影响之深,确实是世界各国未料到的。究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盛行的“超前消费”模式为危机产生积累了不稳定因素。

长久以来,美国人的储蓄和消费习惯是:少储蓄,多消费,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政府长期保持外贸和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以及全世界资本来拉动的。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这种模式的流行,即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型:依靠个人财富增长,其基本消费不以个人收入水平为基准,而是通过金融工具和衍生品将个人预期未来收入转化为可以增加财富的资本,然后把这些资本变成个人消费来源。这样不仅可能透支现存的资本,而且容易透支未来可能取得的财富①。

而这种严重地透支未来的投资消费模式,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股票等公共领域,还是个人资产领域都表现无疑。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对美国经济可持续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衍生品提高了危机的产生风险。

作为20世纪金融创新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在这次危机爆发中起了助推器作用。资产证券化,即以打包的贷款抵押资产为标的物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出售,它一方面促使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资产以现金流形式回收,一方面使投资者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多方面投资收益②。这种金融创新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仍存在缺陷和漏洞: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而提供更多抵押贷款,它们在投资银行帮助下实施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据美国经济分析局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发行了近两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10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③。由此不难看出,资产证券化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它一旦过度,就加长金融交易链条,使金融衍生品更为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缺乏透明度,危机发生概率加大。

第三,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产生的泡沫加之政府利息政策变动促使危机显现。

这是此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鉴于美国经济长期的高负债、低储蓄特征,为应对新世纪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困局,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之从6.5%降至1%。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使得银行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但是,2004年以来美联储多次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逐步打破房地产泡沫,使得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④。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拖欠债务比例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转而上升,造成房贷市场更加混乱。

第四,金融监管的弊端为危机滋生提供了“适时”环境。

美国推行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标榜通过最低政府干预和最大程度竞争建立弹性宽松的经济体系。但逐步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之中。

其流动性注资和大幅度降息的刺激方式为许多国家央行效仿,这就助长了市场对央行的依赖心理,从而使金融机构放松了对风险防范的控制。虚拟经济扩张的幅度大于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漏洞和弊端日益增多,更多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创制中,危机隐患逐步扩大。同时,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无疑对危机的加深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指引起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继发效应。它不仅由一国影响到另一国,而且也造成区域间的连锁反应。

就此次危机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汇率传导

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持续走低,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和储备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使包括资产价格、货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等在内的整个国际价格体系陷入失衡。结果就是:一方面,资本逃离债市、股市,资产市场迅速下跌,损害金融稳定性;另一方面,石油、粮食等大宗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由一国波及全球。

第二,机构传导

机构传导有两种方式:一是危机延发国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影响与母国同一系统的分支机构或总部的支付;二是一国的债务机构出现支付困难,而另一国的债权机构因对其借贷比重过大,可能被拖入债务危机中。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属于第二种方式。由于全球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持有雷曼公司的股票及债券,而雷曼的最终破产导致其不能迅速回笼资金而影响到支付①。

第三,心理传导

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机构和个人恐慌心理的蔓延和波动。这种恐慌心理切实地反映在股市、债市、汇市的不正常表现上。就美国而言,金融危机产生后,市场走低给投资者心理沉重打击,股票市场持续大跌。从实践上讲,对于股票投资,投资者会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期,当其对持有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会采取保守和安全策略。这种情况下,个人行为极易转化为集体行为,即所有投资者都将采取相同举措,形成蛊惑性传言使市场产生波动和震荡②。

(三)实际影响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巨大,不仅影响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而且将对今后国际金融秩序起到极大的重塑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对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带来深刻影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在现行世界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和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占有相当大比重。同时,美国为主的商行、投行和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把握主导权。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美元资产,推动其房地产及金融衍生品发展,使得金融市场风险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不断积聚。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资产及其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和价值下降,其依赖资本账户支撑国内赤字和消费融资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全球货币金融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必将引起国际社会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弊端的反思。

国际金融格局和秩序转变的趋势可能加快。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是,国际金融格局的游戏规则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缺乏广泛参与,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场肇始美国并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现存格局的弊端。改革不合理的金融格局和秩序,重塑公平、公正的新秩序,使之能够反映金融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原则,也兼顾不同经济体的发展要求和特点。当然,由于各方受金融危机破坏程度和影响领域不一、各利益相关方对于建立新格局、秩序的具体措施尚未达成一致。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最终形成体现各方利益,都能有效参与的新秩序。

三、金融危机治理中的中国经验与策略的价值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化,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因此,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逐步认识到金融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如何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效验来探索金融危机治理的有效模式和具体策略,成为现今研究的重点。

(一)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的经验借鉴

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及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其爆发根源在于亚洲各国的经济状况失衡和过快的改革进程形成了金融风险,给投机力量以可乘之机。而且各国间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造成各国之间相互传递和影响,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作为在亚洲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能够把握机遇,从容应对,使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赢得多方称许,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此次危机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对其开放采取循序渐进原则。

亚洲金融危机中,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中国受到国际投机的冲击较小,原因在于国家对资本项目的有效管制。一般认为,放开资本项目,将使一国与国际资本市场联为一体。

但是由于单个国家的国际储备与巨额国际游资相比很小,因此,在金融监管不健全、宏观调控薄弱的情况下放开资本项目,国内经济极易受资本大量流动和投机的影响,进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导致汇率大幅波动。一旦单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危机扩散难以避免。因此,资本项目开放应与该国整体经济实力和金融调控水平相适应,采取渐进方式。同时,考虑到经济结构失衡的可能性,对资本实施暂时控制也是很必要的。这包括数量控制,也可通过征收交易税或要求金融机构在借用国外资金时缴纳准备金,以此加强对资本流动性监控①。

第二,实施较为灵活且稳定的汇率政策。

经验表明,一种稳定和有竞争力的汇率安排对于发展中国家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保障出口企业保持竞争力,也保证其顺利开展业务而不受汇率波动的干扰。众所周知,经济状况恶化是产生危机的土壤,汇率制度的优劣则是危机压力积聚的关键原因。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一旦产生波动,就会带动本币升值,从而加剧本国出口困难,在经济状况本身欠佳的情况下,使经济越发恶化。而本币币值高估,客观上为短期游资投机创造有利可图的条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根据形势变化,改变以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汇率波动顺应市场变化且在一定可控区间内进行正常波动,从而较好的稳定市场,保证币值相对稳定,从而为抵御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坚定和提升民众对于应对危机的信心。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一方面稳定了市场波动的局面,化解了游资冲击对于进出口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民众战胜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信心,某些情况下的危机是由公众信心危机引发,因此,对其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先导。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包括如何迅速调集资金给予救助,如何迅速决定金融机构退出等;再次,公众信心的稳定离不开政府信誉,因此,政府信誉的护持、政策执行效率及力度的把握十分重要②。

(二)治理此次危机现实策略的价值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随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挑战。面对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使得对危机进行有效治理,进而研究出相应策略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审慎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第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转型建设,构建经济发展新思维。

近年来,基于体制和政策原因导致一些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然而,随着市场机制功能日益完善,要素价格受到全球市场调节程度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进入了高成本增长阶段。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要素依赖和资源消耗基础上的。

过于依赖外需状况,未能摆脱“三高一低”的束缚,产业竞争力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上,产品最终定价权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且总处于产业链低端③。

因此,依赖于低成本优势,着力发展低技术含量产业的传统思路难以维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金融危机为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沿海一些从事外向型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这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使然。需要改变的是,一是选择产业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扩大规模,使价值链在原有基础上延伸至更高的产业环节或移向新价值链;三是使用高新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和创新,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抓住当前原材料下降的优势,掌握产品定价权,使产业发展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此外,着力拉动内需,鼓励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例如,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和多个产业部门的“产业振兴规划”的举措不失为一种正确有效的选择①。第二,加强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依托金融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构建稳定有效的金融体系。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在确保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汇率调整的市场化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中国采取对资本项目下外汇管制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政策,符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论②。亚洲金融危机表明,这种制度安排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不仅有益国内经济的稳定,也有助全球金融稳定,在这次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中应当继续坚持。为此,在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金融创新要与实体经济增长相适应,要能够有效控制金融中介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应当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采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管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利率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在控制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前提下放宽贷款额度管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第三,建立金融危机治理和调控机制,明确和强化政府在危机治理中的地位,加强危机风险意识的构建。

鉴于此次危机的复杂性,应全方位化解危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推行危机治理的社会参与模式。实现金融危机的转化,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为主体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参与金融危机治理。对政府部门而言,积极转变职能,加强调控和监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施宏观管理;对非政府部门而言,主动参与,调整对象和策略以保证具体举措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是强化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监管。实际上,金融危机治理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过程,分为不同阶段。如在预防阶段,启动金融危机预防机制,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风险意识,建立常设预防管理机构;在生成阶段,建立金融危机实时处理机制,收集相关信息调查研究,制定应急管理方案等;在持续阶段,进行金融危机调研评估,调整金融政策等;在恢复阶段,建立危机善后处理机制,加强心理干预辅导,对危机结果和影响进行评测等。

第四,加强国际间合作,构建新的多边经济合作体制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遏止和防范危机产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一国的金融危机跨越国界传播成为全球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冀望携手应对危局。2009年9月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就是一次良好的合作尝试,既表明合作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共识,也会对危机的治理起到显著作用③。事实证明,符合时代潮流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它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鼓励世界各国自身和整体国际利益相互协调,加强协商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寻求共同利益;新的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要求在尊重彼此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要求相关利益方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政治经济效益。毋庸置疑,新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建立和完善将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塑造中的作用

国际金融机制体系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复杂性,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局限性由于此次危机的爆发而进一步显现,但改革牵涉面比较广,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必须各方达成共识才能有所突破和作为。有鉴于此,中国的作用应基于:首先,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确保国际金融市场安全有序运行。

中国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和救助能力,为其他国家的危机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其次,提倡平等互利原则,在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基础上,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与协作,遏止危机蔓延,为受这次危机冲击的国家和地区恢复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增加对受危机冲击国家的资金援助,并为减轻债务做出适当安排。

再次,提高自身在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中的地位,扩大对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游戏规则的制定权等;加强对IMF、WB等组织功能和政策设计的改造,使表决权及援助份额的分配和安排体现大多数国家合理意愿。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危机对策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①]国别风险存在于授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设立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国别风险包括:主权风险,转移风险和一般国别风险。其中,转移风险是国别风险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由于本国外汇储备不足或外汇管制等原因,无法获得所需外汇偿还其境外债务的风险;主权风险主要发生在在银行向政府当局贷款或由政府担保的商业贷款之上,风险发生的原因通常是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或政治世界的发生;一般国别风险主要是由于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对外国资产的没收或冻结,法律上的限制、强制性性的剥夺或者经济的严重不景气,以及国内政局的骚乱所引起。然而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国别风险事件往往难以施加影响或控制,很容易发生国别风险危机,因此,加强国别风险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发生国别风险危机的可能性银行危机[②]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毕业论文格式,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是由当是其他国家发生国家金融危机之类,从而引发我国商业银行也发生风险最终形成商业银行国别风险危机。

(一)国际上商业银行危机、金融危机越来越多

近十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国际上的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也是越来越多,从上述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不同点:危机影响的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程度等都有所差异。当然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三是流动性过剩且资本流动水平很高,具体比较可参见下表格:

三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比表(截止2010年10月)

 

区别项目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2009-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影响范围

东南亚国家

全世界

全世界

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开放;金融自由化

金融产品创新紊乱;房地产次贷过度

经济复苏缓慢复杂;各种不确定风险正在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动荡;贸易结构调整、流动性泛滥;政府信用受到质疑

主要诱发原因

金融自由化;现代货币信用机制不健全;国际炒家干扰;泰铢贬值

金融全球化;过度超前消费;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欧盟内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各国经济失衡,国际投机炒

后果

经济倒退;生活水平下降;部门国家政府解体

经济倒退;部门企业倒闭;部分国家政府解体;

欧洲部分经济体财政支出扩大,税收减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全球股市、汇市、债市急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部分国家破产

对我国的影响

影响不大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一、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原因

次贷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演,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绝非偶然,它是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政府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金融监管,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调控体系等矛盾不断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现行国际金融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是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加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实行贸易、金融自由化,表现出了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旧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矛盾,尤其是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和经济全球化间存在矛盾。现有的世界金融体制脱胎于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和美元构成。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家可获得巨大的货币发行收入,通过发行美元,通过信用扩张与收缩,美国可操纵国际金融活动,干预他国财政金融。同时,由于各国美元储备大多采取美元存款、国库券、债券、短期票据的形式,这使美国可利用这些资金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强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并通过美元汇率的变化输出风险、转嫁危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欧元区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全球经济格局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相应调整,要求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个经济系统已分为以金融资产为标志的虚拟经济和以商品和劳务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两个部分,并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立。在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虚拟经济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的粘合剂、推动力和支配力量,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一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客观上需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大体保持均衡状态,不能出现二者发展的严重失衡。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基本协调、均衡时,虚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而一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时,这种失衡就极有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已出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片面过度发展的趋势。大量虚拟的金融资本急剧增长,必然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及其增长率大大超过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而经济的稳定归根到底是以金融资产能否变成实物为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发生动摇,只要有某个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制因素的引爆,人们就会对金融资产丧失信心,金融危机就会突然发生,并且很快影响到其他国家。

(三)对金融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金融调控体系。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这虽然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但也逐步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监管,未能使二者协调一致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虽然与金融创新有关,但不能说明金融创新是错的,而恰恰告诉我们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带来高风险。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未能建立起有效健全的金融体系。各国银行直接或间接介入风险行业,盲目的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等非生产性领域,造成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推动了“泡沫经济”恶性膨胀。当“泡沫”破裂后银行的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形成大量呆帐、坏帐。一方面动摇国内储蓄者的信心,引发了挤兑风潮,加速金融机构的倒闭;另一方面,巨额的不良贷款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加速了资金的抽逃。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首先,金融危机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目前在欧美等国,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美国和欧洲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和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经济衰退。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及由此带来的外需减弱必然使中国出口受到影响,从而对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其次,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从宏观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本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对我国金融市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尽管这个危机起因在美国,但全球股票市场的下跌幅度最深的却不是美国。从全球看,美国从危机爆发到现在,下跌幅度不过40%,欧洲大约50%,亚太地区60%多,日本达到了61%,香港的恒指甚至达到了67%,其他的新兴国家也都超过了60%,而中国的股市更是跌到70%以下。不仅如此,中国拥有约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约60%为美国国债、“两房”相关债券和其他美元资产(美国国债大约为6000亿美元,“两房”相关债券3000~4000亿美元)。美政府接管“两房”对中国具有正面影响,但美元未来的走势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极大,如果美元大幅贬值,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将不可避免的显著缩水。再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70%,在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由于美国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美等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进口需求,从而导致我国出口减缓。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广东、浙江等地沿海企业已受到巨大冲击,且影响在逐渐加深。

(二)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首先,有利于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抓住机遇,将我国的事情做得更好。其次,这次金融危机会带来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随着人们对欧美经济进入衰退忧虑的不断增加,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的趋势短期内还不会发生逆转。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对延缓和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约束,降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成本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应审视度势,待机而动,在合适的时机动用外汇储备到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去购置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再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走出去的投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样也决定中国必须走出去,必须走向世界。我国已成为全球出口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且还前所未有的开始了由资本净流入国向资本相对过剩国转变的过程。这些过剩的资本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国民储蓄率的基本事实表明:我国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造就一大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才能为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腾飞,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前要扩大有效需求,政府应及时调整需求结构。一方面,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较多依赖出口向注重扩大内需转变,由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带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显示,消费需求占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80%的贡献率,而投资需求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左右百分点,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扩大有效需求应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内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