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临汾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6097

国内刊号:14-1017/G4

邮发代号:22-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理解 语文情景

对于思维可视化来说,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可视工具来完成。例如一些多媒体教具、地图、视频工具等来实现可视化的要求。除了这些在外工具来说,还需要学生对可视化思维进行锻炼,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将可视化的思维运用到语文的学习中。语文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它没有数学的严谨性和思辨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色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通过运用可视化的思维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法。

一、进行高中语文思维可视化的意义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要求在语文课堂上,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情境性教学研究,给学生设置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无疑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所以我们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的技术教学,这样就会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紧随时代改革的步伐,探索更加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相对提高。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思维可视化

(一)运用影视资源进行可视化思维教学

运用影视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存在感,仿佛亲临到情境中去体会,这样就会使得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运用这种情境教学法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时间和节奏,从而可以进行课前很好的准备工作。影视资源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诸多学科领域于一体,能够全方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所需要的场景。例如我们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可以找一些二战时候的影片进行参考,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在教学时进行放映,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中的场景,进而对最后一课中的场景和人物进行联想和分析,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远在万里的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洛林的人民惨遭殖民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都是我们仅仅通过简单的语文教学所体会不到的,而通过影视的情景教学方法的体现,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去观看,去揣摩人物的一些心理特征,以及人物的动作表现等。这些都可以在情景教学中很好地进行表现,而这些也都是普通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绘画作品引导可视化思维

对于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就是语言的学习,但是这还需要一定的辅助教学工具来增强可视化的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古从军行》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篇古诗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那么如果我们结合绘画作品,对每一句的内容进行画面再现,就可以借助它物的背诵方法,就会使得学生的记忆事半功倍。将那些战士行军的场景通过绘画作品展示的淋漓尽致,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可视化思维锻炼。如果这首诗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背诵起来就会很困难,如果我们使用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当时的环境,就可以很容易实现这首诗的背诵。

(三)利用图示法进行可视化思维教学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语文课堂是非常沉闷的,我们无法是自己进入到一个审美的过程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戴望舒的《红楼梦》时,我们如果仅仅是通过想象和思考,是很难想象出红楼梦中建筑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且对于里面的人物关系也会很混乱。可是如果我们借助思维可视化中的图示法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和建筑格局。但是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才能促使他们去留心观察生活。逐步引导他们建立思维可视化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将语文情景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故事再现法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

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根据电视剧中的人物进行一下即兴表演,这样就会使这些语文书上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也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成果。例如我们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可以插入《三国演义》的场景想象,通过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来理解文章,通过运用历史背景来使得学生能能够了解三国那段浩荡的历史。这对于学习表达人物情感的描写方法等等这些细节的描写和处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处理学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供一定的认识和帮助,这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所以通过思维可视化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语文课堂的学习。

三、结语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学科都在不断的进行一些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创新。对于个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要坚持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即要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也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我们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化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自我思考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重要性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规定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美感能力的责任最终确立下来。

一、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意志薄弱,精神难以长期集中,做事情一贯根据自己喜好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一方面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美课文的赏析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和培养,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展现一些优美的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自主畅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语文科目的优美性、高雅性,继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将思维留在课文中,并在课后久久回味;再有,美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就课文内容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春到梅花山》一课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梅花”“人流”“山峦”“小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梅花临寒迎春满山绽放,色泽不一奇异芬芳,人流涌动欣然观花的画面,对课文意境的美建立起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是在亲身游览梅花山一样,继而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从接受到思考再到联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点不断完善,还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使小学生打好语文科目的基础,关乎小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学生对语文科目进行深入学习能力的基本培养过程。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每个生字的读音、结构等进行美感分析,找出汉字的读音美、结构美,使学生能够深刻记忆这些生字;其次,教师应对文章句子、段落进行细致讲解,找出文章内的词组美、段落美,注重文章中优美句子、传神字眼的把握,使学生在赏析、沉浸于优美课文中时,不知不觉的获得语文知识积淀,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鉴赏和分析,要为学生讲解关键字的作用,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的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联系自然,感受到诗词与自然美景之间的联系;再次,是通过美育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文章的格式美感和意境美感的觉悟,使学生从文章大体和意境的感悟中体会出文章写作、文章阅读的普遍规律,以便学生掌握在写作时应当有的整体思路和布局规划。

三、美育教育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极需要大量实践和创新的,集思维和行为为一体的学科,要想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语文,就要思考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一切学习技能和习惯都尚未成形,尤其需要特别的引导,美育教育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美育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灵魂发展和灵魂自由,加强美育教育,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更好地调节和开启,让学生的直觉和灵感得到发挥,这样就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发展的机会;第二,美育教育能够合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第三,美育教育使学生感受自然界中事物的美好,让学生了解、把握一定的自然、社会规律,在这基础上了解事物特征,科学解析语文知识,并根据规律对语文知识进行继承和发展。

四、美育教育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小学生性情憨直,喜怒溢于言表,如果反感一个人,就会全面对这个人进行否定,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反感的人是自己的老师,那么学生的该科学习效果必定不理想。而语文教师在实施美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感彩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能和学生的情感一同去体会语文知识的优雅,师生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了共识,达成了一定默契;另外教师在进行美育教育时,会用到优美的形容、表述语句,这些语句使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显得“仙风道骨”,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再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用到一些幽默风趣的行为动作或是语言表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专心听讲,努力学习以求进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生的品行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掌握讲话技巧等,却不能直接使学生明白做人的真谛。而我国教育要求是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人生基本素质,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美育教育作为一种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成果的必需教育过程,合理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良方法。如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主体地位;教学手段;情感教育

那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是如何对其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的呢?又得到了怎样的教学成果?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论题谈谈个人感悟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向学生进行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即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课文要点和内容,学生则扮演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在讲台下死气沉沉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抑制,学习思维受到限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实施一种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改变以往直接向学生讲述课文要点和内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文中描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2)尝试找出揭示母亲品行的语句;(3)课文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了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乎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问题无关,你认为作者这样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但是为什么除了写母亲如何训导之外,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和家人相处的情形?(5)本篇课文表达的是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但是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归纳陈述,最后,由教师明确,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落实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改进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为简单的粉笔+黑板,总是周而复始地用粉笔将课文知识要点罗列在黑板上,这就使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趣,学生也无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改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并以此使学生获得与社会现实生活变化相符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就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昔日的罗布泊的优美景色: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是一处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生命绿洲,然后,画面一转,展现的是现在的罗布泊的情景: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成为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看着画面上对比如此巨大的结果,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然后,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当中,从而在文本中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这样,我通过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语文课堂,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把握教学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

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常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考点的训练,忽视了语文这门具有鲜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对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运用朗读教学法(即采取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散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这篇朴实感人的文本进行感知)和研讨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研读文本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和一声长叹)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极为真挚的情感。

这样,我通过把握语文的教学特点,注重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感受到了文中体现的父子情深,从而促使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我们也达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总之,新课程教育改革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认真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探索新课改教学方法,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获得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语文教学成果展示范文第5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提问,使所提出的问题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困惑和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波澜,使他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精神振奋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提问等手段促使学生发问。例如:在教学《雷电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剧本明明写的是屈原的悲惨境遇,为什么标题却是“雷电颂”?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马上会感觉心头一震,然后纷纷投入新课文的阅读中,并从其中寻找答案。当学生看完整篇文章后,不仅充分了解文章情节是围绕屈原的遭遇而展开的,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再现了屈原的遭遇,其主题鲜明、结构紧凑;而且使学生深入掌握了作者以“雷电颂”为题目的真实用意,从而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

二、通过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解《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的相关图片,同时配以相应的语言描述,以带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视听刺激,让学生对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观产生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认识,使其把内心的荣誉感和对人民群众智慧的敬仰之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完善评价机制,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教师检验阶段性教学成果,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