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的出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8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尽管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界和旅游行业内皆倡导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要注重语言和技能双重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分离,使旅游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要。旅游人才,尤其是占到35%的旅游各专业本科层次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落差,导致旅游人才流失,进而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
一、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
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对能力的认识,应是做事的能力、行为的能力;是完成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而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桥梁。当旅游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时候,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和依赖,的确超过了对交通工具的要求和依赖。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来看,旅游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不仅极为充分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熟悉世贸规则、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人才[1]。从旅游产业的经济特征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条件下的创新经济,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创造和创新,需要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旅游业的工作性质来看,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掌握旅游服务的技能、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实务性人才。总之,旅游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跨部门的行业,旅游业人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将是人才的多样化。为配合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国家教育部也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如果相应的专业没有开设5%-10%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那么在教学评估中就会受到影响。当然,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突出“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二、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双语教育专家Blair教授提出:“培养大量有能力的双语人才(bilinguals)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2]。中国学者也提出,“中国入世,教育开放,入世后要做个‘国际人’,已成为当今中国双语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3]因此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战略是:将国际化管理研究与本土化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人才资源集聚和理论方法创新,形成面向创新创业管理的研究导向型发展特色,建设若干个全球管理研究中心,形成校、企、政府紧密结合的管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平台。
1.落实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旅游企业的组织和功能、管理理念、营销哲学、经营手段、服务措施等已经并受到全面挑战,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挑战,集中反映在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外语能力等基本素质上。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2.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旅游业也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全面提升中国的旅游内涵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掘旅游文化与资源,提高导译水平,以应付来自世界旅游市场的挑战。即在语言上,使学生从最初掌握旅游学科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以及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过渡到能够听懂旅游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授课,能够读懂该学科专业的相关英语原文资料,最终能够就旅游学科专业问题用英语较为流利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目标,达到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人才,使学生具备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有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投资、经商,从事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国人走出过门,去留学、考察,去世界各地寻找资源,开拓市场。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要正确处理双语教学中的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的前期阶段,应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并插以一些难度较低的课堂问答,这应是一个熟悉旅游专业术语和主要的旅游专业外语表达规范的阶段。中后期,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外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好是达到用英语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弄清旅游专业目标与英语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并建立旅游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用英语思维。
2.坚持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吉首大学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关于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45%的学生要求老师上课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90%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根据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地理优势、科研优势、实践优势和师资优势,并形成了“学院+企业”的办学特色。即把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放在学院的课堂讲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放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学院教师与旅游企业业务骨干协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通过动手操作、顶岗实践来检验、提高,使学生学而能用、用而能熟,专业实践上升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为就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为综合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3.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旅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最先出现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双语教材较为紧缺。合适的双语教材作为师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尤为关键。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又要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接受。
4.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实施双语教学。所选的课程应该是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一些院校选择《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以及《餐厅服务》、《酒吧服务》、《模拟导游》、《客房服务》、《旅游礼仪》、《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实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5.加强双语教学管理。为充分调动与发挥全院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学院制定和创新了一系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如吉首大学就规定:承担双语课程任务的老师,其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双语课程建设,学校还分期设立双语示范课程,对于立项的双语示范课程,学校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还应该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具体事宜,比如组织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掌握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等。还应拿出更多的经费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改经验,同时请一些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专家来我院讲学,不断吸收和创新教改理念,为能力本位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6.开展合作。旅游管理是我国高校中新兴专业,涉外性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总之,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的教学规律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问题,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有所能,能有所用,用之有地。
参考文献:
[1]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教学 旅游管理 订单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1-02
1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而争论不休,培养方向涉及到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要以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依据,其扎实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从而可以做到能在大大小小的旅游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
1.1 学历要远重要于职业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只是对学历有所注重,却没有太过于强调对学生工作之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职业能力应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因为对于旅游管理方面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敬业奉献、注重服务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的强化,这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并能够将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另外还需要在工作之中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能够对自己意见进行准确表达,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需要。
1.2 旅游管理实践能力是每个应用型高校学生应掌握的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够进行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还需要能够掌握关于旅游服务的一系列知识及能力。以便于以后在工作之中可以做到规范操作。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熟知并掌握相关旅游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在旅游方面的规范应用奠定基础,然后可以进一步参与旅游管理事业,向相关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汇报并提供相关情况。
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该有着终身受教育的习惯
在这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持续不断的学习下去,以便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旅游管理学生来说,要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知识体系。像国外的旅游管理学生,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的标准就是要求其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成为最为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将知识、技能及从业道德一起掌握。因此,不断的去接受新事物是每个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做到的要求。
1.4 提升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高校会将其培养成仅仅掌握理论基础的人员,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应当将其培养成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在相关的规定中,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定义为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也会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才对人才进行区分。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应用型高等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初等的能力,因此,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所需要发展的是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是合理的。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安排
2.1 校企双方需要签订相关协议
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及学生需求出现的变化,并能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高校实际教学状况来确定好需求结构、学生实习的待遇及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相关计划,从而实现对整套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这也是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就业之后,做到对适应时间的有效缩短。
2.2 对校企双方资源加以利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培养出符合订单与岗位要求的人才,做到对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企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有效的参与进来。因此,企业不仅需要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参与到计划实施中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对现有的一切有利的资源进行利用,并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购置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设施,做到在人才培养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适当安排教学时间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相关规律来做到对学习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做到让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还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做到对相关技能的有效学习,真正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起到的意义
3.1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目前国内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第三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为,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很多旅游城市都在积极的打造旅游城市,而旅游业的发展在于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当前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像从事旅游方面营销、经营、开发及规划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但是作为旅游产业的人才输送主要途径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且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很多旅游景区的宾馆、酒店的缺少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其次,旅游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全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毕业之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不到50%,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行业及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2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的价值
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层次中上升到本科层次。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需要相互签订协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企业会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及理论学习当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高等院校还会共同组成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并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就会进入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工作。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校企之间还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是一种独特且有效的创新模式。
3.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共赢的效果
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等学校、企业及学生之间起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第一,它可以对旅游专业的体制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因为有相关旅游企业的参与,可以帮助学校做到对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三,其可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到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相关制度的有效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4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4.1 需要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出一些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较强作用的人才出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好对人才培养思路及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准其专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做到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效改革,最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相关优势,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让其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各个地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处于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需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善,提高从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的具体功能。首先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属于高端行业,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对国际旅旅游市场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能够参与到企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及资产管理的运作之中。其次对需要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例如对饭店、宾馆及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最后需要做到对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大量的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和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等。
4.2 做到对现代管理制度的积极推进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产学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产学合作的制度体系包含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企业用人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及学生学籍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校企合作开发教程及课程的制度。但是因为这些制度与原有的本科教学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做到努力推进。
4.3 做到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第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处在一种尝试与创新的阶段,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需要做到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有效的探讨与交流,并对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在教学的过程,还需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的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实施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需要实行3+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高校完成理论学生,最后一年能够在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另外做到对毕业论文的完。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论与专业的相结合,做到顺利完成学业,另外还可以缩短毕业之后就业时所需要的磨合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
4.4 建设理论及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实践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全国较多的教师都没有收到旅游方面专业的学习,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练,所以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建立,还需要一批与之制度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这种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几点要求。第一,高等院校需要聘请相关企业里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来参与教材编写及教学任务的分担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及理论。第二,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深入到订单企业产生第一线去进行学习与实践,做到对自身技术及水平的有效提高。第三,高等院校需要面向社会去引进那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在担当教学任务。
5 结语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面临目前全国旅游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但可以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人才,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它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3.
[2] 粱涛.浅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175-178.
[3] 赵鹏,汤利华.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J].旅游高等教育研究,2009.
[4]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基于创业理论,应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对课程改革的思路加以探讨。
关键词 :创业过程;创业教育;创业技能;旅行社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86-03
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人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教育已初具规模,这为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2012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工作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4 944家,同比增长5.29%,急需大量旅游人才。但现实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我国加入“世贸”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培养更多具备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研究背景
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介绍旅行社管理与业务经营,知识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一门应用型管理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既能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解读和分析,又能掌握旅行社的运作流程及管理规范,为旅游行业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善于发现、学习和思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旅行社人才。
课程特点 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特点可归纳为知识涵盖面广、行业规范更新速度快、系统性较弱等,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及政策法规知识,树立大局观念和管理意识,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仍是该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课程内容一般是按章节划分,包括旅行社发展概述、旅行社设立、产品开发、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与旅行社实际操作流程有一定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定位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略实践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此种目标指导下的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不强。
基于创业教育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现象已趋严重,其出路之一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导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指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体或群体,挖掘和提高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兴办或经营各类经济实体。因此,在运用创业理论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基于创业教育重设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就业岗位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重新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形成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或合作经营小型旅行社或中介服务部门。
融入创业素质教育 创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强化和补充所形成的作用于创业的内在思想和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协作等方面。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要重视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的培养;创业精神是指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要从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等方面进行培养强化;创业协作则是团队合作、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愿望,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计划制定和协同作业促进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其团队精神。融入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形成对创业的价值认识。
多方位开展创业技能教育 创业技能是从事或胜任具体创业活动的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课程,开展各种与创业相关的主题活动,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产品促销创业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例如,在“旅行社产品开发”学习模块中,可设置“旅游产品市场调查”的学习项目,由已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旅行社给出开发旅游产品的前期市场调研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市场调研,完成调查报告,由旅行社验收成果,从中评优,并择优跟进完成相关线路的设计开发。我院旅游专业与合作企业苏州茵梦湖旅行社就曾将“苏州深度游”产品调研任务交给学生,择优共同参与线路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与市场面对面接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业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举措
围绕如何将创业融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围绕岗位要求,设计创业式的教学思路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创业型”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围绕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可将框架调整为五大模块内容,从旅行社的创立到运营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基于创业过程,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为“模拟旅行社的设立及运作”,将学习内容具体化,通过学生分组模拟组建旅行社,学习旅行社设立及运营各环节涉及的知识。课程分为5个学习模块,具体有10个项目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 创业人才要做到灵活应变,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如就怎样开展创业及创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开展调查和讨论,增加互动、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实际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出创新观点;将参与式教学贯穿始终,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情境任务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应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及特点,设计参与式教学环节。比如根据之前分组模拟设立的旅行社,由学生各自为设计的旅游线路制定销售价格,选择线路的销售渠道,根据旅行社的规模、特色、产品特征为旅游线路制定适合的宣传促销方案,各自展示,小组互评。可适时根据学院举办的主题活动,如硅湖之春艺术节,开展促销方案评比大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是作为辅助者和监督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激励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委婉指出,在肯定其创作的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分析、总结,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旅行社运营流程的理解和掌握,训练他们的创造能力、实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经过改革后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将以创办旅行社及旅行社主要业务运营为主线,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掌握旅行社产品开发、产品促销、销售及计调、接待等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熟悉旅行社人事、财务、采购、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操作与管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行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如何设立旅行社,分析和处理主要的经营管理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曹华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Man T W Y,Theresa L,Chan K 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关键词] 内蒙古; 旅行社; 管理信息系统;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旅行社主要依靠手工记事、记账的工作模式,所积累的大量业务信息复用率极低,各种数据统计烦琐易错,经营中的失误和损失难以消除,加之对业务人员的责权缺乏有效监督,死账、呆账时有发生,造成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又由于定量依据不足,决策能力薄弱,市场预见性差,难免陷入被动局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传统管理模式将使旅行社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旅行社管理中的信息流、客流、物流、资金流及其综合运作机制,进行数字化建模、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经营、管理和执行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随时查询、统计、汇总、预测、决策、报送、归档、备份和交换业务信息。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给旅行社带来先进的、信息化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增强旅行社的灵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既提升管理水平,又提升旅游者服务品质,同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不仅是旅行社服务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管理方式从经验型向数字型转化的方向。
内蒙古旅行社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缓慢,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旅行社增强竞争力、开拓业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及发展内蒙古旅游业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 竞争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以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企业资源,而且还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使信息的快速交换成为旅行社优质服务的基础。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底在全行业启动了“金旅工程”,旨在改变旅游行业的管理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2)》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又如呼和浩特,2010年8月旅游高峰期间,接待中外游客205.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2.06亿元,同比增长17%;2010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约为732亿元,同比增长19.7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旅行社的竞争日趋激烈,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作为基本定位的旅行社,想要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至少还比国际水平落后10~15年。要想加快我国在21世纪前叶成为世界首要旅游大国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加快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内蒙古旅行社业的信息化水平与我国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更加落后。
(二) 业务发展的需要
旅游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活动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相关行业的协作与交流。因此旅行社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呼和浩特旅行社中,团队的订餐、订房、订车都通过电话、传真或qq联络确定,逐一进行操作。如在2010年6月某旅行社举办的“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 中,近4 000人的车、房、餐全部为电话和人力联系。在这项工作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复操作且出错率高,仅完成联系工作就耗时3个半月。该项目中,已显现出旅行社手工操作存在的诸多弊端,接一个大单却没有接待能力,长此以往,旅行社的业务发展将受到影响。
在新的《旅行社条例》中,旅行社门槛的降低、旅行社分社设立不受地域限制等规定,一方面将使旅行社的组建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原来挂靠在一些大社下的旅行社及在线旅行运营商可以脱离出来;另一方面也将使旅行社行业进入兼并、重组阶段。2008年,首届入境旅游电子商务论坛在京举办后,促使国内更多的入境游企业向在线服务商转型,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内蒙古旅行社业务的发展必须借助新平台提供的机会求得发展,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远。
(三) 管理的需要
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网络中使用,也可以扩展到广域网,方便网络用户浏览景点介绍、出游线路、时间安排、导游信息介绍等信息,开发、引进、使用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旅行社增加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国外旅行社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重要性,而我国将信息技术引入旅行社业则是近几年的事。
通过对呼和浩特部分旅行社的调查了解,许多旅行社配备电脑的用途多为打字、做报价、传文件、贮存信息、通过qq群信息、联系业务,但线路销售仍然为手工操作,效率低、耗时多,经常出错,旅游者资料不容易整理,丢失风险大,这些因素无疑都已成为限制旅行社发展的瓶颈。如前述“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中,会后核账历时一个月,反复进行多次,并且需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到场。而在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可以自动记账、自动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快速查询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及时而准确地处理数据、减少出错率,还具有高保密性、高可靠性,财务工作量减轻,账目简单明了,可以及时处理旅行社与其他部门的账务关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又如,在呼和浩特166家旅行社中,组团计调和地接计调掌握着旅行社全部的信息和客户资源,这些资源都是计调手中的个人名片,随计调的流动而流动。若失去了一个为旅行社服务工作2~4年的计调员工,这就意味着旅行社将会失去60%的客源,计调手中的客源、房源、车源、用餐、导游等信息全都会因计调人员的流动而流失,尤其是客源,客人从询价到旅游的实现全都是与计调员工沟通,若合作得好,下次出游咨询的仍是计调而不是咨询旅行社,这就要求管理者不得不留住计调员工,造成管理的被动。
由此可知,旅行社要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信息化管理是其出路之一。通过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知识,掌握信息管理的方法,即从管理的角度去掌握it技术,从信息的角度去管理企业。
二、旅行社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行社在信息化道路上的发展比较缓慢,四川信海威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张海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旅行社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之国际同行和国内其他服务行业明显落后。绝大多数的旅行社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日常业务的管理系统,而是整天忙碌于各种传真、电话沟通上。没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拿不下大单子,丢失客源等现象经常出现,旅行社自身对此也深感头疼。” 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一个庞大的资源信息库,由自组团销售与接待管理系统、地接团管理系统、散客销售系统、陪同管理系统、票务管理系统、车务管理系统、综合业务及运作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办公室管理系统、总经理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如此实用的信息系统在内蒙古旅行社业应用程度很低,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试着作一分析。
(一) 经营规模小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以在内蒙古经营相对较好的呼和浩特为例,旅行社共有166家,且多为中小旅行社。约70%的旅行社在人员配备上为4~10人,在办公室配备上为2~10部电话,2~20部电脑等,规模小、配备简单。大约有50%的旅行社选择包部挂靠式。
(二) 经营季节短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城市是旅游主线,因为内蒙古的季节气候原因,经营时间和旅游时间集中在每年的6-10月初,时间短;虽然冬季可以推出冬季冰雪旅游,但是却不能作为旅行社的支柱产品,旅行社在盈利不稳定或是不多的情况下,增加额外的费用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被认为是不合算的。
(三) 旅游线路固定
旅行社在夏季主推的线路有草原一日游,沙漠一日游,草原—沙漠两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三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市内四日游,中长线再加上山西或是宁夏,线路推出的时间长,已无新意,手工操作线路已经很熟练,在旅游旺季,虽然客源较多,但毕竟只有几个月旺季。因此,无论区内还是跨区合作,计调们的方式就是电话和qq联系相关事宜。
(四) 网点布局集中
呼和浩特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蒙之旅、蒙圣、金锣生态、盛祥、风情旅行社等,只是在呼和浩特的不同区开设了分社或办事处,在呼和浩特的周边例如武川等小城镇投入的力量不是很大,并未大规模拓展业务,而与办事处之间的联系通常用电话、qq。
(五) 经营者认识局限
一部分旅行社是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计调或是导游开设的,其采用的方法为挂靠式的小成本、大收益的经营方法,手工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得心应手,又因为都为固定的路线,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不会有这样的经营意识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技术管理企业。同时,旅行社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六) 信息建设缓慢
旅行社的经营者不重视旅行社的网络发展,很多旅行社虽有门户网站,但宣传过于简单,网上也没有在线服务和在线报名,与其他网站链接少,基础建设、传输速度、宽带不到位,更新速度慢,缺少客户答疑,这些问题导致网站的访问率不高,并且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未能实现旅游服务项目与旅游者需求的全天候自动化对接,更不要说实现旅游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彻底整合,建立自动化服务模式等。
以上问题的核心看似一个“小”,但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在彭潜的“旅行社信息化调查及解决方案推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天津健生旅行社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企业,该社包括总经理周健在内只有4名员工。从前该公司业务员的流失常常造成企业的销售信息和资料丢失,带来不小的损失。运用信息化管理后,这种情况最终得以完全解决。周健说:“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各部门各业务员的信息共享,避免了员工离职信息就丢失的情况。我们不仅能一如既往地服务于老客户,同时,也能挖掘出新的客户,实现二次销售、三次销售。”
另外,周健认为,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来管理旅行社,如客户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既高效便捷又经济实用。“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是兼职的人员,导游是自由职业者,我们有固定员工,还有经理人,所以作为一个小企业,我们五脏俱全,基本上管理需求都能在软件系统上面实现。以前,我们认为我们的账太简单了,就没有重视,有这么一个系统其实做起来很方便。”
周健感叹:“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给我们带来了经营思路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使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分析并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因此,我们希望可以将我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中小企业,改变更多企业的业务模式。”
三、发展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 政府
政府主导产业,规范产业,对全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应该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把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并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姜月忠曾向记者表示,旅游信息化要“两条腿”走路。在企业自身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政府也要在培育信息市场,搭建信息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在完善法律法规上发挥作用。
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毕竟这是一个大项目,对于一个旅行社或是几个旅行社而言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的帮助是必要的,并且还要协调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发挥监督作用。政府要尽早起动旅行社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以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发展。
(二) 企业
传统旅行社运作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旅行社内部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规模效应不突出,人工成本高,办公效率低,客户流失多,财务易出现漏洞,控制滞后等。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意识,认识到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益处,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使旅游产品和服务顾客定制化,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开辟网上销售新渠道,多种经营;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中间商,注重广告宣传与市场促销;选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如网上预订和支付等。
(三) 高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担负人才培养的任务。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各高校应根据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要求,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
通过对“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深化新时代的旅游管理思想,理解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旅行社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一般使用方法,如围绕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具体接待业务、组团业务、团队核算、客服管理等业务进行具体的操作学习,理解不同业务操作技术所体现的管理思想。
(四) 相关产业
旅行社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搭建相关产业的平台。其关联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通讯、金融、软件等。内蒙古旅游业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较低,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网系统不发达;金融体系不健全,在线付款还很难实现;旅行社信息共享性差,没有形成实时、完整的数据库;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与通讯企业合作不到位等。
只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才能使旅行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加强对旅游景点开发、规划、设计以及对客源市场目标确定、市场竞争战略制定和旅游统计;才能通过信息化引导消费,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来大力提升旅游管理,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使管理工作更加迅速、准确、高效。 信息化是实现旅行社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春林,梁中,袁丁.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