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
首先,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具体的卫生保健知识,使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了“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这就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幼儿健康教育讲座,使他们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促使他们主动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家园共育。
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安全和礼仪品格等健康教育活动课向幼儿传播健康知识。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开设幼儿安全和礼仪品格教育活动课,是幼儿学习和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由此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对小、中、大、学前班的幼儿进行安全和礼仪品格教育。如:小班的活动“不跟陌生人走”“礼仪三字经”“礼貌用语”;中班的活动“不离开大人和集体”“礼仪三字经”“学会倾听”;大班的活动“一日三餐有学问”“我不怕困难”;学前班的活动“认识我的身体”“火灾发生了怎么办”等等,还可以适时组织幼儿进行安全防火、防震演练。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积累健康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态度,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学会自我保护,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个性品格的养成,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其次,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领域之中。如:在绘画和看图书时,提醒幼儿坐姿端正、握笔正确、手眼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说话礼貌、注意倾听、清楚表达;通过艺术活动抒发幼儿内心的情感,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
三、在生活中让幼儿养成健康行为
首先,让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一是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如: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礼仪小天使”活动,在早晨入园时让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站在幼儿园门口引领小朋友们问老师好;在晚上离园时让“礼仪小天使”引领小朋友们说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等等。二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要安安静静、细嚼慢咽;午睡时睡姿为右侧卧或仰卧等等。三是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大班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学前班的孩子要自己叠被子等等。另外,我们还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等环节,培养幼儿热情、勇敢、自信、自我保护等一些健康行为。
研究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将大班学生化整为零,并通过学生工作坊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突破了教学的时
空观,突显了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 工作坊 双主体性
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
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许多
方面达成共识,如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融知识性、
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并应构建以
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
学模式。王海英等总结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四
种教学模式――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
并认为诱导式教学模式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最理
想的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创设情境一操作体
验一问题感知一交流感悟。潘柳燕等认为,教学设
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
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
线”的原则。总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强调:一,
活动式、体验式的学生参与;二,团体辅导式的授
课风格。
然而,研究显示,7人左右的群体在采取行动时
效率最高,个体在小群体中表现更好;最有效的团
队规模不超过十人。所以,无论是运用团体辅导式
还是突出活动体验式的教学,在人数较少、教学时
间较充分的条件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单元多以大班存在。“视野与
文化”研究推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覆盖范围
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
度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综合推算,
50-100人即可称为大班。人数多,无疑很难有效完
成活动任务。况且,在大班条件下,教师们最常用、
最习惯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于是,在班级学生
人数多、课时不充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境下,很
难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感受、体验与分享,
教学问题表现为:1.老师无暇顾及多数个体,课堂纪
律难以掌控;2.不少学生无法实质性参与活动,只能
当观众或听众;3.自我探索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起
信任感,人际互动减少;4.活动和体验往往随堂进
行,没有时间充分地分享讨论,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5.活动与体验的主题多来自于教师的假设和构思,
教学案例和情境创设都是教师主导的,难以切实反
映学生的需要,有教师自说白话的倾向;6.由于课时
有限,理论点拨不足,学生的感受难以深化为感悟,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学生实现心理
自助。
本研究在大班条件下创立学生工作坊,将学生
分成小的团队,并以这些团队为听课与活动主体,
自主设置学习与活动的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解决
问题的成果,以体现学生的需要,锻炼学生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让更多学生受益。
一、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与主要工作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源于
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诞生于德国魏
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
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王
雪华(2011)认为,“工作坊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
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
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
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讲座、短时演讲
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黄越
(2011)认为,工作坊是由数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
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
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
论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种
“聚会”与“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动内
容。可见,工作坊教学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国外将工作坊用于各层次教学中,并形成清晰
的实施体系。如学生的“读写训练工作坊”分成两部
分:10~15分钟的小课程和30分钟的工作坊实践。
小课程部分侧重于理论,结构如下:引出联系点
提出教学点呈现示范点鼓励参与点布置任
务点。工作坊实践部分是学生们操作实践任务,教
师则在课堂上巡视,个别交谈、个别辅导。最后,教
师用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为例与学生们进行简短
的分享,工作坊教学结束。我国学者也尝试把它用
于教师培训、英语教学、音乐教育、市场营销、心理
培训中。
1.学生工作坊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工作坊教学通常是在一个课堂上既
完成理论教学又实现工作坊操作,但这在大班条件
下很难实施。本研究创新其为学生工作坊教学,即
以学生工作坊为平台进行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工
作坊活动相对独立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被界定为
既是一个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
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是空间
概念(教室或相应活动场所)、组织机构(学习小组)
和教学过程(工作坊活动的准备与展示)的综合体。
郑碧波等将工作坊模式用于高中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效果良好。本研究与郑碧波研究的主要区
别在于:1.学生工作坊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是受
教学生,而非任课教师,突出了问题来自学生、解决
方案来自学生、获益回归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需
求与水平。2.学生工作坊教学的重点是工作坊建构、
活动演练及活动展示,这本身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和
提升能力的过程,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隐性教
学作用。3.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工作”在课外,课堂呈
现的是浓缩了的工作成果,以体现学生的心理面
貌,这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心
理感悟能力与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工作坊具有现实
可操作性,尤其适宜初中以上的学生。
2.学生工作坊的主要内容
第一,成立学生工作坊。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
们根据个人兴趣或所存在的心理困惑,自主组合成
6~12人的团队,教师可酌情协调各坊人员,尽可能
使各坊男女比例相当、目标一致,并发放工作坊成
长记录袋。
第二,确立学生工作坊主题。学生工作坊成立
后,各坊成员参考任课教师所列专题菜单,并可自
行添加,确定本工作坊活动主题。供学生参考的工
作坊主题有:“抗挫耐压工作坊”、“人际交往工作
坊”、“我的情绪工作坊”、“青春之惑工作坊”、“珍爱
生命工作坊”、“正能量工作坊”、“快乐学生工作坊”
等等。
第三,进行学生工作坊课外“工作”。根据所选
主题,每个学生工作坊选取现实生活或自身出现的
典型心理案例,进行课外资料查阅、调研、讨论,并
转化为可以呈现的视听“作品”,比如多媒体课件讲
述、调研报告、心理剧等。工作期间,及时与任课教
师进行沟通与反馈。
第四,展示学生工作坊工作成果。课外工作后,
每个学生工作坊再回到课堂上,将所准备的“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并带动全班其它工作坊成员参与、
体验与操作,实现课堂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第五,反思学生工作坊工作。坊主对当天的展
示与互动活动进行反馈,之后,各位坊员完成书面
成长报告,内容包括个人在工作坊中的角色、任务、
投入、感悟、成长、遗憾和建议。坊主完成工作坊小
结,总结从工作坊成立到实现目标各阶段的工作、
困惑及解决方案。
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主要步骤
学生工作坊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学生工作坊教学导入(课堂)。第一次授
课,教师进行学生工作坊教学的介绍与动员,便于
学生理解与配合。之后,学生自愿结合,形成学生工
作坊,进行组织建设。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工作坊
活动菜单选择或自拟工作坊主题,为课外工作坊活
动做准备。
第二,专题理论教学(课堂)。学生工作坊团队
建构完成后,各坊成员集中而坐,以教师为主导在
大班中进行理论讲述,学生则主要以个体存在的形
式完成课堂上的听课、讨论、体验等教学内容。专题
授课内容可以包括自我认知与完善、人际交往、应
对压力、情绪管理、性的困惑、学业发展与规划等。
第三,学生工作坊活动(课外)。每一个理论教
学后,在坊主的带领下,坊内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
过查阅资料、讨论、编写剧本、编排多媒体、表演排
练等过程,完成工作坊活动内容,教师进行课外
指导。
第四,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课堂)。各工作
坊将课外“工作”的“作品”展示出来,引导和带动课
堂。展示的环节可分为:问题的提出一情景再现一
现场互动一教师点评一工作坊反馈。展示的手段可
以综合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情景剧、辩论等方
式,也可以进行团体辅导,其它各坊学生要倾听、共
情与表达。
第五,学生工作坊服务(课外)。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甚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可以以学生工
作坊为团队进行课外活动,用心理学知识服务校
园,实现学以致用。
第六,学生工作坊总结与评价(课堂与课外)。
结课时,坊员填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成长报告,坊主
完成工作总结。
其中第四个步骤――学生工作坊“作品”验收
是对学生“工作”过程的检验,也体现了他们对相关
理论的理解,还是教师发现问题、弥补理论教学不
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与
行为偏差,进行个体咨询。所以,这个亮相在学生工
作坊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也是整个工作坊教学的
关键。
三、学生工作坊教学评述
学生工作坊教学的思路与王海英等所调研的
最佳教学――诱导式教学一致,但又没有局限于课
堂内,而是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它浓缩了团
体辅导的暖身活动、创设情境、自我探索、团体内部
互动诸环节,将分享、领悟与促成行动放在课外;将
展示、点评与升华留给了课堂,联接了课堂内外,也
联接了理论与实践。学生工作坊教学先以学科理论
为线索,再以学生体验与自主活动为载体,将学生
的问题与生活融人到理论的普遍性中,实现了学科
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融合。学生工作坊的运用,使得
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作品”验收
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智慧与参与乐趣,
还使课堂成为一个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
教学效果显示,学生工作坊教学具有如下特
色。第一,化整为零。每个大班形成若干个小的工作
坊单位,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第二,组织稳
定。每个工作坊人员相对固定,有自己的坊名、主
题、坊主及角色分工,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坊内
的人际互动。第三,行动统一。每个工作坊成员上课
时集中而坐、共同讨论,既节省了考勤时间又增加
了彼此的亲密感,下课后统一活动,共同准备工作
坊活动,利于工作坊目标的完成。第四,过程评价。
每个工作坊都有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记录整个团队
和个人在工作中的任务、贡献及成长,引导坊员对
学习和活动过程的投入。第五,课堂延伸。为了完成
工作坊主题,各工作坊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
备,增加了彼此的交往,还可以以工作坊为团队,进
行校园心理服务,引导坊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第六,师生共赢。各工作
坊在课外准备时,要与老师协商,将活动的内容反
馈给老师,这样也为老师做理论点评留有了思考时
间,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第七,“作品”展
示。各工作坊都有一次在课堂上将活动作品进行展
示的机会,带动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
优势所在,在大班中创立学生工作坊教学,符合现
代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它的双主体性上。双主体
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参与”和“发展”,这是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灵魂,也是连结理论与实践
的关键。其次,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工作坊打破了
传统的学科框架,以专题为学习单元,以学生真实
生活为教学素材,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知情意等心
理过程的综合。再次,借助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性。
工作坊注重通过学生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面
向全体学生但又能显示出个体差异,既有预防性又
有发展性,它融合了学科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
演、行为训练等授课方式,既有显性课程明确的陈
述性知识与体验式活动,也有隐性课程的环境熏陶
与人际感染。这种模式不仅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
关键词 小学化 身心危害 等待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教育培训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幼儿园本应是孩子享受童年时光的最佳场所,但现在幼儿园中的“小学化”倾向却使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色彩。
1 小学化的表现
1.1 学习要求高,教学内容超纲
我国虽然进行了素质教育改革,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沉重等现象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渐渐蔓延到了幼儿园阶段。现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幼儿园,尤其民办园中有坐满了“小小学生”,他们被要求学习拼音、书写汉字、做算术题,完成家庭作业等,而作业大多是内容单一的文化知识。目前许多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园的生源,纷纷应家长要求,通过教中班、大班的孩子算术、英语、拼音、识字等来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教学内容大大超前于孩子的身心所需。知识灌输式的教法在幼儿园中并不新鲜,孩子到中班和大班便开始学习小学的内容,便忙于识字、背古诗、认数字。更有甚者打着幼小衔接的幌子,教授大班和学前班的孩子小学课程,并且无论从程度还是从范围上,其内容都超过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水平,幼儿玩的权利被剥夺,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
1.2 行为规范多,教学方式机械灌输
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幼儿园照搬小学行为规范,过多的限制孩子的手脚活动,这本身就不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这种行为规范之下,幼儿园中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并机械回答老师问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手脚随便乱动,上课分心精力不集中将会被教师视作违规,对于教师的提问孩子回答不上来、大声喧哗甚至没有举手都会受到斥责。连课间的休息都要严格遵守“安静”的要求。可以想象,这些“小学化的行为规范”,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尽管方便于对幼儿的管理,但这种固定限制幼儿自由的固定方式,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这些行为规范中逐渐泯灭。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都显得严苛,用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教学活动方法、形式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为了追求学习效率和成效,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渐渐向小学靠拢,转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为主。孩子每节学习活动课程的时间一般为三十分钟左右,绝大时间均是老师讲授,孩子缺乏观察及游戏活动,没有时间去消化知识,机械灌输模式的教学交给孩子的只是无意义的知识,孩子没有亲眼看、亲身感受、认真动脑筋,是无法学到东西的。
2 小学化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1)生理方面:学前教育阶段最强调的是发展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幼儿园的小学化管理却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新生儿每日排尿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1岁半左右小儿可自动控制排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①在幼儿园中,课程安排得满满的,幼儿在非常短暂的课间活动中才可以上厕所,很多小朋友都害怕在上课的时候跟老师说去上厕所,被看做是“不乖”而遭到训斥。而学前儿童年龄越小,膀胱容积越小。②幼儿憋不住尿却会被不明就里的老师看做是故意捣乱上课秩序。此外,幼儿也不宜长时间书写,3~4岁的儿童,上下肢的活动已经相当协调,能够很好地完成各种粗动作;而比较小的肌肉发育较晚,5~6岁的儿童,手部的肌肉才发育迅速,能初步做一些较精细的工作,但是时间不能持续过久,容易产生疲劳。③幼儿园的知识传授要求儿童手部的工作量远远多于四肢的运动,这种不符合规律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肌肉发展,同时也会让应该得到锻炼的肌肉得不到良好发展。教师要求儿童时时保持安静,生搬硬套小学生地行为规范,一味追求成效只会危及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体质羸弱,呆板木讷。
(2)心理方面: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完成的,通过爬楼以及之后对各年龄阶段孩子其他学习领域的实验,得出了任何一项教育试验活教育内容针对某个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由此可知超前的或过于强调收益的教育是无意义和低效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爱弥尔》中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在这种教育之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幼儿,摇头晃脑地背着三字经不解其意,机械地算着两位数加减,小小年纪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并不是“懂事”,而是一个束缚了个性的机械复制品,他们原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杀了,所谓的兴趣挖掘只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古板生硬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兴趣缺失,超年龄的学习内容泯灭孩童天性。
3 多点耐心,等待儿童成长
儿童诞生于母腹,像一粒渴望向外界生根发芽的种子,具有成才的条件和可能。成人需要对他进行引导,但并不是说成人能够按自己所想去随意安排孩子的人生。教育应该将儿童内发性的成长及其精神本性作为依据,而不应该把他视为任意涂抹色彩的“白板”,或者把他视为可以随意捶打定形的金属,如果那样他的本性和自然天赋将丧失殆尽。自然界中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教育欲达成效必须要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年代,急功近利的心态使成人在教育孩子上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为迎合这种心态,幼儿园引入小学的课程,开设兴趣班,为显现出幼儿园的“教学效果”,进行超前和灌输教育,孩子计算、识字的能力确实是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几道数学题、几篇田字格上的汉字、几首古诗就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吗?现在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毋庸置疑,违反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前教育、过度教育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收效甚微。所以在幼儿期,教育者更多应该是用一种等待成长的心态,多一点耐心,过度的教育只会使儿童产生厌恶情绪,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注释
① 欧阳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4.
② 欧阳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4.
③ 欧阳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9.
参考文献
[1] 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 欧阳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大班将坚持以《纲要》《指南》为指导,在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引领下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班级工作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广大家长、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升为目标。
3、健康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在大班上学期会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和体育活动两大类,安全教育活动包括指导幼儿注意用眼、用牙的卫生,学习认识身体、保护身体,时刻提醒幼儿注意生活中的交通安全、用电用水安全以及户外活动安全问题。体育方面除了常规的锻炼幼儿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活动外,会开展拍球和竹竿舞两项特色体育项目。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中都要增加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在日光照耀下的运动才能够补钙,消耗多余的能量。到了小学才不会出现幼儿矮小、肥胖、近视等问题,幼儿近视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眼球缺钙造成的。
4、安全工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半学期安全工作具体安排如下:开展常规的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提醒家长按时进行安全教育平台中的安全知识学习;根据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向家长和幼儿传播安全知识。教师应每日检查,查看班级内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厕所地面是否有水,以防滑倒,热水壶摆放位置是否恰当,插线板位置高度是否合适。检查班级投放的各项操作材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是否有尖锐物品、有毒物品或者过小的物品。教师还要在每天晨检环节检查幼儿是否携带危险物品,检查幼儿穿戴衣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上下楼、搬动椅子等要对幼儿勤提醒、仔细观察。任何时候保证所有幼儿在自己视线内,每天早、中、户外后、放学前多次清点幼儿。
关键词:混龄; 自主; 体能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92-001
我园在秉承阳光趣玩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以教研为引领,以一日生活为依托,以自主体能游戏为突破口的健康教育特色园。自2010年9月,我园开设了供幼儿自主选择的12大体能游戏区,并且针对中、大班幼儿混龄开展,至今已有三年的时间。
一、自主体能游戏区的确定
自主体能游戏区是指为幼儿提供体能锻炼的游戏区域,区域遍布于幼儿园每个可利用的角落,幼儿在每次活动前自主选择体能游戏区开展锻炼。园区对场地资源开发、布局和整合,做到三个原则。第一,全面规划整体布局,实行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科学划分游戏区域,进行合理搭配的原则;第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增强最大效益的原则。同时,对材料的设计、制作和投放,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材料投放注重层次性;材料的结构,注重低成本性;材料的考虑,注重主副搭配性;材料的内容,注重趣味性;材料的动态,保持发展性。有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有效整合,为自主体能游戏提供了可开展的前提。
本着满足幼儿体能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我园教研组对自主体能游戏区的方案进行初步研讨,每个项目由两位老师负责制定游戏方案,在每次活动开展之后,“首席教师”会在教研会上听取每个区域的反馈,并给出调整意见,摒弃一些孩子兴趣不高、持续性不久、挑战性不强的区域,调整拓展或者重新制定自主体能游戏区。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最初的7个区域增加至目前的12个区域。
我们根据各大体能区域对孩子发展的侧重面不同,将自主体能游戏区域也做了划分。
1.侧重发展力量
森林探险区有森林探险第一关挑战攀岩与森林探险第二关穿越丛林;轮胎区有轮胎区挑战竹竿与轮胎区挑战轮胎。
2.侧重发展协调能力
大网区、门球区、竹竿区和感统区。大网区挑战过铁丝网、大网区挑战过超级大网;竹竿区挑战步伐练习、竹竿区挑战节奏练习;门球区挑战大球门;感统区挑战小拱桥。
3.侧重发展敏捷能力
有地道战与小车区,小车区出发前在听取任务,地道战神勇的完成任务。
4.侧重发展幼儿合作能力
玩水区,玩水之前贴好标识,寻宝区幼儿自由搭配合作。
5.侧重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轮滑区、铁罐区开展自主体能游戏区以来,从幼儿的态度和参与度来看,他们的热情高涨,期待每周一次的自主体能游戏时间,并且自主体能游戏区的开展,让他们的体能得到了提升,机体力量、协调性、动作敏捷性以及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和社会往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让一些食欲不强、睡眠不佳、精神不足、性格内向的幼儿参与活动之后有了明显的改善,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培养了他们乐观的态度。
二、中、大班混龄开展自主体能游戏区的意义
自主体能游戏区面向中、大班幼儿开展,让幼儿在混龄交错的参与自主体能游戏。选择在混龄开展,主要有以下原因:幼儿园独生子女的性格弊端日益凸显,为了缓解和有效的弥补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儿童环境的缺陷,遏制孩子因自私、韧性、独立性差、交往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等不良性格特征的产生,我们就决定将自主体能游戏放入中、大班混龄进行。在每个体能游戏区域里,我们会为不同水平的孩子提出难易不同的要求,引导不同年龄、不同体能发展的幼儿进行游戏,并且鼓励同伴间的互相协作。在混龄的作用下,幼儿在活动中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向能力强的幼儿学习,而能力强的幼儿又会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在互相鼓励、互相挑战、互相促进的氛围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体能,也提高了幼儿的智能,更提高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力,促进了中、大班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制定自主体能游戏区规则
中、大班幼儿混龄开展自主体能游戏区是一个范围很大、牵涉面很广的活动。为了确保幼儿在自主选择时的安全,我们制定了幼儿参与活动时的规则。
第一阶段:自主选择。学会自选,是体能活动区活动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提供充分的选择条件,包括区域、玩伴、器械。其次是帮助解决选择中的困难。
1.活动前幼儿要自主选择体能游戏区,拿取体能游戏区相应的区牌(即手环),集中操场。
2.自主体能游戏区的老师举花牌在操场等待,幼儿来到相应手环颜色的花牌前,集中排队。
3.幼儿进行活动前的热身操。
第二阶段:自主游戏。引导幼儿依靠运动路线、集体交流、图文符号和便捷记录等文化传递工具,搭建主动学习的支架,引导幼儿自发的展开体能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提高。
第三阶段:自我管理。活动是自由的,同时也是有序的,这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并且这个有序的环境不是教师管理的结果,而是幼儿自我管理的体现。
由于孩子是自主选择体能游戏区,又是一周一次,因此,有些幼儿是第一次参加某个体能游戏区,有些幼儿是第二、第三次参加某个体能游戏区,水平上和熟悉度上一定会存在差异,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让他们在同伴的作用下,互相玩耍、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探索,脱离教师过多干预和引导,充分体现自主、自娱、自乐的快乐体能活动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