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湖北民族地区;全局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批准号:BZY1202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水平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4月4日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所在。湖北少数民族县市共10个,包括恩施州的8县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和宜昌市的长阳县和五峰县,人口共计247万,国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的15.8%。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大,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多数经济指标存在5~10年较大的差距。2013年,10个民族县市的GDP为670亿元,仅占湖北的2.83%。因此,深入研究湖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动态发展情况,缓和发展失衡、协调区域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指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高新才等(2006)全面考察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多重差距,认为多重差距的产生是由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低等导致。周民良(2008)提出民族地区经济呈现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趋势,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变化。李美娟(2012)认为区位条件、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少数民族文化等原因导致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二是研究探讨民族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任维德(2005)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从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切实可行的法律与政策、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等着手,以及民族地区要从立足自身、认识差距、围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姚F(2009)分析创意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得出创新产业的特点非常契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会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刘萍萍(2014)分析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模式,依据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刘坚等(2009)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动态描述了重庆东南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冯建中等(2012)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河南省经济动态发展水平,得出经济发展动态轨迹与客观实际能够很好的吻合。鹿晨昱等(2012)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得出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较高聚集区太少、较低的聚集区太多,存在极化效应较强的“热点”现象。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拟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湖北10个民族县市2003年、2009年和2013年相关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湖北省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决策参考。

二、指标设定、数据说明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湖北省少数民族县市经济动态发展为研究内容,建立县域经济动态发展的指标体系,基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3~2013年数据、湖北县域经济考核2003~2013年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指标设定和数据说明。指标设定:基于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涵盖经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等4个方面的11个指标,据此观察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动态情况。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数据说明:根据湖北省民族地区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构成湖北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动态发展的数据表。本文以该数据表为分析对象,评价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水平。

(二)分析方法

1、采取全局主成分方法的原因。目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但又有其局限性,即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模型精度是难以控制的。由于本文采取较多的指标体系,且要保证模型的精度,故采取全局主成分方法,其思想本质是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将多指标客观地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保证系统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本文建立11个具体指标分析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前提条件,即按时间顺序排放的数据表序列进行主成分分析。

2、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前提条件。全局主成分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其需要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为原始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就无法提出包含原始变量间共同特征的几个综合指标。因此,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需要对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对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的检验一般转为KMO检验。KMO检验是Kaiser1974年提出的,它是检验原始变量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说,KMO>0.5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KMO

3、全局主成分法分析的具体步骤。(1)确定分析目标,建立指标体系,收集数据;(2)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变量在数量级或量纲上的影响;(3)计算标准化处理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4)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方差贡献率;(5)确定主成分个数,提取主成分;(6)计算各主成分的权重,综合各主成分并计算评价目标综合得分。

三、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水平全局主成分分析

基于湖北省10个少数民族县市11项经济指标的原始评价数据,根据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水平。

首先,对这11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其进行KMO检验和巴列特球度检验。其检验结果为:KMO值为0.739,该值是大于0.5;巴列特球度检验的卡方统计量为514.274;P值为0.000,该值是少于0.05,这些检验结果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的。

基于SPSS软件,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动态发展的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前面2个主因子F1、F2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325%,这说明这2个主因子的包含原始变量的信息量达到了76.325%。因此,可用这2个主因子F1、F2替代原来的11个指标。

随后,可得F1、F2的载荷矩阵,该矩阵是表示F1、F2与变量x1,x2,…,x11之间的相关系数,即这两个主因子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这11个指标的信息。两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见表3。(表3)从表3可知,第一个主因子F1在原始指标x1、x3、x4、x6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湖北省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因素和人均经济因素,因此,第一个主因子F1可以命名为湖北省民族地区总体经济水平和人均经济水平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2在原始指标x8、x9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湖北省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因素,因此第二个主因子F2可以命名为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因子。

之后,将这2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除以相应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可得这2个主因子的得分,如表4所示。(表4)基于这2个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得这2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F1=0.358x1+0.338x2+0.344x3+0.344x4+0.288x5+0.362x6+0.324x7+0.050x8+0.125x9+0.227x10+0.363x11

F2=0.012x1+0.134x2+0.085x3+0.160x4-0.201x5-0.037x6-0.193x7+0.514x8+0.620x9-0.470x10+0.010x11

其中,x1,x2,…,x11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基于上述公式,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区10个县市2003年、2009年和2013年的F1,F2两个主因子的得分,见表5。(表5)表5所表示的湖北省10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F1、F2两个主因子的得分,但是这只是反映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不能综合地反映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要对F1、F2两个主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以F1、F2两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后得到一个衡量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函数;

F=0.653F1+0.110F2

根据湖北省民族地区中10个县市的主因子F1、F2的得分,代入到上式中,可得湖北省民族地区10个县市的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表6)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1、民族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比较2013年、2009年、2003年数据,10个民族县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显著提高,表明这10年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且研究表明,2009~2013年的发展速度,比2003~2009年进一步加快。具体而言,2003年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为负数;2009年除了恩施市和长阳县,其他8个民族地区得分为负数,但每个县市得分得以提高;2013年各县市综合得分都为正数。

2、民族县市发展梯队特征已经显现。恩施市、长阳县在2003~2013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都是名列第一、第二,说明恩施、长阳在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宣恩县和咸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都是摆尾,说明宣恩县和咸丰县的经济发展空间巨大,需要更多强有力的措施。其余县市处于发展中游位置。

3、民族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表现较大差异。从模型结果来看,10个民族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近6倍,这与各县市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政策执行等方面均有较大联系,这与湖北民族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

4、民族县市综合排名出现调整变化。比较2003年、2009年、2013年10个民族县市经济发展排名,恩施在2009年取代长阳后,保持第一位置;咸丰位次从末位上升为第7位,利川跻身前三甲,巴东稳定在3~4位之间,建始、来风位次一直在第5位、第8位。鹤峰从第3位下降至第6位。

(二)政策建议

1、依托武陵山试验区先行先试金字招牌,加快深化改革创新步伐。湖北省民族地区10个县市涵括在武陵山试验区中,因此湖北省民族地区可以依托武陵山试验区进行经济发展。首先,湖北省民族地区可以与国家层面进行创新对接,积极落实国家在民族地区各项经济政策;其次,与大武陵圈进行创新对接,湖北省民族地区可与武陵山民族区域进行横向比较,在经济合作和交往中,实现规划衔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避免恶性竞争;最后,可与省级层面进行创新对接,促进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深入转型”,从“开发”转向“开放”,从“开山门”转向“开脑门”,从“打基础”步入“快富民”,从“工程项目大干快上”步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策输血”到“形成造血机制”。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容纳能力。首先,建设综合大交通。构建“两纵两横”大通道,“两纵”指安(安康)张(张家界)常(常德)铁路和安(安康)吉(吉首)高速公路。构筑“周边广辐射、城乡全覆盖、衔接大交通、快速集疏远”的干线公路网络,形成“干支相连、惠民便民”的农村公路网络;其次,加强生产要素保障。激活民间资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实现项目、资金、资本的有效连接为目标,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最后,做好产业基础配套。加大对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支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效提高土地承载能力,提升城乡电力、通信、邮政、网络、广播电视等设施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延伸。

3、发挥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着力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首先,发展文化旅游业。湖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巴文化的摇篮。把民族地区作为鄂西圈旅游开发资金重点投向地区之一,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和精品线路,实现湖北省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形成拉动经济增长极;其次,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植物多达3,000余种,有药用植物达2,000余种,适宜各种山野菜生长的土壤、气候。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优质粮食、畜禽、水产、蔬菜、森林食品、茶叶、烟叶、油料、药材、林果等特色农业板块基地;最后,发展清洁能源业。湖北省民族地区水能蕴藏量丰富,发展水电产业有其独一无二的条件。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会在建设期间加大移民规划、小城镇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拉动流域经济,还会在建成后改善生态环境,为流域内的航运、灌溉、养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73.

[2]高新才,滕堂伟.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产业经济分析[J].民族研究,2006.1.

[3]周民良.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民族研究,2008.4.

[4]姚F.创意产业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2010.3.

[5]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J].民族学刊,2011.3.

[6]刘萍萍,唐新,付娆.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一、文献综述与影响因素考虑

财政收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费用等其他收入。根据对文献的阅读,以往大部分文章都选取了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来作为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可税收收入虽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但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等因素的增长而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税基,因此可以把税收简化为在国内生产总值上乘以一个税收比例的结果,所以财政收入的最终来源还是来自于代表经济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综合的总量概念,它是由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这四个具体因素加总而得的。

所以在分析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问题上,可以考虑选择以下三个因素更加直接的反映:(1)商品房销售额。根据经济学者谢国忠的文章,去年全国房屋销售额为4.6万亿,把建筑成本、毛利、土地税都算下来,这4.6万亿里面政府大概赚了75%,也就是3.5万亿多。另外,2010商品房销售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平均在20%,所以它对投资也有一定代表性的。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与经济规模有很大关系,而GDP表现了经济规模,但因GDP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不利于政策指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35%左右,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还是很好的。并且,我国现在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由以前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转向以消费带动经济的趋势,所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的。

(3)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一般教育水平也较高,反之亦然。所以要观察地方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及定量分析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

设商品房销售额(亿元)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3,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 (人)X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Y。

做最小二乘回归并修正为符合经济意义、统计意义、计量经济意义的模型如下:

Yi^=0.533120+0.322730・lnX2+0.667741・lnX3- 0.134092・lnX4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商品房销售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地方财政收入都有促进作用;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似乎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似乎有悖常理,所以考虑去掉这个因素。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所以还应考察地域差异对地方财政收入是否有影响。按照我国现在通行的经济地域划分方法,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引入虚拟变量:D1=0 不是东部 ,D2 =0 不是西部 ,

=1 东部 =1西部

新模型回归方程:

Yi=--0.261203+0.268967・lnX2+0.620880・lnX3+0.232208・D1+0.183236・D2

由于中部地区的模型效果不好,所以不予考虑。这里仅比较东部和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Yi= -1.176641+0.684893・lnX2+0.378728・lnX3

西部地区:

Yi= -0.242806+0.248886・lnX2+0.660084・lnX3

从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分析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落后以至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东部地区(根据参考以前的文献得到:西部地区的MPC=0.82,东部地区的MPC=0.759)。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地方财政收入与商品房销售额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商品房销售额”对地方财政收入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键原因在于“商品房销售额”中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土地出让金造成的成本额。而土地出让金又占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25%~50%。理论上,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需要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但是,现阶段中央的政策是稳定房价让老百姓买得起房。而增加土地出让金会抬高建房成本,致使房价加剧上涨,与中央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相悖。所以,想要在这方面提高财政收入现期是不太可行的。

(二)地方财政收入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正向关系。所以,可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内需从而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消费增长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以及同中央的政策相符合,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大力发展内需,拓展农村消费潜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消费,扩大消费热点等。

(三)对地区差异导致的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差距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落差”却十分显著,由此导致的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差距也比较明显。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迟滞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投入的比重,科技的投入及科技技术进步的应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还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0(06).

[2]周忠辉,丁建勋,王丽丽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1(04).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异;财政政策;缩短地区经济差异建议

经济发展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相应地,财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地区经济实力的反映,而财政收入是财政能力的体现,既有收入作用,也有调节作用。因此,中央政府应发挥财政政策力量,积极缩短地区经济差异。

一、社会经济的新格局

中西部和东部的地区差异导致收支水平严重倾斜,进而影响了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导致落后地区经济实力下降,产业无法转移,加上落后地区无法追逐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明显失调。调查显示,我国地区差异还会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市场经济会加快地区经济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依靠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缩短地区经济差异。地区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我国始终坚持西部开发,试图振兴东北工业基地,进而发展中东部地区发展,形成全国视野下的新格局,借助东部的经济补偿西部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新社会经济的新格局。实际上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地区之间的差异缩短,将地区差异控制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范围,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只有差异缩短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因此,政府对地区差异化的干预是势在必行的。市场经济基础下,地方政府只负责本区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只能依靠中央政府进行控制,从财政的角度出发,就是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给落后地区财务支持,减少落后地区经济负担,进而储备实力积累自身经济实力。

二、集中财权政策

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上世纪我国政府下发的偏重政策导致的,上世纪政府对东部地区优惠政策和支持政策,是造成东西地区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直到近10年来,中央政府才开始重视地区差异化,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但是因为财政的分散性,政府想要进行宏观调控非常困难。虽然中央政府征收的税费较多,但大部分都返还给当地。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然要提高政府自身财政涉取能力,与此同时,增加管理税收的力度,集中财权,尤其是提高涉取发达地区资金能力。采取资源共享制度,将富裕地区财政共享到落后地区,缓解落后地区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实施转移支付政策

中央政府是监管整个国家的一股力量,无论地区发展是否富裕,中央政府都应给予群众相同的公共服务标准,这也是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一旦出现投资项目选择矛盾,中央政府应及时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改革税收政策,根据税收地区经济情况制定税收标准。

实施专项拨款政策,这是一种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一种费用补偿,也就是地方政府受到政策影响出现严重经济损失,中央政府可进行专项拨款,通过公平、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落后地区支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无法使全国各地得到统一,但是应尽量协调,并制定最低标准准则。

四、财政支持技术人才培养

技术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想要缩短地区经济差异化,首先要从当地人才培养入手,紧抓教育,地方政府应重视对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技术型人才,政府应在财政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下拨经费到落后地区的设备更新和人才引进上,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创建技术型培训基地,及时更换现金设备,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后备支持。财政政策应与教育政策结合,减少落后地区教育成本,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完善地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在技术的推动下缩短地区经济差异。

五、科学投放资金

最后在财政资金的利用上要做到用到实处,合理下发资金。我国在资金投放上重视对发达地区的投放,导致东西地区经济差异越演越烈。所以,我国资金投放必须改变方向,虽然发达地区的资金投放回收率较低,但是从国家整体经济的角度看,这只是一时的利益,需要从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落后地区的资金投放量。因此,资金投放应以教育和设施为基础,提高落后地区劳动力素质,改善当地投资环境,进而吸引富裕地区投资者到落后地区投资,久而久之便会降低两地差异,实现良性发展的蓝图。我国财政政策应建立细致的制度,防止资金被贪污或挪至他用,严厉处罚贪污资金者。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明显,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推进缩短地区经济差异化,财政政策是最直接缩短地区经济差异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加快缩短地区经济差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乜堪雄.重庆农村公路发展的助推机理和困境突破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何丽娜.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4]张晓军.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甘肃公共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5]赵庆国.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6]张秀莲.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7]王伟兵.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8]赵艾凤.中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9]温天力.吉林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对教育公共服务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邵康林.财政分权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2014.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

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天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现行、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

1.1自然地理存在差异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部分的沙漠、石川、冰川、草原等地理环境,而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拥有平缓的地势,进行港口和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这一现状不仅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开展的成本。

1.2市场经济体制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都成了吸引海内外投资的集中区域。所以,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

1.3区域开放政策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优先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这一经济开放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外资,可以很快速地吸引,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2.1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就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变现阶段采取的财政政策,加大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政策支持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目标。为彻底改变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力资源匮乏的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这一地区的财政支持的力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专项补助拨款制度。简化现行的财政支付形式,实行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财政支付制度;其次,中央财政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根据实际的情况上调财政分配的额度。

2.2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给予宽松的财税政策

首先,税收制度必须完善。只有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投身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积极地与企业和人力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到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其次,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变目前中西部地区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的现状,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中央财政部门必须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予以大力的财政支持,积极的鼓励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地方公债可以尝试发行

很多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都需要有着充足的资金,将其作为支持,当前我国债务问题,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转移支付能力出现了不足,因此,整体上就导致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这些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已经与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县级城市所出现的财政赤字问题,不仅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采取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共债务的方式,向全国人民筹措地区经济建设的资金,才能在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2.4划分制定优惠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其区域开发的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重点开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是以优化开发区为主,而随着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于饱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高新产业减税,才能确保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受影响。而重点开发区,则是现阶段政府部门给予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定位,而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予以充分的重视,实行减税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吸引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进入本地区,从而达到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在保护生态以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对地区内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予以税收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确保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不仅可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地区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协调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周莉婷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西安 经济 影响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概述

2008年9月27日由中铁联集、中铁特货、中铁快运、西安铁路局共同出资6.8亿元人民币兴建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工建设,占地2058亩。历时21个月的紧张建设,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中规模最大的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于2010年6月29日,正式建成竣工,2010年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它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新筑车站,是国际港务区的龙头支撑项目。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东边的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边的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南边的重庆、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北边的呼和浩特及包头集装箱中心站相连接,位于全国中心,具有联东进西、承南启北的功能,区位优势突出。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由集装箱作业区、快运作业区、特货装运作业区、整车货物作业区组成,它们东西集聚在陇海铁路线上,站内设有7条装卸线,2条通车线,铺轨长度为13.865公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还设有国际箱区监管场所5000平方米,包括海关、检验检疫监管区,监管仓库、查验平台、检验检疫熏蒸处理区。它是国内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最先进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2011年1-10月份,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共发送集装箱26565标箱,到达集装箱31399标箱。据预测,到2015年,货运量将可达862万吨,到2025年可达1950万吨,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西安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目前,西安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西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主要在文化、科技、旅游、现代服务等领域,西安的文化、科技实力雄厚,宇航、通信科技在国家战略地位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军事科技,不亚于上海、重庆等城市,以后西安在经济发展中将利用科技力量把西安的科教文化优势转化为西安的旅游文化优势。西安与上海、重庆等7个城市被国家科技部列入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试点单位,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为试点期限。未来几年,西安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建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国家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和发展果蔬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西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体系,加快西安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西安经济的稳步增长。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对西安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

1.提高了西安地区铁路货运能力,缓解了运输对西安经济的制约

西安地处西部内陆,也没有沿海地区方便的综合交通条件,地区经济刚刚起步。自古以来,物资的输送主要依靠陆路运输方式,特别是大批量的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极大依赖于铁路运输。但是长久以来,西安地区铁路运输能力紧张,不能满足西安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修建,将极大增加西安、陕西甚至西部地区的集装箱用量,使货物运输由原来的零散运输转变为标准化、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带动了西安及周边地区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完善了西安铁路基础装备设施,提高了铁路货运能力,改善了西安地区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缓解了运输瓶颈对西安经济的制约。

2.促进西安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开通,可使西安地区的外贸物资,沿着“西安保税物流中心―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沿海港口”的路线方便地实现进出口,为西安地区经济的通江达海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是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平台。为此,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可以认为是西安的进出口“口岸”,站内设有海关、商检、动植物免疫检查和边防检查窗口,可以实现进出口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可方便地直抵国内国际。出口货物可以在保税物流中心办理完出口退税后,在中心站装车,通过铁路线路到达沿海港口,出口国外。如陕西的重型汽车、果汁果品可以通过中心站进入陇海线,再抵达连云港或天津港,“借港出海”。此外,西安中心站的建成,有效降低了进口企业的物流成本,从而降低了西安进口商品的价格,如西安某进口汽车品牌的4S工作人员可以在西安就地办理轿车所有的进口业务,不需要再到沿海港口提取进口轿车、办理相关业务,使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它是西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设施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所服务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定位为一座现代服务业的园区,中心站将为园区内的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加工贸易、电子商务、旅游、金融、服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提供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化硬件设施,是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和核心,对西安地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为西安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支柱型产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它是西安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支撑

在国家增加内需的相关政策推进的经济背景下,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投入使用,为西安承接国际及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明显的优势,使西安地区能更好地扩大开放,营造低成本、大市场、好信誉、高效率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汇集于西安,积极主动对接先进产业的转移,把西安打造成一个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价值洼地,焕发经济发展生机,在严峻的经济波动形势考验下,把握新的经济发展机遇,赢得经济发展优势。

5.加快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提供的现代物流服务将西安的经济活动带入了全球经济的循环体系中去,加大了西安地区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程度,提高了西安生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达水平,提升了西安经济的外向度,促进了西安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从而推进了西安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将西安建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

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展西安地区经济的建议

1.继续完善西安铁路枢纽,拓展西安地区物资流通渠道

西安是全国六大铁路枢纽之一,将发展为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继续修建西安往东、往西、往北、往南、往东北、往东南、往西南、往西北的铁路通道,增加西安的放射线数量,拓展物资的流通渠道,保障西安地区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2.加大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加强西安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

利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所在区域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通过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模式,使西安贯通西三角、西部沿边口岸,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连,与沿海、沿江、沿边口岸借海关大通关政策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加强西安与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合作,提高西安的开放程度,促使西安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经济规模,将西安建成为直通东部沿海地区、港澳台、亚太地区、中亚、欧洲的内陆开放门户,促进亚欧经济的发展繁荣。

3.以现代服务业为引擎,带动西安地区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充分利用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展西安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高科技产业、能源业、农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其快捷的集疏运系统、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条、最新的市场信息、方便的融资渠道、优惠的保税物流政策、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等,为西安的地区经济提供配套的服务,同时发挥西安辐射西北和黄河中上游区域经济的功能,带动西安经济的飞跃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西安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

随着西安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加之政府政策的扶持,西安的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服务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在发展中初具规模,若能充分发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服务功能,搞好业务合作,将更有利于加速西安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有利于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促进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构建新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的西安特色的现代产业结构。

总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龙头项目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将成为西安地区经济展开的新的双翼,带动西安地区经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腾飞。

参考文献:

[1]仲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宣告提前竣工[N].西安日报,2010-06-30.

[2]殷高峰.现代服务业,西安再提速[N].城市经济导报,2011-11-08.

[3]西部开发课题组.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06.

[4]闫博华.西部铁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