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和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1班、3班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七年级1班班主任,同时担任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课程研发中心、教研组和年级组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本学期我在做好、备课、上课、教研的同时,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并能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坚持读书和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争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语文课堂,利用生生课堂平台,进行了语文拓展积累的实践尝试,扩大了学生的背记范围,较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备课组长,我能服从工作安排,兢业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按照学校“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和落实“君子文化”的全面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好每周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带领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初步得到了加强,课堂教学有了一定改善,学生语文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提升。
作为班主任,在学校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七年级1班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前进,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经过全体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己经形成了班风正,学风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良好局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核心力和向心力的集体。教育中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最终激发思想的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1 课堂教学中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这《孔已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注重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增强实践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以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就新课程对七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要达标,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所变通,特别是在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各方面配备又不齐全,因此很难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为例,农村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知识面太窄,语文素养不高,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老师问他:读过名著了吗?竟然不知“名著”是何物。学校的图书馆只能叫图书室,藏书量既小,又太旧、太烂,破损不堪。而新课标中对七至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二至三部名著。怎么办呢?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扩展课程资源概念的外延。可以说,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都是课程资源。
4 注重教学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讲求“辞达”。这种“达”应是“达而清晰”之达,应如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象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讲求“达”的同时,还要讲求“精约”。所谓“精约”,既“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也就是在课堂上不讲空话和套话,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准确概括。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所吸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课讲的生动传神,就必须讲究一定语言的技巧,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衔接
通过具体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无可非议的,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即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桥,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低年级侧重搭了启蒙桥。在入学之初,注意为儿童创设了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儿童在语言环境中学好汉语拼音,打好识字和写字的基础,利用汉语拼音工具,提早读书,同时早读书为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架起了桥梁。中年级一直是学生低凹段,语文教学一方面在注意丰富学生词汇的同时,加强句段训练,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独立默读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读书方法。从三下开始以读写训练为重点,从多方面拓宽道路,铺好了过渡桥。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础,读写有机结合,同时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自己读书,自己会作文,在实践中培养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初步的创造精神,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
到了初中以后,尤其在七年级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七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所以说,认真抓好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传统闭卷考试对检验学生的知识量,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技巧运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等是有益盼,但是很难综合考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这种评价方法下,学生高分低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应该对传统闭卷考试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和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加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现场操作、抽查实验、分组测试、口试、计算机测试等考核方式。考试形式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既可以场内完成,也可以场外完成。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既要能考查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师、课程、学生制宜。教师有命题、选择考试形式和评定成绩的权利。
一、民俗乡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
乡土文化,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以及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二、语文教学与民俗乡土文化的关系。
1.地方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地方文化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学却无视社会生活,学生被锁在课堂、封在校园,结果缺少生活的体验,缺乏实践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2.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熟悉的家乡,也许学生们并未能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注重地方文化的培植和熏陶,能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培养地方的亲和感和自豪感。
3.语文教学承传乡土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又促进语文教学,乡土民俗文化具有辅助教学、德育教育、知识积累和审美教育等功能。
三、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选择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呢?
1.用好文本资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就集中选用了多篇名家作品为范文,以《端午日》为例,文章生动地展示了湘西民俗文化,赞扬了当地军民奋勇争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端午这一天,湘西百姓穿新衣、额角画王字、吃鱼吃肉,其中的重头戏是赛龙舟,水上的拼命划桨追逐,岸边的卖力呐喊助威,全民参与的热闹场面将节日气氛推向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自然地激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布置有关的活动任务,就能实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
2.开发乡土资源。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参观名胜,收集对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青州的龙兴寺、博物馆、范公亭公园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学生借此可以感受到“乡之先达”淡雅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性情的熏陶。
②考察民风,积累谚语。谚语被誉为“语言之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用语。它用简单、朴实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青州地区有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花,十亩园;端午时节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这些谚语不仅文字精练、形象生动,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积累家乡谚语,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亦可品味家乡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中有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因此,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授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小弗朗茨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国家语言的学习上。启发学生爱国并不空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学习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主人公老头子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学生为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这种精神?以及该如何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向上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生活并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这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八年级语文《再塑生命》时,首先让学生去充分感受海伦・凯勒这位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当学生被这位盲聋哑女孩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感动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再启发引导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你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人格的教育
指导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文明习惯,进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通过反省、修养来提高个人的品德。八年级语文《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用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节操和人格魅力。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你们如何看待古人的这种人格魅力?从学生的交谈中进行自我教育。
四、要在语文活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遵照国家教委新课程计划的规定,设置了中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专题活动。通过语文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得到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闪亮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裨益。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开办了“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他的故事讲的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的心里也摒弃了。
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现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明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自私自利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在教学中如何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先让他们了解到一群斑羚被逼上悬崖,陷入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然后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需要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我们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谈谈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确确实实少不了这种精神。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守信用,讲信誉。诚信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如学八年级语文《信客》时,先引导学生感知信客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其实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进一步启发学生,近年来信用被利欲践踏的例子实在太多,你是如何看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重利益,还是重信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更加认识人与人间的交往要以诚信为准则。
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