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与策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地理实践教学,强调“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在课程内容的活动建议中提出许多初中地理实验的教学和内容建议。初中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一条高效途径,也是地理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和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方法。笔者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困难,急需解决。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近期对初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的调查发现,58.25%地理教师“只讲述实验”而“不做演示实验”;21.20%地理教师只是简单地播放实验录像、动画等;13.40%地理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验能力,在地理课堂上演示过一些简单的地理实验;7.15%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小实验。

初中地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困难有:初中学校几乎没有地理实验室,实验器材短缺,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且使用率极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7、8年级共安排140学时,可以安排实验教学的学时很少;初中地理实验没有一个独立的教材体系,实验内容不成系列地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的活动中;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短缺,地理实验的教学课件偏少,模拟动画较少,动手操作过程的视频更少,导致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难度加大;初中地理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不强,个别学校由非地理专业教师兼任,没有经过实验教学专门培训;为了考试,地理教师简述实验,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学生对初中地理实验内容不熟悉,只能面对教材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凭空想象着地理实验过程的各种实验画面,很多学生失去了地理实验的兴趣。当前,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等的不足,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从初中地理课程特点看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地理是纯粹的社会科学,既然不是自然科学就不需要地理实验的教学过程,这种认识非常不利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地理是一门自然和社会综合的学科,自然地理内容抽象且时空跨度大,初中学生难以感性认识;人文地理内容重于体验、分析和感悟,人地关系又是地理学科研究重点,基于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坚持开展初中地理实验的教学。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大尺度的空间上分布和在漫长跨度的时间上演变,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把学生认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演变过程深刻、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从初中学生地理思维特点看

初中地理实验以模拟实验为主,全部用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没有经历自主真实实验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对实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结果都一样,学生对地理科学探究的兴趣就逐渐弱化了。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间接来自好奇,这是难以持久的。初中地理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面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过渡阶段,需要借助地理实验来化解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难点,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满足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需求。

3.从初中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看

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下,地理思维处于低级水平,实验基础技能薄弱,实验动手能力差,怕出错就不敢放手操作,不能主动、大胆地进行自主实验。为此,必须加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地理实验教学功能,为学生在地理实验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地理实验演示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在地理实验操作中感知地理知识和获得鲜明的知觉形象;在地理实验参与中高效地解决学习重点难点;在地理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良好实验探究习惯。

4.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需求看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不重视校内外地理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需求。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能为地理教师提供多样的实验教学素材和丰富的实验教学案例,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实验素材资源和课外地理实验课程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实验的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5.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效果看

目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侧重于教师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替代学生自主动手实验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观察的距离较远,无法看清楚实验全过程,重复观看演示实验没有条件,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却没有时间和教师具体指导。即使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往往被教师设计成验证性的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缺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初中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快乐地学习地理的平台,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地理实验的技能,锻炼了创新精神。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教师示范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教师通过课堂实验示范演示、现场指导学生代表动手演示、播放实验的微课视频这三种方式,要求学生能模仿并按照实验规范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全过程,适时启发学生发现演示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把这作为最好的实验教学资源。教师示范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注重实验操作的过程评价,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实验探究习惯。例如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因素实验总共有四组对照小实验,教师预先制作实验的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选择其中一组拍摄自己演示实验过程视频,在初中地理实验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验参考。学生(小组)设计自主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自主实验,绘制实验过程示意图并进行课堂展示。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小组)做四组对照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制作成学生自主实验视频(见图一),作为实验学习素材和学习成果进行在线展示,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实验评测。

2.动画模拟演示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越来越普及,尤其是针对一些空间尺度大和时间演变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则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直观的动画模拟演示,期望辅助学生感知、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但是,仅仅用纯粹的虚拟动画进行实验会让学生产生怀疑,因此动画模拟演示要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例如海陆的变迁需要模拟板块运动,首先利用动画模拟2亿年来世界海陆的地质演变过程,解决了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空间分布上的宏观性和时间演变上的漫长性的困难。然后进行板块运动,学生自主演示实验(见图二),是学生(小组)设计自主实验方案,动手模拟演示实验。实验过程准备脸盆、水、吸管、泡沫板,用泡沫板制作联合古大陆的各板块,拼接后放在装有大半脸盆水的水面上,吸管一端插入古大陆水下,嘴对吸管另一端吹气,观察并描述联合古大陆分离开来的过程,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创新 思维。

3.课外实践活动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2篇

【摘要】中学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给理论教学增添了生动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8-02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多样性。地理教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互相开放,每一种实验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师教学手段的升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本的预习、复习中都能通过实验来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中学地理实验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多个省市的学校所运用,是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使教学和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思远.中学地理活动课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3篇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和原则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青岛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青岛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尝试设计探究题目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学条件各不相同,同是农村中学,其硬件设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针对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数学校的基本状况设计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所设计的探究性问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条件达不到就不要牵强附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学生家庭的实际状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才能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我安排学生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明白了地球与地球仪的关系,而且理解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抽象知识,实现了本节的学习目的。而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我会根据课本需要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例如:学习“世界人口问题”一节时,我制作了关于人口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观看拥堵的马路、鸽楼似的住房、苦难的母亲和饥饿的非洲儿童的动感画面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人口问题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五、尝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学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谓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主体意识,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活动。例如,在讲授一个新的区域或国家之前,教师可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色,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思维、引起爱好的问题。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提出:日本在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发展恰又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又如在中东,除石油之外,海湾战争背后还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湾地区为什么会引得美国纠缠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国去争夺的呢?从发展中国家较成功的范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呢?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像推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使学生在认知爱好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互动;课堂实施

“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课堂互动包含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的讲授互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互动,师生互问互答的问答互动。

一、课堂互动方式

传递教育爱,互动有效化

作为教师,学生对我们的尊敬不仅来源于我们拥有广博的教学知识,也来源于我们对学生的关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重心更该落在“学”“行”上。我们要将夯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在教育中起到行为示范作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为合格的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要将我们对学生的喜爱传递出来,波动学生内心的那根弦。

?勇于表达你对学生的爱

?勇于表达你对学生的敬佩

?用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的同时激励学生

?肯定孩子的能力以激励学生学习

2、活动有深意,互动多元化

课堂中最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为活动环节,而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学生合作探究或是游戏活动,如何在活动环节体现课堂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选有意义的活动。

课堂中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设置要层次化,由浅入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使得老师可以从旁引导学生达成课堂互动目的。

课堂设计的游戏活动不仅为激发兴趣,也要富有深意。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青蛙过河游戏(答对一题课件中的青蛙会跳到下一片荷叶上,连续答对五题则青蛙顺利上岸,任意一题不对,青蛙掉进河里),建筑金字塔游戏(答对一题课件中的工人会完成一层金字塔的建筑,连续答对五题则金字塔建成,任意一题不对,金字塔倒塌)等接力答题类游戏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人一题,这就使得学生在游戏中体现团队精神,为了团队的胜利自己更是要认真努力。例如挑战类活动(回答准确即算挑战成功)――学优学霸学神挑战活动,同桌挑战活动,男女挑战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3、第二课堂,互动延伸化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校内校外活动,是相对于学校常规的传统课堂教学所得出的,也称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鲜明的主体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和优势,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内容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为人才培养以及中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互动实施策略:

1、导课情景化,创设激情课堂

导课应注重贴近生活,融合时事热点,创设情境。

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利用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习情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他的投入度。

利用时事热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能快速进入课堂学多是对课程内容兴趣的降低,因此教师要能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对于教学,《学记》中有这样的解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可见,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设喻、质疑、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知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导课有法但无定法,导课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开课时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状态,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因素而采用最为合适的导课方式。

2、精讲内容感性化,创建情感课堂

教师精讲环节会注重讲授知识时语言的情感性,评价学生时情感的真挚度,落实活动的深层寓意。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评价式的语言应尽量使用描述式的语言。

例1,某学生:我做的表好吗?

老师:你把所有的数据点都标了出来,用直线连上,并且两个坐标都标得很清楚。

某生此时心里想的可能是:我能把图表画很好了。

描述性语言评价学生,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合作探究生活化,打造情感课堂

学生合作探究环节会侧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地理课堂互动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将地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紧扣。借助生活中一些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浪花的地理事物或生活现象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讨论探究,不仅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还能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应紧扣生活,使学生不再是简单刻板的学习知识,而是试着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速度与深度将会大大提高,最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范文第5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1.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初中地理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开自由讨论和自我反思,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学习初中地理。

2.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角色,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有助于学生创新和良性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分享别人的观点。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最终内化为优秀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小组基本形式构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教学,让组内成员相互帮助与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形成合作思维,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初中地理教学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只是学生的顾问和伙伴,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方式,并明确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合作技能等,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个人品质。

(3)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学习地理知识。向学生深入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教学点,确定合适的突破口,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