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了这么长时间,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也宣传了很久,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什么变化么?就笔者所观察而言,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该如何走的问题作些思考。笔者在此冒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目标设置上要做到简明扼要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可是结果就不那么如人意,于是有人提出要给语文“瘦身”“减肥”…… 那么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呢?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设定简明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让教学显得有序而有效。有了它,教师的教才有方向,学生的学才有动力。在我看来,简明的教学目标,就是不能贪多求全,目标不能太大,更不要提空洞含糊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立足文本特点,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符合新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总目标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我认为一堂课,只要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就是一堂好的课。

二、教学内容取舍上要做到简约凝练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语文课应该教些什么?崔峦老师曾告诫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咬定’语文的‘本真’不放松,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学会取舍,简约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钻进文本,更要跳出文本,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合理剪裁。根据教材的体裁、语言特点、段落结果、表达方法等不同,进行有效的“取舍”。有的适合个性朗读、读中品味;有的适合品字读句、深化内涵;有的适合内化语言、提升认识;有的适合挖掘空白、读写实践……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选择适合该文本的教学手段,即学会取舍,学会重组。

三、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做到简练高效

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课堂似乎开始追求精致,追求完美,追求滴水不漏的环节设计,追求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注重步步紧逼的教学引导,一切都在精心“预设”之中,使得教学成了流水线式的操作,只有按部就班,少了动态生成,更少了几份精彩。

而我认为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学环节应简约一些,简约的最高境界绝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背后是大气、智慧、深刻,这样的课堂往往带给学生余音袅袅,智慧碰撞。简化的语文教学是有足够底气的语文教学,决不是看似什么都训练了而实质上什么都没有落实的语文。比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注重写字指导,强化基本能力,重视词语教学,让教学扎实有效,注重学生对文本整体概括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及时补白,链接课程资源,适时练笔,拓展实践等。

四、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做到简便灵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便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教学就是要力求“化繁为简”,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技巧 导课 提问

1、导课的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念设置法。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只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2.1 激励式提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特点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137

新课改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我们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来审视我们走过的课改之路,一是看它是否偏离了方向,背离了初衷。二是总结它的经验,以便加以巩固,最终应对自如。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出发点。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呈现出它的特点。首先,与传统教学相比,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新课程加大了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加大对信息、人际交往等的认识;最后,强调学生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结合。其中纵向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客观地喜欢上语文,要求学生做到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凸显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比如口语交际、创造性思维等。最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求最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

二、新课程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

首先,大语文教学环境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学习母语的特点。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母语的学习并不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而且母语的学习也不是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广阔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完成。事实上,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就发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认为,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具体比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课外的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可见,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语文课以外的语文教与学的广阔空间,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局面,创建一个开放、多维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实现四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校的其他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三、新课程对学生主体的教学要求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练等方式,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灌输,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高。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和节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烦躁,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然后找出不会的题目,积极的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

2.重视学习中的合作。

学习合作主要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积极的进行互动和交流,讨论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死板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实现“互补”,通过开展答辩、座谈会、小组活动、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

3.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进入高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印象更加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更趋生活化,有着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

1.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乐学的环境。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2.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但是小学生的活动区域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3.创新教学方法。语文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传统的活动方式统统拿来。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思考、总结。只有教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游刃有余,才能让素质教育的花朵盛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第04期.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语文 现状 策略

一、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确定学生主导地位

想要完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措施,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将过去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很好的改变,在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很好的明确,注重调动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掌握。纵观语文科目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欢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没有一个学科知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要鼓励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胆的进行创新,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来实施自身思维等方面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将学生所具有的主导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引导高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我们就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将学生实施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

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小组教学

高中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需求已经成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校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坚持民主、平等这两项基本原则,为高中学生营造出一个利于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氛围,给予高中学生适度的自由,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很好的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学习方式上面产生思路和思维的碰撞,使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项必经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情境里面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其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高中学生中实施语文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必须要明确其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在一定范围里面进行有效地互动,在学生互动过程中使他们交流学习方法、探讨语文知识以及碰撞思维和思想。身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动过程里面的学生的表达、行为以及语言进行密切关注,原因就在于高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所掌握的技巧以及了解的知识进行表达,这一种表达同样是学生语言和思想的表达,已经成为了学生将共同目标实现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这一个过程里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杜绝学生一言堂情况的出现,将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使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和互相帮助,最终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所以,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以及学生交流形式具有多样性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师必须要密切注意的一个焦点内容,语文教师必须要鼓励高中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还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最终将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其次,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倾听的现象进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就是沟通以及合作,只有小组成员乐于与他人沟通,顾及他人的感受,才能够把自己想法与其他成员的想法进行一定的比较,进而将自身信息体系进行重组,最终实现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和互相认同。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要完善评价机制

(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纵向激励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够增加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学习中的意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向导就是评价,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将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快乐以及自信增加,将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想要保证进行有效评价,要求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有效评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成果就是整个班级全体人员的智慧结晶,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纵向激励,将横向比较很好的淡化,原因就在于纵向评价不仅表扬了小集体,更加对小组里面的个体成员进行激励,与此同时,在整个班级这一整体的氛围里面,还能够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和发展。

(二)教师要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实施有效的评价还要求我们必须要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进步,高中语文教学课标规定,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充分重视,还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形成。因此,我们在对高中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仅要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体现出来,更加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等诸多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语文课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为其他小组同学评价他们的表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彼此表现和语文思想进行互相评价,再结合教师的评价,能够增加评价的有效性。不管我们所采取的是哪一种评价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所做出的评价都必须要具有全面性、指导性、针对性以及鼓励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结论

在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提升能力、激发兴趣等方面上,在语文教学形式方面,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最终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沉浸在语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1]汤叶. 在“对话”的天空中灵性飞扬——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大学时代, 2006,(11) .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4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堂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的学习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以新课标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学关系是单一的。学生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完全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质疑和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这一培养模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相对失去一些“尊严”和“地位”,但这恰好是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的过程,收取的效益强十倍甚至更多。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忽略了“教”,学生就会走弯路;忽略了“学”,教则面对学习主体而缺席。在教与学中,学生是有意识、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小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