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2)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3)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1)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2)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幼儿的生活环境美: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蓝蓝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课;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始终处于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的状态。语文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存在着不小的脱轨现象,缺乏生活气息,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削弱,语文课堂也变得沉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更好地展现素质教育的风采。

一、语文活动课概念简述及其特征

语文活动课作为活动课的一种,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形式是开展各种活动,培育学生运用语言交际手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增强其对语文的兴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把握语文这门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语文活动的特征:

(一)学习内容的综合性。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师生共同参与,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突破传统的常规学科限制。老师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内容,引导学生尝试归纳作品中所含有的文学常识、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写作特征;学生在彼此之间的探讨、演讲、表演等过程中获得综合性的语文能力。

(二)学习实践的社会性。这一特征最鲜明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让他们从社会中去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有效加强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凸显其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对于弥补初中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的缺陷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进而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生语文活动课的主体,有着自主选择的自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及实践能力。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我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展新的知识领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同时,还促进了其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实践课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身心等,而语文活动课恰恰是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语文活动课的成功与否,其判断标准绝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而在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也不是封闭的,而往往是突破语文学科自身。比如,在我班前段时间组织的“语文第二课堂”课本表演剧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整个表演过程也展示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一定的形体表现能力。

(二)实现教学目的,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改革的尝试。语文活动课,有效地实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更加灵活地展现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有效地显示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及人文因素。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开展配乐的诗朗诵或是举行诗配画的比赛等。我校的国家级教师李宗玲老师在语文活动课《走进诗的世界》教学中,让学生在“诗韵无穷”这一环节采取诗配画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好实践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一项教学活动案例成功与否的评价,一个核心标准便是其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特长,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和执行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维护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为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征,创造参与活动课的条件、机会,而不是仅有部分学生在表演,而大多数学生坐在观众席。注重语文活动课的可操作性,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设计广泛适应性的活动方案,注重调动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坚持对学生的分类进行引导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活动的内容构成,合理分工,适当轮换,注重保护和激发不同类别学生的特性,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发展的均等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实践教学的引导性

在坚持学生在活动课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兼顾教师的指导地位,缺乏教师的合理引导,只会使活动陷于混乱的死局。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引导的艺术技能,随机应变的掌控能力,在设计活动方案的同时,做好活动组织过程的有序协调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工作。

(三)结合生活实际,精心构思实践课学习内容

在活动方案设计中,应坚持符合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比如在设计九年级综合活动课下册《走进小说世界》时,应围绕以下几个教学目的:一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虚构故事情节,再创作的能力;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其思想情操;三是强调学生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叙述自身的阅读感受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平台来丰富实践课学习内容,如在具体实践中,可引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视听效果、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比如老师在《成长的烦恼》一文的教学中,其背景图画是一只蜗牛,蜗牛的壳便很生动地展现出“心灵鸡汤、抒写烦恼”的主旨,即学生背负的各种烦恼。

参考文献

[1]顾书明.谈校本课程实施中个别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2(05).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行为习惯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① 陈德名.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9):101-102.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 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过度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结合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功利导向过于明显的教育弱化了文化熏陶功能,使学生缺少了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探讨与研究,厘清公共基础课在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正在开展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对高职院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我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就业能力研究文献的同时,还深入相关企业行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各年级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措施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在教材使用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同时,社会职业岗位中所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时间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许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好像是在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在对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及本校高职学生的调查中,除了发现上述问题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随着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的重新认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的认可,学校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激烈竞争态势的审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综合素质的积累和就业能力竞争中的权重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不仅没有挤占专业课的时间,适量开设公共基础课反而能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难以持续。培育当代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丰富和强烈人文诉求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添厚土、增后劲的基础工程和源头工程。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部分高校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影响人对社会、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表明:人文素质课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极高,学生选修人文课不再只是为了混学分,绝大多数在上课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选修更能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学会学,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具备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即注意尊重和发展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能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能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个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就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时代、社会岗位、职业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由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致使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这成为他们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

调查表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在教学环节与学生需求的衔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人文选修课还没有普及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设在公共基础课部,负责完成学院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院系的课程开设出现重复和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课程之间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没有实现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对人文素质课明显不够重视,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还未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或只是象征性地开设。

2.各专业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对人文素质课的需求存在差异。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分年级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更有助于学生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的课程;文科院系的学生对《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的学习则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反映这不仅是专业的需求,更是工作及社会的需求;理科院系的学生则要求增加《经济数学》、《工程数学》等课程的开设时间,他们认为这对专业课的学习帮助很大;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开设人文社科类、就业实用类的人文素质课程,他们认为这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提升内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适宜于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具有局限性

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设《音乐鉴赏》、《专业体育》等技能型课程,这说明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专业教学,对辅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有学生提出了对日语、韩语等小语系的学习要求,这一方面是他们能迅速捕捉外界讯息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应引发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

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高职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关系。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在基础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也可以有不同的比例。

1.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选修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因此,要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

2.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人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与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学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的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改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如我校开展了“爱校荣校护校”活动;通过宣传发动、主题班会、集中讨论、领导带头等多种形式,举办了“我的校园我维护”的示范活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我的教室我打扫”的评比活动;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了“我的宿舍我建设”的竞赛活动;举办了“我与我的学校”的演讲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爱校情怀,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文明学风、文明教风、文明校风的形成。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同时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习中外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注重学术交流,及时介绍和研究国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市场消费动向和关注文化生活变化趋势的意识,创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4.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多掌握一门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5.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人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业务实习和一些假期进行的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这对他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6.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试点改革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

7.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受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探讨教中学、学中教、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考虑自身培养目标,切实为培养目标服务,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服务,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的以服务为主的教育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2006,(5).

[2]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范文第5篇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得知,当代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但是我们在应用当代科学教育技术的同时,需要注重其弊端与不足之处,从而有效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健康进行,本文以下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的相关实践报告结果,以试析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陆建林指出当代科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够尽快了解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而有效拓宽了教学空间与范围。另外,顾秀萍指出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其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点,并且号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加强课外交流、塑造人文精神等对策。此外,刘从梅与陶运三等相关研究学者也纷纷指出当前科学教育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下将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首先,体育教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操作能力不够;其次,所应用的科学教育技术其硬件设施并未及时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服务;第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应用到网站较少,并且网络资源导航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计算机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与开展,同时,还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因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整改措施以及方法来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第一,提高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增加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量;第三,对网络资源管理以及导航系统功能等进行进一步加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等。综上所述,当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并且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此同时,其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当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应用,从而有效保障教学活动的和谐气氛。

2试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2.1关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分析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得知,任何事物的发展均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改革也会与时代背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则需要对当代时代背景相关特点进行分析与了解,并且还需要了解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进行重新的认识与把握,该文以下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与介绍。

2.2简述知识经济的概念以及其主要特征

21世纪是一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并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依赖于资本、资源以及硬件技术的数量以及规模上面,而是对知识以及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积累,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知识就是资本。在农业经济时代背景下,土地就是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货币以及自然资源就是资本,而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则知识就是资本,其中知识的主要来源于人脑所产生的智慧,其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知识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质的投入,从而有效节约物质资源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特点。由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生产技术基础以及工作方式均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劳动资料信息属性在生产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知识信息加工处理为主要工作方式,并且以此而创造社会财富,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以及传播是推动知识经济时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知识与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没有创新能力,则其缺乏相应的动力,那么将会失去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而言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简述

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由于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对知识以及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还可以对管理以及制度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首要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次,需求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较强经济观念,而且还有具有优化资源的能力,从而大大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资源;第三,健康型人才。健康型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高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中;第四,信息性人才。信息型人才依据自身积累的知识,能够对周边事物进行思考与质疑,从而针对此问题而探索解决,这种运筹能力即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具备的重要人才。

2.4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地位价值以及其作用分析

高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主体,其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运行知识的重要生产力,如果没有人才,即是拥有高端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生产力,而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们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的基地,所以说,高校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高校教育是新知识的创造源,知识创新性越强,则其价值就越高,因此,高校教育以创新新知识而为知识经济时展提供动力。此外,高校教育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的动力,而人们的思想是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们的新思想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与义务。

3试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教师的严格管理下而进行的,使得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培养,同时,只强调提高学生们的运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们体育兴趣与能量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活动失去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均得不到有效提高,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3.2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程度较缓慢

由于教学教师是课堂教育的实施者,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教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具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偏少;其次,学科专业知识过于陈旧,并且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难题;第三,高校体育教学教师的数量存在着严重不足,加上高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以至于参加体育教学的教师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参加体育学科的学生们也越来越少,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其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均不高,从而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3.3学生们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通过相关研究结果得知,学生们每周参考体育教学课程的次数不超过三次,每次不超过1h,并且参考体育教学活动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0%,以至于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水平普遍低下。

3.4运动器材相对缺乏

当前的运动器材设备以及体育场地规模均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以至于满足不了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加上其管理水平低下而致使体育教学秩序混乱,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器材的缺乏问题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直接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探讨应用当代科学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4.1做好当代科学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建设工作

首先,需要建立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能够有效满足体育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需求;其次,建立校园网与电子阅览室,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该平台而增加互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第三,网络远程教育中心,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4.2加快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