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本土文化 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从阶段上来划分,指的是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教学等。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所谓本土文化,指的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在我们新塍就有桥文化、墙门文化、弄堂文化、明清老房子文化;文人文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活动,如闹元宵、三月半行香等。如巧妙地将这些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们定会认识到:“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途径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其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直接融合;二是间接融合。

(一)、所谓直接性融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凡做过语文教师的,都深感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如此,有的搜肠刮肚,寻思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频频翻书,查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祈求网络,搜寻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但我觉得还是《诗经》说得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本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乃是一种便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二)、间接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听讲座、印发地方教材等形式,使学生感悟本土文化特色,领略本土文化风味,透析本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及其百姓生活的关系。

新塍镇桃园小学钱宝云先生经过多年的走访、拍摄,编就了《桥韵》一书,所研究的是新塍镇范围内的形形式式的桥梁。因此,当我们要教八年级第三单元时,我邀请钱老师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新塍镇的桥文化,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供课程资源,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与研究是共存的,“时时留意皆学问”的道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我镇老宅、墙门等古老的民居文化。

三、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式

1、图片融合。我镇历史文化积淀颇厚,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老弄堂、古墙门,颇有特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并提出如下问题:

为什么我镇老房子多建风火墙?

你知道圣堂弄的来历吗?

从墙门匾额“孝友传家”中你可以探究到这个丝绸商行的老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匾额题名为“鹿洞渊源”?它与宋代大文豪朱熹有联系吗?

我想这实在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到民间采风去”的极好素材,学生采风归来,定会产生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却滔滔不绝的课堂效应。如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而写成作文,学生往往会落笔泉注。

2、语言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不应忽视语言的地方色彩。当我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时,常常会说:某某散文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某某的小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有机的融合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塍方言,这哝哝的吴语一定会使你的课生色不少,情趣横生。

3、掌故融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掌故,而这些掌故正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正如本镇盛同枝老先生所云:“一国家之文献、掌故,一国家之粹也;一乡之文献、掌故,一乡之粹也。粹如灵魂然,如精神血气然。”而我们新塍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本土掌故犹如宝葫芦瓶里的圣水,取之不尽。

4、史实融合。新塍镇文化历史悠久,史实材料丰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机融合,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就融合本镇郑熙任顺义县令时的怒言:“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骨头之硬,刚正之烈,与闻一多先生宛若一人。他们所面对的事情虽不同,闻先生怒斥的是特务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熙怒斥的是顺义县衙内县试时富置榜首以索重礼的舞弊行为,但所伸张的都是正义。这两件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为本镇曾出过这样的县令而引以为豪。

四、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初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大都较为浅显、模糊。因而,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比较宽泛甚至于淡薄。如何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路子,将会比较有效。当学生得知在本镇历史上有毛太守的清廉、倪伯屏与沈廷文的好学、郑熙正义之举时,定会对他们深感钦佩而自豪,进而促进学生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地方色彩

要使语文教学有特色,其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大多来自于本乡本土的,他们对当地的文化略有所知,如果我们为师的善于挖掘本土的深层文化,结合课文,施教于生,那学生们定会情趣盎然。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快意的语文教学,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并能提高效率而富有特色。

3、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我们新塍镇为了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灯会,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而它们一旦与我们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会感知地方传统的独特意义。并将它扎根于学生心田,那么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便有了希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诗经》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第2篇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选材、造句、修改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教师想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总之,教师只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以往,教师只顾着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知识,从词典里获得知识,却忽视了生活这样一个大舞台,生活才是我们知识和经验的来源。我们还可以听妈妈和爸爸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和经历。听祖辈人讲上个世纪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听真实存在的一些事情和过往的经验,这也是获得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创新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把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出来,真正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最后都不错。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样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发挥,使课堂过分自由化,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真正内涵。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辩论赛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0-01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被节目中犀利的语言与新颖的形式吸引。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笔者灵机一动:语文课上如果采用这种辩论赛的形式,是不是也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呢?为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的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就开展辩论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1 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习兴致索然。而利用辩论赛则可以将学生推至主动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1.2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辩论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父母的做法众说纷纭。于是,教师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让学生辩论父母的做法是否正确。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进行交流。通过辩论,学生理解了文中父母的做法,也懂得了自己父母深深的爱。

1.3促进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

辩论赛形式的语文教学就不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又避免了注入式、填鸭式的古板,为学生辩证思维与语文素养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1.4促进思想交流,开放学生思维

辩论赛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开放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1.5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辩论赛会需要用到许多的观点和论据,这些观点和论据积累多了,可以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习作内涵。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实施策略

前文说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十分有必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辩论赛,才能使辩论赛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2.1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

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语文教学中处处都存在可以进行思辨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有利时机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辩论深化认识。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朱自清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的父亲却要爬月台给他买橘子,这不是溺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及时组织辩论,让学生辩论这样的“爱”是不是“溺爱”,值不值得提倡。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终于理解了文中主题,辨清了“爱”的方向。

2.2选择良好的辩题,精心组织策划

辩题是否科学,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争议性,是辩论赛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教师应该在组织辩论赛时选择良好的辩题,选择吸引学生关注的辩题展开辩论。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之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并确定正反两方,在课堂上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展开辩论。由于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学生找到了许多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论的最后,学生认为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已经具有足够的自信,意气风发地在改革之路上奋力前行。此时,再进行教学导入,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2.3把握辩论赛方向,掌控全局

学生进行辩论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偏题,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比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愚公是否应该移山”展开辩论。在刚开始辩论的时候,学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辩论赛进行得十分火热。但过了一会,反方一位学生说道:“愚公要求子子孙孙都要移山,这是多么愚蠢的事情,他断送了子孙的美好前程。”这个时候,一位正方学生反驳道,“为什么移山就会断送前程?你怎么就能确定不移山就一定有美好的前程?”反方学生回答:“不移山,他的子孙可以去读书,去为官,去做很多事。”学生就愚公的子孙后代进行了辩论。这个时候教师暂停辩论,说道:“愚公移山说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大家注意区别把握这一点。”

2.4做好辩论赛后总结与收尾工作

辩论赛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总结与收尾工作,并对学生辩论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在今后的辩论赛中能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辩论才能不流于形式,确保其真正高效。

3 结语

辩论是听说读写并重的一项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学生主体学习活动为突破口。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运用,摆确凿的事实,树鲜明的靶子,展严密的逻辑,取有效的信息,读大量的课外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辩论赛的作用,并积极寻求语文课堂开展辩论活动的实施策略,科学组织与规划,真正发挥辩论赛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倪丽梅.舒尔娟.谈语文课堂辩论式教学之辩题的选择[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08).

[2]蒋赛.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6).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绪论

作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应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起着交流思想的作用,又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学时期在人的情感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应当发挥先天优势,结合中学生的情感特点,借助多种方法,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还包括情感与态度的方面,情感教育首次成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于人的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发生冲动,是情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关于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不多,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认识不足,研究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点

(一)科学性

第一,情感教育是不回避科学的理性教育,它主张科学的人文性,强调科学理论的指导。情感教育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尊重人的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自身的认识、情感、性格和外界的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对学生自身的因素而言,情感教育强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克服自卑感,养成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情感教育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发挥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避免学生进入误区。教育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升学率的高低,必然造成教学过程沉闷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丧失学习的兴趣。

第三,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情感教育要求合理配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是教育结果的科学性,情感教育要求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这种结果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具体的情感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存在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学生的特性和风俗习惯、教材特点等因素,灵活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为情感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感情,不同阶段的学生的想法也会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的备课和开展课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釆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我国同一课程在不同的地区采用的教材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课程的教材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除了要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之外,还要对教材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根据课程和教材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最后,风俗习惯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教育模式的选择。

第二,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学生只能服从和接受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没有想象的空间,大大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而情感教育要求老师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自身情感的表达,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更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幵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的主课之一,作为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改革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应对语文的思想教育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产生独特的体验,深化学习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情绪体验更加丰富,自尊、自豪、自卑等各种情绪都迅速发展,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容易感觉到迷茫,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来自家长、自身和社会的压力会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说明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语文课程特殊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二)情感教育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从学生感兴趣或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努力挖掘文章中包含的兴趣因素,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转化为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现实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辩论会、讨论会等活动既能满足初中生求知欲望和好胜的心理,又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对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情感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旭民:《论语文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

[2]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2008(6).

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范文第5篇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在一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迫切需要表达出来。但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以教师讲解灌输的模式进行填充教学,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空间与学习平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体现学生自主地位,并且给予他们合作学习研究的平台,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智慧,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编排为多个合作小组,以这样的集体形式组织问题研究。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笔者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融合成一组思考题交给学生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在分组学习中,笔者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牵头学生的组织下,大家开展分析辩论,收到了去伪存真、完善补充的效果。

二、强化观察能力培养

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因脱离生活、缺乏情感,甚至出现写作中生搬硬套事例的状况,这样的教学困境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对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日常观察的要求,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双眼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观察,并从观察的内容中筛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例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更宽阔了,大楼更高了,城市更整洁了,这样的观察可以体现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较多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并与多年以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视觉的强烈碰撞,进一步感悟到发展成就这样的主题。由此可见,学生认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能够获得丰富的素材,并从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观察人和事。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而且要认真观察,观察活动中不同人的表现,观察事物发展的变化,观察活动的热烈场景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所收获,并能将之与自身积累的写作技巧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促进写作质量提升的目标。

三、强化反思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