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它必须是“全面性”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1]。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从整体出发,重视受教育者各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使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偏废。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不能因某种功利目的顾此失彼,或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学生某方面素质的发展;二是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会妨碍青少年儿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才能,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师生观、教学观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机会。
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由,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弘扬他们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育和环境等外部影响和要求,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就决定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2]。
因此说,“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作为教育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全体和个体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在教育重点上,它应该是“能力教育”,且尤其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之所以是这样,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恐怕是无暇顾及发展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这就必须向学生传授与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同时,从社会对知识的需要来讲,尽管社会也需要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但其最直接需要、第一需要,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尽管应用知识、应用技术也来源于基础知识,但它们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且能最快地转化成生产力的,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五、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封闭性而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素质教育开放性的涵义.不单指它的外部流通,而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是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范围、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上的系统性、兼融性和全程性[5]。
如果说,应试教育的任务还可能由学校和教师独揽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任务,在校园里仅仅靠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消极被动转向主动和谐的教育内容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学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首选基地,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因素,扩充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边星灿.考试与素质教育论[J].中国考试,1998,(4):8-12.
2.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5-23.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等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会在日常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而要形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其人文精神。高中生在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辩证思维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真善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不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死抱着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的陈腐落后、僵硬刻板的教育思想,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也不能单纯“为人文而人文”,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形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两张皮”。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怎样解决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地位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素质教育;班主任;创新策略
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使得班主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建设,如何发挥好家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关系,都是对班主任的重大考验。然而现实中,班主任的工作存在模式化、固有化等问题,这使其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了诸多瓶颈。如何打破瓶颈,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呢?创新班主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是指基于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旨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它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很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念,还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所谓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它应为每一个公民平等地提供教育机会,不“选拔”,不“淘汰”,且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处于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状态。全面性,即摒弃了传统的只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体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发展性,强调了素质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先天素质向可能素质的转变,同时不仅要“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
二、班主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起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而班主任又是教师队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与班级的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素质教育想要切实有效的落实,社会离不开学校,学校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组织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的塑造者。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组织以及表率至为重要。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心理、学习习惯尚处于待定型的状态,可塑性强,此时班主任的良好引导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塑造。
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全面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班主任是家校之间的协调者。素质教育的落实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庭和学校联手施力,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而班主任恰好充当了家校之间协调的重要角色。
总而言之,班主任应牢牢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们处在一个宽松、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之中。因此,班主任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必要保证,也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未来稳健发展的关键角色。
三、当前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班主任普遍缺乏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这就阻碍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发挥。一方面,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工作的认知仅存在于简单的了解层面,而未能深入认识到推动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其所做的工作仍旧停留于过去的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班主任对于素质教育理论的掌握,多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未针对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调整。
其次,班主任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内容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接受其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当前班主任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而不能从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综合安排体育、美育等工作。另一方面,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定位存在缺失,简单地将其职责定位于如何提高班级智育水平上,忽略了教师的“育人”职责。因此,班主任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学生,并且首先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第三,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失当,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不少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的仍是被动式的管制,习惯性地将学生定位为被管理者,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凡事由班主任做主,这容易引起群体离心,不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班主任工作的创新策略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得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迫在眉睫,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班主任应具备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教育管理理论;其次,班主任应正视现代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摒弃过时的管理思想,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改革班级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第三,班主任应积极吸收素质教育赋予他们的新的教育工作要求,并将之贯穿到自己的工作中,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的局限,树立正确的管理观、教学观。
(二)丰富教育内容
1. 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对每一位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学业、事业、道德等方面的追求目标,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班主任在开展理想教育时,应帮助学生区分理想和空想、幻想的区别,让学生意识到理想是可以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得以实现的,是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的目标。在理想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会发现一些学生可能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此时,班主任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
2. 加强责任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所处的班级中承担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建立责任感,并且特别关注“问题生”的责任教育,善于发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恰当地将一些班级任务分配给他们,让他们有存在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只有学生们具备了较强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3. 重视心理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的行为习惯尚处于可塑阶段,不够稳定,加之其思想不够成熟,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班主任应意识到这一点,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可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学会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理通道,促使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 强调情感教育。《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评价并且监督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并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应全心全意,满怀爱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和班级的爱心,才能让学生感染这份爱心,从而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传统节日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民族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座右铭,以此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5. 运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并在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赏识教育针对后进生尤为有效。如何管理教育暂时后进的学生,应是班主任的重点任务,也最能体现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水平。赏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批评教育,它更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们身上亮点的方式加以鼓励,可以使其重树信心,改变生活态度。同时,多与之谈心,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端正学习态度,不气馁,不灰心。而赏识教育的关键是帮助重塑后进生的形象。班主任须在班级同学面前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让同学们多帮助、支持他们,使他们改正缺点,和大家一道奋进。
(三)创新教育手段
班主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学教育工作时,应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素质教育理论及实践,创新自己的思维,以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如,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探讨网络化班级管理的方法。如,建立班级学生电子档案,建立班级网络社区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动性,同时体现了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符合素质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宗旨。 (下转63页)(上接81页)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班主任作为学生优良品格的塑造者及家校间的沟通者,应根据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遵循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平等性、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王福玲,刘明玉.谈班主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J].班主任,2004,(2).
[2]熊川武.教育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
[4]曹伟星.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0,(03).
一、欣赏需有理论知识
美术欣赏是依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了。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二、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不能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就在于它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光凭教者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上,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他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52-02
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所以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具有层次上的高等性和类型上的职业性的双重属性。
高素质即综合素质高,其中也必然包含较高的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应为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何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认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遵循人文精神、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人文素质的高低,在一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表现出来。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多数高职院校在办学中都形成了以下共识: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素质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但在局部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在办学理念上不能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注重职业性,忽视高等性;注重专业能力,忽视综合能力;注重应用技术,忽视人文素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有违于高职教育宗旨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有关规定,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高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倡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1 人文素质教育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什么是高职教育? 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它是高等教育;②它是职业技术教育;③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可见,层次上的“高等性”与类型上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高职教育的“高”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在研究能力、理论基础、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要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规定。
2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知识是这种人才的构成要素之一。即要求高职教育毕业生应具有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大专层次的实用性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职业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和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基础知识既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坚持自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判断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发明的创造能力。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文化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的相关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相关的文理科交叉知识;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综合发展能力。在素质结构中,道德素质为方向保证,文化素质为必要前提,职业素质为基本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关系来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心、以素质为目标,确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观念。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处理好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克服重技术轻素质的倾向,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其中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对人一生的影响更长远、更持久。原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教授认为:大学生活只是人生中的短暂过程,我们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东西。这终身受益的东西就是素质。因为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任何一种技术,任何一门专业都不可能是永恒的。
人文社科教育是由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是通过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及其他手段来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人文精神。具体而言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贯穿于人的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格、能力、情趣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与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决定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4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基本要求
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智能主体与人格主体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求知与修养的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的学生能力,有两个基本特征:
(1)在目标追求上,它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 “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等。
(2)在人才规格上,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今天我们所讲的职业能力,包含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所以,基于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强调在高职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