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并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一、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由教师主体向培育、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课堂教学的导入日渐成熟,为教师逐渐达成“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之教学目标提供了物质保障。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但由于某些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理解肤浅甚至错误,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过于倚重现代教育技术,或只重视形式而漠视内容,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一)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整理”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二)教学模式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失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多媒体教学被泛用滥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足。

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明显优点,因此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载体和模式。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教学必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然而在实践中,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仅仅是将板书变成了多媒体浏览,教学媒介改变而教学理念未变,现行多媒体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导致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二、重新构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途径

(一)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无论提倡何种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都应重在求“实”,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而教学方式也不要单纯以小组合作、讨论为唯一途径,应根据内容需要,应用整理不同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对存在弊端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根本上加以改观,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而且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1、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上述存在的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欠缺多媒体应用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我完善。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传承文化重素养

教师要上好一堂好课,就要切实掌握所教学科的相关的知识技能,只有博闻强记、见多知广,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教学的水平提高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信赖,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内涵、新知识的行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从教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高中语文教学,“它不但是教学,而且也是教育;它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它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技能的培养;它是语言训练,同时也是思维增进;它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文学鉴赏”,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语文教学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提高,必须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内涵,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能靠教师的人文品质去滋润、去提升。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厚实了自身的素养,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才能吸引学生关注语文、热爱语文。在具体教学中,只有教师深情地投入,学生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悟、思想的净化、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整合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地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预设。整合优化预设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整合优化预设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整合优化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选取,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它对我们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功能。而有些教学却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时限性、阶段性特点,在教学目标上求高求全。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有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会有共同的奋斗方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得以避免。有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明确目标,就有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期望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强化和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方向。

三、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促学”的响亮口号,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想、去说、去活动,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从而使其独立感、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中得以形成并日渐突出,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法和学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法又为教师的教法提供依据。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由依靠教师到相对独立,再到基本独立,一直发展到完全独立。语文教学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传统做基础,就没有生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不朽的绝章佳句、诗词歌赋对学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本身也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积极创新。总之,现代语文教学既要优化传统,又要积极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能力,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就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也就得到充分体现和锻炼。

(二)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好问、勤问、深思等良好思维品质,在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又喜欢积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在这每一个步骤中,他们必须集思广益,充分调动自身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力和自身的素质。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提高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四)有利于促进师生在课堂上有效互动

问题意识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整个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讨,思想碰撞溅出火花。同时加强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意识的养成。由于传统教学下,教师上课只需按照备课时设计的程序,一切按部就班。因此,对教师的挑战性并不大。而学生问题意识一旦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很可能会遇到事先没准备的问题,甚至一时也无法解答。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为适应这种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老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为学生创造对语文学习的生疑条件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当然也就很少有问题,甚至从来没有问题。

1.实施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也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

2.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那我们就要让他们尽情发挥其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全面培养学生发现学习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表现出困惑不解。此时,需要指导他们集中和筛选问题,逐步明确问题的指向,形成有研究价值的主要问题。只要学习者能得心应手生成和处理信息,并生成更多有效问题,同时,懂得如何避开无效信息的纠缠。鼓励学生质疑与设疑,正是培养学生在输出信息时养成思考的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式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获取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为研究问题做好准备。

(四)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探究知识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例如,在小说《药》的教学中,我先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讲述华老栓一家和夏瑜一家的故事。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后,我趁着大家情绪激动提出几个问题:这发生在两个家庭的故事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品味到了什么?这两个故事连在一起写有什么深意?学生们的发言十分踊跃,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我的补充能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从而对课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主题内涵的丰富和深刻心领神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的加强、提问方法的掌握、训练密度的加大,提问的学生变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变得丰富多样起来,教师可以从课堂气氛、学生回答情况、作业考试情况、访谈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上不时闪现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很多时候他们想得比老师想得还全面还广泛。问题意识的培养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威,姜文阂译.我们怎样思维[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杜威.孟宪承译.思维与教学[J].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现状;原因;对策

“有效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通过有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革。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语文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语文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教学经验。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死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呆板、沉闷,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形式化。这无疑会严重地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这种教学现状增加了教育改革的困难。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现状之归因

1.教育价值观的制约,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本身具有文化负载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人文性”的一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体现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目的。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太多,存在各种各样的教辅读物、练习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强化社会对教育的片面需求,诱使教育偏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使教师认为教学就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即输入和输出知识,认为教师就是传输的机器,教师一味地使用讲授法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淡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之对策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权。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尽可能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营造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自我参与,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如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景色截然不同,这时就可以通过画面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北国和南国之秋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中感受北国之秋的魅力。

新课程教学要求不再要老师的“满堂灌”,不再逼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在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可采用两人或四人一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在高中语文篇目《雨霖铃》的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如何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离别情感是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于是我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探究,共同探讨体会离别之情。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探究赏析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的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脚步,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抒发出来呢?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通过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我要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取长补短,优化备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提高效能,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一、恰当地运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素材,这是以情施教,落实情感目标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方面的素材,我们如何把握、挖掘和运用好,以达到以情施教的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其一,对教材中一些表层的显性的情感和隐藏于文字之中的隐性情感内容要能正确把握和充分利用。教师要切身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把情感的认识,体验当作备课的一次重要内容来处理;要用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当然首先自己要被情打动、感染。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先结合诗的序文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在一个萧瑟凄清的秋天的晚上,仕途失意,遭贬谪住在浔阳,心情郁闷的作者送客浔阳江上与朋友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地话别之时,江上忽然传来优美而熟悉的京都琵琶声。作者听到京音,如遇故人,欣喜若狂,急邀琵琶女相见。久不闻京音的作者听到琵琶如闻仙乐,也从乐声中感受到琵琶女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弹奏技艺。琴为心声,音乐从琵琶女手中汩汩流出,身世经历也自其心中源源涌现,情之所至,无以抑止。因而琴声乍停,琵琶女情不自禁向作者娓娓倾诉身世遭遇。听琴声,诉身世,感遭遇,作者对琵琶女深深的同情而产生强烈共鸣,并与自己的遭遇、社会的变乱和政治的衰落联系起来,油然而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表层的情感,又使学生体察到人间冷暖,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渲染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让学生在心灵的感悟中领悟教学内容,获得美的感受。

其二,要善于赋予无情感的教学内容以情感。教材中有不少教学内容本身是无情感因素的,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注意从外部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受到情感的体验,感受情趣,增强学习热情。如在讲授短语的知识时,举了“救火”、“打扫卫生”、“拿破仑检阅军队”等短语为例,讲解各种短语知识时顺便讲明:“既然失火,为何还说救火。”“既然卫生,何必要打扫。”“拿破仑说过:‘凡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他是能记住每个士兵姓名的将军。”为此,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既学会了短语的有关知识,又领悟到语境的含义,也拓宽了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

二、艺术性地进行情感教学,这是以情施教,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

前面讲到了如何去领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素材,如果不会把这些情感恰当传授给学生还是纸上谈兵。那么,如何才能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传给学生,真正做到以情施教,落实情感目标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之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喜爱,对学生的慈爱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要充分认识教师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稳定、快乐的情绪,还要善于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做到这一点,一要重视教师的积极、快乐的情绪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影响;二要善于转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始终怀着快乐的职业情绪走进课堂;三是要善于把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情绪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

最后,要做到艺术性地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里说的艺术性其实就是一种传递情感因素的技巧。如采用丰富的表情,生动传神的课堂语言,甚至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烘托情感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一种适宜的氛围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知识。

三、对学生要心中有爱,这是以情施教,落实情感目标的催化剂

教师对学生的博爱是以情施教的前提,而以情施教又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

首先,教师要养成优秀的师爱品质。教师先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并且把对学生的爱当作是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对学生的爱。

其次,教师要注意正确地运用对学生的爱。课堂上的一些小节问题要充分注意,如注意自己的情态美,对学生的听课反应给予积极的态度,善于处理一些课堂违纪现象,让学生处处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