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教学过程;教材和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55-02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虽然较受重视也较为普遍,但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地理实验教学多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的阶段,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提供正确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地理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地理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

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看,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整理。教师们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把实验教学视频、动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进行演示,只是在备课中遇到了需要进行的实验才去了解、查询与研究,教学结束后,无暇对本次实验的效果进行思考与评估,也很少将每次的实验方案、实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更少谈及系统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此,我们对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过程。

一、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制定详细的研究和实施计划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按年级分设两个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集体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这些为我们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研究需要的资料

主要有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的实验教学案例,高考和模拟考试试题中的现有实验设计,网络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则通过查阅已经出版的各种印刷品、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出版物来获得,然后对所搜集到的地理实验进行分类整理。

二、师生协同完善现有实验

(一)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应用整理好的实验案例

教师参阅实验案例准备实验器材,多次操作实验,认真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确定实验是否科学可行,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将每次操作过程进行记录。例如:热力环流、地质构造、水土流失、水循环等。教师把可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对有实验操作的班级与通过视频展示实验的班级进行比较,比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质疑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例:证明地转偏向力的教法比较:

根据对比数据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地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质疑程度,学会了学习,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是很好。

(二)学生将完善的实验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演示并讲解地理实验,并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照片、视频)。学生完善的实验举例:

学生在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倾听着同伴们的肯定和赞许。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对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师生精心设计创新实验

例如:昼夜交替、温室效应、密度流、城市功能区布局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设计创新实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根据地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次序,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推导实验步骤。遵循设计步骤反复试验进行论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的实施。

三、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和建立地理实验室

编写校本教材《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试用本),一方面,利用好已有的实验案例;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可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学实践,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所选编的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

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

(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在具备实验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处,以及学生的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三)针对所教学生选编地理实验

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

研究成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周边环境、学校设施和教师构成等,开发符合本校实情且具有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体系。

实施教学实践,建立地理实验室。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地理实验课时;建设并完善地理实验室,配置地理实验器材;装备数字星球、地形模型、地球仪、星象仪等。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 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07-01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优点

这次课程改革与之前的课程改革比较,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地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习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都会有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结果就比较片面性,不能够做到多样化。很多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太注重理论,太依赖课本,没有通过自身的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发散性的思考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应该是根本,但是之前的模式却本末倒置了。老师讲授什么,学生就得到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不是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次改革后,课程的体系变得更人性化。老师不再是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地理的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最新的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问题的意识,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相应了素质教育。老师和学生在这种新环境下都得到了学习以及更好的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之前的地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只是单方面的讲课,讲授的内容也只是理论知识。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提倡更加灵活以及更人性化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不再单纯的讲课,而是需要结合实践,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来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但因此,老师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对周围资源的开发运用能力欠缺。其次是怎样将课程变得更丰富多样化,避免只是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才是最主要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什么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而不是单方面的自己讲学生听。因此,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并支持这种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行为,并且应该在一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和促进。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要敢于思考,敢于突破。

2. 改变教学方法

(1)观念的改变:课改后,老师首先在观念上就应当做相应的变化。不能再是之前单纯的依靠课本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老师也需要完善自己,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讲课的方式上,都要有新的变化。知识面上,要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讲课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变,内容也需要更加丰富。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现在的课堂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放松,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并且遇到难题时,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改革后的课堂质量的保障。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就会有所提高。老师如果能和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多一些和蔼的关心和引导,少一些批评,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容易接近。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加有信心的学好地理。老师需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上的自信。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做什么,兴趣都是很主要的因素。如果能够培养兴趣,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地付出实际行动。地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和国外的地势、气候、自然等状况,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遇到困难后不会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在更加人性化的课堂上,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会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因此,老师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提高地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知识越丰富多彩就越吸引人,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好奇,那么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与实际相结合,化难为易。老师应该注意讲授内容的实用性,与实际相结合,也能够将较难的问题通过容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从而做到自主学习。

3. 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历史、自然、政治、人文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许多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精心备课,提高人文历史知识水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渗透人文历史知识,就要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历史知识水平。教师既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收集相关人文历史资料并进行研究整理,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世界主要航线时,教师可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从刘家港起锚,带领2.7万多人和200多艘船只远航到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拜访爪哇、苏门答腊、彭亨、古里、天方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可能到过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等。郑和下西洋加深了明朝与南洋诸国及东非的联系。”通过讲解这样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将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既讲解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又联系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收集选择,并巧妙运用于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中东政治地图变化时,教师可联系的史实: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手段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沙俄更是多次对我国进行侵略,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及新疆等大片领土,直到1991年,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解散才改变了中东版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志向。

三、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历史知识

高中生的思想较为独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强行向学生灌输人文历史知识,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将人文历史知识渗透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对相关联学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并从中开阔视野。

例如,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人口迁徙的历史故事,如著名的“三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利用洋流的特点将黑人贩卖至美洲并顺利返航。又如,学习地球公转和自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发现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背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合教材学习当代人文历史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古代人文历史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代人文历史发展情况,使学生对当代人文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

例如,在学习地域类型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进行分析,根据作物习性判断当地气候,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农业类型,如东南亚、南亚、东亚等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乌克兰等国主要以商品谷物种植为主,而混合农业大部分分布在北美、新西兰、南非等国。根据农业种植特点,让学生判断当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分析当地文化及生产类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五、以人文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通过课堂内外历史知识的学习,多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史学修养,如果结合教学内容再精选一些历史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新课导入环节,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与人口迁徙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先将历史学家伯赞的简介及照片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对其名族进行猜测。从伯赞的照片、姓名及生平看,学生可能推测其为汉族人,可实际上其为世代居住于湖南的维吾尔族人。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通常维吾尔族人世代生活于新疆地区,可为什么在湖南地区有维吾尔族人?”之后教师再对居住在湖南的维吾尔族人的来历进行简要说明,并借此引出有关人口迁徙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对历史学家伯赞充满好奇,而且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渴望。

六、以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时,教师可以对西周分封制的史实进行简要讲述:西周时期,周武王将今天的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周公姬旦,其弟之子后来建立鲁国;周成王将今天山西西南的部分地区分给其弟叔虞,其弟后来建立晋国。因此后人将山东简称为鲁,将山西简称为晋。介绍这些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记住相关省份的简称。又如,学习德国的地理环境及工业区位时,教师可以对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的恩怨进行简要讲述:在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为此被迫把铁矿资源较丰富的洛林与阿尔萨斯让给德国,但在随后的一战中,却是德国战败,此时德国不但将洛林与阿尔萨斯归还,而且把本国的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以上历史案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法国多铁和德国多煤的特点。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人文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时差、时区及日界线时,教师可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在1915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由西班牙出发开始向西航行,在航海的途中麦哲伦因与菲律宾的土著居民产生纠纷而死,剩余船员经过千辛万苦在1522年的9月7日再次返回西班牙,船员在兴奋之余也惊讶地发现,在航海日志处记载的日期为9月6日。他们一路坚持记录日志,并没有记错时间,但最终没有搞清楚为什么少了一天。探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没有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概念,不知向西航行时每经过一个时区需减去一小时,且向西通过日界线时需加一天。这样通过学习人文历史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时差、时区及日界线的理解。又如,学习有关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德国在一战发明射程高达100多公里的远程大炮,但是每次发射之后炮弹多向右偏离目标高达一公里。这一史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及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涉及很多人文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认真研究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并将人文历史知识与地理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到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施隽.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4):97-98.

[2]王淑艳.中学地理课堂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好家长,2014,12(24):191.

[3]游龙香.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11):25-26.

[4]孔德芹.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人文历史知识渗透策略[J].都市家教,2014,(3):23-24.

[5]冯英.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J].科教文汇,2012,(7):18.

[6]侯福海,苗天青.试论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69-62.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策略;感性材料;概念系统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素养”成为当今教育的独特风景,排在科学素养首位的即是构成现代科学体系的概念性知识。地理概念性知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成果,容括了人类对地理现象与地理事实的理性思考,是剥离地理表象的高级思维形态,因此掌握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理性认知地理的过程,决定着学生分析、推理、判断地理事物的科学素养。作为地理原理、地理经验、地理规律,以及地理践行的基础,强化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相关概要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地理概念性知识是依据相同地理特征组织而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一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客观描述地理事物的现象与演变过程,比如地震波、台风、气旋等地理学概念;二是反映地理事物共同特征,并进行同类事物的差异化界定,比如同为湖泊,有淡水湖与咸水湖之分,高海拔湖泊与低海拔湖泊之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与初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相比,是融合与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地理概念,比如高中地理的行星运动知识与核聚变反应知识分别涉及高中物理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原子、原子核概念。同时,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往往不是分散独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还存在着鲜明的逻辑关系,比如岩石与沉积岩的属种关系,冷锋与暖恒的反对关系。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表现出抽象化、阶段化、系统化特征。其中,抽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提取,比如宇宙天文等地理概念均无法具象,理解这类概念需要鲜明的空间想象思维;阶段化特征方面,由于地理概念基于同类地理事物的细化指标,决定了高中地理教材对概念性知识的螺旋式编排,比如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产生后,才会出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这种概念编排分阶段分目的地进行概念延伸,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系统化特征指向概念与概念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比如概念交叉现象、概念同一现象,以及概念相反现象。

(二)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概念性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知识系统。必修一课程设计立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内容,其概念性知识包括宇宙及宇宙中的星体概念、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及运动概念、各地理要素的演变概念、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概念等总共36个地理基础概念性知识,主要以揭示个体地理属性的零散性、单独性概念为主。必修二课程设计立足于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倾向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现象的人地关系,比如人口的聚落现象、人类社会行为活动中的地理因素等等,该模块的概念性知识以特定的概念系统存在,表现为以一个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发散形式。比如工业概念衍生出工业类型、工业区、工业地域三个子概念,工业区概念衍生出传统工业区概念和新工业区概念,工业地域概念衍生出工业聚集与工业分散概念,工业类型则衍生出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等不同工业类型的概念,因此必修二的概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辐射性与层次性。必修三课程设计立足于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环境中的人地关系,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与发展现象,其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比如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专有概念(例: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综合性概念(例:荒漠化)。

二、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多为零散的单独的地理概念,未形成概念系统,概念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学生在初中地理阶段也并没有获得相关概念的知识储备,因此高中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不便于记忆,学生对于陌生的抽象概念容易出现理解障碍,需要主动建构全新的认知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一切感性材料丰富概念形象,借助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需要找到此类概念的准确切入口,有效展示抽象概念的动态过程。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台风”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台风形成与发生的视频影像,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球自转”部分的概念学习,教师利用简单的圆珠笔和水杯分别演示北极和南极上空的地球自转方向,便可轻松创设概念性知识的空间想象情境。除了创设具象情境外,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实际教学,是引起学生知识共鸣的重要途径,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冷锋”概念,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谈论气温与降水的日常感受中引入“冷锋”概念,促使学生的生活常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震”、“火山”等概念,以学生能接触到的灾害性新闻事实为一手教学材料最好不过,真实的新闻现场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灾害的深切体会。

(二)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概念集群特征,表现为由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衍生辐射,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性较强,层次感明显。此类概念学习的关键是把握概念间的层次区分,建立概念依据。首先,辨析概念外延。概念的外延相对概念的内涵而言,是指概念内涵所容括的具体对象,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概念外延,帮助学生辨析概念与概念的区别。比如必修二课程中的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等各工业类型概念的层次区分便可联系对比概念外延的异同,进行系统归类。其次,有效应用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图示化网络结构,适合用以表达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归属关系,教师用利用概念图的连接线和连接语,生成学生理解概念的清晰脉络,从而建立概念系统的可视化模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记忆。比如必修二课程中关于城市的结构概念,可作概念图如下:

三、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该模块知识多以案例形式展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因此必修三的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地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促进概念理解。比如必修三课程的工业区域的形成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有力的案例支持,以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为例,教师应具体分析鲁尔区怎么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区,揭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地理因素变化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即强调变化发生的原因所在。另外,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在过程性概念教学中效果明显,过程性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基于信息加工重组,综合理解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参与并解决概念中的问题,探究概念形成的根源,因此教师可在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给出围绕概念的中心议题,开展小组谈论,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特征”为论题,进行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优势与劣势比较,再引入西气东输工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类型的变化与发展;研究性学习则需要教师从课程中提取研究性课题,比如让学生搜集所在城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能源优势等综合信息,获取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形成独立的研究案例,促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概念理解更深刻,更到位。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地理教育》.2008年第09期。

[2]侯立欣.《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概念地图》.《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05期。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策略范文第5篇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综合运用日常生活经验,同时创设形象化和生动化的课堂情境,可以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及经验进行问题提问,由此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提出这一章节中的“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构造”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研究和学习的兴趣。

二、创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得到了推动,对课堂气氛起到活跃的作用,但并没有达到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导致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缺乏对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纳和储存工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负担,同时还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学习情绪。因此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

现代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运用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厌烦的学习情绪。师生之间通过沟通、互动、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探究。

三、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地图、示意图及地理现象等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有效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对其进行归类,将知识在课堂中向学生有规律地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获得知识、培养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