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地理课堂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1篇

一、促兴趣,找教法

应该说,复读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果差是他们大部分人的通病。而成绩不尽人意的原因多数是对地理这门课不感兴趣,心态没有放端正。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走出阴影,重新起航。让他们时刻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我复读,我快乐!”同时,要想尽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首先,要想学生学的有趣,自己得教的有趣。变“苦学”为“乐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上狠下功夫,找准问题切入点,用精彩的导入“勾”住学生。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必修一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时,先是故弄玄虚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蜀犬吠日”。接着就有好事的同学问道:“老师你改行教语文了吗?”下面的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就连准备大睡的几个同学也瞪大了眼睛。抓住这一个机会,我马上在“蜀犬吠日”后面打了几个“?”,提问到:“蜀犬为何吠日呢?”“可能是见得少吧!”有人小声说到。“很好,就是见得少。”我马上回答道。“可为什么见得少呢?“我步步紧逼。”阴天・・・・・・。”就这样,我层层设疑,一环一扣,轻松地让学生把握了本节内容而且效果还很不错。

其次,不单是在导入上培养学生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充满“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教无定法,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便是最好的。比如:引入竞争机制,合作学习等方法也能给课堂增辉不少。为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经过的激情设问之后,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带着疑问分小组讨论,从而使其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种最佳释放的状态,让地理课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二、重基础,学析图

复读生明显的缺点是忽视对基础知识和课本的学习,落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基础知识不牢固(如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记忆模糊理解不到位),对地图的把握的一塌糊涂往往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的眼睛,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很多语言文字所不能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观察法: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地图仔细观察,这是析图的前提。比如可以先大致看看经纬度、图的形状、图例等,通过“形”来定位。如德国图很像一把火炬,而澳大利亚地图与我们的汉字“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样,先从“形”的教学上吸引住学生。

2、绘制法:引导学生绘制有关地理草图是提高识图、析图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绘制的过程就是识图的过程,这要比单纯的看图好的多,通过绘制加深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世界气候分布时,可先引导学生绘制世界各大州简图。通过简图的方式先了解世界海陆概况,最终为世界气候的定位奠定基础,而且学生也乐学。

三、抓重点,提能力

课堂并不单存是对基础知识的“填鸭”,复读不是在吃“嚼过的馍”,而是加工“夹生饭”。高三做一定量练习有必要,但是必须明白做题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高考服务的。尤其是对广大复读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面对高考,必须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通过课堂训练,达到能从文字表述和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各种要求和各种相关的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例如“在等高线地图中看到河流,就能进一步判断其流向;在比较类信息图中见到三角州面积扩大,便能联系到水土流失问题;见到风玫瑰图,便能想到大气污染,进一步分析工业区位。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2篇

一、与其他课程的联系问题。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到与其他课的关系。尤其是必修一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数理知识才容易理解。例如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就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在对地球公转和自转问题学习时,若要在物理教学中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对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就很容易理解,只需对速度快慢及原因问题加以分析就行。同时,对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解释如果有几何的椭圆知识,那么,对近日点和远日点也会很快明白。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与之相关的数理知识还远远没有学习,如时区的划分、日界线、风向的判断、洋流等知识与物理力学和立体几何较紧密。当然,还有很多知识与数理有关,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教授一些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把本部分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学习,课时所限,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往往学生只能理解部分,不能把整个内容理解清楚。因此,鉴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认为在编排教材时,如果能进一步调整编排顺序,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这样才更加科学。

二、教材中活动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一向把“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依据。虽然在新教材中我们也力争做到这点,学生不再是“容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但在很多活动的设计中均未注意到地区差异。例如,在学习区位因素的内容时,既设计了农业,也涉及到工业。为巩固教学内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调查周边工业的分布,比较影响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什么区别。实际对于我们这样的县级中学,这类题目学生往往是想当然的去完成,因为在我们周边主要是以煤为主的重工业,轻工业很少,而且,绝大部分的工厂是不允许别人随便进出的,根本不会按活动设计的去实施完成。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对农业要比工业熟悉,甚至有一些学生还会协作家长完成农活,所以,农业会比工业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如果紧扣农业,来设计观察和调查周边农业的发展,分析其主要区位因素的活动,那么效果要好的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因此,结合地理学科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和不同地区发展的特点,灵活设计活动题来提高教学效率,要比“照搬教材”的效果好。

三、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大纲要求,要完成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中考不把地理作为考试科目,很多甚至是所有学生对地理一无所知。就拿地图来说,在中国地图上找一下四川盆地,有的学生居然五分钟也找不到,原因是在初中有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地理课。表面看来,这只是个常识问题,却折射出我们高一地理教育就是在建“空中楼阁”。在高一所有科目学习状况调查中表明,学生们认为高一的所有科目中,地理是难度最大,这的确有点超出我的预料。后来的调查中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一是没有基础,这是我们知道的;二是因为没有分科,很多学生要学理科,地理对将来的升学没有作用,虽然有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但难度较小,所以,不认真学;三是因为高一地理的确是所有高中地理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还与难度较大的数理知识密切相关。从以上原因来看,高一地理教学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反映出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动力是考试”,不考我就不学,学生只是在被动的适应教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考试“机器”。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观是不是随社会现实的发展也越来越功利了呢?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高一教学中,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学任务外,我们是不是还得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呢?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121”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困惑;改进措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新时期高中教育的要求。为适应和迎接挑战,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的转变。充当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构筑知识探究课堂。为此,我校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重点推行“121”教学模式。一年多来取得丰硕成果,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将高中地理学科在践行“121”教学模式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建构“121”教学模式的目的

应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式、学生接受式这种方式,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我们建构的“121”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只作为学习的倡导者与参与者。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困惑:教师较好地做到了角色的转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学生的角色转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显著。

改进措施: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围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展开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鼓励为主,将评价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121”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关键问题:课堂时间的管理,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学习时间,给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条件,没时间保证学就不成立)

1.以时间分配为标志,分配合理。1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质疑释难,10分钟达标练习。

2.时间分配内容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是组织者、管理者、点拨者,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困惑:目前云南省高中地理使用的是鲁教版教材,内容简洁、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窗”、活动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不强。自主学生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导致教师质疑释难时间不充分,最终的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改进措施:教师在课前需花大量精力备课,备学生、备教材。把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提前想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同时尽量想方设法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自主学习10分钟的利用上:可集中利用,也可分散利用,分散利用不能分得太散。太散,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可能不充分,(就会出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还没思路呢,不让想了,这样就没意义,或者差一点想好了,不让了,这样就有点遗憾!)教师灵活一些,随时监控掌握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在模式的运用上,要有灵活性。但不能扭曲了,切忌教学的互动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课堂设计的问题要有代表性,要归纳、整合,要抓主干知识,要牵动核心问题)。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究,适时点拨。

三、“121”教学模式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121”课堂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的操作要领:主体(学生)先行,课堂展示。教师只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实践中总能听到教师说课前计划的内容没完成,对此我们的对策是:“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漏点;讲规律、方法。三不讲:学生已领会得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坚决不讲。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其完成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在教师的质疑释难下完成教学目标。

困惑: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然而我校学生的现状是基础差,更让人头疼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能力差距较大,难以做到“三讲三不讲”。有的学生可能不讲就能领会,可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讲了才能领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解能够照顾一部分学生,而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毫无意义。但是在现有教师评价机制下,相信所有教师都会照顾基础较差的同学,从而占用了学生学习时间。这对于提高班级平均分效果显著,但也会导致成绩拔尖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利于培养优秀学生。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4篇

一、分解、细化课程目标,使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能顺利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使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明确(如下表)。细化课程目标时要用“识记”“理解”“应用”“综合”等词对认知层次准确定位,同时使用“找出”“描述”“体会”“分析”“探究”等行为动词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方法及程度准确把握。

二、注重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即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时,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当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体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进而引发学生对这种变化的思考。

(2)通过教具模型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地理情境。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部位时,就可以借助等高线地形模型图将地理事物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觉到地理课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如,在讲“地质灾害”时,光靠文字表述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的视频,让学生在生动和震撼的画面中体会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迅速被激发出来。

(3)利用问题探究来创设情境,以“设疑、探疑、解疑”的步骤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时,设置这样的问题:撒哈拉沙漠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处于大致相同纬度,但撒哈拉沙漠上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而南方低山丘陵区却温暖湿润,气候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强的探索兴趣,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保障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入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首先要在导学案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设置学生自主预习知识和合作探究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难一些的问题由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课上共同探讨。

(3)成果展示,同学点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学习情况,不同组间进行点评,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学生的活动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组间进一步学习知识,达到了学习活动的深化和提升。

(4)教师点拨,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捕捉到学生质疑的地方,点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点重点,点规律方法,点透,点到位。

(5)纠错反思、当堂检测。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学生完成当堂检测,检验学习效果,教师要巡视观察,记录学生问题,及时纠错,并让学生及时补错,最好记在纠错本上,有利于巩固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肇和.发现式地理教材编写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1).

高考地理课堂范文第5篇

一、通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图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图表自身的绚丽多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北京》一节内容时,出示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景观图。学生被四合院的古朴美给吸引住了。再让学生观察图中门的朝向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北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就会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再如,在学习热带经济作物“咖啡”时,采用“一颗颗鲜嫩的咖啡浆果”地理景观图。由于本地的学生多半没有见过挂在枝头的“咖啡浆果”。这一景观图呈现的地理信息与学生生活中对于“一杯杯香浓的咖啡”的认识形成强烈反差,学生的学习意愿被一下子点燃,学生便热情满怀地投入到学习中了。还可以通过与图表相关的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世界气候教学中,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假设学生是诸葛亮,凭借什么条件以及因素来“借东风”。学生就会很有兴趣去讨论、分析。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二、图表与生活贴近,学生轻松掌握地理知识

抓住图表中与生活的相关点,通过真实的生活能使学生轻松学会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一节内容时,请学生在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方位于哪座山脉,然后以我们生活的地方所在的位置整体观察中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图,从方位上来看主要有哪些走向的山脉?通过观察,学生基本上能够看出全国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三、描摹地图板块,提高地图认知能力

学生只有了解各种地理符号所代表的信息,获取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才能增强对地图的认知能力。如,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让学生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描摹出来时状似牛头,山西省则是平行四边形,甘肃省类似一根狗骨头,像雄鹰……描摹地图不仅可以能让学生对地图记忆深刻,还能在此基础上将它应用到地理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