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理复习;瓶颈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对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解读课标,把握主干
新课程实验的高中地理教材版本多,但共同的出发点是高中地理课程课标,因此高三地理复习首要的是熟悉课程标准,把握课程课标的精髓,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例如,自然地理中的自然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学中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这部分知识,处理方法如下。
课程课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知识覆盖: ①岩石圈物质循环;②内外力作用及地貌形态;③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④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⑤天气与气候;⑥水循环;⑦洋流。
复习要求: 深刻挖掘其内涵,构建一般模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典型题例:图1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完成(1)~(3)题。
(1)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则表示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2)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并结合教材的经典内容,教学能突出课程标准的核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有了正确的方向。
二、精选试题,自我检测
针对历年各地高考模拟卷、历年高考卷,应认真研究分析,结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选部分优秀试题,先让学生自我检测,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后的复习与教学就能更主动、有针对性地去弥补知识点的不足。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清楚自己知识储备与高考能力要求的差距,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有效性。试题精选应注意:①试题清晰直观,图象清楚明确易受学生欢迎,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有助于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提升。② 试题时代性强,高考地理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内容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跟上步伐。③ 试题难度适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试题资源经常更换,屏弃繁、难、旧、偏、怪等试题,选取难度适中的试题,可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
典型题例:图2为某城市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地为该市的重化工业区,简述其布局的有利条件。
(2)说明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
三、自主合作,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多,应重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及其关系的掌握。可让学生结合课程标准先阅读教材,自主与合作建构知识;然后由教师引导建构知识。
例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交通、聚落的影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并且多以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高线图等形式进行考查。复习时先让学生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网络;后由教师将简洁的建构图呈现于学生作修正。
建构地理知识网络,将重要知识点有机整合,要求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成认知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理问题。
四、交流互动,拓展巩固
高三地理复习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只讲不练,也不能只练不讲。对重要的主干知识可精选少量试题,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交流互动,及时讲评,达到知识拓展和巩固。如一节课可精选两组单项选择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密性;也可选一道综合题,训练学生用规范科学的地理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典型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4中甲岛是太平洋的一个火山岛,经济以农业为主,S市是该岛最大的城市,人口约20万(全岛约70万)。甘蔗制糖业是该岛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蔗糖70%以上远销欧洲。2008年该岛甘蔗每公顷产量为45.89吨(我国为71.23吨)。
2010年,我国需要进口177万吨食糖,预计将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和甲岛所在国政府合作,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
(1)说出甲岛5~10月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析甲岛无大城市分布的主要原因。
(3)说出甘蔗制糖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并分析我国蔗糖进口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4)分析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的主要原因。
五、定期检测,反思提高
高三地理复习离不开作业和考试,定期检测可掌握学生的复习效果,并及时总结,有利于采取有效对策,改进教与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教师要认真收集相关数据,仔细进行试卷质量分析;讲评课应详略得当,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会借题发挥,适当拓展延伸带动对其它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表扬激励为主,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学习方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及努力方向,引导学生多反思提高。
典型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0年8月29日,俄总理普京出席了每年可输送一千五百万吨原油到中国大庆的中俄石油管道俄罗斯段的开通仪式。 他表示,加强中俄能源合作“对于中方来说,可以稳定能源供应和能源均衡;对于俄方而言,则获得一个新的、面向具有市场前景的亚太地区出口,特别是极具发展前景和活力的中国市场。”
(1)说出中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路线布局基本特点。
(2)分析影响中俄两国能源跨国输送主要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分析中俄两国开展能源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三地理 试卷评讲 讲评重点 课堂原则 课后反思
高三阶段是高中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阶段,高三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地理评讲课对于学生知识巩固、学习反思、成绩提升有重要作用,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课前认真分析学生考卷,明确讲评重点
准确把握学情。为了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在批阅试卷过程中做好批改记录,可用统计表记录,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进行设计,分为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项等。每次地理考试记录每位学生的详细成绩,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还要及时记下错误率高的试题题号、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答案、错误的症结、学生需要何种帮助。如下表:
通过以上工作,对于讲评课确定难点重点及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试卷讲评策略。讲评课不是新授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在测试、阅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精心编写讲评课教案,明确讲评重点,设计讲评方法。
二、课堂讲究原则和方法是关键
1.短讲、精讲。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地理教师应把握高考中的高频题、易错题、典型题。有些答题出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够牢固,有些问题当学生拿到试卷后经过学生的再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些题可以不讲,教师可以几句话带过。当然哪些题是这种题,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评讲教案时做好统计。
2.放手让学生讲。试卷讲评课不能缺少学生这个主体,切忌教师一言堂,遵循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试卷讲评课前规定学生先订正试卷,在讲评课上完全可以把合作性学习引入试卷讲评中,由学生交流解法,谈解题思路,在与学生平凡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进一步增强讲评效果,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当然这类题型应该是比较基础或是经典的。
通过学生的讲解,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学生则可以发现自己的疏漏之处和一些没掌握的知识。
3.解题技巧的分析。试卷讲评时,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重视学习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及解题技巧的指导。地理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类型。对于选择题,主要考查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知识,可引导学生学会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解题方法;对于综合题,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何通过有用信息提取、回忆、分析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如何归纳地理区域特征和分析地域差异。
4.侧重归类分析。在试卷讲评时,不能像传统评讲课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中的同一类问题有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讲评时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按解题方法归类,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如排除法、直接法、推理法等。
高考考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命题人却可以在设计题目的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随意变化题意、角度,试卷讲评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思考站在出题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5.一题多联,发散思维复习知识。评讲课是知识复习的关键,依据试题提供的情景进行一题多联,效果更佳。如讲评到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问题,可以联系如房屋的前后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向角度,正午时分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等生活事例。生活生产的实际与地理试题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生活化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6.情感激励。新课改三维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地理试卷评讲中也应涉及。试卷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充分肯定学生的答卷优点。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如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如解法有独到之处,等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
三、课后注重试卷反思与反馈
讲评结束后,让学生就每个题写出书面反思,为什么错,评讲后哪里不懂,为什么对,是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对的还是蒙对的。试卷讲评后,我们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试卷,让学生传阅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必须规范的良好习惯。及时选择一个时间段,把高频错题重新组合当做第二次测验,重新给学生打分。通过二次反馈,我们可以再次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督促学生整理知识笔记,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和题库,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不仅是一个讲评试卷的过程,还是高考考前复习阶段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复习冲刺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梅.地理试卷的讲评课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5).
[2]李金环.如何提高高三地理讲评课的效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教师;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同时高中地理作为高考语数英加小综合(政史地一张卷)中一门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深刻性,以及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因此,学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考复习中既要巩固和深化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复习是学生发展地理思想、熟练掌握地理方法的难得的教学过程,同时地理教师的备考复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试大纲》,把握高考趋势,有的放矢
《高考考试大纲》着重强调考查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既可查漏补缺,免走弯路,省时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题型、题量、难度分布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将原来旧大纲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为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将原有地理基础知识要求认识记忆训练修改为调动和运用;对地理信息的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训练改为对地理信息的调动和运用。其次,强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试大纲》更强调考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高校和社会都需要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考试相应增加了对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为综合科目考试的其中一门,考试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故对该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不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领会《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才是关键,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师要想尽快适应高三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高二教学期间就要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高考复习阶段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要在课外能挤出较多的时间来吸取营养,例如博览群书:看课本、教参、课外参考书、试题调研等。课本是高考的依据,教师必须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同时更需要教师知道如何讲,有哪些方法可以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师只有一种方法教授课本里的知识点,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呢?充分利用教参中指明了重点、难点和考点,结合课外读物和网络地理教学资源,学习理论和专业新知识、新思维、新规律,与新课改同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其次,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高考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学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于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样对于高三地理教师而言,对每一届复习教育案例和对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复习中的注意事项和知识点的明细表,以便教师自身把握好考生情况和新高考的导向,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第三,地理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师。一名优秀的高三地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不断的进行反思,进行记录,在反思和记录中成长。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看到自身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为人师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同时运用反思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与其他地理教师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学习和探究中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四、注重备考方法,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1.积极创设适度备考方法。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现状,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与之配合,这就需要适度复习方法。所谓“度”,就是指课堂复习要求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复习的速度和训练的强度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复习中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内容如表1。
2.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和论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高考试题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考察学生此项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又要学生必须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联系框图等。
表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整合,提高复习效果。区域综合题是地理学科考试中常见题型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和解决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所占的分值较大,但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学生还怕此类题型,而该地理试题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识的跨度大,综合性强。因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的复习,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实,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在初中地理的复习中主要是加强地图及相关常识的复习,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见地区地图的基本特征,包括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气候天气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复习中,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
4.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思路。在培养学生单科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首先,教师需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从而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生物化学进行解释说明。其次,注重综合各科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西部开发,教师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西部开发的范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并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对西部进行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较慢,开发较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水平,西部开发要吸取美国西部开发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上述几点措施,不仅有利于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紧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时调整备考复习策略,达到与时俱进,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提问 教学行为
一、研究目的
研究表明提问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都是以提问为中心的。在新课情景导入环节,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探究互动环节,提问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面更有针对性;在巩固双基环节,提问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进度。更重要的是,规范的提问能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一线教师通过课堂实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进行整理、分类,找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类型、频率和学生回答的类型、频度,通过对设问方式、所问问题等的纠正与改进,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很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通过录播室与录像机,将《高三一轮复习试卷讲评分析课》这一课堂的各种师生问答行为包括教师提问、学生个人回答或集体回答、提问语调等记录下来,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记录。之后笔者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分类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并结合课堂实录中地理教师提问的目的,对教师在课堂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将提问分为识记性提问、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评价型提问、创造型提问六种有效提问类型,并且将重复性、口头禅式提问等归为无效提问类型。统计教师在堂课中就这七种提问类型中涉及的数量及学生回答情况,并针对本节课中设计不当的问题进行纠正与反馈,提出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可行性措施。
三、研究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本次课例研究选择晋江某中学具有八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的某一高三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在高一、高二地理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高三前阶段即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该教师希望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基础知识分析综合题,答好综合题。从已有的学生答题情况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严密、答题不规范的毛病。为什么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却没办法准确运用?能否通过教师在课堂有效的提问引导对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纠正?这是本校高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本次研究着力探讨的问题。
从历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试卷讲评课在高三课型中所占的比重几乎过半,因而讲评课的效果直接影响高三教学,更影响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选择授课内容为《高三第一次质检综合题小题评析》片段教学作为研究案例。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该片段教学用时18分钟,记录师生用语共计约5500字,其中教师用语约5200字,学生用语约300字。其中教师用语中有几个高频词不断出现,如“什么”出现135次、“怎么样”出现54、“对不对”出现65次、“是不是”出现44次。在课堂观摩时可以发现,这些词已经成为该老师的口头禅,这些口头禅的存在,让本节课的语速整体偏快,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如果扣除因口头禅带来的重复用语,无效用语如“审什么”“先一定要做到的是什么?”这类用语部分共计2300字,本次讲评中有效词语锐减为约3000字,将这部分教师用语中的问题按认识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如下:
表1 师生有效提问的类型和数量
如上表所示,教师在整堂课中有效提问总数为35个,其中记忆性提问共占总提问的一半,使用“识记性提问”时,教师有适当提高要求、增加条件,提醒和帮助学生思考得更加完善和全面,如题中“指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教师适时提示学生分别从纬度、地势的高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这四个方面分别思考受其影响下太阳辐射可能呈现的变化规律,再提示学生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太阳辐射是否符合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学生回答积极性较高,教师基本能够了解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使用理解型提问和应用型提问时,没能够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当降低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则不能够准确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9个理解型问题中学生只回答了4个,其他问题变成授课教师自问自答,使有效的提问变成了无效的提问。
(三)结论
1.课堂口头禅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就是通过言语塑造人才。有口头禅就要下定决心克服它,做到科学规范地使用学科语言。此外,可以把自己上课讲话记录下来,之后加以分析,弄清自己有什么样的口头禅,会在什么样的情况出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做到宁可停顿,也不要让口头禅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