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校传承地方音乐
地方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灿烂的地方音乐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空前繁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在人们时尚的审美视角中我国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印象。本世纪以来,随着各地民间艺术组织的再度萎靡和民间艺人的相继离开,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已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状,祖先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如不加大拯救力度,就将成为永远令人伤楚的传说了。近些年来,在专家和学者的疾呼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使大量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拯救,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光大也只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众人所知。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传承和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任务是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任务,这种传承的方式只是大范围的地域特色文化,却很难涉及到某一个具体地方的音乐文化,因此,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展示地方音乐文化的瑰丽色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向往
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也在半数以上。但是,教材中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通过理性思考后认为,同样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何不选择当地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感觉会像学习母语一样亲近而且容易领会,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在一个拥有优秀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音乐教学如果舍弃了地方元素,岂不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展示本地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的纯美,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不仅促进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这一指导思想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站在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历史高度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不能把这一重任只看成是政府和专业院校的事情,要把此项工作任务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来,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积淀厚重,包罗万象,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符合文明,对民歌中低俗的歌词要进行提炼,使其符合中小学生演唱。学校还可把所在地的优秀民歌加以整理,按照体裁和难以程度编辑成册,作为不同年段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还应制定传承地方文化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弘扬地方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民族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三、构建开放课堂,拓宽地方音乐文化教学时空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开放性课堂,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更需要从多方面创设开放性教学,这种开放主要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民族文艺的根在农村,魂在大自然,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庄,组织当地的学生一起体验在山野放歌的感受,放开嗓子对唱,含着号子劳动,让歌声在山间回荡,让情感在田园间跃动,享受那种一山歌起千山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感受,这种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效果岂不比课堂教学要好的多。
四、开展主题活动,为展示地方音乐文化搭建平台
民间音乐文化是群众艺术,传承她需要全民的力量。营造学习、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对宣传地方文化非常重要,开展地方性文艺汇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艺术加工把群众艺术搬上舞台,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观看学生的表演,使传统音乐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活跃了群众艺术,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除了开展主题展演活动外,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师要多深入农村采风,发掘整理当地民间艺术瑰宝,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让这种饱含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得以记载和传承,重现往日的华彩。
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把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推向纵深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现状分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06-01
对于传统文化,目前人们对其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语言学家人文,传统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总和,传统文化的表象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传统文化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备注重人道的修养,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主张人们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用、高尚的人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还倡导对自然的爱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将人类文化继续传承和延续。接下来我们主要分析一下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看的最多的并不是语文教材,而是教学的一些辅助资料,例如:文言文解析宝典、教材全解等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对参考书的依赖性的程度。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机械性的将某种传统文化一层不变的进行接收。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我们应该保持辩证的态度,只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一些不正确的传统观点我们应该大胆的摒弃。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大都只是知识的机械传授,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的讲解时,教师大多是根据教辅资料,将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机械性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种机械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因此该种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静态学习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契合。
2 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2.1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立足课本,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首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掌握,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整体的确定教学目标。并进一步的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与方法一定要满足能够促进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2.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想要去的较好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因此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能够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的契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灯光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从一些历史典故出发,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还可以结合猜谜和笑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便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了掌握。
2.3开展名著拓展教学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生对古代经典名著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经典的名著,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传统语文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将传统文化进行搬运和死记a硬背的现象,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从而去接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4):49-50.DOI:10.3969/j.issn.1005-3476.2006.04.
017.
[2]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考试周刊,2014,(55):37-37.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4.55.029.
[3]张薇.浅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4,(26):48-49.DOI:10.3969/j.issn.1672-7894.2014.26.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养;而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并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其效率。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积极作用
1.1增强学生的修养: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学习它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尊老爱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积极的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保证自身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修养。
1.2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承,它的发扬离不开青少年的努力,初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渗透,可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这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将其发扬广大。另外,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及积累,能够使学生根据时代要求不断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将其更完善地流传下去。
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措施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提出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策略,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1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对于其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们在渗透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熟悉传统文化才能对国家的历史进行了解,以史为鉴,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采用不同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对于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应积极的采纳,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传统文化知识枯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比如说诗歌比赛等,对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初中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初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渗透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观念在不断的改变,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糟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过程中做好筛选工作。比如说传统文化中讲究三纲五常,以三纲为例,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的提出是由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需要一套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控制。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文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价值,妇女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三纲五常则会引起巨大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需要将这些糟粕内容筛选出去,只有渗透健康的传统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语文教师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因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扩充和完善,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知识基础。另外,教师的学习行为还能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在业余时间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对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其他教师的渗透经验和方法,提升渗透的效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学校积极的对教师开展业务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结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渗透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在渗透过程中遇到问题就选择逃避,而更需要迎难而上,为渗透工作的有效完成而尽心尽力。而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从中获得真知,得到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得语文的运用、审美及探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进行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熊康革.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5:152.
[2]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6.
[3]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仰望历史的星空,那举世闻名的传统文明还在星光闪烁,熠熠生辉。认识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注重读写,感悟积淀
读和写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读,是人们有效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它是以了本文由收集整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是一个不断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写,是把人们思维活动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表情达意的外部语言的一种活动,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写作,能更准确、严密、快速地反映身边的客观世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注重读写,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更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形成文化积淀。
1让感悟贯穿学习的始终。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像是一条线,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感悟是读者把所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的一种思维活动。感悟是了解事物本质含义的能力,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来体会文本资料带来的心灵感应。
2在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中引领感悟,能使读更加有目标、有层次、有质量。如《矛与盾》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在指导诵读时,可用在文中标间隔号的方法强调语句的停顿,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简约精练的美,感受文章诵读时的节奏美,品味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
二、多元学习,形成内化
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注重“基础训练”的教学长期以来是以读读、写写、练练为主,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学生学习的情趣,还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也很不利。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积淀传统
文化,单靠几本教材,依靠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扩大阅读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运用,形成内化,是必不可少的补充。
1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较好地利用教材资源。如利用“语文园地”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成语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成语典故的奇情妙趣;“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旨在让学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奇情妙趣;“趣味语文”则从阐释、概括各种常见专用“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奇情妙趣。
关键词:古诗;小学语文;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4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风”吹进了许多国家,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汉语水平与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却出现了日渐衰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不难想象,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提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尤其重要,而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事。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而诵读古诗是有效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有的比重也日愈增大,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听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注重写的能力过程中,听说读这三项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尤其忽视听读能力的培养。而古诗的易读易听性,却能很好的弥补此不足之处。
古诗富有音乐之美。古诗注重声韵搭配,遣词造句,音节长短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古代“诗乐舞”本为一体,因此古诗可以演唱,配上音乐,更是一种妙趣。小学生注意力易转移,古诗这种易唱易读的性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读古诗的过程中,在诵记古诗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富有意境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阐述:“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通过形象鲜明的意象,通过主客融合,营造了诗的不同意境。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通过回忆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诗最基本的要素是词,古诗通过词的表象,构造了诗的意境,因此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古诗中的词语转换为表象,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奠定思维基础。古诗能够提供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词所传达的意思,通过鲜明的意象,在诗的世界中驰骋,理解古诗中饱含的情感与意义。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领略祖国优秀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品格
古诗语言简洁,富有跳跃性,节奏感,遣词造句有着一定的美感。学习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用于听说读写的实际生活中。学习古诗是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对他们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如《示儿》,读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爱国的洗礼。在《咏柳》中,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嫩绿的柳树、活泼的燕子,无不让学生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祖国风景之美。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孔子亦言:“不学诗,无以言。”在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高涨的今天,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更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这也是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然途径与需要。古诗的重要性只是在一些有识人士口中呼喊,还不能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可否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自身的语文潜能
古诗教学中,一首古诗一般使用一课时的时间就可以教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理解了的东西,包括诗歌的内容涵义、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短短时间里,学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去体悟这首诗歌,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领悟能力不强,只通过简单的讲解与背诵,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缺乏的。
2.重视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现代文的掌握,对古诗只要求会写会背,这也导致了教师对古诗的鉴赏力度不够,古诗教学过于浅显,无法把古诗之美展示出来,从而也没办法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因此,应该提高古诗的重视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古诗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把古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品味古诗过程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认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充分认识古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方能更好的克服不足,寻找解决策略,更好发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陶文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2).
[2]张妃.浅析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