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后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后题设计;要点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对于地理常识有着初步了解。生活旅途中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图书电视中的风土人情使其对地理也有广泛的涉猎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需要记诵的名词定义和现象解释,其夹杂在高中繁冗学习生活和升学紧张压力之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或失去兴趣。因此高中课后题的设计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中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渗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要点,让课后题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一种负担。实现以下要点将有利于使高中地理课后题科学合理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与高中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大自然的雷雨闪电与地理中气候和水循环是紧密相连的,在云南旅行看到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特征,当今给人们带来深深困扰的雾霾问题的形成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分析……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课后题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也不是一块通往大学校门的垫脚石,更不是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而是一门对于生活和生存至关重要的学科。
在以往高中教学中,课后题通常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生硬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在地理学科上的学习时间,致使其综合人文素养降低。在大学校园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对于我国省份省会等基本信息都不甚了解的可笑可叹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教学中着重让学生学习对于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后题设计与学生课余生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动互助的有效系统。如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变化、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涉及到多项训练,且富有生活性,有助于不同基础、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1]例如人教版中地理资源这方面的知识略显枯燥,需要记忆各个地区盛产资源和各种资源的主要出产地,在授课中可能会造成学生混淆或困惑。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课后题:绘制世界资源图。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幅中国地图,标明每个地区蕴含的各种资源,并由老师进行批改,优秀精准作品予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学生可以更生动形象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将大有裨益。
二、结合故事案例,丰富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其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其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交互影响与渗透。在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世界未解之谜中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影响与方向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学生难以对其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三国演义》中曾提到,军师诸葛亮北伐时试图利用大火袭击魏军,但是却突降大雨,使魏军侥幸脱逃。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幸运使然,然而用地理知识解释其实那是大火高温使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气旋,由气旋带来的降雨。如果在气旋课后题的设计中将这一故事纳入其间,将地理与文学及历史结合在一起,会使地理课堂异彩纷呈,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气旋知识的印象。
选用综合性强、地理知识丰富的案例进行设问,层层嵌套,关联性强,可以实现对多个地理要点的考核与练习。这种提问类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激疑激趣提出问题,而学生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突破新的知识点而非直接把知识以讲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2]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楼兰古国的覆灭这一案例就包含了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土壤、地质和自然灾害等多个地理知识,在此案例上设计的课后题逐步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理论,还可以为日后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更让学生收获了楼兰古国这一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形式梯度科学,着重探究开放
高中学生虽然对于地理常识有初步了解,但是在地理知识掌握方面还是良莠不齐,层次不一。因此在课后题设计中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至少有简单,一般和困难三个等级,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题中实现对自我的检验、练习和提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拔高提升,基础一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至自暴自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后题设计针对的主要对象。梯度设置问题,充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每位学生都收获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纽带。[3]
实践证明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授课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才是大势所趋,更是教育的重点。在地理课后题的设计中,同样要围绕这一目标。增加探究和开放题目的比重,减少标准答案的单一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进一步发掘地理科目学习的精髓,提高收集资料和全面考虑的能力。由点及线,以线到面,形成自己独有的地理思维,更为系统的全方面掌握各种知识。例如在上文提到的绘制资源地图的课后题,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资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感,在绘制的过程中收集的大量资料还可以扩展视野。再例如一些假设题目:如果你是当地政府人员应当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样假设问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开放的作业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地理学习。
总结
在教育中,善教者,必善问。地理教学中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后习题,以学生为中心梯度设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人文素养储备充足的知识,为全面发展付诸不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显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157):60-61.
一、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1.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加地理教学活动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是贯穿地理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不仅规定了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而且还控制着地理教学媒体的类型以及媒体出示的时机、方法与步骤。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每个单元、课时、课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来传输教学信息[1]。例如,对于认知类教学目标,选择挂图、图片、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多媒体动画等媒体开展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情感类教学目标,选择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媒体,如录音、录像等,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震撼力。
2.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区别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例如,自然地理多选择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人文地理多选择挂图、录像等;区域地理则多采用挂图、景观图片教学。从知识属性看,地理名称、地理分布一般采用挂图;地理数据一般采用黑板、投影;地理景观一般采用图片、实物、标本、模型、录像等;地理演变则多采用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则多采用板书、板图、板画、挂图等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
3.学生特点
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区别。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上都有区别。从认知结构上看,初中生的观察能力较差,缺乏从整体上观察、从细微处观察的意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精确而深刻,注意力比较趋于稳定而持久,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2]。而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结构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3]。可以看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地理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地理教学媒体与地理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地理教学媒体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相容,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一致。统一性、相容性、一致性越好,图1中的重合部分就越大,意味着有效信息量就越大。
因此,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初中生可以较多地使用投影、电影、电视和录像。投影片要形象生动,重点突出,色彩鲜艳,能活动的地方力求活动,每节课使用的片数不宜太多,要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使用电影、电视和录像,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对于高中生,选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可增加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放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延长。
4.地理教师特点
每个地理教师在媒体的使用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擅长的媒体,在选择媒体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柔美、极富感染力,他就可以多采用语言讲述,绘声绘色;有的地理教师美术功底好,可以多选用板图、板画、投影等辅助教学;有的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在学校设备齐全的条件下,他就可以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如果一名地理教师同时具备上述能力,那么他在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上就具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地理教师在选择地理教学媒体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驾驭地理教学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现代媒体对教师的要求。
5.地理教学媒体特性
地理教学媒体自身特性包括技术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两个方面。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包括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五个方面。仅考虑呈现力方面,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呈现力要强于其他地理教学媒体,而全面考虑呈现力、重现力、传播力、受控性与参与性因素,幻灯、投影、录音与录像的技术特性较强,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则是最具有优势的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是指教学媒体传递、处理不同内容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的教学媒体,传递、处理某一教学内容的能力是不同的。黑板适合文字教学,录音适合语言教学,幻灯、投影与录像适合图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则适合动画教学。综合比较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专业教学特性,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技术特性好的教学媒体,对各种教学内容的功效都比较高,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即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录音的技术特性虽好,却很难表现地理景观、地理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它的地理教学特性比较差,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少。
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与缺陷,是地理教师有效选择媒体的前提条件。
6.地理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用有重要影响。根据信息传递方式,地理教学环境分为传统地理教学环境、电化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地理教学环境。不同的环境为选择相应的媒体提供了可能。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教学环境,考虑到所选用的媒体是否是唾手可得,或通过简单的准备即可利用,而不应考虑那些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无法准备与实现的媒体。
二、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在选用地理教学媒体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选一些媒体,因为运用多种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
从媒体本身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媒体优势互补,进行媒体组合教学。关于教学媒体功能的研究表明: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媒体能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某一种媒体的短处可能恰恰是另一种媒体的长处[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如视觉型媒体能使学生眼见其形,但不能耳闻其声;而听觉型媒体则相反,只能使学生耳闻其声,不能眼见其形,如果选择两者,在课堂上结合使用,不仅各显其能,而且能够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教学信息论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容量和提高课堂效率。多样性原则要求既要选择传统媒体,又要选择现代媒体,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多选择现代媒体。因为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快,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达到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据教育统计材料,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比一般教学媒体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所学得的材料分量比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一倍,且可使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因此,要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应多选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从学习的生理机制看,选择多种媒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对记忆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质量远远大于单一感官的记忆。拿记忆后保持的比率来说,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70%,三天后为40%;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的比率为60%,三天后为15%;而视听并用记忆比率达到90%,三天后仍为75%,远远大于只看只听。课堂选用多种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就有多种渠道,分别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当不同的感官接受的信息内容相互关联时,就会深化对知识的感知程度,达到强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适度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但这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并不是说媒体选得越多越好,因为尽管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定比只有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信息量大了,还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媒体再多也没有用。因此媒体的选择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一堂课使用的媒体不宜太多,应有一定数量的限制。一堂课用多少种媒体好呢?有人研究了课堂教学,认为不算常规教学媒体,仅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以两、三种为好,这样既能从不同方面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如果选择四五种以上的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好了[5]。
3.经济性原则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说过:“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的功能一样,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选择媒体,除了看使用效果外,还要看何种媒体花钱少、时间省、成本低,即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来说,常规教学媒体的价格低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价格。在所有的教学媒体中,印刷品和黑板的价格最低,标本、模型、录音的价格较低,幻灯、投影、电视的价格中等,电影和录像的价格较高,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价格最高。前面说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追求“带电作业”,不是选用媒体越高档越好,而是要看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本来用黑板就能展示的板书,用挂图、图片就能说明问题的教学内容,却制成了昂贵的幻灯片、投影片;本来用幻灯片、投影片就能显示的例题或习题,却制成了高档的多媒体课件;本来可以直接用实物或模型演示的实验,却制成了高价的录像带,这样既浪费材料、人力,又浪费教学时间。可见,选择教学媒体应该考虑低成本、高效能。
4.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各方面的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可以说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实施这一原则的关键是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其次,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构成与水平层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类型、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存量、初始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赫兴无.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我觉得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发散思维与想象。就地理课而言,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鼓励其积极思考,打破陈规,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运探索。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并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教师讲授知识的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时,出示漫画”啊,地球出“汗”了,先提出容易的问题,地球为什么出汗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变暧呢?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再提问,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浓度不断增加呢?请说明理由。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同时可能会带来哪些灾害?哪些国家与城市有可能受到威胁?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外,还有哪些影响呢?这样一步步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得以充分地锻炼与思考。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著名的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讲授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尤其从不同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
1,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激起学生想象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中国省区时,我作了如下描述:中国像一只雄鸡,日本像雄鸡嘴边的一条虫,如果日本再想侵犯我们中国领土,我们就让雄鸡一口把这条虫吞掉!我再引导:同学们,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我们中国的各省区像什么?怎么记住它们?结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青海像只玉兔……学生的想法是大胆的,具有无限的思维创造力。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兴趣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和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探索,我认为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面对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设法教学生学会质疑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独立的个性。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常常这样设计,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促使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四、课堂教学要民主、开放
关键词:地理;思维习惯;空间思维;创造思维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些用功刻苦型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但每到考试时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似乎相差很大,我困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地理思维方式与空间建图能力,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过于死板,因此,普遍学得很累,对知识多用机械记忆。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 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向45分钟要效益,因为课堂上有老师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进行思维建模的最好时刻。以湘教版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应该如何解决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一般从开源、节流两个角度进行思维建模。开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拓宽能源的进口渠道;建立核电站、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勘探开发。节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耗能工业。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答题时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状况,对于所有资源、能源的短缺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见建立思维模型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模型的建立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二、 注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
地理教学是以地图作为载体,这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学会读图、分析图、甚至绘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记忆方式是机械的。要将地理学轻松,活化地图很重要。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放到图形上,进行图形记忆,之后学生只要学会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地球公转》一节中,关于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问题,我利用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图,让学生自己绘图,自己发现由于地球始终侧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确实导致在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在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动画。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积累,解决高中地理抽象事物多的问题。如《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问题,解决这个知识难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通过动画演示在不同节气南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可以形象地看出,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是南通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这样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知觉,化繁为简。
其次,从读图到分析图再到绘图,循序渐进。地图的运用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源,是地理学科的的一大特色;地图的出现使地理学科变得丰富多彩,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实用性。因此,重视地图教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考地理试题的呈现都以地图作为载体,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采用简图、示意图的方式表现地理知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题的根源是不会读图。因此,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天气系统》一节关于冷锋和暖锋问题,可以采用边讲边绘的方式,动态呈现二者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知觉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再次,进行地理模拟实验的展示。若学生本身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时,很多内容用自己平淡的语言很难描述,而用PPT又是一晃而过,欣赏的时候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后记忆浅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心理学家认为在各种记忆中,动作记忆是保持时间最久且不易遗忘的记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可以设计地理实验,准备等量的黄土,分别置于两个盘中,将两个盘按同样的角度摆好,用不等量的水同时洒在盘中,观察桌下水和泥土的多少,思考水土流失和水量大小的关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罗列表格得出结论,各小组间分享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记忆是终身的。
三、 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渗透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与当今素质教育相统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里我相信学生学得并不快乐,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任务。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观点的一种赞同,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错。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出来,那么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
1.转变教师“一言堂”的思想,放下面子接受质疑
经多年观察,很多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思想,特别是在开学伊始,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很多情况下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肯定,慢慢地也就不乐意动脑子,而习惯于听老师讲,变成完全的接受者。而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为提高“效率”,很少让学生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耗时多;很少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思维,因为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怪想,因为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自己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综上所述,教师面对升学压力,教学任务,选择了自己去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翻转课堂,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者的观念,思考教育让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不是“考试机器”,而是社会的建设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思想上、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应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在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2.注重教学的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出发,调动起积极性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湘教版必修3的《产业迁移》为例,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如在购买苹果手机时发现上面写着英文:Assembly in China。这表明苹果手机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这就是产业迁移。这样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同时整节课可以以苹果手机这个案例为主线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产业迁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就会感觉原来身边很多的现象,都可以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
3.正确评价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因此,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培养思维的个性,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为其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进行正确评价,耐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