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教学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教材
作为初中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一直是备受教师重视的内容,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这个课题是历史教师长期确定的课题之一。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的思考归纳成几点体会谈一谈。
一、要使教学具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并且对于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通过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将趣味性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促进教学效果的快速提高。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呢?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要幽默睿智,幽默是剂,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而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保证,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带着情绪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这个教师的授课。所以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师生之间的感情,利用教学语言实现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目标。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准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将语言的艺术作为一门基本功来对待,使自己的语言幽默睿智利于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二、灵活应用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依据,正确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很多教师都在做的事情。教材只是教学的指导,教材具有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确实是教学离不开的文本,但是作为教师更要树立教材是教学资源的观念,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参考,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学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延伸教材内容,真正体现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的理念。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对课程标准把握水平的体现。因此正确和灵活使用教材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文本内容有限,而历史知识无限,教师可利用网络、文本资料等作为学习历史的外延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教材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改提出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主张,提倡转换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树立大教育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摒弃以往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和教师一言堂,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以往的教学以怎样教为研究重点,新课改以怎样学为重点。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好,这是目前历史教学的研究目标。比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按照教师给的导学案,自己搜集知识,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涉猎面要扩大很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做好历史教学的途径有很多,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制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适当拓展教材,让学生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形成终身历史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一、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地位
随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初中地理课堂的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氛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突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地位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了解天气、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各地区的基本概况等。同时,在进行生产活动与生产建设中也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任何生产活动都受到环境、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人文环境及人口特征等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突出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地位。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地理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且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到自身思维的局限,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强。而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可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利用自身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学科中的奥秘,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丰富其个人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应用紧密联合在一起,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条件下把地理学习及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训练,学生可形成学以致用的思考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
二、“生活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以初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地位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面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阐述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及其效果:
1.挖掘可用的生活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准备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生活素材,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例如,在讲解气候分布情况的课题时,可通过对比南北方气候特征来进行讲解,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所在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及降雨特征进行记录,引导学生总结该地区的降水特征及气候变化情况。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不断向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例如 ,教师在讲解各地域及各国家风土人情时,教师可对学生喜欢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并为学生设计一场环球旅行的计划,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不仅对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及地域特征有所了解,同时还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结合。这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还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服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满足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初中地理教学应将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为初中地理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此外,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还可提升地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例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0):35-36.
2.龚倩,赵媛.以“地理家庭实验”活化初中地理教育――美国初中教材《地球科学》的分析与启示[J].地理教学,2014(10):30-33.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高效 创造性思维能力 感情 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083-02
一、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感情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死记硬背者居多,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即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催化剂,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如果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会喜欢地理课,那么,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以趣相融”,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
二、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像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印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优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4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是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一、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自身的小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兴趣不仅是形成爱好、特长的起点,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力量。
一是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应在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中发展深化。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培养其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发现身边的地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我们身边有趣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以身边的地理现象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贵州省地图、铜仁市区地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其次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再次是科学记忆。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四、建立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我们应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