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03-02

新课程的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出现对新课标的理解有误,对新课标的教学方法不熟悉,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评价不深入等问题,新课标在农村小学的实施遇到瓶颈。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对新课标理解有误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帮助小学生掌握人类交往和交流的工具,学会思考和开发智力;另一方面,语言代表的是思想,课文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是富于教育、情感、审美价值的,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本身,还要了解作者背景,追根溯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语文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教材可以培养品德、陶冶情操。

2.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新课标对课堂的要求必须有“探讨”,其实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讲,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盲目效仿,不知道如何深入文章实质,挖掘真实内涵,无法体现学生们的个人感受。农村教学的环境和硬件条件比较差,多数教师以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殊不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反而掩盖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多的形式和过场阻碍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3.学情分析的不到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教师模糊了学生阶段性的特点,没有在学生敏感期培养应该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现阶段低年级向中年级学习过于明显,忽视低年级的词句、朗诵教学;高年级忽视语言学习和语法的掌握,只注重分析文章内容。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能力,把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潜能发挥出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现实是,多数教师在新课标下只关注自己教学实施的好与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的不够深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过于消极,言过其实。而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激发,积极的评价更能起到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很显然,不少农村教师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导向功能。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和评价能力,关键是以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和意识渗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思维,主动学习。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1.增强教师语文教学反思能力

新课标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临很多问题,他们急切需要尽快改进教学,其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因素包括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学校缺乏反思氛围,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撑。我认为,要首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意识,认识到反思能够很好地改进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加上必要的科学的教学反思方法指导,充分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反思环境和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师教学提问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提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问题总是以考试为参考,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活跃思维的有效提问;课堂氛围在农村教学的评价中比重较大,造成教师过多地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抒发个人情感、感想的重要性;还有学情的掌握和分析得不到位,问题设置的欠考虑和生成结果的不重视,这些都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提问的因素。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非常关键,让农村的教师也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充分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好,在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和获得前人宝贵经验的重要途径。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阅读,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阅读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阅读可以让小学生们开阔视野,对遇到的文章和作者见解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出现自己批判性的思维。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们获得丰硕的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农村小学教师不仅让孩子们吸收古人的哲理经验,还要提出不同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找到突破,提出异议,运用所观察到的知识综合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的整个过程会让小学生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思想,提出自己个性鲜明的见解。

4.学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被动灌输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法太单一,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们灌输该记住什么,什么该会写,什么问题该怎样回答,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其实作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多重学习,比如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体验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探究属于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学好语文。说到课堂,美国语文教学的环境相对比较人性化,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秦慧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3

[4]姚丽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1~72

[5]王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3(7):36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活学活用 掌握学情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6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到所学的知识?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活学活用 激感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说语文有很强的工具性。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搭石》这课,理解“协调有序”时,我请出一个小组的学生学走搭石,“嗒 嗒嗒 嗒嗒嗒”,就这样孩子们很有顺序的走过河,而且很有节奏,这就是“协调有序”。孩子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乡亲们的善良。这样的教学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学得轻松,老师教着也不费劲。我听过一位优秀教师上《荷花》一课,根据课文质得清新、文句优美的特点而设下“培养语感” 的目标。教学中,他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为核心,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素养。之后,就进行了小练笔,抓住用词的巧妙性,让孩子针对某个景或物,抓住他们的特点进行练笔,有的学生悟性很高,一下就写出了类似的语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做到了活学活用,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孩子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表达中增进感悟。在《生命 生命》这一课,当找到文中的三个实例后,我让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哪句话给你的感触最深?为什么?”四人小组的孩子们找完后,与其他人进行了情感上的分享,让他们有了更深的情感体悟。

三、掌握学情 激发动感

学情分析是教学的切入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针对学情的需要性和适应性展开,离开了学情的针对性就谈不上教学的实效性。实践“以学定教”、“生本导学”,必须十分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教学生会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只有把学情分析具体到学生在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上所具有的学习经验,才真是落到实处,才能谈得上针对学情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备课时我们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心去了解学生。我们应不断发问“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基础和能力?掌握了哪些情感价值?学生最想学到什么?教师应如何指导?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新疆的维吾尔》时,我在备课前就考虑到,维吾尔族对于新疆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班里恰恰就有维吾尔族学生,考虑到这个学情,我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变,先让班里的民族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针对自己民族的风俗进行展示,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其他学生,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了“豁达开朗,能歌善舞”,也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在维吾尔学生跳舞时,其他同学也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情,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经常会听一些学生议论:语文课多学一节少学一节,甚至一周不上都不会影响语文学习,甚至到了初三,部分学生干脆放弃语文,主攻数理化。究其原因,可能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许是考试制度的某些弊端,等等。但这种现象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过班级授课制使我们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满足更多孩子学习语文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根据学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状况的了解上展开,这就是我们所提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前测,是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教师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兴趣、降低难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前测中的“学生与课文距离”“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的分析”,等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情感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基础和差异性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学生在具体课文学习中的学习需要。

教师对学情的准确了解,才能使教学设计直指学生“最近发展区”。我们提倡备课要备文本、备学情、备教法,而在这“三备”中,备学情最为重要,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学应教的,真正做到“教不会,会不教”。

二、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激感动力

通过前测,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将其化为我们教学活动的正能量,成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帮手。

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学难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对于学生的情绪、心理、当天作业的完成以至于今后的学习都有影响。那么,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各种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学习,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还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和调节的认知过程。大家知道,文言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展开的另一心理障碍。

2.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3.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教案,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合理、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普遍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

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具体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传统教学设计和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对比

以往 现在

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教师必备的资料 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新课改教学下的教学设计应在课标中去寻找答案。如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第二板块“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每一个板块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认真阅读,心领神会,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要求、思路、题型都包含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作为一堂课亟待完成的任务,是一堂课的上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中存在三个维度系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可以归类如下三类:

(1)字词方面:识记重点词语、品位关键词语、积累文言词语等;

(2)句子方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语言特色;

(3)整篇方面:感知、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新课标三个维度的体现,每一点均可以从属于这三点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学目标制定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具体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各个班级,个体在这个上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积极关注、科学分析。

(四)班级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重点与难点了,包括文章的内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

五、教具

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对语文教学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师往往“一支粉笔打天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的增强,这种局面必将得到彻底地改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入关于课文的实物、照片,图片,有声读物,活动的图像视频等等,有条件的可以多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条件在可以借鉴如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

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自主性学习教学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三)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四)探究性学习教学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正源于其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活动式体验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 “以学定教” 《辛弃疾词两首》

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相关的理论,在使教学设计科学化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联系于实际来看,在传统的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任务分析的少之又少。因而提倡任务分析理论,有所必要。

任务分析理论所说的任务分析,在结构上位于“设置、陈述教学目标”和“选择与目标相应的教学策略”二者之间。其重要性,不难想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么说一旦做了适当的任务分析后,“如何教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自然解决了”[1],更不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等方面。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内容上,该理论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其强调,“学有定律,教有定法,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同时理论又包括三个角度:一是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二是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三是学习条件的分析,又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分析[2]。

马鞍山二中“灵动派”语文教师―郭惠宇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则充分体现了上述任务分析理论。下面将从“三个角度”对其简案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

在现代教学论中,L.W.安德森等人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我们想要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此之后R.M.加涅,又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五种类型,并在其作品中深刻阐明了各样学习结果该具备的机制和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何更生结合我国现代汉语学习的特点,又将语文学习结果分为:语文内容知识、语文技能(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高级技能)、语文认知策略、语文学习动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3]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中,郭惠宇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鉴赏词作的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欣赏等等[4]。

根据上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该课教学目标相应的学习结果类型分析如下:第1条教学目标蕴含着学习类型是言语信息、认知策略与态度的混合,即语文内容知识、语文认知策略和语文学习情感的整合;第2条是艺术手法的学习,其中包括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即语文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的掌握;第3条则是方法的梳理,是技能和认知策略的一体化表现。从教学目标陈述来看,郭惠宇老师将辛弃疾两首诗的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归类,按照学习结果理论的要求优中选优,通过了其人所说的“整合。不追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任务的分解;不要求处处到位,应注重目标的明确”,实现了“保持诗歌教学的特色基础上对压缩教学时数、追求教学效率作了一点探索”[5]。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上,十分清楚,有框架般的美感。其目标设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中任务分析理论的要求。其对任务分析理论的传承,和对教学理论展开方式上的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要是真得让学生发生好的变化,就必须深刻地知晓学生“变化”前的状态,然后再根据“变化”前的状态来确定教学意图和目标。而这里说的“变化”指的是学生起点能力,即学生学习前的准备状态。现代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6][5],而在我们教学准备时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然后“基于不同学生起点状态制定出充满弹性、动态的教学目标”[7][6],而只有做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在实践中具有深厚的生成性。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只有这样的准备,才能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与“以生为本”。

在郭老师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的导入中,安排了“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这样一方式的导入,是立足于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纪,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学能力。而在主要活动中,郭老师设计在“倾情诵读”上进行整体感知,相应的字词辨别、词义理解等基本技能符合了起点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这之后“对比鉴赏,感受形象”等活动,把语言感受和理解的一般规则(句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等)、篇章构思和表达的高级规则作为起点能力高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如此“泾渭分明”,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实在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现代学生观。

有学者这样说过:“教师自认为的学情分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效的”[8][7],然我们并不能如此绝对的评价。从《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上来看,郭老师是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学情分析。然也因考虑到实际,他在教学思路解说中说道“教学还需顾及学生学习实际状况,文素养好、学习程度高的可以在一课内完成;如果稍有欠缺,则可以就两重点,分别各用一课时进行教学”[9],如此不求快、力求课堂的高效,值得我们深思。

三.学习条件分析

任务分析理论强调对学习条件的分析,是在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学习条件又按照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则指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多样的学习对象的兴趣、爱好、动机;外部条件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行为,具体的来说又包括:教师的陈述、提问、板书、多媒体课件等。而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堂语文课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因素。

郭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是“对比鉴赏,感受形象”并“赏析典故,涵泳深意”,从学习结果类型的划分上它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及智慧技能的养成。在现代科学教学论中又将智慧技能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与高级规则四类,前一种技能则都是后一种技能的铺垫。比如说在简案中,学生要进行典故鉴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典故;再次是在词中发现相应的典故;然后再考虑典故的相应作用及意义。这样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前者则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另外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师生加以互动、老师及时引导,以外在的支持条件支撑着教学的进行。这样的系列设置,让学生明确了基础,同时为接下来学习其他的诗词做好了内外条件的准备。如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性螺旋状的上升。

同时在课堂结束时,郭老师又将方法进行总结,以“比^”的结尾,使得因有外在条件的约束下学生由“知道”某个规则向“能用”某个规则转化,即由“理解”状态向“运用”状态转变。其实实现这种“转化”,必须经由操练方能达成,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学习理念。而只有这样外在条件形成“例―规―例”,方能引导学生真正的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四.结语

综上通过任务分析理论看郭惠宇老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不难发现,其教学设计充分的体现了现代科学教学论中“以学定教”的观念,同时也展现了郭老师本人所具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候,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认识:通过分析学情,可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目标,可以判断学习类型;通过解密学习条件,可以确定教学内容。而这上述的认识,皆基于任务分析理论的把握。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10][8],而学习优秀教学简案,扎实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正是笔者所代表的新手教师及一批素养欠缺的教师,应着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第307页。

[2]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3]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4][5][9]郭惠宇:《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语文教学通讯》2010.6。

[6]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7]屠锦红:《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四部曲”―基于任务分析教学理论》,《教学与管理》.2012年1月

[8]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