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危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第1篇

火灾的种类分为几种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干草、煤炭、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塑料等火灾。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火灾。

5、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山西寿阳县6日凌晨发生一起火灾 据山西寿阳消息,12月6日1时36分许,山西省寿阳县明泰电厂项目部一处住宿发生火灾。事故发生后,当地立即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开展火灾扑救和现场救援,截至4时20分现场救援已结束,火灾造成8人遇难、5人受伤,目前受伤人员伤情稳定。善后工作已同步展开,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不少校园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是在宿舍。学生用电、用火不慎,防火意识不强(比如卧床吸烟,蚊帐内点蜡烛,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很容易导致火灾事故频发。二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存在易燃易爆危险品,还有如果操作不规范,管理不善,后果不堪设想。三是食堂厨房。油烟管道没有定期清理、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放不当等,也极易导致火灾事故。

火灾是自然灾害吗 非人为因素造成算,人为因素造成的不算。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在遇到火灾时人们需要安全、尽快的逃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火灾是怎么发生的 1、自然因素引发火灾:在自然界,由于雷电天气、地震、火山喷发、物质自燃等因素引起火灾。其中雷电引发的火灾是通过雷电直接击中高层建筑物、大树引发起的,还有一些特殊自然界物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自燃现象,比如白磷,这种物质可以在40℃发生自燃。自然界的火灾都是在特定的天气,特定的气候下才能引起火灾,经常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虽然自然界火灾发生比较少,但是在发生后,常常会酿成很大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机动卫勤分队在各类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致胸部外伤患者的院前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的135例胸部外伤患者,利用我院的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转运救治通道以及各救护人员娴熟的救治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措施,主要步骤有A畅通气道、C循环支持、B人工呼吸、D心脏电除颤、E心电监护。结果:本组135例入院患者中,死亡5例,死亡率3.70%,肺部感染4例。结论: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转运救治通道以及ACBDE的院前急救措施,适用于各类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现场胸部外伤患者,不但可以降低患者的伤后院前伤残率及死亡率,随之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有效医疗资源的使用。

关键词 卫勤分队;胸部外伤;院前救护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26

胸部外伤常因锐器、钝器、火器、机器、爆震、碾压、冲击、交通事故等引起,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地震、车祸等大型突发性灾难时,还是战争时期都是比较常见的。现今随着与日俱增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交通事的发生,伤者的现场救治常受到自然与现场急救环境的局限以及交通的不便等条件的影响,我院利用特用的军队医院的机动卫勤分队的保障以及分队成员扎实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为135例胸部外伤患者实施了及时有效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措施,救治效果显著,死亡率低,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5月,我院共收治胸部外伤患者135例,男69例,女66例。年龄2~87岁,平均43岁。锐器伤13例,火器伤4例,爆震伤14例,冲击伤5例,碾压伤7例,交通事故伤92例。其中胸骨骨折131例,有41例合并颅脑及多脏器损伤,占伤者的30.37%。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分为重度伤、中度伤、轻度伤[1],本组重伤35例,占25.92%;中度伤47例,占34.81%;轻伤53例,占39.25%。

2方法

2.1急救团队编制共有成员16人,分为4组,每组医师2名,护士2名。每组均有中级职称医师及护士各1名,其余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科及各项基础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每季度考核更新成员,采取优胜劣汰制,促使各急救小组成员不断学习掌握新业务及新技术。

2.2院前接诊当接到伤者的求救电话时,采用专人专车,由固定院前急救团队将伤者经事故地点,通过专科的预检分诊送达科室,事先通知科室接诊人员做好充足全面的急救准备,如此省去了由急救中心运送患者及送患者去急诊室接受分诊,再到专科进行治疗抢救的时间,为患者赢取了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

2.3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本着先救命再治伤的原则,医护人员以A(畅通气道)、C(循环支持)、B(人工呼吸)、D(心脏电除颤)、E(心电监护)的救治程序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具体措施有:在保持呼吸通畅的前提下,妥善止血,除鼻导管给氧加上大流量面罩加压给氧、有效静脉通道、液体支持、监护生命体征、止痛;胸穿后如有液气胸,根据液气胸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有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给予闭合伤口,张力性气胸给予穿刺减压,随后及时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如有活动性出血,尽快做好术前准备,行开胸探查止血术;听诊心音,如有心包填塞,应尽快行心包穿刺或心包探查,缓解患者生命危机。

3结果

本组到达现场开始施行院前抢救的时间为3 min~5 h,平均(39.8±6.4)min,低于国内文献报道时间[2]。本组患者135例,死亡5例(其中入院后24 h死亡3例,入院后1周死亡2例),占入院患者的3.70%,小于18%的国内院前外伤死亡率标准[2]。

4讨论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地震等突发的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伤为主的创伤在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后的第三大死因。严重创伤均为突发性、创伤重,早期病死率高,提高伤者存活率是主要目标,其次是减少伤残率,而院前急救是创伤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急救危重伤员尤为重要[3]。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1 h为黄金抢救时间,伤后10 min称为白金10 min[4]。但随着近年来不断突发的自然灾害和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我们还采用原来的急救模式,势必会延误最佳的抢救黄金时间。2012年7月起,我院与地方施行急救信息共享,利用机动卫勤分队为外伤患者提供了一条高速、高效的急救通道,争取到了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对胸部外伤为主的患者,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本着先重后轻,先救命再治伤的原则,进行急救有效的心肺复苏、伤情评估、紧急处理,完成ACBDE紧急处理程序后,再进行转运,可有效地降低伤病员的院前伤残及死亡率,随之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有效医疗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玉,冯敏,梁样,等.102例多发伤患者CRAMS和ISS评分及对急诊护理的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6):653-655.

[2]洪玉才,张茂.创伤院前的若干进展[J].中国急救医疗,2005,25(7):516-517.

[3]石云,张道全,陈小泼,等.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部外伤的院前急救[J].云南医药,2012,33(5):429-431.

[4]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1):1009-1010.

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0―01

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 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地理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及专题学习板报。二是组织部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第4篇

一、解答技巧

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高考试题,一般会选择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以分析某一突发事件的成因设计问题,命题特色明显。解题中考生首先要把握住考查的目标,是什么自然灾害?然后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或危害,推测防御措施。突破方法在于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准确分析,找出试题中灾害的分布特征、推测其产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说明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与相应的治理措施。

遇到“自然灾害与防治”类试题,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要把具体的灾害放到中国或世界自然地理背景之中分析,孤立地分析会导致答题不全面。如地面沉降的问题,需要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相联系;城市内涝问题,需要与我国目前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容量相对降低联系;地面塌陷,需要与工程建设不当相联系;煤矿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既需要联系自然特征,又需要联系目前中国能源需求的增加。

二、分类解答

近几年“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高考地理题常见的设问主要有三种类型:成因(自然、人为)、影响(正面、负面)、措施(生物、工程、技术),其中关于自然灾害成因的考查方式最多。自然灾害就高频考点而言,以下两种题型和考法最多。

(一)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以某地的地质灾害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这类考题要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由问题找对策,如采用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以下是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的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能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例1(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图1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主要水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有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造成我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答题要牢牢把握洪涝灾害的答题思路,即从“天、地、人”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以下是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洪涝治理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2(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参考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题思路】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判断其气候成因。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三、能力测试

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

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

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D.很难确定

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图3)。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草场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

B.草原雪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

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

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

4.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长江流域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变化图(图4)。据此回答5~6题。

5.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

A.1954年、1990年B.1989年、1990年

C.1954年、1983年D.1967年、1971年

6.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地区的人为原因是()

①滥伐森林②围湖造田③位于我国经济核心地带④位于季风气候区⑤东部临海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7~8题。

7.洪水前的某湖泊图层与洪灾期的图层相叠加,可以()

A.分析洪水灾害的成因

B.预测洪灾期结束时间

C.了解洪水淹没范围

D.计算洪灾损失

8.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利用GIS可以进行()

A.预测地震灾害发生的时间

B.了解灾情状况

C.分析地震危害

D.计算灾害损失

9.图5为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分别说明A、B两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10.图6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C

第1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高,导致的灾情越大。第2题,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则损失绝对数大,对减灾防灾投入大则抗灾能力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影响程度。

3.C4.C

第3题,草场自然灾害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均有影响。第4题,过度放牧会损毁草场资源,从而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乱采乱挖破坏草场,制约奶牛业的发展。

5.C6.A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两次是1954年、1983年。第6题,结合选项可知属于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①②③。

7.C8.B

第7题,洪灾期湖泊面积大于洪水前湖泊面积,因此可了解洪水的淹没范围。第8题,GIS的主要功能是空间数据分析,分析地震危害、计算灾害损失并非是GIS空间数据分析的范畴。

9.(1)多分布于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

(2)A地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B地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C地区因黄河从纬度较低处流向纬度较高处,在春初和初冬有凌汛;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势低平,河道淤积。

自然灾害的危害范文第5篇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等气象灾害。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是这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