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行为的主要问题,其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效果影响非常之大。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来看,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尽管如此该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重要性管理学科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最大限度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符。但其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教育色彩,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划分不得当,以及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等等,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专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即违背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具有相对性的。所谓相对性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对性。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只有20年,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其中以教师资源的缺乏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但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大面积开设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变得非常稀缺,进而形成了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另外,很多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在经过几年教学后,已经适应和融入到了教育环境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教学思想、行为与当前的旅游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从教学需求角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匮乏的。
3.实践课程开展不利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管理型工作,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从这一基本目标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充足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旅游业对其的需求。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实践课程的仿真模拟环境不好;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不足。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办法
1.根据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想要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课程内容予以科学配置。首先,要确保课程设置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向一致,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到岗位当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尤其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设置,保证学生既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大本专业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交叉学科内容的设置,为旅游业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为旅游业的创新融合性发展提供支持。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基础水平
教师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传递者与教学行为者,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要加大专业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培养方式,来使更多的具有旅游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其次,要做好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意识能够与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求保持一致,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水平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无论是对旅游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都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课程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当中的内容,为了确保实习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与一些当地信誉、名声较好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入其中予以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岗位锻炼,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三、总结
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及其特色
国内高校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由于高精尖人才的缺失,国内理论知识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高校,与国内不同,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研究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近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已经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函授、电话、电视方式,转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卫星通讯、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技术方式,公众可以通过上网或接收卫星输送信号进行课程学习,接受教师远程的个性化的辅导,参与实时的课程学习讨论与交流,在网上完成作业与考试,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旅游管理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综观国内远程开放教育,其总体上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各种类型远程开放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在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保留面授的精华,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色,实训与实践特色
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此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影响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突出专业的实践性,从而使学生打破了传统的去酒店实习才能够进行实践,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实时了解国内外目前旅游管理行业的最新理论及实践要求。其最大影响就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兴趣出发来学习。另外远程开放教育还能够对一些在职的人员进行再次的职业培养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和服务素质。
一、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就业指导较少
学生入学开始,逐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旅游行业有了感性的认识,在面对就业时,对工作的认知、薪酬待遇、个人的择业价值都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再就业一段时间后,依然很难适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出现这些问题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面对毕业生展开,主要以就业指导课的方式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大多为开设时间较短,或者以慕课的方式在网上教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较差,对以课程进行开设的就业指导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学校没课上了,才给他们开了这门“没什么用的”的。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会大大降低,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毕业离校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高职院校肩负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就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结合当下的就业情势,帮助学生提前分析行业内就业。就业指导教育应该在大学整个过程中进行,而不是集中在某个学期。
二、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旅游业本身要求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了解政策法律相关信息,身在游客立场为游客着想、心在旅游公司为公司牟利。这要求旅游工作者是“全能型”人才。但高职院校资源有限,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时最大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把培养目标简单制定为旅游管理方向。方向的不明确致使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就会出现庞杂、重复的现象,有些课程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性开设,比如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的《中外民俗》、《旅游地客源国概况》,这两门课可以选其一开设;《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概况》可以不开设在以导游为主要方向的培养方案中。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给学生传授的是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适应学生就业的课程,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比如对滕王阁景区的讲解能否利用《导游基础知识》里的古建知识对滕王阁建筑进行讲解,而不是简单按照百度的导游词来讲解。
三、学生对旅游业发展缺乏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鸿沟
很多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之初,认为这个专业就是可以到处玩的专业。在毕业找工作时,发现期望薪酬远远高于实际薪酬,工作的难度超出自己想象的程度。以导游为例:面对不一样的游客说着相似的话,强体力劳动下还要回答不同游客相似的问题;加上一些社会评论对导游的片面认识、导游本身不高的底薪;工作中没有处理好的各种关系增加了就业者的精神负担。这些都让刚就业的学生被迫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这种不满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其他人,形成恶性循环。结合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希望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意义。
(一)丰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类型,这类课程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对于以课程形式安排的学习内容有较大的抵触,所以笔者建议,将就业指导教育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课上,教师除进行理论讲解外,建议将任务驱动法切实应用,比如对国家旅游发展的分析、旅游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调查分析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本人认为不必可以追求标准答案,在调查、分析、理解过程中,相信学生自己会形成认识。课下,讲座、社团必不可少。学校、院系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本校优秀毕业生,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认可度的专家开展讲座,实际工作与心灵鸡汤同时灌输。建议减少读稿纸一类的讲座,大多数学生对这类的讲座不认可,很多学生也是“被逼”去听这一类的讲座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建议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从大一的专业定位,到大二的间接感知,到大三的心理辅导。根据学生在学校的阶段不同,因时施教。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价值取向,提高行内就业率。
(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方向性
现代旅游逐步趋于智能化、国际化、全域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也应该逐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体现特色,突出方向性。以导游方向为例:旅游管理导游方向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针对这一方向的就业,除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还有一项硬性规定:考取导游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导游资格证考试没有指定教材,只设置考试大纲,内容规定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等范围内。如果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导游方向的,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应该突出其特色,将有利于导游考试的课程和实践相应设置。
(三)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关键词:就业影响;本科生;旅游管理;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亚飞,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0引言
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概述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2.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3.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个人、学校及社会三个因素的多重交叉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也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9].特别是对于个人,如果学生能提前认知企业文化、行业需求,正确认识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环境并调整心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动吸收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校友回校,为在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述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根据Kristof提出的组织匹配模型,只有当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才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相容.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选择合理的、匹配的员工[10].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从求职者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是择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人能力不单纯是知识或实际操作,还包括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同时个人能力不仅作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筹码,同样也是旅游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个人能力要保证是在学生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知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
毕业生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不同岗位,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不足之处,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
3.2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建议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就业人群对课程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基础课程以旅游学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式设置
中国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11].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所有相关学科以旅游学为基础,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12]构建以旅游学为基准,将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交叉设置,发挥旅游专业特色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开展适用于各个行业专项课程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应该重点设置哪些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这一主观性问答题的反馈统计,整理出以下几项适用于各行业的专项课程:商务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文案撰写、企业战略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管理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扩展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达到拓宽视野,适应更多岗位.
3.2.3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落实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院校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
【关键词】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很多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大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途径,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传输新鲜血液。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的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旅游行业还具有投入产出比高,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回笼快等特点,这些优势确保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可能性,同时为学生也将拥有很多创业的机会和可能。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中有效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输送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目前国内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和影响因素
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缺乏深入的探究和认识,实践能力略差,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学校里面缺乏启动资金,融资渠道困难;有些学生是找不大好的创业方向,更是寻觅不到好的创业项目;还有些学生对学校政策缺乏了解,不知道学校的政策申请途径和流程[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创业,不仅可以丰富就业环境,也可以使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但旅游管理专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没有系统的课程给予学生教学。第二,校内创业文化氛围不高,在校园中,缺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内容的设计与宣传,造成了整个学校自主创业的氛围不浓。第三,国家及政府对于创业支持的支出不多。第四,企业没有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只是与学校初步合作,没有宣导作用,只提供资金的帮助,使创业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第五,普遍的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学生更青睐于平稳安逸的工作,不想有所尝试,避免创业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定位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都会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能提升作为重点教育方向,也把这些当做出色的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员的思想本源当做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灌输,也要学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及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说学习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技能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等等都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创业蓄力。而且在具体的专业教学模式上,在坚守自身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好多教育案例,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对基础能力严格要求和培养,从多种课堂上汲取养分,提升水平[2]。
3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途径
3.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带动整体的发展,对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校园整体拥有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能够带动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因此,在常规的教学之外,还要积极营造校园创业的气氛。比如,中职院校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创业相关的竞赛,依据现今热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话题,加以举办有关专业方面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注重培养在校期间的创业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创业做准备。
3.2做好心理素质培训
创业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要让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够在创业活动中不败给心理因素,就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贯彻心理素质的培训。第一,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事必躬亲,不仅要让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想办法完成学习任务,还应当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创业导师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失败的客观性,从情感上体验到失败的滋味,比如可以进行模拟创业失败演练,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失败的过程和感觉,增强其抗挫折能力;第三,对于创业实践或者创业项目失败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和鼓励,即使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拾信心。
3.3增强与企业的合作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加强多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有一定发展及创新意识的企业,带动及熏陶学生加强创业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力,真正实施创业教育。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合理运用,充分给予理论知识的融合,好好利用企业与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从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掌握企业中比较新的创业要点,总结独立自主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一定期限内的纸质自我评价,指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对今后步入社会创业时,有规避错误与节省时间的好处,同时也为创业教育的良好进行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在旅游管理专业有效的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催生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还能给旅游行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提升校内实训条件,发挥教师团队的强有力量,结合一些校企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或有效途径,充分给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意识培养、师资队伍创建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特殊机构创建等,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