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1 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1.2 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1.3 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2.1 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3.1 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2 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3.4 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必须贯彻从学生抓起的方针。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观念;具备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不破坏生态,节约资源及不滥用、浪费资源的素质。教师可从传授环境基本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开始,即通常所说的从讲道理入手;也可以先从沟通感情、培养从环境保护感情入手;还可以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入手,学习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情感。本文初步探讨如何使中学生养成以上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学科教育,深化环境意识
初中生主观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环境意识的判断和选择上,这种意向活动受环境认知的制约,又主导环境的认知,同时产生对环境保护的情感。澳大利亚环境教育学家阿尼特・高夫指出:“通过将环境教育结合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中,学生可以发展理解技能和态度,这些能使他们参与到关爱和保护环境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即环境教育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逐渐被定位于其课程发展的主流,以此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健康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强化学科教育,深化环境意识,必须紧密结合生产生活与优化整合教学方法。
1.紧密联系生产生活
一个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单从某一方面培养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环境意识。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初中地理重要性的教育和“问题意识”的培养[1]。地理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新理念,即地理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补充生活化案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地理情景,介绍环境科学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学习“ 世界人口”,通过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让学生讨论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即人口增长要与环境Y源、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什么现在我国又出台“二胎”政策?引导学生质疑、争论,最终明白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始终为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树立环境意识。地理教学中还应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利用生物分解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绿色技术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环境法制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应依据环境有关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具备保护环境权利的强烈意识。
2.优化整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样,各自功能不同,教学中应优化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倾听为核心[2]。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学生审美观升华的同时教师可设问:环境被破坏、污染会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如在“海洋资源”教学中,学生在感受海洋带给人类巨大福利和贡献后,出示“三废”污染、石油污染、渔业枯竭、赤潮等材料,通过视听刺激,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认识并解决有关环境问题,拓宽知识面。
二、利用校园环境,塑造完美人格
校园环境除物质情景外,还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情景。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故应注重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通过学校情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1.有效利用物质资源
学校物质情境包括学校建筑、学校设备、环境氛围、教室的布置等。良好的校园物质情境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规范言行,健全人格。例如,带领学生欣赏学校花草树木,认识植被类型,了解它的生长与学校“地气水土”自然要素的关系,同时明白美好校园靠大家维护,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不乱采乱摘习惯;再如,学生亲身实作学校的苗圃,从播种、发芽、生长全程参与体会喜悦的同时产生对环境之美的爱护。
2.充分利用文化情境
学校文化情境包括规章制度、班级管理、班级运行以及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例如,学校集体用餐制,学生列队到食堂,6~8人一桌,学生自己分配食物,每人轮流发放,要求用餐安静、不浪费,值日师生检查评比,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规范自己行为习惯的同时明白爱惜粮食就会减少污染环境,节约粮食就会节约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而少占用资源就是保护环境等。再如,结合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节日:3月12日――我国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 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等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查资料写小论文等深化学生环境观。此外,还可通过教室布置、各种仪式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培养。有效的保护环境,美化环境还要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水多用、爱护花草树木等[3]。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环保能力
课外活动与环境教育的结合,可为环境教育增添活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共同遵守环境道德规范的能力,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提升环境道德层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合各自特点的各类环保活动。
1.开发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的环境教育有多种类型,除走进大自然旅游、体验风俗人情、参观博物馆等,还应该多安排环保考察与调查。如组织学生对本校附近花溪河王家坝至李家沱石龙桥河段污染进行考察,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安排、组织,查找该河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水质状况,经过实地观察河流现状,对比感受污染的严重,谈感想提倡议,切切实实触动学生心灵,使其受到直接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环保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需要整体策划,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重效率,体现开放性。通过环保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一批环保意识强、环保行为突出的骨干分子,更带动其他学生关注环境,扩大参与面。
2.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除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充分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如环境讲座、环境知识竞赛、演讲、绘画、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环保辩论赛、地理观察观测、地理模型制作等。其中,地理观察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人地观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晴朗的晚上观测四季星空。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时,要注意做好组织工作,提出观测的目的和要求,拟好观测的程序和项目,准备好观测用具和记录表格以及交待注意事项等。再如,根据学校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运动场沙坑堆砌陆地地形,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体验快乐;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也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初中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环境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其环境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环境素养,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是顺利实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的的前提。因此,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环境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
1.学校转变观念与投入
首先,学校要重视地理学科,不能称之为“副科”,否则学生、家长都不重视。不能随便把地理课让给其它学科做机动课,会导致地理学科难教、地理教师厌教的境况,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热情。其次,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由之路,对提高地理教师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帮助极大,培训内容与形式要多样。如加强地理教师外出进修,请环保专家来校开展专题培训等。通过培训教师不但能获得理论知识的提升、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可转变观念。
2.教师注重学习与提升
《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思想在地理课堂中更能体现。在当今科技、社会、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具备良好素质,使其自我不断完善。教师一方面要走进自然,融入自然,透过镜头记录大自然的美,收集素材;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初中地理全部教材。在课堂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订阅与环境有关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关注社会热点和新科技、新发展、新成果,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环境教育中。在地理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y一。
总之,对提升初中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素质的路径除以上所述,还应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结合。家长和孩子间有环境问题话题,从小养成节约习惯;政府应向整个社会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教育,采用广播、电视和发行有关科普读物、期刊等方法加大宣传力度,给学生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斌斌.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地理教学,2008,(3):26-27.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现状 原因 措施
中学地理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本身有着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等方面的特点,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旨在让中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随着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教学工作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在中学实际教育过程中地理教学现状依然令人堪忧。作为地理教师,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析了地理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一、地理教学现状及原因
长期以来,因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学校对初中地理这门课程的要求逐渐简化,而仅仅将其作为一门了解性的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学生整体对地理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教育政策影响。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文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在考试中分数与其他主要科目相比较低,或者在中考中不被列入考试范围,从而导致学校对该课程的要求逐渐简化或忽略,教师对该课程的要求降低。第二,教师资源匮乏。学校中有很多地理教师并不是地理专业出身。这样就会出现教师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听课或者讨论与地理知识无关的话题等问题。第三,教学资源有限。主要表现在学校将大部分资源分配到那些对于考试有利的主要科目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地理学科的资源分配。第四,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第五,学生缺乏兴趣。由以上政策、教师资源、方法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度不高、兴趣不足,他们习惯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二、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快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政策改革会直接影响到教育部门对学校下达的教学目标,也直接影响学校教师、教学资源的重视和分配,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只有将地理教学正式纳入到中考科目,才能够让学校真正从教师、资源及方法上重视起地理教学,才能够让学生从主观思想上重视地理知识的学习。
2.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将地理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安排足以胜任的、专业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强势专业,深入挖掘和钻研地理教材,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地理科学中渗透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环节,保证每个环节有序地贯穿着在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合理分配是非常必要的,充分运用电脑、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还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同时,这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他们以精神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只有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与时俱进,结合多种渠道及形式综合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课堂中普遍为地理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5.在国情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知识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地理课程中各个环节的现状和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国家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资料,通过直观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奇心,并把资料进行整理、宣传、展览,增强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之,改善地理教学现状,不仅需要从教育政策、教学资源等客观方面为地理教学提供保障,明确地理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地理教育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终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长青,冷疏影 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2]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总课题组.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3]段梦晓.初中地理教学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4]毛晓红.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周刊,2014(1).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11).
[6]回爱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微[J].学周刊,2014(1).
[7]景国雄.对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试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1、我县共11所乡镇中心初级中学,5所1般初中。接受问卷教师来自镇中心初级中学占75%,来自1般初中的占25%。问卷表明,地理教师中,男教师较多,占了67%;年龄30--40岁的较多,占75%,而40-50岁的仅占16%,50岁以上占8%;专职教师占67%;少数民族教师占83%。
2、随着教育行为不断规范,以及地理被纳入高考,较910年代前期,地理教师的配备状况有了较大改观。问卷表明,我县专职地理教师占67%;42%的为本科学历,58%的为专科学历。获得学历的途径比较复杂:从全日制学校毕业的占8%,函授占67%,自考、电大、网络学校各占8%。地理教师多专业不对口,83%的为师范类非地理专业,师范类地理专业、非师范类非地理专业各为8%。地理教师中,从学校非地理学科岗位改行的占67%,教育系统内调整的占25%,非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占8%。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各占25%,75%的没有担任职务。75%的有中学1级教师职务,中学2级的则为25%。
3、地理教师平均教龄19、8年,任地理教师人均6、5年,党员占16%,身体健康的占67%,差的占8%;情绪状况好的和1般的分别占67%、33%;经济状况,年收入在0、5--1万元的占33%,1--1、5万元的占67%。
2、教师工作状况
4、75%的地理教师认为学校地理课程开设规范正常,25%的认为基本正常,没有课时不足和被挪作他用等现象。
5、专任教师任教地理的班级数为5--7班,每班每周上课2节(符合国家课程计划规定。)83%的学校还为地理安排了每周1节晚自习供学生预习或复习。地理教师中80%的没有任班主任。
6、在日常教学工作中,25%的开展了讲授知识的占83%,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占8%,开展了实验探究的占58%,开展了课外活动的占58%。在日常教学中,教学各环节完整、规范的为100%。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反应较活跃的占83%,1般的占17% 。学校的地理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教研气氛浓,成效显着的占50%,教研活动单1,成效1般的占42%,没有集体教研活动的占8%。
7、对当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手段难以适应的占16%;认为教材太难,教学要求太高,不切实际的各占25%;认为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的占25%;认为学校地理教学设备差,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缺乏的占75%。
3、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8、在地理教师中,有成为县(区)骨干教师追求的占58%,有16%的教师追求市(州)或省骨干教师,也25%的教师觉得1般就行。8%的教师目前正在攻读本科,没有参加学历培训的占92%。已经参加的学历培训中,地理专业的占25%。
9、在2001-2006年期间接受过新课程培训的占83%;接受过现代教育技术占25%;接受过地理教材教法培训占58%。
10、对于目前教师新课程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培训活动较少的50%;认为培训与工作矛盾较大,走不开的占33%;认为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的占16%;认为学科不受重视,限制外出培训的占8%;
认为教师个人负担费用较高的占 42%;认为培训机构水平不高,培训效果不显着的占8%。
11、25%的地理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地理教研论文;在省级发表、交流的地理教研论文的占8%;在市级发表、交流的地理教研论文的占16%;在县校级发表、交流的地理教研论文的占42%;8%的地理教师没有发表交流过论文。
12、8%的地理教师参加省级课题研究,8%的地理教师参加市级课题研究,83%的地理教师参加县校级课题研究。
13、8%的教师主讲过市优质课,92%的教师主讲过县校级优质课、公开课、展示课。
14、16%的地理教师为国家级地理学会会员,84%的没有加入任何学会。
4、教师生活状况
15、对目前生活环境满意的占8%;比较满意的占67%;不满意的占25%。
16、目前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是:存在1定程度的职业焦虑,有1定的心理负担的占58%;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的占67%;没有住房或住房紧张的占25%;本人身体或家庭成员身体不好的占42%。
17、业余时间里,地理教师看书、进修提高的占83%;做家务的58%;上网的67%;文体活动67%。
5、其他
33%的地理教师填写了此栏。综合起来,反映了以下1些意见和建议。
1、多开展地理学科类活动。地理教师少,在1所学校,专职地理教师1般12个,20%的学校没有专职。研究氛围不浓。希望县、乡(镇)多关心地理教学,多关心地理教师,多组织相应活动,为地理教师提供研究交流平台。希望组织包括教学竞赛、教学研讨以及动手类的手抄报、自制教具、学具等竞技性活动。
2、多给地理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地理教师科班出身的少,半路“出家”的多(科班出身的基本被高中拔走了),学习的任务特别大,加之1个地理教师1般要任6----7班的教学(有的还兼有其它学科教学),教学的任务也很重,特别希望能有学习机会。
一、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和宣传教育的。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主题。地理课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学好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酸雨肆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水土流失等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植树活动,开展到郊区野外捡垃圾活动,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参与一些环保活动。
二、环境变化带来的后果
当前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以及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多发。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学生讲解“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动力,激发健康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和污染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将来沿海低平原与城市会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而消失。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不使学生被动地、盲目地学习地理课程,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多动脑筋,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对身边的事物多看、多读、多动手,增加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来源。在教学“人类活动对当前地球的影响”一课时,学生对“现代汽车尾气”、“工业、农业用煤带来的后果”进行讨论得出:由于尾气和燃烧的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热量以后,传递到大气层,进而使全球气温变暖。在教学“酸雨的形成”一课时,我们认识到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硫化物和雨混在一起落在地上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水质酸化,鱼虾大量死亡,农业歉收,污染环境……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是指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巨大,尤其是很多老人和小孩因此丧失生命。温室效应产生的有害气体会诱发哮喘病,还会引发其他许多疾病。温室效应还导致多地干旱、洪水泛滥,粮食歉收,对工农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部分地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森林盲目砍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据报道,贵州某些地区土壤渐渐变薄,形成石山,土地基本不产粮食,农民口粮缺少,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教学“世界的人口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人口已超过70亿,每个人都要吃饭、饮水、穿衣,如果资源缺失,这是一个多大的难题啊!接着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性。这也让学生明确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环境保护的几种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人类频繁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引导学生提出应对策略。首先是保护森林,禁止乱砍滥伐,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国政府已规定对天然林、原始森林严禁采伐。过度砍伐,不仅破坏植被,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难。其次是大力整治工厂废气污染,制定废气排放标准。工厂废气污染是世界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已对各类环境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某些违规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所以,加强执法,有法可依,成为环境问题整治的一道屏障。再次是要保护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最后还要落实行动,比如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全世界淡水仅占总水量的百分之三,其中三分之二以冰的形式存在,可见现在世界上的淡水资源有多么贫乏和珍贵!“假如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那么就是我们的眼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