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1篇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自我积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2.自我倾吐。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3.自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4.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四、语文课堂渗透思想品德的方法。

1.背景渗透。通过对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或反映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题目渗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知识,同样也是思想品德渗透的突破手段。

3.文眼渗透。应该说,好的诗文最能提神的文字一般只有那么几句甚或一句,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人们所誉之文眼(诗眼)。

4.人物渗透。这里的人物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本人,二是文中人物。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

5.事件渗透。事实胜于雄辩。利用课文记叙的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6.意境渗透。诗词创作讲究意境。学习诗词,进行思想品德渗透,便可在意境上大作文章。

7.析理渗透。即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8.设身处地的渗透。让学生进入角色,设其身处其地,进行心理体验,利于思想教育。

9.小结渗透。就每一课,到了小结阶段,学生便比较容易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应该说小结阶段的思想品德渗透相对完整有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2篇

现;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61―0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生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使我们深受其害。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四个模块中的体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与生活》四个模块,在教学活动中都能体现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经济生活》模K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挖掘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当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部分同学有违环保理念的消费行为进行点评,促使学生自觉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当讲到“全面发展我国经济”时,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等观点。当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应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政治生活》模块教学中,当讲到“政府职能”这一内容时,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做法

1. 加强宣传。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着力点,大力向学生宣传国家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要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介绍了儒家思想和中学语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儒家德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的德礼思想,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具有人文道德情怀的全方面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引言: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了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语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担,还要努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了人文教育,而且毫无疑问,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教育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后,儒家思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对语文的学习,语文的教学,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文化集大成者,它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成就,而且在政治、文化、军事中都影响了一代代的人民。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思想内涵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等。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始祖,也是我们国家私学教育的开创者。他的教育是以仁爱为主,提出在教育中要重视六艺,并且开创了一些列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乃至现在,还深受教育家、语文老师等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而孟子和荀子则在孔子关于德礼思想方面做了拓展延伸,孟子注重对士的培养,提出要把道德思想和意志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系统化方法。荀子则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稳而和,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当今的教育中。

(二)中学语文教学: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随诊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逐渐的有所改变,开始慢慢注意起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也不再简单的对学生只是传授知识,减少了枯燥的文字的学习方式。而且新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语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能体会到教材中的人文道德情怀。

(三)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儒家德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源远流长,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仍然体现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提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提出了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儒家的教育方法在现在的语文教育中也是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式。最后,不仅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态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学生都能得到共同的进步,教学也就更加有意义。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扬儒家德礼思想

(一)依附课本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相关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是进行儒家德礼思想熏陶的不可或缺的好的作品。当教师在进行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道德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儒家德礼思想,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提升其感情的升华高度,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理安排和有意识的深入德礼思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多层次的人文道德关怀,不仅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道德情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二)学生动手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学以致用,就是学习到的知识要学会去合理的使用,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们在课本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培养了思想道德,就要有一个方式让其得到展现。因此,作文课的设置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的比写出了东西才是真正经过他自己学习收获的东西,是学生对不同事物态度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能看出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所以,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融入德礼思想的内涵,才能不断修正学生的态度和观念。通过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爱,得到文章情感的升华,这样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还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对其思想道德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又把儒家的德礼思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渗透。

(三)拓展活动进行儒家思想的渗透。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沿,因此,除了重视课堂的教学内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人文道德的重要性。儒家中的礼讲的是要使人们明白和周围的人事物的关系,在与人的相处中要谦虚,互相尊重,能正确真诚的和人打交道。只有通过课外的活动,比如做些义工工作,和同学共同参加一些比赛等等,这样,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怎样与人打交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还能无形中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这都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儒家的德礼思想得到更好的发挥。

结束语:综上,儒家德礼思想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得到了人们的世代传承和继承。如今,儒家的德礼思想还能与时俱进,适应世展的需求,是我们不得不珍惜的宝贵财富。而且,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儒家思想与中学语文的融合是源远流长的。在语文的学习中可以体会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通过语文的教学得以很好的传承,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科学合理的从不同角度渗透儒家的德礼思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作用

中学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多彩,复杂而多元。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现代的,杂糅交错。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校:园文化的嬗变而发展。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如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才能因势利导,扶正祛邪,把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利用起:来,才能使学校有积极的学习氛围,也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现实的校园文化不是平面的、封闭的,而是立体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

1.校园文化的质态构成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学校环境文化;:②设施文化。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可称为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有的学者把校园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以校园制度体系为依托,反映学校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校园人的追求理念等深层内容的文化。它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晟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学术性、娱乐性活动。

2.从校园文化的静态构成

从静态这一角度看,其构成有:校名、校标、校旗、校歌、校风和校训、校服、建筑、道路、雕塑、报栏、展厅、景点等。其中,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健康人格的构筑、政治的进步、思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无积极的意义。具体地说:

1.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反映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因此,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的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对抗性。比如,校园举办的歌咏比赛、书画作品赛、知识、技能大赛、校园运动会、重大节日征文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也不同程度地训练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抗挫折心理,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校园文化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在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牛津、剑桥的学生讲,他们在学校不是被教出来的,而是被“熏陶”出来的。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

4.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遵纪守法观念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听法律讲座、参加法制报告、参观少管所及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5.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二-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观摩展览、社会实践、技能大赛、理论探讨、学术报告,就能够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广大的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5篇

一、传统文化建构中学生的精神家园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精神状态、政治面貌和道德素质水平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缺乏强有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表现为精神世界的贫乏、人文素养的低浅和人格操守的脆弱。究其原因,以反封建主义之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70年代以政治运动之依托对传统文化进行极端口诛笔伐式地摧残,80年代以人性压制之虚名兴起的西方文化热潮对传统文化进行决绝地否定,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语文是民族精神的根。文言文的兴起是弘扬传统文化根基的必然要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透视中国的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由此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奠定传统文化功底,传递爱国因子,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动态的观念之流。2003年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纵向上看,传统民族文化是历时性的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从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作为政治和经济存在的反映,国家的灭亡往往以民族传统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可见复兴民族文化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重大事情。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其民族精神的根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德摄智的文化,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德感化、教化、心理感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伦理—心理模式,都是具有可借鉴性的有效方法。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修己安人、推己及人的教育方式,将心比心的教育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尤其是能改变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尊重其主体性的发挥。

中学语文要将传统美德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积极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同时,倡导读经典思想和文学著作,开展读书周活动,拓展其读书的视野。将道德教育与读书、知识传授结合为一体;重视外在强制性教育与内在自觉教育结合;强调上行下效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切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相结合。

三、传统文化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开始具有自我意识,要求独立、自由和个性;另一方面,由于其生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导致心理失衡现象严重,极端行为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教育者因势利导,因时利导,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滋养其心理,引导其发展。

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促进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教育,“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精髓,要树立和谐、整体观,以动态的观点看待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做人处事原则教育,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义利”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培养中学生的宽容心胸和孝道教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使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国家为先”的理想教育,树立国家责任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其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