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士 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存在问题

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起步迟,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教育体系,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的盲目性,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从而加大了产科的安全风险。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健康教育知识学习掌握不够:基层医院卫职校毕业的护士占一定的比例,加之在职继续教育的不完善,医院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较少,护士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满足现状,缺乏竟争意识,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对护理专业发展了解不够。

对产科护患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孕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很高,要求能保证母婴安全。护士需要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促使顺利分娩。

工作主动性不强,宣教不到位:产科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沟通技巧,加之其他因素影响,护士工作缺乏主动性,宣教不到位。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医院领导没有认识到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工作,所以不重视产科护士的配置;产科护理工作量大,手术、急诊病人多,夜间较为突出,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对 策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沟通,了解专业发展,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领导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整体工作的计划之中,借鉴外院管理经验,建立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实行院级-护理部-科室健康教育小组三级管理[1]。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健康教育涉及到多个学科,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2]。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满足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需求。

针对产科护患关系的特殊性进行健康教育:要做好产科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对护患关系特殊性的认识,根据特殊需求和心理特征进行健康指导。

增强护士的健康教育意识,捉高工作主动性和沟通能力:要提高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首先要要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通过学习和教育,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护士充分认识到产科健康教育是提高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和住院适应能力及母婴安全的需要。

其次是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良好的扩患沟通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和集中培训,在实践中指导护士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不断提高其沟通能力,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知识水平,适应产科健康教育的需要。

保证产科充足的护理人力,搞好健康教育:领导要充分认识产科工作的特点,以及健康教育在产科质量中的作用,补充护理人力,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效果、科室要在现有条件,加强管理,合理安排护理人力。

小 结

基层医院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着管理机制、护理人力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制约健康教育的根本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掌握实施健康教育的各种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素质;运动技能

1研究目的

按照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和租金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健康为出发点,推进体育课堂改革。

2研究方法

网络搜集资料、网络谈话、调查初中生体育课学习内容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必须从课程理念的更新入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较大力度改革。随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体育教学观念存在隐患

过分注重学生安全、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使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质变。健康不单单仅指体育教学,往往涉及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正如学校体育理论专家李晋裕所言“我觉得现在有一种误区,一讲健康第一很自然就定位在体育上,这是不正确的。中央文件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学校教育要树立这个指导思想,而不是说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在往往有人把体育当成一个主角了,在定位上不够准确。”就体育与健康教育而言,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把学生的安全、健康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上,忽视了体育育人的功能。体育课堂不仅是对学生体能的锻炼、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手段,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2体育竞技项目弱化

安全第一、健康至上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对学生运动安全的过分考虑。

导致体育教学在实施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等内容被引入体育课堂,这类内容使体育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在以体育的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稍有难度的动作被砍掉,体现力与美的“双杠、单杠、木马等”危险体操动作没有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志、耐力、拼搏、克服困难的精神也没有了。实际上,运动受伤是难免的,只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和保护,就可以解决学校乃至教师的后顾之忧。

3.3教师的主体地位淡化

在“以人为本”的时念下,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已经被打破,现在则以“学生为本”、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移。尊重学生个性、感受……可谓真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给予学生“尊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围着学生兴趣转,只要学生开心就行。体育课成了学生的“自由”。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其间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确立和发展的。学生虽然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却是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发展中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上也存在着幼稚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效果。片面地追随,迁就学生的兴趣、要求和能力,实际上并不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真正的主体意志。

3.4运动技能学习的弱化

现行体育课改中,从教材到教学评价中对运动技术、技能存在淡化。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在体育课堂上寥寥无几,关注降到了“极点”。 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既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学习其他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是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情感体验的。运动技能一旦被淡化,体育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将失去载体,体育教师的主业也会被模糊。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弱化无疑等于自毁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无疑等同于进一步降低体育教师的期望地位。

4结论与建议

4.1正确认识安全、健康至上

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原则,注重学生体能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

4.2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结合实际,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形成本土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本土的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4.3注重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体育教师就要敢于传授“技能、技术”。

4.4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举行一些有关课改的培训进修,让广大体育教师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科研意识,把理论付之于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通过打造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可使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程度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 糖尿病教育 问题 对策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是21世纪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糖尿病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农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途径匮乏,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指导,对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2],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存在问题

1.1 心理问题

首次确诊的患者普遍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认为糖尿病是慢性病,难以彻底治愈,尤其是年轻患者不愿接受患病的现实,担心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另长期性治疗的费用巨大,农村中老年人往往收入有限,或完全依赖子女,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1.2 饮食教育

1.2.1 认为农村病人无条件讲究吃喝,尤其是按食谱和称量饮食。

1.2.2 认为所谓控制饮食就是一个字“饿”,尽量少吃主食,而且很多东西都不能吃,对食物的恐惧感行成厌食症,久之形成营养不良,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1.2.3 听信某种食物治疗糖尿病就无限制的吃,认为吃的愈多,对治疗糖尿病愈有利。

1.2.4 认为用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或者饮食过量用增加药量来对抗。

1.3 运动

1.3.1 很多患者认为平时干农活就是锻炼,不必要再进行运动锻炼。

1.3.2 运动过量而进食量不足,易发生低血糖。

1.4 用药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长期用药的经济负担导致很多病人遵医行为差,血糖不能长期控制在良好水平,而长期的高血糖又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1.5 自我监测 自我检测意识差,部分病人从不检测血糖,只凭自我感觉,或感到症状严重时才到医院检查。

2 对策

2.1 心理疏导

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使病人明白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并不可怕,通过系统治疗,配合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完全可把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可以象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不会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若控制良好,其期望寿命与正常人一样[3]。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饮食教育

2.2.1 首先了解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饮食教育奠定基础。

2.2.2 住院期间,向病人及照顾者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意义,教会其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案,食物交换份的应用,因农村病人相对接受糖尿病教育的信息渠道少,住院期间专业规范的教育对病人以后的饮食控制无疑是终身受益的。

2.2.3 在饮食教育时,结合农村病人的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农村病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告知病人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耕地播种有利于糖尿病控制的农作物及蔬菜,如荞麦、大豆、玉米、高粱、苦瓜、冬瓜、萝卜、青菜等。可以自己养鸡、鸭。在三餐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食物,既平衡膳食,又不至消费太高,还有利于降低血糖。需要向病人说明的是应尽量减少进食粥类食物,研究提示粥类食物其淀粉糊化程度较非粥类食物高,越是淀粉糊化程度高、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其GI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4]。

2.3 运动

2.3.1 农村糖尿病人普遍认为经常进行田间劳动,可以不再进行体育锻炼,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是一种体力活动,对增强体力锻炼身体有一定效果,但限于田间劳动大都是局限于身体局部反复活动和固定姿势的动作,对身体的影响只能局限在某些部位组织和器官,所以不能代替运动和锻炼,而且糖尿病人更注重的是三餐后的锻炼,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2.3.2 运动的频率和时间 三餐后30分钟运动,运动时间40—60分钟,频率最好是每天每餐后都运动,至少保持一周五天,晚餐后必须锻炼。

2.4 药物

用药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有医生调整药量。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当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即可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时,征求医生意见可以停药。但停药后要经常监测血糖,临床上有很多发病后维持五年以上不用药即可控制血糖的病例。

2.5 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自我监测非常重要,农村糖尿病人这一点做的很不够,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必须经常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糖监测的间隔时间及频次,在用药期间,至少每星期监测血糖一次,血糖平稳停药后每月监测一次,每半年应全面监测一次,监测项目包括血压、体重、腰围、臀围、尿常规、血脂、尿微量蛋白、心电图、眼科检查等,以全面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包玉倩,贾伟平.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糖尿病中的意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367.

[2]叶任高,陆在英,谢毅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799.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一、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始优化教育教学的策略与模式,为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不能实现人性化、多元化和科学化。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关乎学生前途与命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有的学校却有所淡化。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有时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重视不足,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滞后,没有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学校在课程设计和学时安排上,没有做到科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有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愿意聆听,也学习不到有效的知识。可以说,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性。在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人员的授课。虽然有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师,但是由于教师配备较少,再加上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师咨询,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职任教。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多数都是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或者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面对抽象枯燥理论化的心理教育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有效结合学情,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异性问题、早恋问题和交往问题是避而不谈。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学生自然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灵活性不足。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不够灵动,校本研究滞后。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比如教学方法,多数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课堂的互动较少,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较少,学生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动接受。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一举例都是典型的个案。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密切关注的情感、性等问题避而不谈,只对一些模糊的可讲可不讲的问题进行简单剖析。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远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急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但是,如何帮助高中生排解实际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带来的萌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进行详细设计。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东一下,西一下,教学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笔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制订详细的心理教育计划,在相应的学科建设、学科教学和部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来说,也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这也就导致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没有实质差异。为此,个别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走心,不认真,就连基本的态度都没有。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提升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高中生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目前很多的数据也已经证明,有的高中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面对着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工作的急迫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高中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多元化和针对性,按照高中生的特点和所处的时期,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棘手的早恋、学习压力等,给予重点关注,在交际、态度、习惯等方面给予引导。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实施灵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解读,规避假话、套话和空话的产生。在教学的形式上,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跟踪,让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各高校纷纷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心理素质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从教学内容上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自己和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动的引导地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1]。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采用大班化的授课方式,开设时间短。课程内容分散,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同时,大学虽设有心理咨询室,很多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羞于咨询,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化。经调查证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多数为兼职人员,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了解、心理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原则也达不到能力要求。

第四,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也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试卷答题、论文撰写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没有准确的评价态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会关注。调查显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忽视问题,其次目前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设不够完善。同时,目前存在的不良社会风气的也消极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诉求,在不同阶段开展多形式的专题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或学生社团等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在学生中择优培训出心理咨询师,深入学生其中,向同学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诊治或防治学生心理隐患,从而形成校-院-班的心理督导模式[2]。

(二)设置系列化的教育课程

首先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模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变化较大,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比如针对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展开疏导,大二学生学习压力问题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大学教育的过程,阶段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应注重实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扩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

高校要按照相关规定,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联合兼职人员、学生代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定期进行培训,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让辅导员深入解学生的现状,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对症下药;在班级中选出优秀学生代表,组织讲座,开展辩论赛,深入探讨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四)改革课程评价考核体系

唐超与王椿阳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挫折压力应对、人格心理等方面。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多采用访谈、问卷调查、表演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来进行,通过不同的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考察,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环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首先是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去关爱子女,更要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子女沟通。其次学校应加强校园校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学术活动,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最后,要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杜绝不良风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有助于全方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规范化、成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