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础;感悟;写作;能力
基础、感悟、写作,初中语文教学“三部曲”之称。基础包括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感悟指对课文内容、写作特色及习题解答的理解和领会,并由此生发而出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谓写作,一是灵活准确地表情达意,二是各种常见文体的作文。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得益彰。
为什么称这三者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三部曲”呢?我以为它们虽不包括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部,但却是主体,取得了这三方面的成功,至少可以说基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预习中去自我促成、自我吸收和掌握。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拼音和拼法,会查常用的字、词典,使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排除语言障碍;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说者容易做者难,没有严格的要求和一定的训练,要想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热爱语文,那绝非一件易事。
当然,学生对于基础的掌握,也不能完全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如语法和修辞就需如此,就是“自读或预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字词的音、形、体、义,教者要给予检查和指正。
如果说给学生夯实知识的基础仍然算基础,那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是提高。只有这个能力的真正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有了实效;有了这个能力的提高,学生才会学有所获,才能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果说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难度,恐怕主要难在这个方面。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较以往多,而教学时间又较以往少,如果我们还是因循守旧、不辟新径,不要说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完成教学任务都有一定困难。面对这个矛盾,我是这样解决的:很多内容,只要求学生听清而不记在本子上,记住的不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的原话,而是问题的实质和意思,把重点放在对整体知识的感悟上。另外,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时,因大方之家的精品之作、写作上的独到之处可谓多矣,我就不面面俱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我只分析其一二,觉得多而全记不住,还不如少而精有所获。
谈到作文教学,我是把灵活准确的表情达意放在第一位,事实上语文工具性学科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一方面做好了,对于学生阐述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对学生的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作文教学中我把口头作文、课外练笔和大作文有机结合。口头作文多用“因为、所以”,“只有、才”和“既然、就”这样的句式进行训练,课外练笔讲求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评改作文,我是精批细改,因为这几年班上学生人数较多,他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多并且几乎是各不相同,在评讲中要一一讲到根本不可能。
我就用浅显的语言,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学生真正从中得到感悟。诚然,这无疑是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但学生的进步,对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也是很好的安慰吗?尤其是学生这一方面的进步,减轻了我们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压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计算机情境创造;积极作用;优化对策
引言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力推动计算机情景创设,既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要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模式。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计算机情景创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很多教师对此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计算机情景创设的有效实现形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直接导致计算机情景创设出现了误区,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对此,既要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情景创造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质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着眼于解决计算机情景创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措施,推动计算机情景创设实现更大突破,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
1计算机情景创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情景创设即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计算机情景创设就是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场景,进而使小学生能够与之形成“人机互动”,进一步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有效性。将计算机情景创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计算机情景创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和创新,教师对此应当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在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情景创设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计算机情景创设模式,努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小学生听”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效,而通过计算机情景创设可以模拟再现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进而使小学生融入课文当中,小学生的兴趣必然得到显著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还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计算机情景创设能够使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如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Flash展现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小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理解,而且则于其具有趣味性,也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总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计算机情景创设可以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由于其可以使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质量必然会显著提升。
2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计算机情景创设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如计算机情景创设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定的融合,使计算机情景创设模式发生了变化,小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体系也更加完善。但按照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特别是从落实“核心素质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有的教师在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3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计算机情景创设的优化对策
3.1突出计算机情景创设针对性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计算机情景创设取得更好的成效,至关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突出计算机情景创设的针对性,使其能够更加有的放矢,既要强化计算机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同时也要体现计算机情景创设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计算机情景创设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特别是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设计模式,努力使其能够实现更大突破。如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中涉及的内容,教师可以到网络上收集与之相关的声音、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资料,并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具体化的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情景创设针对性,还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强化小学生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举一反三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对计算机情景创设进行特色化设计,如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Flash动画将生字的起源、演变以及笔划等作出生动的设计,既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生字的理解,教师应当在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
3.2强化计算机情景创设互动性
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来说,一定要注重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作用,使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有利于满足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应当通过其强化互动性,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组织实施,如在运用多媒体PPT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对教学内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灵活设计与安排,而且还要在前期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问题的难度。如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中涉及作者、年代、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小学生到网络上收集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通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型”多媒体PPT课件,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和探究,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3促进计算机情景创设融合性
从根本上来说,其属于一种教学载体,尽管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但也需要与其他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发挥更加多元化的功能与作用。因而,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着眼于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应用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积极利用计算机平台创造综合性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因而教师应当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如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PPT对作文的整体要求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到网络上收集更多与作文相关的资料,并做好有效结合。要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细化与分解,并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小学生,同时也可以将微课交给小学生进行反复学习、研究与交流,这对于强化小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关键词】 微信;大学语文;教学;运用;重要性;方法;原则
一、微信的发展及优势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微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能迅速接受新兴事物的大学生的生活中。
从微信产生到目前为止,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微信这种软件更是深得大学生的厚爱。微信是一种网络环境下免费使用的软件,可以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实现开放式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尤其在师生互动方面打破了原来的时空界限,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并且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时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目前非常流行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在课堂参与,师生相互研讨、交流、沟通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提升人文素养的必修基础课,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处于被动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同时由于一学期的课时量设置在40节左右,而一本大学语文的选篇都在80篇左右,所以时间紧,内容多,而老师着重的是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内容、艺术风格等,等到学生可以提问时候,课堂时间已经结束,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课堂,老师匆匆离开,学生有了疑问而留在课堂,造成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及时互动的问题。所以大学语文就成了所谓的“大四语文”。教师费时费力在知识的讲解,而学生由于满堂灌,缺乏学习的兴趣,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虽然教师也在做教学改革的尝试,然而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的改革收效甚微。因此在网络开放的条件下,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微信的引入,将为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微信这种软件可以在网络畅通的条件下实现线上、线下无限制沟通,随时答疑,解决教师和学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后实时互动答疑。
2、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局限
大学语文是高校普及的一门传统学科,由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它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读经典文学,而沉迷在网络文学中,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引进新的网络技术如微信,因势利导,在传授经典文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鉴赏网络文学,扩充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更通俗、更时尚,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期待。
3、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平时成绩一般都是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三项,考试成绩就是一张测试知识掌握情况的试卷。所以说这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有明显的弊端。因此这种评价体系不能把有能力的学生区分出来,只要课堂知识掌握牢固,考前努力背书就能够考出好成绩,使大学语文教学仍局限在应试教育中,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因此引进新的网络技术如微信,就可以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传统的网下考核方式,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考核结合,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测评。
三、把微信引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缺乏实时互动,教学内容局限,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那么运用新兴的网络微信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给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曙光。运用微信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课堂问题课下随时答疑,并且不需要面对面,缓解师生的紧张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大胆,更有突破性,更有想象力。正是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深度,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随时沟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微信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开拓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上和课下有效的结合,所以有必要引入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四、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建立班级微信群
目前的高校都是以班级作为小的管理单位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小小的班级微信群,只要每个同学加入这个班级微信群,才可能实现班级成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会话。这样就构建好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社区。
2、运用微信有效开展课前预习
首先老师在微信中向学生课前预习信息包。这个信息包有下次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设置、相关资料的链接等,并且会以文字、图表、图像、视频资料多种形式呈现。其次学生接到信息后按照预习的内容对照学习,有目的、有顺序、有思路地去思考。最后把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就能针对问题实时进行答疑,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同步交流,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引起更深入地思考,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利用微信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运用微信建立实时互动平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非常紧张,45分钟的课时仅能讲完课本内容,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环节被缩短,学生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不能随时解决,时间长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微信技术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利用它的“微”优势,可以实现学生的随时随地提问、答疑。微信平台提供语聊、文字、视频等的方式来完成交流,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内容在网络畅通的条件可以瞬间到达,避免了学生和老师之间面对面的尴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课前、课后随时的互动,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这种随时的互动,有效地利用了大家的零碎时间,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运用微信可以实现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目前我们大学语文的考核评价模式就是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而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而言差距不大,只要出勤,交作业,一般就是满分。而学生平时课下的读书和提问,以及课下的写作能力都不能得到全面的考核。微信技术的加入,就实现了考核的全面化。平时成绩作为课堂表现的一部分,同时要把学生在微信群中的文章的数量、质量、语言的运用等多方面作为课外表现的一部分。最后就是期末考试成绩,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因此在微信的技术下,我们的考核分为三部分:30%平时课堂表现+30%平时课外表现+40%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就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背书情况、出勤情况;平时的课外表现就是学生在微信上的活跃度,包括及时提出课前预习的问题,在微信上的原创作品、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的情况以及诗歌朗诵比赛的情况,能够和老师、同学在网络上运用语聊工具沟通、交流的能力,课下读书的读书笔记等;期末考试成绩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多元化地区分学生,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五、微信运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微信的运用的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它是便捷的工具,是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深得老师和大学生的厚爱。然而微信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适度的原则
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深知,课堂教学是根本,网络教学只是辅助的手段。微信平台确实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内容梳理、重点解析、思想的传递、面对面的交流、逼真的表情,都可以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取从根本而言就是在课堂。但是网络技术、微信的使用,可以起到实时互动,课前有效预习以及课后的有效复习和巩固,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二者结合的条件下,才能与时俱进,提升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
2、及时的原则
运用微信平台就要很好地去维护,因此发现平台上的信息需要及时地更新和回复,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虽然这样就比传统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往来,学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六、小结
微信这种新兴网络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及时解决课堂内外的问题;同时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终提升了教师的水平,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微信技术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只能采取适度的原则,且不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袁磊,陈晓慧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87-89.
[2] 白浩.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从书名看,一个“新”字,凸显出本书的灵魂与精髓,也透露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它“新”在哪里呢?
首先,本书的宏观理论构架新。全书共25章,构建了五编内容,第一编“课程论”,设四章;第二编“内容论”,设九章;第三编“方法论”,设六章;第四编“资源论”,设四章;第五编“教师论”,设两章。这与刘教授过去出版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的《语文教育学》的“目的篇”、“内容篇”、“方法篇”、“资源篇”相比,本书多了“教师论”的内容,并且,除了回答“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语文”、“靠什么教语文”的问题,本书还回答了“由谁来教语文”的问题。
该书构建的五编内容均聚集在“以中小学语文教师玩转课堂的教学能力提升”这根主线上,第一编为课程论,后四编为教学论,第一编统帅后四编,后四编拓展第一编,前后勾连、彼此交叉、不蔓不支,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语文教育体系的框架。这样的理论框架更为严密,内容也更为丰富。
所以,此乃一“新”。
其次,本书创设了实验型文本教材新体例。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超乎寻常、别出心裁的。全书共25章,每章均由核心提示、案例研习、讨论思考、理论概述、 资源链接、 实践运用六个部分构成,旨在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突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应用理论课程”的特色。 这六个部分中,“理论概述”是各章的重点部分,根据高师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战略需要,充分展开,着意宣讲先进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的树立,又用各章“思考与讨论”所提示的主要问题来深化巩固;用各章“资源链接”所开列的参考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源来扩展延伸;更用各章“实践运用”所设计的“名课研习”、“模拟教学”和“诊治教病”来实验矫正。以往的这方面的书,大多重视理论研究,用繁冗的理论疲劳轰炸学生,众多理论叠加在一起,堆砌成一章内容或一本书,它们忽略了实践。而本书,不同凡响的编写风格,理论概述与实践运用并重,其中的“案例研习”,更是生动形象,用例200多个,无论从学段上、课文类型上、地域上、形式上,还是三个层次上,分别是高层次的教学“变式”,中层次的教学“范式”,低层次的教学“仿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此乃二“新”。
然后,本着与时俱进的宗旨和精神,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增设了一些内容,是以往的书所未见的。
课程论里,增设了第四章“语文课程测试”;内容论里,增设了第十一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第十二章“语文德育”、第十三章“语文美育”;方法论里,增设了第十七章“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第十九章“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资源论里,增设了第二十三章“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论里,增设了第二十五章“语文教学科研”。
所以,此乃三“新”。
接着,正如我上面所说,本书在形式上是分为了五编,是其新颖之处,而内容上,本书也将国外理论与国内理论、传统理论与现论相结合,充分重视教材的实践性、总结性、客观性和学术前沿性。
实践性。认为,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更好的实践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支矢去射‘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的。”
本书中每一章里都有一个重要环节,编者命名为“实践运用”就充分体现了其实践之重要性,而其它的,比如案例研习等也是由实践中来,关系重大。
总结性。任何理论都需要精炼简短,一针见血。理论概述中,编者力求留下空白,运用完形压强或期待视野,让老师去探索、学生去思考,从而共同进步与发展。
客观性。本书的研究都做到了立足于客观,立足于实际。
学术前沿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仍处于发展时期,变动性很大,再加之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本书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勇敢引进新内容,与经典和谐相融、共同来支撑着这本书。
所以,此乃四“新”。
唐朝刘禹锡诗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教授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便是从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前奏曲中翻出的“杨柳枝”来,它凭借其“新”,将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再掀起一片惊涛骇浪。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方式
一、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增加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与认识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在我的要求下,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过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词句描写的情景和聋生的生活经历似曾相识,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勾勒场景,把课文中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如置情境之中,联系生活中已经有过的体验去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