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电影教育; 电化教育起源; 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炳林(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

学科历史研究不仅是一门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反思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该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在南国农先生、李龙先生、桑新民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引领下,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也许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或许是对学科理解的不同,电化教育的起源及早期阶段的划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

一、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电化教育的起源

“起源”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事物产生的根源;②发源”。根源指事物最初的发生形态,发源多指江河等开始流出的地方。学科的起源常理解为第一层意思。追溯起源就是探究某事物之成为某物的根源。电化教育的起源指电化教育最初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产生的,也就是最早的电化教育事件诞生的情况。电影学探索电影起源时认为电影诞生于1895年。当时“电影”采用了伊斯门软片,安迪生“影像映出管”和“电影摄影装置”及勒根、亚玛脱“银幕”映射技术,具备了“电影”的基本属性,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诞生。而1891年核心理论申请专利及1833年人生之轮机械发明,还不完全具有“电影”的属性,作为电影的起源不够确切,这是一个“度”。探索电化教育的起源也要把握这个“度”——符合电化教育本质事件的出现。

(二)早期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历经“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早期主要关注视听媒体及其应用。我国电化教育也起源于视听教育,确切地说是电影教育。电化教育的起源也有其他较有影响的说法——泛化说。1995年,《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一文,开启了对教育技术的大讨论。[1]我国学者开始从美国AECT定义的视角勾画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AECT1994、1997、2005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电化教育的历史起源被向前“延伸”了千年,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技术”在教育中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电化教育的本质是“电”化设备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2]尤以电影教育为重。[3]播音与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只用于新闻传播。我国最早的播音教学出现于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我国最早的广播出现于1926年,很多年后才结合无声电影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因此,追溯我国电化教育起源的核心就是探寻早期电影教育的起源。

(三)早期电化教育的取向

早期电影理论催生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取向。电影教育先驱们在电影出现不久便意识到电影的科学传播功能,并将之与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唤醒民众爱国精神、发展民族实力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4]这奠定了早期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大教育取向的基础。

早期人们对电影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广义的观念,凡是市场上供映的影片,施设教育的目的,都属于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则只限于教育影片”。[5]前者认为影片在电影放映的场合,加以利用都可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效果。电影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影片自身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而在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应用目的。按照这种观点,电影教育的边界被模糊掉,起源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事件。后者认为电影教育是运用基于教育目的设计制作的教育影片开展的教育活动。作用对象可以是一般观众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影片设计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机构,更加强调设计的“教育”目的性。这种观点代表了早期电教者对电影教育的普遍理解——基于教育影片的大教育活动。商务印书馆早在1918年也指出电影发展的这种取向,认为我国必须自行制作教育影片,“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风,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以裨益社会教育的目的”。[6]

二、民国电影与教育电影的起源

(一)第一部国产电影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2篇

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之称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这一新的词汇开始在互联网漫延。实际上,微电影概念的兴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微电影也是在多种视频类型的基础上不断借鉴、交叉、融合才成长起来。微电影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沿袭了其前身的特点。

微电影起源之——视频广告短片

这种类型的微电影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八位世界级一流的导演,推出八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每部都制作精良。电影的故事性与广告的宣传性结合,使其在很多方面都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广告表达方式。国内的视频广告短片也纷纷效仿。2005年,百度的三则视频广告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在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第一次将代表中国广告创意最高荣誉的全场大奖颁给了其中的《唐伯虎篇》。2006年初,阿里巴巴和雅虎联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邀请知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围绕“雅虎搜索”创作视频广告短片。在7—10分钟的时间内,三位导演运用了各自擅长的电影风格,陈凯歌的《阿虎篇》充满了人文色彩,张纪中的《前世今生》延续了他一贯的武侠风,冯小刚的《跪族篇》则继续诙谐幽默。这三部短片不仅是广告,更是出色的艺术短片。而真正借“微电影”新概念进行营销的则是凯迪拉克于2010年底拍摄的广告微电影《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利用调虎离山计脱险的故事。全剧场面宏大,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而本片也以史上首部“微电影”概念引发网民关注,短片播出后不久,在百度百科查询微电影定义的就有3万余人次,“微电影”一词开始在网络流行。2011年初,雪佛兰的广告微电影《老男孩》的爆红,直接将微电影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微电影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了一大批电影和视频爱好者。一时间,在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强烈的“微电影”风。

特点一:摆脱不掉的广告气质。微电影的风靡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直接结果。传统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广令”,针对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长度以及广告类型等作出一系列规定。限广令的对广告微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对于广告商来说,视频网站上动辄几百万的点击量,以及低廉的制作发行成本显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广告是微电影产生的源动力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微电影就是广告的高级形式。从我国网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免费服务始终是受众的惯性思维,所以目前微电影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模式。而要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只能通过广告商的投入,来与广告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相对传统的广告植入,受众更愿意在故事化的情境里自然地接受商品和品牌。所以广告微电影可以有效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的宠儿。

特点二:短而精的广告化制作手法。传统的影视广告时长一般分为5秒、10秒、15秒、30秒不等。微电影广告追求电影画面的唯美以及广告的宣传作用,因此都是时间短、质量精,时长根据故事内容可展开到30分钟,也可精简为30秒,既适宜深度情感体验,又可简洁明了地推荐商品或品牌。微电影广告仍然是电影,不同的是,商品成为了整个电影的第一角色或是线索。为了增加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能够更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广告微电影的故事内容都深度地贴近生活,以日常生活形态作为切入点,很自然地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把商品融入某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而缩短消费者与广告的心理距离。如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的广告,就是以过年回家为主题,打动了无数离家在外的游子心,完整版全片时长9分48秒,讲述了一个关于过年团聚的温情故事。其精简版则分别以三个孩子为线索将其分成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在30秒以内,都是一则独立的广告。

微电影起源之——网络草根短剧

2003年左右,央视新闻评论部春节团拜会的保留节目《大史记》系列在网络上流行,其中《分家在十月》,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其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使用原有电影镜头,只对配音部分进行改动。此后,草根电影爱好者的恶搞拼贴视频在网络上大行其道。2006年初,胡戈截取电影《无极》中的画面,并借用《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及其主持人的镜头和片段,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制作了20分钟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网民的追捧,并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热点社会话题。虽然此时的网络短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拼贴手法粗糙,而且大部分的画面都是截取其他的影视作品,并非亲自拍摄。后来《鸟笼山剿匪记》和《小强历险记》可以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短片作品了,这些短片的爆红也刺激了网络个人影像的发展,个人化的创意视频开始在网络兴起。2007年初,中国最大的草根电影剧组——“成都草根剧组”成立,团队从3人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DV团队。他们倡导原创不恶搞,其拍摄的电影《别摸我》成为国内第一部进入院线放映的草根电影。团队化的制作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短片的质量。

特点一:娱人娱己的恶搞精神。恶搞起源于日本,进入网络时代后,恶搞文化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最初受欢迎的《大史记》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美轮美奂的精致画面,他们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娱人娱己的恶搞精神。从一个人的娱乐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从一群人的娱乐方式可以判断一个时代的脚步。而这些恶搞作品往往正在以冷嘲热讽的姿态来解构真实残酷的现实生活,如《红领巾》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红领巾所带有的强烈的符号意义;《雷锋侠》充满黑色幽默式的荒诞,没有让我们捧腹大笑,反而是其强烈的反讽意味和现实意义让我们产生共鸣。

特点二:互动参与的口碑传播。最初经典的网络短剧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进行的口碑传播。而微博、SNS等社交网络的普及,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轻松有利的途径。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途径正是在网络围观基础上进行互动参与的口碑传播。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互动参与更加深入,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互联网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个自主参与的平台,受众充分体验了参与的。《老男孩》过亿的点击率,也主要是靠网友在开心网、豆瓣网等社区网络的分享与口碑宣传。正是通过观众对众多环节的逐一参与,微电影得以迅速传播。

微电影起源之——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短片类型丰富,形式也各有不同,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短片也是影视专业的训练手段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蒲剑表示,微电影的形式在电影教学中早就属常规内容。学生们的想象力、创意,正是目前传统电影创作中普遍缺乏的,微电影的形式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2001年伍仕贤打造的片长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也被看作是国内微电影的最初火种。

电影短片作为学院电影人的练习手法之一,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形势和内容上不断革新的探索精神。形式上的就是对视听语言的实验,在画面摄影、视觉特效和剪辑技巧方面研究电影实在未知的可能性,探索适合平板电脑、MP4、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微电影语言。王小帅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担任评委时曾说过,短片“可以开拓导演思路,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在内容上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和类型,更加贴合时代脚步。此外,微电影还需要进行商业价值的探索。微电影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微电影的制作还没有走向产业化,盈利模式也相对单一。如何将微电影与新播出平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成为微电影亟待破解的课题。

微电影是微时代下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微电影已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网络的一种主流应用。但是,微电影只有形成规范化、产业化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因此,微电影需要在继承其前身的视频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特质,才能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济南大学)

参考资料: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广告化;广告化艺术形式;艺术表现;中国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63-02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进程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

电影广告化得产生最早从美国的电视栏目里开始。二战后,宝洁公司开始有意识的将其旗下品牌产品及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产品融入媒体节目当中。之后,其他跨国公司看中了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带来更广的传播效果,他们开始充分利用电影这种全球化的传播手段。而今天,随着广告手段发展的日益成熟。即便是在在较为脱离实际的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中,也能寻觅到广告的踪影。在电影广告化的宣传中,所要宣传的广告通常跟电影的剧情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表现方式较为隐蔽,尽量避免观众对广告出现之后的不满和反感。通过类似的展现,电影中的广告因素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影片的展映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二)电影广告化的发展进程

在当今这个崭新的娱乐化时代,广告要想存在,要想实现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必须寻找能够保证它自身宣传效果的表现方,而电影与广告的整合发展恰恰迎合了趋势的发展。在我国,电影广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影事业的产业化进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已如箭在弦,这种与产业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中国电影产业随之被卷入国际化大生产的产业浪潮之中。美国一家报纸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电影市场:“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在这丰厚的市场中,国家上很多电影公司参与到我国的电影市场中,他们凭借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先进且高效率的经营理念、资本运营手段,非常迅速进入到我国电影市场,并逐渐开始影响整个电影产业。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有的电影企业间的竞争会呈现出不良状态。一些比较成功的电影广告化经营案例多是由电影制片方操作的个案型、自发广告的行为。从全球整体的市场经营状况来看,中国电影广告市场还处于电影广告化得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规范的电影广告经营模式和电影广告体系,它的利润空间和可发展潜力都还很大。我们知道,中国的电影产业不可能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产业,它与其他文化产业有着很多相关性,乃至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利用这种关系,以资本为基础,通过资本制作的投入,广告赞助的投入,电影广告的植入来达到电影与资本的联合,运用资本运作手段,改革电影产业投融资体制,实行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加速实现资本扩张和产业规模的扩张,提高电影广告化自身的竞争力。电影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产业,具有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大众传媒所不及的特点。用资金、优秀的拍摄团队、顶级的演员、高科技的后期制作和卖力的宣传炒作引起大众的关注,来丰盈电影和广告之间的结合度,这样不但能加速电影的产业发展,也能带动品牌效应所能带来的利益链。

虽然说我国电影广告化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按照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电影正由事业向产业、由计划向市场转化,有理由相信,电影广告化带来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电影广告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任何电影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而通过电影这个平台存在的商业广告通过考虑每部电影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地点、时间和情节中插入广告的相关性信息,从而使电影成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展示平台。具体言说与表现的形式主要有:

(一)镜头背景的表现化

即把企业品牌作为背景广告放入电影画面中,从而展现广告效应。《疯狂的石头》班尼路的品牌标识通过此方法就是很好的表现。

(二)电影情节表现化

电影情节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电影情节的改造和建设,将广告成功地融入电影情节中去,会取得自然流畅的效果。例如,出现在《变形金刚》里的诺基亚手机,通过展示火种源这段情节,诺基亚手机连贯的出现在情景中,体现的效果的确不俗。

(三)电影道具的表现化

即影片中演员所使用的用品用来宣传某品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会不断接触各种商品的,电影按照正常的叙事过程也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商品的使用。如果女主角在买衣服,就让她穿某牌子衣服,如果男主角开车,就让他开某牌子汽车……把现实生活中人与用品的结合方式,放入到影片中,就是影片与广告的一种有效自然的融合。

(四)品牌广告的特定音效或旋律表现化

具有特定的音效或音乐旋律的广告暗示,使受众联想起某品牌。例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具有标示性的音效和旋律经常运用在作品中,虽说观众不能清楚地看到手机上的品牌标志,但可以通过耳熟能详的特定音效去想起某品牌

(五)冠名形式的表现化

广告用冠名的形式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这种方式在电视节目中会经常出现,比如说某栏目或者某电视剧由某公司赞助播出,有的还会出现某某剧场、某某在线、某某直播等形式。这种模式比较直白一些,但是又不同于纯粹的广告推销,而是相对隐性。

以上几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会单独出现某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电影片段中通过不同表现方式的综合从而达到和谐精彩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中的制作人员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电影情节的把握,对叙事的描述,以及对整部影片的把握都是影响电影广告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赞助电影企业和其品牌必须与他们展开非常默契的合作,才能将电影和广告产生互惠互利共同提升的效果。

三、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

电影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着,广告更是在努力地跟随潮流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是深远的。首先,电影广告化突破了广告电影时间上的限制,与一般电影一样。可以用两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讲述故事,同时更好的宣传了品牌。其二,广告化的电影在情节设置上也有独特的方式,画面效果和明星效应各个方面都将和真正的电影无异。但他却会更加吸引票房的收入。这也意味着。这种电影广告化得形式有着在电影院上映的能力和吸引观众付费观看的魅力。其三,电影广告化的诞生过程更加注重企业的领导性。即某种程度上,电影的拍摄与否和企业的宣传意愿直接相关。以往的电影,都是电影制作方寻找企业赞助方,而广告式电影则是企业主动寻找电影制片公司。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59-01

一、影视剪辑的意义

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1、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2、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1、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2、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四、剪辑师的工作要求

1、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

2、电视电影的剪辑方法主要是运用镜头来讲故事,为影片主题服务。相对于电影而言,电影是在巨大的银幕上展现,能带给观众视觉的冲击;而电视电影只在电视上播出,因此电视电影场面不宜恢宏,要少用慎用全景以及远景镜头;相对于电视连续剧而言,电视连续剧可以有充分的时长来叙事,而一部电视电影的长度大约是90分钟,要把所有的影片内容都传达给观众似乎不太现实。因此题材不宜重大,需要有主线的引导,要强化叙事功能。虽然现在的电视电影多数是用高清拍摄,极少用胶片拍摄。但是从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来看,现在很多数字电影技术已经达到胶片的水准。因此不论从技术还是艺术上来说,电视电影作为以电视为传播手段的电影故事片,已经完全是电影化的制作,并且具有电影的艺术特征。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影Freaky Friday;美国文化;教育;饮食;民俗

一、电影与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是融合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绘画、文字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手法,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特征,它采用电影技术手段,通过有声画面在荧幕中创造形象,反映并再现生活。影视作品借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逼真地重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及风俗。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也得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它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类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行为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尽管文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各自的定义,但它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电影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生动的生活图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传递着社会准则、道德规范、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等文化信息,而这些文化信息借助电影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人们通过观赏一部影片来了解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多领域的文化背景,而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影媒体的普及将一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对信息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二、电影Freaky Friday梗概

美国影片Freaky Friday在国内的译名为《辣妈辣妹》(也有直译为《怪诞的星期五》),这是一部2003年由迪斯尼翻拍1976年经典老片的作品,故事改编自美国作家Mary Rogers的小说。单身母亲Tess Coleman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事业有成,爱情丰收,正和未婚夫筹备婚礼。但女儿Anna正处在高中青春叛逆期,在家和弟弟吵闹不止,在学校和朋友Stacey及老师Mr.Bates冲突不断。Anna的兴趣在于摇滚乐队,无奈母亲无法理解,母女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婚礼彩排晚宴前夜,在唐人街中餐馆吃饭的时候,两人又开始吵嘴,被餐馆老板Pei-pei的母亲看到;老太太于是递上两块幸运饼干打断她们的争吵。母女打开各自的饼干,里面的小纸条上写着:A journey soon begins; its prize reflected in anothers eyes.When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lack,then selfless love will change you back.两人并没有把这段签语放在心上,这时餐厅开始剧烈晃动,神秘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星期五两人发现身体对调了,于是在这一天,她们不仅要以对方的身份应付各自原本认为简单轻松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在周六的婚礼到来之前恢复原貌。也正是经历过这一天之后,母女双方开始理解和欣赏对方,关系有所缓和。当她们最终学会为对方考虑的时候,按签语所说这种“无私的爱(selfless love)”将母女的身份又换回来了,影片结局也是美国电影惯有的老套路——皆大欢喜。

三、影片所呈现的美国社会文化

电影总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电影中总能找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形象代表。Freaky Friday作为一部当代生活类家庭喜剧,其中既有对女儿高中生活的刻画,也有对大众社会生活的描述,影片的这些片段可以从一些侧面反映出美国民众的理念以及美国社会的风情习俗。本片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缩影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教育、饮食和民俗。

(一)教育文化

在本片中,Anna先后三次因为与Mr.Bates顶嘴、与Stacey在球场上冲突、被恶意揭发考试作弊而被课后留堂(detention)。课后留堂是美国的学校纪律,作为学校制度的一部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杜绝违反纪律的行为发生,在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由于“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意义”,(杜威,2003:212)所以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在校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教育惩戒体系也非常完备,各级各类学校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留堂是美国学校最为普遍的惩戒方式之一,学生在上课这一天的某个时段(比如午餐时间、课间休息或放学之后)不得不留在教室中,甚至还有些学生必须周末返回校园(例如Saturday detention);学校以此来惩罚学生在校的违规行为。

美国教育体制中的董事会制度(school board)在影片中也有提及:当变身后的Anna发现英语老师Mr.Bates是因为当年高中舞会被母亲Tess拒绝而存心报复她的女儿之后,Anna明确告诉Bates,如果再有类似的行为,她将向学校董事会揭发其公报私仇的行为。在美国这样一个法治社会,对法律的尊重也体现在学校生活里。学校董事会在美国学校体制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是美国家校合作的重要联系纽带。学校董事会成员本身是从公众中选举的,因此他们代表了普通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其目的是“为发挥所有学生的最大潜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可以代表社区问责校方,“是社区中支持青少年和公立学校的主要力量”。(王佳佳,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