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力推行语文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语文活动包括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一切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中吸取大量的语文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畅达感(语法感)和形象感、情绪感、意蕴感、美丑感……”这些内容,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在训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获得。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得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学生在投入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条件。
三、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例谈
(一)我的做法
1 课前3分钟演讲——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读、写、听、说四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而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习字——“一手好字,你的名片”。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写字教育的要求,并为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意识,激发汉字书写的兴趣,提高规范书写汉字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开展了习字活动。习字有专门的习字纸,要求学生每天花15-2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字,从描摹到临帖,循序渐进。另外,定期举办优秀习作展,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3 “万金家书”(亲情家书)活动——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平时不好意思表达出口的爱意、谢意向父母诉说,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向父母倾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并求得父母的理解……一封小小的家书,却拉近了父母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融洽了家庭关系,意义实在重大。
4 “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一生活的激情,诗情的飞扬。诗歌,点燃青春的火炬,人生的一段阅历因此而光亮;诗歌,点染岁月的色彩,生命的一段过程因此而绚丽。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采用年级组初赛,选拔一定的节目进行复赛,最终形成一整的节目,以晚会形式向全校学生、全市教育界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汇报表演。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选材到训练到最终的表演,我全程指导。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得到了锻炼,学校也得到了一个展示风采的机会。
5 “戏剧与人生”戏剧节——演绎人生,体味生活。“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主体形象,演绎人生精彩,体察生活况味,激发创新思维。
6 成立文学社团。开展征文活动——给学生一片文学成长的沃土。学校有文学社、校报,校报定期出版,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也会邀请知名作家开展文学讲座,如本土知名作家毕飞宇、庞余亮等曾多次来校。我鼓励学生多写作,多投稿,争取加入文学社,开阔视野,提升自己。
(二)我的构想
1 读书读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阅读能力。人类文化发展了这么多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宝库,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各个领域都有光辉灿烂的成果,都值得人们去了解,去品味,去掌握。读书读报活动对塑造“文化学生”,打造“书香校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趣味语文活动——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比如可以开展熟语大赛、成语接龙比赛、成语对对子、古诗文知识竞赛、诗人典故拾遗、迅速传播的校园口头禅搜集、网络词语荟萃、趣话春联、有关中学语文的对联集锦……
3 辩论会——智慧的碰撞,口才的表现。辩论是知识的碰撞,人类文明至今创造了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所有思想的产生必定经过无数次的辩论,它们的成长与进化都和辩论息息相关,思想开发的过程中也为人类解答了很多疑惑。对真理质疑进而使真理能够超越,这才是辩论本来应扮演的角色。
4 方言、土语正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这里属于江淮方言区,受方言影响,很多字音学生都读不准或读错,比如“h”“f”不分,“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出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加以纠正,可以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5 组建小记者团——接触社会,增长才干。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员普及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办报及摄影的基本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采访名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对话;通过征文、演讲、摄影、小主持等比赛活动为学员搭建起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平台。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改革;打破传统
中图分类号:G623.2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办法,这就代表了教育事业的教师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这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它要求当代教师能够适应中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下的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求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教育实践能力。总之,本文旨在强化和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的应用性和实`性。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创新问题
尽管教育部进行了很多革新,课程改革推广了课程教学的新理念,但许多的教学课堂依然秉承着传统的陈旧理念。
(1)“重结果不重方法,重知识不重能力,重机械记忆不重自学能力培养”,这些传统思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在评价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仍然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机械的去学习,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2)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忽视了语文的文科性质。语文就是一门语言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联系十分紧密。目前,多数语文老师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本这个狭隘的世界里,他们在课堂上做的仅仅是讲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强调基础知识;他们却远远认识不到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的重要性,以及由课文内容拓展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必要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首要任务应是把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座”改变成充满乐趣和智慧的课程,因此,要多向学生传授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才会在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2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1)应彻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经验,而教学观念也是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单方面讲,学生就单纯的听,导致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极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不仅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双重目的:既让学生获得高分,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真真切切体会到语文课程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也也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审美观念和思想道德修为,为他们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2)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性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本,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学生则不断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在课堂上师生们积极交流,不仅能使老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和提高自身水平,打破逐条书写、死套格式等传统教学方法,还能及时反映教案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3)构造创新型课堂,创新教学思路。传统的课堂一般是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让学生对老师讲述的知识毫无反应,而如果实现创新型教学,让老师能够以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零距离接触大自然,会使学生内已、深处那种最
纯真、最美好的品质得到培养。让学生全身已、体验语文课本里的那些自然画面;由此,便可使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同时也唤醒了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
3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优点与特色
(1)广泛扩展数字资源。我国在2003年时由教育部门成立了“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截止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这个项目能够提供素材、教材、视频、试卷、案例等资源。在2012年时教育部门有成立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源库”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反映了教师教育领域全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的及时反映不仅能让学生利用丰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资源,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而且在学生面向资源广泛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指导、练习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考核测试起着不可替代的铺垫作用。
(2)通过实战训练不断提高其职业化。“实战训练”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全程都有所体现,能使学生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和提升。第一,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教学背景,并给学生提供任务;第二,在课题选择、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撰写论文等过程中,遵循“思出粗知一论明细节一究求突破”的学习环节,并在该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基本研究能力使其得到提升;第三,让师生结合,实施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在这过程中遵循以“专业活动为载体,职业经验为目标”的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专业的知识和基础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理论和实践良好结合,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敢于尝试,让实践性教育在各个小学落实下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发,刘海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3(0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作业 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有很大进展,但是,在学生作业练习方面,机械、重复的识记练习还大量存在。反复的听、读、写、练虽然能够识记大量语文课本知识,但难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难以孕育实践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下面谈谈在实施实践性作业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课本,开发创造智能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利用课文材料设计了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训练。这种凭借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
1.仿写。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迷人的张家界》主要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这篇课文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家乡的美景。
2.续写。此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学了《去年的树》后,让学生想象写:化为了灯火的大树在听完小鸟的歌声后,心里会有哪些话想对小鸟说?你能代他说出来吗?请你以大树的身份给小鸟写一封信……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二、超越文本,拓宽知识面
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如上《猴王出世》一课前,由于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就让学生选读《西游记》的有关章回。
2.课文内容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比如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梗概》后,学生被鲁滨逊的那种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学会生存的精神所感动。教师抓住时机布置学生阅读语文选学读本中的《鲁滨逊漂流记》。读完故事,鲁滨逊的坚强意志、学会生存的事迹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更全面、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鲁滨逊 。再让学生深入到鲁滨逊的内心世界,写一写鲁滨逊在荒岛上会想些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这种创造性的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例如:在学习了古诗《鸟鸣涧》、《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后,在班上开展“古诗朗诵会”:第一,让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进行整理,按诗歌所学内容分类,可按季节分,也可按诗人分,还可按年代分,看谁读的古诗多。第二,向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介绍诗歌的作者,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喜欢的原因。第三,选你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如书法、做书签、画画等。这些实践活动,既达到了运用知识去认识同类事物、扩大知识范围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弥补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策略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理解与学习。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语文阅读的有效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增强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身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计划性地构建增强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语文能力以及自身的理解水平,逐步地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整体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语文实践性的含义
1.语文实践性是当代教育观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以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文水平。因此,语文实践性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得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拥有丰富的语言能力。
2.语文实践性是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的语文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小学语文更是如此。小学生独特的年龄与性格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满丰富的趣味性,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亲身体会知识的包容性与内涵。所以,语文实践性是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1.现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陷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仅仅是对教材文章内容的总结与中心思想的体会。而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实践体会,却被教师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吸收他人先进的思想,以扩充自身的内涵与底蕴,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满足这一目的的。
2.阅读教学与实践性的融合应用
当前,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要以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为基础,即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览能力、朗读技巧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结合语文实践性,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新教学方式,以新颖的模式引导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具体策略
1.注重预习指导的方法与策略
要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预习指导的具体方法与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就以《神笔马良》这一节课为例,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学生对各种神话故事的强烈兴趣,我们在对这一节课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从各种神话故事的讲述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快速阅读。只有学生对文章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才会对其产生各种疑问:马良是怎样得到这支神奇的笔的,这支笔会让马良发生怎样的神奇故事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起了,他们才乐意去阅读文章,积极地去动手实践,并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学生培养阅读实践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水平的基础。所以,语文阅读的教学,我们仍不能忘记,松懈对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练习与夯实。
比如,《麻雀》一文,文中有许多对动作描写的词语,像是“慢慢地走”“嗅了嗅”“扎煞起全身羽毛”“浑身发抖”等等,而我们要利用这次机会,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以及具体运用方式,让学生通过仿写等方式来加深记忆,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能。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各种动词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阅读,强调的是学生的文章阅览能力与朗读技巧,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训练,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等,从而保证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积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爬山虎的脚》一文,对爬山虎的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讲解作者是如何对爬山虎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还可以让学生以口头表述的方式来进行成果展现。这样一来,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有效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
4.多元化指导方式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教师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最大化地发挥语文实践性的有效性。同时,我们也要多注重细节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像是做笔记、圈点批画等等,以逐渐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学科,其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整体学习效果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实践性以其独特的形式促进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语文实践性,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基础知识夯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家教世界,2013(12).
[2]张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3(06).
[3]任静.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J].新科教,2013(01).
[4]周建.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07).
关键词:中职语文;愉快教学;“四分”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追求的应是中职学生的个性展现、潜能发掘与和谐发展,基于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差异性以及变革学习现状的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帮助中职学生持续稳定地乐学,获取学习的成功,文章建构中职语文愉快教学“四分”模式并予以践行。模式图示如下:
模式的产生背景
――基于问题的提出
反思当前中职语文教与学的一个急需规避的本质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主要因素都在于人。
1.学生层面的问题
(1)认知。
中职学生感到语文学习困难以至造成学业不良一大要素在于这些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对偏低一些,正是认知水平低就难免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知识、方法与智力潜能等方面的障碍,一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目的和目标的错位导致其成为语文学习上的盲人。另一大要素在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存在显明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僵化,语文知识类型的盲区以及语文知识组织的无序等等,因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思维往往就处于一种断层状态。这种认知在客观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学习目的目标的模糊,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一时难解和迟觉,语文自主与合作学习就缺少了根基。
(2)情商。
情商障碍往往是导致中职学生语文学业不良的重要因素,中职学生这方面的障碍可以说比认知障碍来得更为严重。其一,动机因素。中职一些学业不良学生学习语文往往动机不强,缺少马力,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有时甘于自暴自弃,在语文学习任务面前没有驱动力,往往显得被动、机械、厌倦甚至回避,进而阻碍了认知功能,学习能力反而呈现下降趋势。其二,兴趣因素。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会把语文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焦虑、担忧,并由于连续学习受挫产生抵触甚至逃避,由此导致语文学业收获不大甚至无所收获,学无所得就越怕学,越怕学就会厌学,以至语文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其三,人格因素。中职学生大多是升学失落者和学习困难者,选择中职有时是由于无奈和家长的压力,存在一定的自卑之感,总认为自己智不如人,这种消极的人格障碍必然导致语文学习的消极。其四,情感因素。语文学业不良的学生情绪有失控性一面,有时表现为害怕、沮丧、抑郁、对抗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消极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丧失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而抑郁与对抗的心理又会进一步造成语文学业的后移。其五,意志因素。一些语文学业不良者其学习的自觉性、持久性与坚韧性等意志品质比较缺乏,一些学生不善于学习,普遍在学习语文的态度、动机和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缺陷,其意志不强更多的是囿于学习动力的不足。总之,这些情商在主观上导致的结果是对语文学习目的的摇摆不定,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迟觉甚至麻木,学习方法无所适从和随意,因而不能乐于学习语文。
2.教师层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的偏差。
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学业不良群体,一些教师往往先入为主,给中职学生一概冠以差生,社会上往往也有这种偏见,正是头脑中嵌入了这一牢固的概念,认为这些学生不可教,在评价尺度上往往是批评多于表扬,惩罚多于激励,讥讽多于关怀,因而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指数低下。
(2)教学行为的偏差。
一些教师虽然明确认识到中职学生往往不好教、难教,但在教学行为上却又很难做到因人施教,让学生饱尝学习语文的快乐滋味,因而对教学组织与处理缺少扬弃与革新。其一,教学内容教条。现行中职语文教学参考书关联语文文本的参考空间有限,余地较大,一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文章内容的快乐因子,因而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教学张力不够。其二,教学组织刻板。一些教师明知道教的是中职学生,教学组织却是机械模仿和运用普高的一些模式,在这种教学流水线上,学生往往是容器,几乎与快乐绝缘,教学活力不够。其三,教学方式陈旧。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些中职语文教师都是教有定法,因循守旧,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还是写作的教法都是条条框框,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一成不变的教法就会生厌乏味,教学引力不够。
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学理的支撑
1.认知结构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必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有意识的影响和操纵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在于有效地控制被同化新知识意义的精确性、清晰性和稳定性以及新学习情境的可迁移性,提出课堂教学应遵循逐渐分化原则。中职学生存在认知结构水平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循序渐进。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活动中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指出在最近发展区中的儿童在“跳一跳”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一个相对稍高于他本人的水平。中职学生同样具有最近发展区,而且这种区域大小不等,因而不可以在同一个区域让所有学生跳一样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辨别区分,因材施教。
3.愉快教育理论
陈孟义认为,愉快教育的基础有移情效应、威信效应、期望效应、情感效应;愉快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特点是新颖性、适宜性、审美性、科学性;愉快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学生主体性原则、教育艺术化原则、教育情感性原则、教育创造性原则;愉快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中职学生也渴求情感的需要与表达,情感是激励学生求知的推动力,是贯穿愉快教学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模式的基本内涵
――基于要义的解读
1.“分类定向,情境化明乐”的要义
主要指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把其划分为后等生、中等生与优等生三类,这种划分不是歧视,而是便于教师内部掌握学生实情分类实施教学的需要。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线条的,依据学生的学情变化可随时调整。应对这三类学生,帮助他们制定和明晰各自能达成的目标,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于愉悦或轻松的氛围中处于学习欲趣状态,明标明乐,增强自我效能感。显然目标的定向也是有区分度的,即要设计出从易到难的三级梯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基础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都必须要求达到的最低限指标,即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提高目标是要求能够横向拓宽、纵向拓深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体验目标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能产生特定的感受与体悟的目标,鼓励学生有能力拾级而上。
2.“分步探疑,情绪化产乐”的要义
主要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根据中职学生的可接受性程度,把教学内容逐步分解成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的推进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度相应分成大步子、中步子、小步子三种步子的思维节奏予以层次化化解,让学生于逐步探疑中处于学习的唤醒状态,保持积极化的学习情绪,思维呈以螺旋式升级。苏格拉底指出: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采取问题教学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把文本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分步呈现出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勤于思考,掌握知识,发展潜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旨在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3.“分组合作,情感化融乐”的要义
主要指通过分组合作形式把课外生活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内教学迁移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语文学习的知识有限,而课外生活的知识无限,因而语文学习尽可能走向生活,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有时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中去。中职语文愉快教学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有机渗透,学生于课外生活中有所习得,反过来也会增强对课内学习的动力,中职语文教学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渗透,学生因课内外学习而获得的愉快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式学习倾向于一种交往性的学习,这种以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具有明显的交往性、互、共享性等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与沟通能力。这种合作学习还能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分享快乐。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处于情感的灵动状态,并满足各自归属的需要。
4.“分层评练,情理化存乐”的要义
主要指应对三类不同层次的中职学生,一方面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突出评价目的的导向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原则的激励性,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合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朝肯定的积极的方向引导,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每一堂课学习语文的习得结果进行基础、提高、体验分层习练及时消化巩固,让每一类型的学生感受到各自达标后的成功喜悦,获得习得结果的快乐储藏,即让学生处于情理化的收获状态,实现课课有得。
模式的操作要领
――基于策略的运作
1.“分类定向,情境化明乐”的实施策略
(1)设计情境,引入文本。
在课堂之始教师不是乏味直奔课题,而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从教情与学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场景或境界,引导学生披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自觉地走向语文文本。情境的创设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渲染法:描绘式渲染,抓住中职语文文本中蕴藉着的色彩斑斓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高风亮节的人格美等美的细节形神兼备地描绘渲染,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之中,产生物我交融,憧憬向往等感情;音乐式渲染,运用音乐渲染环境,驾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于心灵深处产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欲望。直观法,契入现代媒介的运用,变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现代媒介的灵活运用给中职语文课堂注入了有效的“兴奋剂”,能让索然寡味的课堂一开始就变得兴趣盎然。
创设情境实现愉快教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内容上的真。即设置情境在内容上体现一定的实践性,不囿于文本而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于创设的情境中跳出静态的文本,体验出生活的真实。二是形式上的新。即设置情境,在形式上体现新颖,让学生置于一种“陌生化”的情境中获得新的感受。三是方法上的导。即设置情境在方法上讲究启发性,从而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智力,让学生获得智能与情感的主动发展。
(2)分解目标,指向文本。
从语文文本中取舍分离出最低限的、完整的以及加深的三级材料,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水平的弹性目标。从目标实现形态的角度设计出ABC三个层次的语文学习目标:A级目标为基础目标,B级目标为提高目标,C级目标为体验目标,三级目标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就语文学习目标的认知、技能与情感三大基本领域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图示如下:
教学目标层次设计要点在于诊断出学生的已有语文学习水准,契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层次的目标都能力求具有可接受性、适度性,又有超前性。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过低会丧失激励功能,目标过高又会令学生望“标”兴叹。二是循序性原则。即教学目标的确定由浅入深,分层渐进,使学生能够逐渐接近目标,最终达到预期的发展区。三是可靠性原则。即各级目标的实施便于检测各级达标的效果。
2.“分步探疑,情绪化产乐”的实施策略
(1)知人论世,感知文本。
即让学生在感知文本之前可以先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文本关联或关键的内容,当然,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的呈现也可以灵活地适时穿插于对文本某个问题的理解之中。提出文本的章法布局问题,让学生感知文本,树立文本的整体观,这种对文本的感知可以是学生的自主朗读、默读,也可以是让学生于诗情画意中的听读,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宜“形而上”。
(2)任务驱动,解构文本。
把文本内容分解成若干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把若干问题分类为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任务一:指向大步子问题的解决,侧重于文本的体制和章法布局等;任务二:指向中步子问题的解决,侧重于文本语句的解读、文法的理解、手法的运用等;任务三:指向小步子问题的解决,侧重于文本的鉴赏与风格的学习应用等。涉及文本重点问题的理解与难点问题的突破采取小组讨论形式,但不指定专题发言人,让学生有自主表达的机会。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愫化从两个层面策划:一是充分发掘文本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子,让学生易于直觉性感知,由此引感共鸣;二是有机转化相对平淡的学习内容,恰当地涂抹一定的情感色彩,诱感和赋予情感,以生发移情效应。由于语文学科具有特定的人文性,于此我们于语文文本中充分发掘和梳理多元的人文因素,可以给学生呈现极大的人文化情愫,体现实质性精神滋润。蕴含于中职语文文本之中的情感因素可以说丰富而又深刻,有体现性情陶冶、人生追求的美文内容,能给学生以积极人生态度的启迪,使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充满生命的色彩;有体现开发美好人性和发展自由个性的美文内容,能给学生以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自然――人――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有体现领悟人生智慧和文明发展轨迹的美文内容,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探求等等,这些美文内容的发掘、呈现和传递就是给学生一种真善美的激荡、关怀和追求。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问题化传递的基本要求:一是针对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以便于信息传递的及时、精要和有效。二是针对学生认知。教学适应中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语文教学内容之间体现关联性,而不是支离破碎。信息的输送,既不宜高速传递,也不宜低速传递,这两种极端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而要加以规避。三是针对个体差异。即针对中职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提出分层次的传递要求,教学内容一视同仁不加区别对待的传递往往会产生“夹生饭”。
3.“分组合作,情感化融乐”的实施策略
(1)拓展话题,迁移文本。
把语文文本中所写的生活迁移到相似的意境,甚至迁移到大自然,迁移到现实中,通过引申类比或联系生活拓展话题,可以是比较欣赏,可以是写作体验,通过沟通展现,引起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想象,触动学生的情思,强化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交流展示,应用文本。
将全班学生依据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苦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围绕拓展话题合作探究。组长根据组员特点合理分解学习任务,教师指导每组学生乐于忙好自己的“责任田”外,又能关注共同的“学习园地”,通过互动对话共同解决问题。组长代表组员提出本组对拓展话题的看法、建议和应用情况,通过各组的交流展示,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互相借鉴提高,共同收获快乐的学习成果。
4.“分层评练,情理化存乐”的实施策略
(1)评价梳理,回归文本。
学生语文学习习得结果指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考量,通过评价量表予以结果实质性的操作,并体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量表图示如下:
组织学生再现语文文本的主要信息,通过图示架构呈现给学生,实现对文本整体感知――局部解构――整体强化的有效循环。
(2)呈现练习,消化文本。
针对三类资质不同的学生以及相应三级目标梯度和内容层次要求,对本文习练设计分为三个层面,其难易程度突出一定的坡度性,以便三类学生明确可逐步提高的练习层次,当堂训练,及时消化文本,分层练习旨在检测三级目标的实现效度。基础练习题侧重于字词、文学常识和文本结构内容等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提高练习题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方面;体验练习题侧重于对文本的比较鉴别与写作应用等方面。
模式的实践意义
――基于师生的发展
1.学生层面的意义
(1)激发了兴趣。
兴趣爱好与人的快乐情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即能引起兴趣的情境易使人感到愉悦,而能够引起愉悦的情境也易使人产生兴趣。中职语文愉快教学 “四分”模式的实施,使教学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让学生感到精神愉悦的同时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兴趣从狭窄走向广阔,由肤浅转向深刻,由同一变为分化,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
(2)激活了思维。
在中职语文愉快教学“四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预设一些问题障碍,当然是学生经过思维后能得以跳过的障碍,于此调节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乐学的良性循环,其结果正如陆九渊指出的那样“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求同”的同时能够“存异”,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在不拘一格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思维自由,心情愉悦,启迪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此状态之下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释放。
(3)激扬了个性。
中职学生也不是千人一面,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他们渴望得到个性的张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世人看成“异类”加以轻视。中职语文愉快教学“四分”模式的实施能够满足学生语文学习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之适应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需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因中职学生相对而言是弱势群体就拒绝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抹杀他们应有的个性,遏制他们应有的发展,而是努力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2.教师层面的意义
(1)提升了理念。
中职语文愉快教学“四分”模式的实施,强化了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主要是做到“目中有人”,即把中职学生看成可塑的人,进一步明晰了学生是个性人、主体人和发展人,相信每个中职学生想学、愿学、能学,都能学有所望,学有所得,并学有所成。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的理解制约着差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尊重差异,真正把中职语文因材施教有效地落实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