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24-01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 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 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 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 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 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 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 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 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常见传染病(甲流、肺结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开展健康教育前患者总体回答正确率只有36.78%。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9.76%以上。全面开展健康宣传,尤其是开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会

3.1 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 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3.3 健康教育应注重传播技巧: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巧妙的应用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传播的内容宜简单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信息应不停重复;核心信息采取数字化、押韵的口诀、缩略语等形式使之容易记忆等。可以适时采用新的传播策略,如“明星效应策略”、“娱乐-教育策略”和“群众参与策略”等,使之生动、鲜活易于接受[2]。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爆发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全体医患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15

[2] 秦鹏哲,李泽荣,刘维斯,冯晶.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传播策略.中国健康教育,2009,5(25):394-395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第2篇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它是“信息源”,是创造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传播信息的主体、担当“把关人”的角色[2]。信息时代,传播主体和渠道异常丰富,健康教育传播的“高速公路”可谓四通八达,但是宣传的健康信息种类繁多、来源不明、互相矛盾,使其权威性、科学性、正确性遭到了质疑。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源库是解决数字化健康教育面临“有路无车”尴尬的关键。在这方面,借力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与传播资料库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三年行动项目”),着力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使数字化健康教育有了内容依托和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包含大众版与专业版两个维度模块,各有侧重。以人群和疾病两种维度进行分类整理,以不同种类、不同媒介两种维度的传播资料进行分库保存。主要包括:培训资料分库、实物资料分库(书籍、折页、海报、处方、墙报、标语、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分库(科普短片、Flas、IPTV视频等)、部分国外健康传播资料介绍等。资料库信息来源于多种途径,包括:整理已有的资源、自主开发、面向专业机构收集、面向社会征集(组织传播资料设计大赛等)、转载、以及通过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系统自动面向互联网抓取采集等。这些信息收集后经过严格的专家审核论证后入库。以视频资料收集为例,节目制作就分为本单位自行摄制和引进两种方式。“三年行动项目”截至2013年5月自主摄制已经完成各类健康视频制作300余部,片源引进100部,包括话健康、三人谈、健康科普片、动画片、健康讲座、导医服务等多个主题的视频资料。2014年又继续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数字化健康教育项目视频制作申报指南》,动员全社会力量以竞标申报方式征集到数十家机构共同参与142个主题健康传播视频资料的制作[3]。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知识库、不同媒介资料库、健康教育处方三个模块为主体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资料库。采用Web20信息系统支持,开通了“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网站。

2广开渠道,开拓多元化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

同样依托“三年行动项目”,整合以往的资源,开拓了涵盖目前新媒体的几乎所有数字化形式和信息化渠道来开展数字化健康教育,多元化展示健康教育资源。概括为“一线三屏多应用”的多维度立体化传播系统。

2.1一线,即12320和12356卫生计生热线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的2个政府热线整合归并后,现有人工咨询、语音、传真、短信等系统服务,是市民百姓的健康顾问。它的知识库系统全方位支持业务人员和自动语音系统对公众的咨询服务。

2.2三屏,即网站(电脑屏)、IPTV终端(电视屏)、社区终端(触摸屏)

2.2.1网站本单位主办了“健康在线”网站和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服务网。目前健康在线网站的主站与二级域名网站“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上海大众卫生报电子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门户对接,分科普门户和专业门户两方面,面向社会大众与专业人员开放共享信息。

2.2.2IPTV数字电视IPTV依托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结构组织制作电视节目。同时通过需求调研,还制作多种针对性的电视节目,如访谈、健康讲座、科普小品等。IPTV健康栏目将市民特别关注的各类健康信息科学的、标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递出去,既形式新颖、又强调主题内容,既体现实时性、又突出互动性,既保证宣传的送达率、又注重宣传的接收效果,能够满足市民不受时间限制、无限次回看、可以互动、个性化强等要求。

2.2.3触摸屏终端数字化健康教育触摸屏使健康信息“触手可及”,使科学、权威、及时的健康信息实现共享。截至目前,触摸屏终端有56个,分布于本市所有17个区县,安装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居民较为集中且能方便使用的地方。终端直接与上述12320知识库和健康教育资料库对接,全方位展示相关信息。

2.3多应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及时开发了手机APP,创建了机构为主体的公众微博微信账户和微网站,形成了移动终端的多维度应用体系。

2.3.1手机APP目前开发了“预防脑卒中、远离禽流感”两个手机APP应用程序,“预防脑卒中”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集成的系统,“远离禽流感”主要是一个健康宣传程序。

2.3.2微博、微信借助新浪、腾讯等公共互动平台,开展微博、微信的健康传播。

2.3.3微网站开发了12320卫生热线微网站,以适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用户的需求。“健康在线”微网站正在开发之中。

3夯实基础,构建强大的数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和支持环境

为达到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先行”理念,逐步实现健康信息科学化、规范化、便捷性和可及性的目标,必须为数字化方面夯实基础,做好保障。为此,近3年来,升级改造本单位的中心机房,开发了各个相关应用系统,拓展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全市社区终端基层网底。根据信息流程环节,归纳出以健康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为核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等环节的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保障信息流程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运行(图1)。健康教育资料作为健康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数据库,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化健康教育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的信息化系统架构由五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数据层、业务支撑、系统应用、表现层(图2)。基础设施主要是硬件环境和网络支持。数据层的核心就是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包括各种知识库和数据库。业务支撑主要是数据层和系统层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层就是为支持数据层运行而开发的各个软件系统。表现层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各个传播平台和渠道。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软环境”建设,使各个系统得以互联互通,安全协同地运行。

4任重道远,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展望

健康教育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们的数字化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离公众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数字化健康教育的前景充满信心。

4.1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信息化2013年5月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做客“民生访谈”[4]时透露,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光纤用户超过700万户,比例接近60%,家庭宽带平均速率接近8M。本市已成为国内WLAN覆盖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为健康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打造覆盖全市“市区县社区”三级健康传播信息网络,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互动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4.2建立健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针对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等,指导全市区县健康教育信息化工作。最终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于本市乃至全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3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全市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各健康教育机构都拥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及音频等健康信息素材,各有所长,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互联互通,需要加强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如上海健康信息网(健康档案信息库)、家庭医生系统(健康管理数据库)等。依托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健康教育,其内涵不仅仅是电子素材,还应该能够实现信息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

4.4建设健康博览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参与式互动体验场所在信息化时代,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式的健康传播是虚拟化技术不可替代的。健康博览馆可通过各种数字化健康多媒体互动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资讯。

4.5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占834%)[5]。为此,数字化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的前景和意义重大,新媒体成无可规避的健康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这一新需求,还需要不断探索健康传播的新形势、新内容、新模式。56做好数字化健康教育的评价公众需求是引导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风向标之一,以数字化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智慧健教”也要向一体化整合与多样化呈现方向努力。数字化健康教育以公众需求为参照的形成、过程和效果评价,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依据。

5小结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4-02

我国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1]。中学阶段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要求普通初级中学要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2]。为了解庆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得途径状况,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本课题组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2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317名高一学生为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270份,其中男生1 203份,女生1 067份;年龄17~19岁。

1.2 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预防知识与行为、传播途径、态度及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途径等。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 对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和态度 中学生对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导致人死亡的疾病、艾滋病可以预防等的正答率较高,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掌握较好,知晓率在55%以上;但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共同用餐”、“电话、钱币”、“共同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模糊,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见表1。

2.2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电视(66.8%)、黑板报(55.6%)、宣传画(52.7%)、书报(44.8%)、广播(33.6%)、网络(23.8%)、教师(19.8%)和亲戚朋友(18.8%)。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知晓率分别为59.1%,47.1%和61.5%,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劳动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浴池、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劳动工具等公共设施心存恐惧,只有28.9%和44.0%的被调查学生能够认识到蚊虫叮咬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歧视。学校有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只有生、教育部门重视,将艾滋病预防教育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校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的误解[4],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艾滋病防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现有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媒体(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获得,而来源于学校教育(专家讲座与教师)和家长的比例并不高。表明学校的相关健康教育目前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5],而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说明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采取形式多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并要重视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健康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何景琳,谢蕾.青少年与艾滋病预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介绍.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1):648-649.

[2] 杨贵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0-14.

[3] 段信美.山东省2所建筑类高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91-492.

[4] 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5.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第4篇

一、新媒体概念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主要是依靠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形态,向人们传递数字信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目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成为跨越性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而实现信息全球化。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1.受众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强

受众多样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分,而新媒体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主体的需求,甚至可以“私人定制”从而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

2.信息呈现出复合型和共享性

与传统媒体单一性相比,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既融合了传统媒体形式,将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融合一体,整合了多种信息资源,让各种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3.传播性广,实效性更强

新媒体是数字技术信息等基础上,利用借助移动APP终端,实现信息,接收和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能够广泛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反馈、表达和交流,从而达到信息超越时空性。

4.交互性和参与性强

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显著的差异,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垄断和掌控性,新媒体独特的传播手法让群众获取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新媒体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让当网络信息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新媒体平等自由传播方式的传播概念理解超出国家、媒体、群众等边界,为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更多话语权,人民不但能够接受信息,还能更多信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人民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更大变革。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媒体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国高校承载着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未来、家庭的希望。现代大学生群体成与以前大学生群体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处于信息?r代与互联网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95后到00后的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宠爱中长大,自身具有非常成熟且独立思想,与之前80后和出生在90初的人相比。他们身上具有非常独立意识,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对于新事物新现象都有自身独立的见解,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一旦脱离父母掌控与监管,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这些学生迷失在新时代媒体下,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还会产生社会交往困难障碍。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1.新媒体让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当信息以爆炸形式出现这就让学生出现以量的形式作为积累,而忽略了信息“质”积累,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无法对当前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往往浅尝辄止,从而导致不好结果让学生无法判断,这就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容易让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信息侵染

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呈现零散混乱甚至呈现出十分混乱的场面,良莠不齐。这样情况下会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信息包含不良思想,比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的一些极端主义等,会对的大学生产生很多负能量,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3.对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可以使人们的交流不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为便捷。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更多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代替人与人的实体方式,反而让学生在现实中社交能力有所下降。新媒体的交往方式过于片面,长期下去让大学生变得感情淡薄,变得更不愿意与人交流,宁愿在网络上与人交往,而不与现实中与人交往,这就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

1.有利于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促进交流

与传统社交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广泛性让信息极大的丰富,且覆盖面很广。新媒体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可以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与信息。新媒体时代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小视频、图片等信息及时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扩充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直播、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利用。[1]

2.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增强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而作为教学者与学生借助新媒体从而用便捷方式促进二者平等交流,让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在沟通交流中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宿舍关系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提高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新媒体时代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完善大学生自我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处于不断认识和提升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感情很丰富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传播的范围变广和传播数量较大邓优势,因此,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更好地认识和感知自己,并将其与自身的市级状况相联系,不断提升自己,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2]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优化

(一)不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变传统工作模式

1.保证经费投入是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根本

在新媒体运营中保证体系中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操作性,从而达到信息与资源共享机制。要确保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和开发,设立相应心理健康信息库和校园资源交流机制。资源信息库是要不断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资源质量,同时在在资源求得上更加倾向于积极向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在资源开发上偏向于教育意义深远,新颖,寓教于乐的接受型软件。

2.建立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主题网站

根据学生立足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再加上心理资源理论课程较为枯燥,让很多大学生提出不起兴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多种新媒体形式,把丰富多彩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些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全部和部分镜像。甚至校方可以让老师制作出一些优质教学软件,或者校方出资去资源网购买一些正版课件。

3.根据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建立开放民主对话形式

采取专业师资配备,以对等交流机制循循善诱,用心交往,让学生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

(二)建立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新媒体不仅仅获取信、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更是不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更是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在新媒体平台下教学者与学生可以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及时进行网络测试,最终让学生进行网络确诊。教学者通过网上心理辅导与治理,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在新媒体思想冲击产生心理健康疾病。[3]

当前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当前所有的网民、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获取资源,开发资源。利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平台,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学生工作事务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寻求帮,也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贴合自身发展信息以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从而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三)建构完善新媒体时代心理问题的预警干预机制

当今的高校要借助一套完整心理测试、心理诊断、通过观察了解等多种手段,认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查,从而建构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疾病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及时干预。

当前很多高校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同时相应配备心理咨询老师也严重不足,所以更多依靠的是仪器进行筛选,在筛选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干预。对于测试中没有反应突问题出的问题的学生,采取忽略其内心问题变化,有些学生在遭遇重大挫折或重大?故之后,情绪十分低落,通常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帮助,导致其精神临界点产生过激的行为。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关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状态、言语行为,从而及时干预。放眼望去当今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建立一套从寝室-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到院系-学校式阶梯性心理危机阶梯式反应队伍,从而及时获取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并且构建一条从系校到心理咨询部门专业通道。[4]

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范文第5篇

6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5-02

在我国艾滋病(HIV)呈现多层面、多渠道、快速度的中度流行趋势,其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并由高危人群扩散与普通人群,局面十分严峻。面临艾滋病性病疫情的严峻局面,研制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模式是全球(尤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当今,以预防艾滋病为目的宣传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但在大学校园实施青春健康教育的模式国内外都很少见。本文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我校529名在校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前与青春健康教育后的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校自愿参与青春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的4个年级段的在校大学生529名,分别于青春健康教育前与青春健康教育后发放调查问卷。529名大学生中男311名,女218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为21岁。

1.2方法在实施青春健康教育前与青春健康教育后,分别对529名大学生发放问卷(采用本市青春健康教育项目设计组所设计的问卷),以只标明性别、年龄,不记名方式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为:与生殖避孕相关的一些知识、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艾滋病性病的预防知识和来源、有关性行为的一些态度等。

1.3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结果

2.1实施青春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传播艾滋病的三大途径、日常一般性接触不会导致艾滋病传播、发生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可使艾滋病传播几率降低等知识的正答率与实施青春健康教育前相比差异明显,P

2.2施青春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性观念的比较见表1。

2.3施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态度比较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