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4]张培茵,孙琦,石长波.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S1):61-64.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其必要性

所谓旅游管理,指的就是从事旅游业的管理者运用其管理的各种职能,目的是为了向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对旅游业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指挥、有组织的调节与监督活动,其中包括旅游业的部门、人、财、物、地区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是具有外部协调作用的,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是一门独立的行业,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旅游管理能够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密切相关。第二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的内部协调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内部的各个部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第三方面体现在旅游业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它从不同的方面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对外开放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

(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

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徐嵩岭.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 .

[2]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四川大学,2006.

[4] 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曲颖.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研究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146-02

[作者简介]祝招玲(1976-),女,黑龙江伊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钱璐(1990-), 女, 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三类:课程实训、认知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一)课程实训

课程实训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部分之一,贯穿于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实训内容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训大纲的要求进行,设置具体的实施步骤以保证课程实训的质量与效果。

(二)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按照培养方案及实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景区景点、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企事业单位参观,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习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主要针对实习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旅游企事业单位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对旅游业的认知度。

(三)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毕业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为时半年,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现状

多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大致如下:大一安排在当地的酒店或旅行社进行1~2周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是以调查了解、参观学习为主要实践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旅游业的兴趣和认识;大二或大三时安排两周左右的景区实习,主要是以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方式进行,属于专业考察类型的实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大四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一般会安排3~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到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集中或分散实习。集中实习便于学校管理,分散实习也就是自主实习,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实习单位。在寒暑假还会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在下一学期开学初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学校安排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社会实践并没有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高度重视,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很难按时完成,最后交到学校的实践报告几乎都是在网上下载并改写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这是阻碍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误导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忽视技能性训练课的重要性,在参加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缺少动力,不利于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地方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特色的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数地方高校只注重实践内容与时间评价,往往忽略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条件体系的建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高,专业不专,能力不强,在就业中缺乏优势。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虽然实践教学得到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认可,但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实践教学仅体现在课程安排上,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或缺少严格的管理措施,课程实训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限。

4.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育观念、理论研究及投入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实践教学已经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应用性、探索性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由于旅游管理教育从发展之初就面临着投入不足的问题,所以很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校内实训设备单一、落后,甚至没有校内实训场地。这样的现状无法满足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很多旅游相关企业特别是酒店行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不强,不及专科毕业生。

5.实习层次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多东西要学,应该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明确主要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实习更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学校管理,学校一般会安排学生在酒店进行专业实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酒店常常不愿意为学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在一个部门的某一岗位进行实习,缺少对其他部门和岗位的了解,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有准确的定位,明确专业方向、扎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需求,这样才会使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注重实践内容和方式的制定,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

第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校内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安排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做旅游实践的模拟,校外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第二,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除了安排学生在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部门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行业以外的实践,可以参加一些商业促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第三,统一实践和自主实践相结合。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自由安排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实习地点和场所,会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四)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酒店行业的餐饮、客房服务实验室,旅行社的旅行线路的规划实验室、导游员的模拟实验室等。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及有效利用会保证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校外实习基地要具有设备先进、管理严格、客源稳定等特点,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保证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期间应与企业协调,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及未来就业意向提供轮岗实习的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地方高校应首先普遍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丰富教师的阅历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内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

旅游管理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158-02

1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探析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它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一些边缘、交叉性学科的掌握也有一定要求,比如,对基础的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管理学等都有要求,甚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的知识修养。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应用性强

旅游管理不仅仅是大众通常理解层面上的“出去玩”,或者是稍微深层次一点的“出游”等。一次完整的旅行活动承载的是从旅游开始之前的资源开发与规划、路线设计、旅游营销、产品采购、配备人员、途中服务、售后跟踪等一系列的过程,确切地说,一次成功的旅游活动是旅游管理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完美结合。所以,旅游业对其从业人员从熟练基本的操作到运用完美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此外,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还有赖于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现代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们利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们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业务和旅游营销的思维等。未来的旅游业要获得大的发展必要也必须依赖科学技术,而这些知识仅仅靠理论上的讲授是很难全部完成的。

1.2 综合性强

旅游管理的六大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旅游活动失败。所以,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每次旅游活动,把各项旅游资源的采购、线路设计、服务等综合好。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大的格局观,俗话说“没有淡季的营销,只有淡季的观念”。作为未来旅游行业的建设者,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不是非常精深,但必须有一定涉猎,并且不断地与时俱进,随时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向,具备综合这些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旅游服务才能跟上顾客的思想,才能针对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2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政治型接待事业到服务型经济行业、再到产业化发展的转型升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国开办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院校发展到了400多所,形成了从高职、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的晚辈的教育体系,出现了旅游管理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性课程较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原始的“教师教,学生听”阶段,教师大多数都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以至于很难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更不用提课堂上的互动和课后的创新了。

3 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学方法主要研究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主要有三个层面:老师(How:如何授课――方法)、教学内容(What)、学生(Why:为什么上课――目的)。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一般较差。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3.1 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其授课过程中必须结合相应的声、影资料,才能把相关知识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缺一不可。而这个传递过程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完成,在现有的教学手段中,一般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通过旅游景点的宣传资料、电视台的相关纪录片以及旅游景点做的旅游营销广告灯等资料来展示所要讲授的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

3.2 恰当运用实地教学法

高科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能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可以适当运用实地教学方法。由老师带领学生到近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介绍、演示等,然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反思其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锻炼。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教师由讲授变为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降低教师工作强度。现实中,不少老师采用的分组讨论、课堂提问、主动发言等方法,都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体现。

3.4 结合相关案例教学

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拟定实践的。他们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由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学生的实践报告,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后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旅游管理的教学中,适当地穿插相关案例进行讲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更快地将专业知识运用于相关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张均兵.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05(7).

[2]钟杏云.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J]. 技术经济管理与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