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用“心”备课,交出精巧的教学设计
灵动的课堂源自于精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想创设灵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学会用“心”备课,最大程度地做足课前工夫,交出一份精美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走向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与教案不同,要比较理性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主张,要回应“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从2011年广西《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包括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一)钻研课标,准确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彩在于明确、具体。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真正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要求,以课标为依据具体确定教学目标。只有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和宗旨,思想品德课才能有美的意境美的情景,才能有心灵对话情感碰撞,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按新课程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了,知识目标反而放在最后一位或者淡化,这一点要了解,并在平常教学中加以运用。2011年广西《思想品德》优质课,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特别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反而放在最后一位或者淡化处理,所以才有灵动的课堂。
(二)研读教材,精心做好教材解读分析
1.理清教学主线——去粗取精,简单明了
教学主线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它指向教学目标,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简单明了的教学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紧凑明晰,教学层次变得错落有致,教学节奏简洁流畅。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才能有勾勒出教学主线、设计出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必须站在课标的高度和用挑刺的眼光解读教材,“遵循而有所立”,对教材研读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提炼,“入户其中,出乎其外”,勾勒出明晰的教学主线,有效统领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感悟,使课堂教学达到线条清晰简单与意蕴丰满生动的统一。
桂林奎光中学朱老师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教学主线确定为:“宽容的含义——宽容的意义——践行宽容”来设计,让“知识线”清晰明了。同时设置情景,运用“车祸背后的宽容”为“情景线”贯串始终:“发生车祸”“托人私了”“上门赔罪”“受害方谅解放弃民事赔偿”“一个电话重起波澜,肇事方请求放弃刑事责任追究”“让仇恨结束在这一代”。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受害人情感煎熬纠结,最后仇恨化解。“知识明线”和“情景暗线”贯穿整个课堂,两条线相得益彰,使整个课堂主线明了,为课堂教学指明了主攻方向,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同时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设计悬念,使课堂也具有情节性,跌宕起伏,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并通过讨论自然引出关于宽容的几点思考、认识、感悟和升华。其他的课也都有自己的主线,或暗或明。如南宁三美刘老师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教者抓住这一课的知识主线:中华文化(特点、影响、传承)——中华美德(特点,影响、传承) 。柳州选手的《珍爱我们的生命》,以“生命是一种权利——生命是一种义务——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贯串整个课堂。这三节课都上得比较出彩。
2.确定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最有效的课,应该是一节简洁的课,是一节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教学的课,是一节凸显重点的课。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讨论宽容这一话题,教材在讲述过程中,比较宏大,观点知识点也繁杂。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在一节课里讲不完,讲不透或者讲不好。执教的朱老师把教学内容提炼为“1.宽容是一种美德。2.宽容是一种境界。3.宽容利人利己。4.宽容有原则”,用一件事把这些内容贯串了起来,教学主线明了,内容简洁,素材精到、环节精简。这节课是一节简洁的课、有效的课。
要做到课堂简洁,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在深刻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瘦身”,去粗取精,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把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要浓墨重彩,对非重点的内容教学要惜墨如金。若教学内容繁杂,零零碎碎统统捡,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草草收场,要么教学重点不清楚,难点岿然不动,教学过程也缺乏应有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那么这节课教学效果就差。
二、巧设情境,使课堂深度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和诱思。教学情境不在“闹”,在“实”。有些情境过度包装往往会因“虚”而“衰”,效果适得其反。并且,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每节课让情境创设占用过多的时间、吸引过多的注意是不可取的。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人文思想性的材料。
在这些优质课的教学中,有选用宜州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并配上背景音乐营造美的意境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有结合社会热点如佛山小悦悦事件,营造情感体验和反思气场的,有发掘学生身边的身边好人好事如“宜州最帅爸爸”“班级美德之星”营造激励学习氛围的‥‥‥这些生活化教学情境来自生活或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熏陶情感。
三、注重拓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极为丰富,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思想品德教材文本普遍比较简约,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视拓展教学资源,“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整合。围绕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抓住学生的“关注点”,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赛老师充分做到了“资源用起来”。表现之一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南宁三美学校的刘老师上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因为课堂讲的是中华文化,而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气息很浓厚,刘老师在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方面很用心也巧妙。课件制作以宜州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刘三姐山歌旋律为背景,让学生们上课前就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从而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表现之二是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刘老师能歌,以山歌开头也以山歌结束,老师本身也成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现之三是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在“我为家乡出份力”环节中,有同学提出了用山歌形式宣传宜州文化和美德,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课堂生成的资源,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上台展示,结果效果非常好,既展现了宜州二中学生——“刘三姐传人”的风采,也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小。相反,在一节《珍爱我们的生命》课中,执教老师的应变能力和生成捕捉能力就显得欠缺了一点。在这节课的一个“怎样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环节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合作探究成果,一小组表演的“火灾逃生”——湿毛巾捂鼻子低着身子往外冲,过程中有一位同学跌倒了,逃在前面的同伴赶紧转回来把她拉起来跑出去。上课的老师就没有及时抓住这一情节。如果老师抓住了并引导:“为什么你跑在前面了,你还冲回来把跌倒的同学拉起来冲出去?”那么,“生命之间需要互相关爱”“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不是自私的活着”,这些教学难点就自然化解。可惜执教老师没发现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没有使这样一堂本来也上得不错的课锦上添花,老师的课堂智慧也一下子见高下了。
四、环环相扣,力求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就会井然有序。各个环节的语言表述最好能简洁、明了、对称,让人一目了然。同时,恰当的过渡语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内容、手段、方法等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整个课堂自然顺畅,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如果过渡语用得巧、用得妙,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
南宁三美学校刘老师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学环节为:“感受文化的灿烂”“探寻文化的影响”“寻找身边的美德”“我为家乡出份力”,桂林奎光中学朱老师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中,教学环节设计为:“理解宽容”“感悟宽容”“践行宽容”,教学资源为一段来自央视节目《讲述》里的《宽容的力量》——车祸受害者宽容肇事者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内容,老师把视频资料适当进行了分割和重组,分为“车祸发生”“肇事者请求免去民事赔偿”“受害方谅解放弃民事赔偿”“肇事方请求放弃刑事责任追究”“让仇恨结束在这一代”五个部分。上课老师科学、流畅的教学程序,既使这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又使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悬念感、情节感,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要做到一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也少不了过渡语的作用。?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南宁三美中学的刘丽老师对过渡语进行了精心推敲,过渡自然,语言流畅。如在讲完了我们身边的美德(“宜州最帅爸爸”)时,设计了这样的过渡:“家乡处处有美德,家乡处处有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继承家乡文化,弘扬家乡美德,我们能做些什么’”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为家乡出份力。又如:一位老师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在让学生观看了视频“寒心!子女考上大学后抛弃捡垃圾供养他们的父母”,学生谈感想。之后,老师这样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对灵魂丑陋的不孝子女,下面我们将看到的是最美的孝顺女儿。”然后播放山西“最美女孩”孟佩杰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感悟到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这样的精致的过渡语,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课堂的美感。
五、独具匠心,巧妙设计导入语言
上课伊始,教师若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出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气氛,这就是课的导入。导入语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教学气氛、衔接新旧知识,为一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备课策略初探 中学历史教学新策略 中学历史备课的新思考 浅谈中学历史教师备课前的准备 中学历史深度备课的二三事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论中学历史的开放课教学 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分层备课的思考与实践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备课的趋向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的想法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点 论“中国梦”与中学历史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备课策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温廷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就备课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备课内容和要求是十分宽泛的,这里就资料收集、宏观把握和课件开发三方面给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提出一些建议: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即不惟教材、教参和网络;宏观把握要抓住三个关键,即思路、框架和衔接;课件开发要做到“三不”,即不照搬他人课件,不追求课件华丽,不让课件束缚学生思维。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备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94-02
备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环节,是讲好一节课的基础。艺术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上课也是这样,只有课前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广泛占有资料资源,巧妙构建框架结构,充分预设各种突发事件,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学生听得舒服,教学效果良好。就备课环节而言,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的普遍规律,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属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中学历史教学备课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收集资料,注重“三个不惟”
历史学科对史学资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对历史资料的占有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在备课中广泛查阅、收集、整合资料是备好课的第一步。这一过程中,一些中青年教师往往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做到对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有机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出现不该有的缺憾甚至错误。
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个不惟”。
一是“不惟教材”。教材即课本,顾名思义就是上课的根本,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最可信、最可依赖的文字材料。但是,教材由于受到篇幅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容量过大,特别是不同的史学观点,课本不可能详加叙述。同时,不同的版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表述也各有取舍,而这些恰恰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夏商周的建立一课时,遇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质疑说,“我认为夏朝是启建立的,因为尧舜禹部落首领的更换是禅让制,启是第一个没有经过推荐当上首领的人物”。但这位老师对学生可贵的质疑不仅没有鼓励,反而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陈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如果课前老师对史学界关于“夏朝建立者”学术争论的有关资料比较了解,完全可以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要点,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收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良好效果。一个闪光的亮点就这样变得暗淡无光,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许还要深远得多。
二是“不惟教参”。《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最重要、最便捷的资料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并熟记教参提供的资料内容。但是,教参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一些细节问题,一些关联的知识点教参是不能提供的。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四个等级时,把刹(cha,四声)帝利读作刹(sha,一声)帝利,甚至还对学生进行了强调。其实,只要随手翻开汉语词典就会查到:当“刹”字读sha音时,意为“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组词刹车、刹~之风。当“刹”字读cha音时,解释为梵语,无实际意义,组词刹那、古刹。当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教学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自然就避免了。同样,贞观之治的“观”读四声,也有历史老师不加研究地读作一声,都是在备课时没有广泛收集查阅教学资料并作深入研究造成的错误。
三是“不惟网络”。网络资源极其丰富,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最大的问题是“不负责任”,所以网络资料的真伪性一定要加以辨别,千万不能不加考究就把“百度”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实资料教给学生,从而造成不该有的教学错误。作为老师必须对学科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
二 宏观把握,抓住三个关键
从备课的视角来看,既要有微观的细腻,更要有宏观的掌控。课要上得好,备课时首先应该从宏观出发,有思路有高度,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捋清思路,二是搭好框架,三是做好衔接。这就好比建一座坚固的大厦,设计要科学,地基要扎实,框架要坚硬。
所谓捋清思路,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即提纲挈领地理清一节课的主线,抓住并围绕这一主线设计教学进程。这样一节课就能条理清晰,思路不乱,这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搭好框架。搭框架就是环节设计,就是骨架支撑。一节课必然由若干环节组成,但环节不能无序排列,不能没有骨架做支撑。因此,必须在吃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搭建一个一目了然、一针见血破解主题的框架。笔者在讲授老人教版初一蒙古雄踞漠北和满洲的兴起一课时,深有体会。这节课讲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中央政权和退居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以及正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族三者之间和与战复杂的关系,可谓头绪多,思路乱。最终,在反复思考后,我抓住了汉族中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和与战这一主线,设计了如下的框架。
这一框架结构以板书形式展示出来,理清了思路,抓住了主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初中历史课一般包含三个左右的知识点,如何将这几块知识有机串联成为一体,这就涉及衔接的问题。前因后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做好衔接对上好历史课尤为重要。衔接得好,一节课天衣无缝,一气呵成;衔接得不好,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历史的因果规律难以揭示出来。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块之间的衔接。做好衔接的关键是吃透教材内涵,理清每个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课件开发,做到三个“不要”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备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要努力做到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为了给老师提供帮助,《教学参考书》配备了电子资料库,每节课的课件都有。再加上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老师图省事,干脆把别人的课件粘贴过来为己所用。在日常教学中,对下载的课件稍加修改可以节省不少备课时间。但如果是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教学展示活动,其教学效果一定不怎么好。在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当天讲课的七位老师教学环节十分雷同,如出一辙。后来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在备课时间仓促的情况下,都采用了同一资料库的课件,一个思路走下来,自然毫无新意,更谈不上亮点了。从长远看,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还是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养成自己开发课件的习惯,提高自己设计课件的能力。
二是不要追求课件的华丽。课件的全称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千万不要忽略了“辅助”两个字。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在课件上下了很多功夫,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精雕细琢,结果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他们颠倒了主次,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切记,再好的技术也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更代替不了教学。
一、生活情景链接原认知
从唐朝诗人王维的名作《使至塞上》入手,选取了其中的两句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把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直观地画出来,让学生从数学概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两幅图,让学生参照落日和地平线的位置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画出来,从生活场景中引出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
点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所以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日落”这个情景自然引入这个课题,让学生从生活的场景抽象出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
二、比较抽象概括成定义
通过刚才的引例给出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
请你模拟日落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并完成学案.
教师:这3幅图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学生1: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 第一幅图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第二幅有一个交点,第三幅有2个交点.
教师:通过直线与圆交点的个数,我们可以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有交点时,叫做相离;有一个交点时,叫做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切线;有两个交点时,叫做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割线.
出示练习:
教师:第五幅图直线l和圆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反应不一,有些回答相离,有些回答相切,有些回答相交.
教师:所以直观地从直线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来辨别还不够准确,那我们有没有更科学和准确的方法来描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点评:这组题的设计既为了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三个定义,又让学生感觉到仅仅只有定义并不能全面和科学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关系来刻画这三种关系,引出数量关系来刻画位置关系的必要性.
三、类比探索经历方法与过程
探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学生操作:已知点O和直线a,求作以点O为圆心,且与直线a相切的圆.
(让学生通过作图,进一步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概念,又启发学生思考相切时要满足的数量关系,为下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转化作了铺垫. )
学生2:过点O作直线a的垂线段OA,以点O为圆心,垂线段的长度为半径作圆,这样作的圆与直线a相切.
教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做的圆一定与直线相切吗?
学生2:不知道.
教师:那有没有哪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
学生3:因为除了点A,直线上的其他点都在圆外,根据相切的定义,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则可知直线与圆相切.
教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除了点A,直线上其他点都在圆外吗?
学生3:直线a上除点A外的其他点到圆心的距离d > r,点A到圆心的距离d = r,根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可知,点A在圆上,直线a上的其他点在圆外,所以圆与直线只有一个交点,根据相切的定义可知,直线a与圆相切.
教师:这名同学解释得非常到位和全面,要证明相切,现在我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4:只有相切的定义,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教师:那如何证明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
学生4:根据垂线段最短.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得到另外两种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
几何画板上操作拖动圆,得到相交和相离时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然后总结三种位置关系分别对应的数量关系.
点评:直线与圆的数量关系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画圆与直线相切;二是为什么这么画的圆就与直线相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直线与圆相切的产生过程,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相切的定义.
四、分层变式,以达活用
1. 已知圆的直径为13 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1)若d = 4.5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2)若d = 6.5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3)若d = 8 cm ,则直线与圆 , 直线与圆有 个公共点.
这组题已知数量关系,要学生转化为位置关系,是两种关系相互转化的简单应用.
2. 如图,在RtABC中,∠C = 90°,AB = 5 cm,AC = 3 cm. (1)以C为圆心的圆与AB所在的直线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 cm.
(2)当r满足 时, 线段AB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
这组题第一小题学生解答问题不大,但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碰到了较大困难,于是老师提出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
教师:第二小题和第一小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5观察题目后:第一小题是与直线AB相切,而第二小题是线段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点评:学生能很快地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如何将实际背景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背景相联系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难点.
关键词: 泛在学习 翻转课堂设计 英语教育
现今社会为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更加有效率的学习及培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泛在学习、翻转课堂、课前微课等手段应运而生。培养人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人们的学习能力,以及为人们总结更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研究的着眼点。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英语学习不再枯燥,翻转课堂等手段值得借鉴。
1.泛在学习的定义及意义
1.1泛在学习的定义
广义上讲,获取知识的行为是无处不在的,这种无处不在被称为“泛在”,获取知识的泛在又分为学习本身的泛在、学习兴趣的泛在、学习资源的泛在。具体体现为,学习道路是求学者积极主动追求的,是积极的,也是在不自觉的生活实践中慢慢体会得到的,一个被设定好的教育过程并不是必要的。获取知识的行为无意识且循序渐进,因为获取知识的需求伴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出现,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断遇到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人们获取新的知识及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事物更替日新月异,故终身学习各种知识是必然要求,也是必备技能。现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丰富,资源广泛,各种知识不仅仅贮存在人的脑海中、各类专科书籍中,还广泛分布在任何人类所到之处。
虽然获取知识是广义的,但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是有选择的、狭义的。在狭义上,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指以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中国电化教育》曾对泛在学习给出过具体定义:泛在学习,是在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一种未来学习方式,旨在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可以随时获取各种所需信息,是提供给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随意使用可以获取的科技设备进行学习活动的3A学习。3A的含义是:Anywhere,Anytime,Anydevice。泛在学习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特点鲜明,除了具有3A特点外,更包含主动性、及时性、长期性、易获得性、适应性、协作性、交互性及教学场景的融入等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主动性:求学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为之做出学习行为。及时性:在求学者需要获取知识的当下就可以获得知识,而不受限制于时间安排。长期性:求学者可以记录保存学习进度,从而保证学习的延续性、长期性。易获得性:求学者可以以简单易得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料从而进行学习,比如:电子文档、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适应性:泛在学习可适用于任何有求学需求的人,方式简单便捷,使求学者更有效率地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协作性:在泛在学习过程中,求学者可以完成社会知识构建达成对社会的认知,这种构建和认知建立在以泛在协作学习为前提的情景下,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交互性:求学者可以不受限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分享,除了家人伙伴外,还有求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借此交流可扩大进步空间,更好更准确地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场景的融入,是把学习与场景模拟或真实场景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习注意力,使知识更加生动灵活地融入记忆中,并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1.2泛在学习的意义
泛在学习在现代社会意义重大,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需要人们不嘌习、不断进步,这时获取知识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泛在学习能促使人不断自主学习,并且这种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依靠手边现有的电子设备进行,这种学习过程经过设计后融入场景,使知识生动灵活便于理解,更使与专业学者沟通变得可能。
2.泛在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的设计
2.1课前微课设计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以专科知识或求学者所学知识的重点知识等部分的内容进行选择、编排、摄录及制作为基础,形成简短而完整的新型便捷教学模式。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设计微课的时候一般从时间、语言、结构、内容进行考量,进行一段微课的设计时,首先要正确地选择符合讲解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处理,其次要选择适合的微课类型,再次要构建完整、言简意赅的教学结构,最后要进行微课的制作,务求实用。其中,微课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制作方法:
2.1.1使用DV录制教学视频
工具:DV机、黑板、粉笔等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方法:针对微课主讲内容进行内容详尽的教学设计,制订完整的教案。使用黑板、粉笔进行授课并且用DV机摄录下来,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
2.1.2使用手机与白纸进行授课
工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适量的白纸、不同颜色的笔。
方法:此方法与DV方法相似,用纸笔进行预先准备好的讲解,并用手机摄录下来。务求画面稳定,语音清晰,最后进行视频的编辑和美化。
2.1.3使用录屏软件
工具:电脑,耳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PPT软件。
方法:针对事先制定的英语教学主题搜集足够的资料和素材,制作成精美的PPT软件;授课者戴好耳机话筒调整好常规设定用准备好的PPT进行授课并用录屏软件记录下来;对录制完成的视频进行编辑和美化。
2.2微课的任务设计
2.2.1课前设计模块
翻转课堂的知识传递一般由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微课视频或者是优秀的主讲教师亲自原创录制,或采用网络上丰富的名校资源。麻省理工学院曾有过开放课件运动,自此之后,世界上许多高校或者富于才华的个人开展了资源的共享和建设,既节约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又达成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就算是同一授课内容,由于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导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不完全相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既有成熟的视频自行录制教学视频,使之与对应学生所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词汇和语法外,最难掌握且受忽视的就是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制作课前微课视频时,首先要将词汇、语法归纳总结清楚,便于学生记忆,再将这些基础知识带入实际运用中,可以以小对话的形式展开。
学生对于课前视频的吸收程度一般取决于视频视觉效果、时间长度及情景带入产生的互动效果。如果视觉效果不够精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打折扣,时间过短就不能充分展开应掌握的知识,过长则会让人疲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故教学视频应小而精,每次缩小知识点的范围而进行充分的讲解,并且视频制作的质量要高,视觉效果要好。另外,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参加视频课程的初期会埋头记笔记导致没有真正融入学习中,为了避免这个现象,应对对应课程提供文字版本,以免学生上课过程中浪费精力。
2.2.2课前针对性练习
教师在一段视频教学之后要设置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的模块,在提出问题之后敦促学生做出回答,并将不能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并发现没有理解的问题。对于课前的针对性练习,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分析交流,并对多数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回顾讲解,及时发现学生的理解盲点,以及反思微课视频是否存在不足,及时改良。
2.3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2.3.1确定问题
通过课前视频所学的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之后设计的问答模式,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课堂中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分派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模式,探讨问题题目的选择可以根据教师的判断进行针对性指导。比如:通过一种时态的语法发散到全部时态语法的总结,组内可再分工,分工要明确,如果问题较大,就可以在小组中继续划分更明确方向的小组,一般小组不要超^十个人。问题较简单,可以指导小组中成员每人做一份答案之后再汇总对比。学生收集知识查找资料的能力将得到训练,并通过自行寻找答案这一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控制权。
2.3.2协作解决问题
协作是充分沟通研究问题,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指导翻转课堂小组活动的教师要保证小组活动的有秩序开展。协作讨论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协作活动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面对分歧时尊重他人的见解。因此,协作是翻转课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学习课堂的知识,还充分体现了交互性。
2.3.3成果交流
学生完成协作学习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果展示,比如:将充分讨论后得到的正确且规律的英语语法总结下来制定成册,并作为高效精华的整理笔记发送到网上以供传阅。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教师进行讲解、交流,并让没有参与的同学进行疑惑提问反馈,扮演教师的同学连同其小组负责讲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3.结语
本文结合泛在学习、翻转课堂及微课设计的方式方法,讨论了课堂活动的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课堂活动,以期大学生通过新型教育模模式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2]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农机,2015,42(11):117-118.
[3]孟凡茂.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J].远程教育技术,2010,20(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