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化导向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而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能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近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更加关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践化趋势日益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加强对改革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而设置的,根据旅游产业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单位培养人才。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几种类型。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对各个院校的资源比较优势和旅游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但总体趋势是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实践化改革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化导向的课程改革趋势不可逆转,各个院校分别开始借助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如果合理的设置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在实践操作课程上要么设置的课程多,要么设置课程以后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是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方面,部分院校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纯粹的实践课程,也有不少院校减少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选必修课程的课时,还有很多学校也存在一些院校要求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训。这些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缺乏对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考虑,其设置的科学性值得思考。

2.课程内容实施不完整

旅游专业增加了实践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但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旅游资源,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实习,但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自主实习,而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是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症结所在。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扩招,但是相关教材的内容和实践内容难以满足课程实践的的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也是十分紧缺。此外,高职院校整体课时安排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适应课程实训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院校要实施设置的课程实践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有课程无教材,有教材无教师的场景。

3.课程实践内容评估体系不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很多学校的内部存在评估标准制定不完善,教师实践技能不精湛等现象,对一般院校来说用于实践的空间比较少,学生实践实践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学生在校外实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的现象,缺乏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是很难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很多院校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评,忽视了的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评价,专业的内涵性表现不突出。

三、基于实践化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对策

1.优化课程实践的内容

首先,明确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具体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业务基本技能等要求;其次,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结构体系,包括每一项课程的数量、名称和课时的数量;再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的实践条件以及师资情况明确时间内容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并明确课程时间教学的方式。

2.夯实课程基础理论

首先,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能随意减少,并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其次,知识理论的选择和理论深度的讲解应该与相应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相对应,不断强化理论在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不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学生明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

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该与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模拟练习,并在次基础上深入到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单位去接触实际的业务,感知旅游企业的现状和真实的服务过程,通过在企业中实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程度,不断培养学生适应谁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固定场所,避免放任自流式的综合实习方式,教师、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共同评估学生的实习过程与实习结果,制定评估指标与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完善校外实训实习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许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大学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 于成国. 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与程序[J]. 统计与咨询. 2010(02)

[3] 岳冬菊,李海民,杨瑞.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 谢莉.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 课程 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我国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已经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旅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要求。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深入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没有规范与系统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充分体现出地方旅游特色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企业提供的是管理人才,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从应届毕业生中产生,这就导致了供需之间形成严重错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上都有欠缺,难以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课程明显不足,导致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整体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过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权利,而且课程内容重复,内容陈旧过时,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甚大,课程前后次序的安排不尽合理。

二、实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第3篇

 

一、泛北部湾区域少数民族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泛北部湾民族旅游业是广西旅游产业的后起之秀,凭借优厚的民族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魅力,使得泛北部湾民族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区域旅游不可或缺的特色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以泛北部区域为纽带的东盟区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这对民族旅游管理人才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民族旅游管理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结构失衡、与市场需求失衡等有待改善的问题。所以就要深入了解泛北部湾的旅游人才供求特点,制定出满足泛北部湾发展需求的民族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更好的服务泛北部湾的经济发展。

 

二、泛北部湾视野下的旅游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当。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课程设置盲目性大、内容空泛,教材缺乏特色。由于条件限制,师资力量等因素出现理论教学有余,实践教学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限,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脱节。

 

(二)教学方式陈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依旧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以情景模拟、实践动手的实践教学比例太低,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职业习惯的养成。

 

(三)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考核方法还是以笔试为主,考试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凭借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学生的实践、技能等在考核中没有能很好体现。形成学生学习只为考试的导向,容易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三、泛北部湾视野下的民族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泛北部湾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广西,面向泛北部湾区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轮驱动,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双管齐下,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知识结构完善、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民族旅游管理人才,并在总目标总要求下制定出的具体目标。

 

(一)国际化的民族旅游管理人才。民族旅游管理人才熟悉泛北部湾区域内有关国家的民族文化、地理、历史、语言、风土人情,能深入了解区域内各国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民族旅游产品特征、民族旅游消费需求、民族旅游文化内涵、民族旅游企业特色,掌握国内外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以国际化的个人素质参与国际竞争。

 

(二)专业化的民族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民族旅游专业理论基础,能够深入理解本区域的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旅游交流与合作对策、旅游发展措施手段。具备扎实的民族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民族旅游、经济管理、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基础。既有一定专业的理论水平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既能真抓实干有能开拓创新的专业化人才。

 

(三)应用型民族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学生理论上具有民族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综合性的专业基础知识;语言上具备民族一门或多门听说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适应性上能较快融入异国文化,能在异国文化差异中调整心态;沟通上具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善于与人交流;处事上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四、泛北部湾视野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适应泛北部湾视野下民族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办学特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探索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市场需求模式。充分考虑泛北部湾民族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能适当的开展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将理论学习运用于实践锻炼中。通过对相关人才需求的调研访问,对就业学生的情况跟踪回访,加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根据需求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二)产学研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前提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制定高效的教师培训计划,知识总有老化的时候,满足教师继续学习的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与活力。其次,通过抽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在实践环节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将实践融入教学,使教学方法适应人才的培养需要。再次,重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学习,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语言提升模式。加强外语综合素质培养,是民族旅游业向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核心课程中加大旅游外语课程的比例,设置以着重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外语课程。其次,旅游专业外语的学习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笔试的形式,根据语言类课程的考核需要改革考试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第二课堂的辅助,提升学生外语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外语学习氛围。

 

(四)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开设三层实践教学,分别是课堂实践、业务实训和综合实习。首先在课堂层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开设旅游化妆礼仪、服务技能、市场调研等实践针对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其次利用校内实验室,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实践操作的形式,模拟仿真的实训,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直观感受和认知。最后,让学生走出校园,把一些课程开设在校企合作的酒店、公园、景区进行,开展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让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第4篇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综合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索分析

伴随着我国宏观国民经济事业建设发展水平的不断改善提升,在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基础性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优化背景之下,其实际形成和面对的休闲娱乐生活需求逐步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和支持了我国现代旅游产业进入了繁荣有序的历史发展阶段。遵照目前已经获取的调查研究报告资料,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改善,我国旅游产业各类企业组织在具体化经营发展实践过程中所面对和涌现的具体问题,也逐渐展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变化趋势,需要引起相关领域从业者的持续密切关注。在上述实践背景之下,想要切实有效且充分地解决和处置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在实际经营发展实践过程中所面对和遭遇的多元化具体问题,必须从我国现代略有产业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水平的切入视角,借由针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学生群体的教学工作组织开展方案展开改革优化,通过切实培养和输出数量充足的具备较高素质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以切实保障和支持我国旅游产业从业者的综合性自身素质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整体性改善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展开简要阐释。

1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1)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旅游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服务综合发展版图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我国宏观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版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切实做好旅游产业企业组织的经营发展实践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顺利实现最佳发展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宏观国民经济事业的快速稳定有序发展,以及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的基础性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优化,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演化成为现阶段我国宏观国民经济事业建设发展版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民众参与旅游活动行为的数量规模的不断增加过程中,旅游服务经营企业中旅游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实际面对的工作实践压力和挑战也在不断加剧,因而为切实满足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员素质需求,针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组织开展方案展开改革优化,具备不容忽视的实践影响意义。(2)人才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教学培养工作组织开展方案展开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在现有的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展开教学督导工作实践过程中,往往片面侧重于关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性理论知识要素,在教学呈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未能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切实展开基于实践应用技能层面的教学督导工作,诱导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无法借由具体参与的在校学习体验过程,具体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旅游管理业务实践活动运用技能要素,在给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质量水平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背景条件之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揭示了组织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现存问题分析

第一,基础性教学思想理念存在落后性和局限性。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产业领域的快速稳定繁荣发展,我国现有的各级高等院校均设置和建设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单位,为我国正在组织开展的旅游产业经营发展实践活动,创造和提供了数量充足的基础性后备人才支持条件。调查资料显示,受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干预,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群体,在其基础性的教育思想指导观念的建构和认知状态层面,依然存在落后性和局限性,因而直接诱导相关专业现有的任课教师群体,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日常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片面侧重于关注基础理论知识要素,在教学呈现状态层面准确性和完整性,未能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展开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技能层面的系统有效的教学督导工作,在一定历史时期之内,给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良好优质成长发展,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第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层面存在局限性。在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干预作用之下,我国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均依然处于初始性的建设发展阶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现有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单位,在旅游管理各专业教师群体的建设和配备状态层面,依然存在着表现程度较为鲜明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导致实际配备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群体,在基础性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应用技能的学习掌握状态层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缺位性,诱导其在实际上岗工作之后,无法为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创造和提供科学且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要素,以及应用技能要素教学督导支持条件,给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3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策略

第一,想要在我国现代旅游产业蓬勃有序经营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切实获取到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最优化预期效果,应当借由择取和运用恰当合理的督导控制手段,积极主动且系统有效地针对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单位,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构成结构,展开科学合理且全面充分的改良优化,确保实际建设形成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构成体系,在基础性理论知识要素,以及基础性实践应用技能要素的数量比例关系的设置状态层面,切实实现科学合理控制,以切实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实现自身基础能力的平衡性发展。第二,想要在我国现代旅游产业蓬勃有序经营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切实获取到我国各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最优化预期效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工作,切实改善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保障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建构发展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4结束语

针对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论题,本文择取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现存问题分析,以及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实践策略,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林琳.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9:85-86.

[2]杨柳,江雯.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J].科技展望,2015,31:295.

[3]张静.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职业,2015,27:46-47.

[4]贾红国.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改革[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01:78.

[5]许宏.新形势下俄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新世纪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侧记[J].中国俄语教学,2007,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