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的意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从危机爆发过程看,美国房价下跌引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迅速导致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又导致银行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其间,低标准次级贷款的疯狂膨胀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全球泛滥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从次贷危机的视角看,本次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金融过度创新和监管不匹配
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金融过度创新和监管不匹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经济成为推动美国经济的主要手段。次级贷款极速膨胀。“两房”等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次贷转换成债券,以次债形式在市场上发售。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再次衍生。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诱人的次债信用衍生品,销往世界各地。相对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金融监管却严重滞后。首先,房贷机构不断放低贷款标准;其次,信用评估机构缺乏自律。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严重失真:另外,美国“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
(二)金融自由化政策和不当货币政策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则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极力推动放松金融管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同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为金融危机埋下伏笔,不当的加息政策则催引了次贷危机。经济泡沫破灭后,为刺激美国经济的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开始连续13次降息,至2003年6月美国一年期利率由6.5%降低到1%的超低水平,并在这个低水平持续了近1年之久,低利率和充裕的银行信贷导致房地产和其他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次级贷款蓬勃发展,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为抑制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共加息17次,利率由1%升至5.25%,房地产价格下跌,交易量急剧萎缩,次贷危机一触即发。另外,Morris Goldstein(2008)认为,“9・11”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和较低的实际利率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离,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首先,从产业层面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把美国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利用专利、标准和品牌等手段,控制着产业的高端,实体产业不断流失。尤其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其次,从发展方式来看,全球化背景下消费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GDP的拉动已达70%左右。伴随高消费的是低储蓄和信贷消费(超前消费),美国储蓄率长期走低,从1984年的10.08%,一路降到2007的-1.7%,创下1933年大萧条时代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低储蓄、高消费模式下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债务国,2006年美国家庭部门欠债已超过美国GDP的90%和家庭部门可支配收入的130%。2007年。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激增到GDP的114%。非金融部门的债务达到GDP的226%,信用卡、车贷、房贷的规模也节节攀高。债务危机和储蓄、投资之间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四)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金融危机赖以存在的环境,助长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投资货币,长期以来,美国在源源不断地购入世界各地实体资源(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同时,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各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后,为确保其安全和保值,就去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又流回了美国。美国的赤字政策和高消费政策是通过美元的特殊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支撑的,远远超过了其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危机爆发便只是时间问题。
(五)其他原因假说
此外,伊拉克战争、石油危机、全球性通货膨胀、全球房地产市场回落、美国进入经济下行期及华尔街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和会计标准等均被认为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已使美国及全球付出沉重代价,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开放,资本经常项目受到管制,中国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性对较小。但由于对外需的高度依赖性,使中国经济遭受了较大的间接冲击。
(一)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金融危机首先会造成资本市场心理上的恐慌和悲观,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都将受挫。雷曼申请破产保护次日,中国A股市场暴跌,上证指数、香港股市、内地房地产股等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实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缩水。比如巨额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持有的美国国债(达5020亿美元)和公司债券等大幅缩水,以及中国股市暴跌等等。据统计,我国在这次危机中资产缩水达21万亿人民币。龙永图(2008)则估计中国银行直接损失将近100亿美元。不过庆幸的是,资本账户仍处于管制状态,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风险依然在可控范围之内,中国应该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
(二)对中国外贸及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将对中国对外贸易造成强烈冲击:一是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国外需减少,也会使欧盟、日本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外需减少,中国出口的不景气还将产生连锁反应,反过来再影响中国:二是金融危机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升值。金融危机后,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不同程度地升值,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中国出口雪上加霜;三是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并将可能在美国带动下愈演愈烈,而中国将成为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最大的国家(张燕生,2009)。而外贸的减少必然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构成强烈冲击,订单的减少,产品价格下行,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劳动力成本和部分能源价格上升等均将使不少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三)对中国投资及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会对中国投资产生重要影响。首先表现在投资信心受挫。其次,表现在资金流动层面。金融危机必然会使发达国家本国资金供应变得紧张。可能会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回流。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中国也可能成为海外资金的避风港,成为特殊时期的投机场所。如果出现突发性的集中流出或流入,将对中国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没有有效、及时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措施,将会对中国外汇市场、股票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除了心理方面的冲击,房地产资金供应将出现紧张,因为海外投行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泡沫被部分挤出后,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也使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增加。
(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首先,国际资金的流动性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要影响。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短期撤回的资本可能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进退两难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而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大幅缩水风险,这都会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其次。美元的走势会对人民币造成多方面压力。美国有可能进一步促使美元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再现。同时美国长期利率趋降,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汇兑损失和投资收益下降的双重损失。
(五)其他影响
此外,就业(城镇失业)、消费增长、建筑业、冶金业、钢铁产业、纺织业、汽车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产业等方面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关键词:民间借贷;过度自信;易获得性偏误;心理帐户;从众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45-02
近来,江苏泗洪、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东莞……这些地方相继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欠账“跑路”的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民间借贷的高度关注。
民间资本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和初具规模的民间借贷体系,甚至于可以与当地银行体系分庭抗礼。民间的借贷资金融入资金利率达到月息3%,季节性需求旺盛时,贷出资金利率月息可达3.5%至5%不等。民间借贷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企业倒闭、老板外逃和跳楼事件,甚至导致区域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其负面影响的集中表现。当前,民间借贷危机有蔓延的趋势。
借款人明明知道月息3%―5%的利率很高,但是还是选择了到高利贷去融资。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投机的行为,其自身也知道这只是饮鸩止渴。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目前已经很难解释某些金融异常的现象。行为金融学对股票市场中人为因素研究是成功的,并且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借用其理论对分析民间借贷问题,与股票一样,是同样适应的。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引入行为金融学基本内容这个崭新的分析视角来解析国内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解决问题对策,为政府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一、行为金融学角度民间借贷危机的成因
传统金融学明确的把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是有效市场,如果用传统理论解释民间借贷等非理性的利率,停留在经济人层面上,很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行为金融学认知的人的有限理性,为研究民间借贷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石。
它在承认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时候,同时认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许多理性之外的情感、冲动等的影响,在外界条件约束下人对自己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些是和原有理论截然不同。是对原有理论的改正和充实。传统金融学承认理性经济人、有效市场和完全套利假说,不注重行为主体心理诉求,而行为金融学脱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束缚,重新探讨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寻求民间借贷危机形成的微观原因。
(一)过度自信。人常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率,倾向信奉自身的判断能力,放松本人对待理性态度的限制,无形之中拔高了自我意识形态,对事物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作出抉择时都有自我归因偏差等等,种种上述心理表现就叫做“过度自信”。在决策者中间,无论是是非理性决策者还是理性决策者,都坚持认为理性站在自己这边。而且决策者认为自身具体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掌握了若干有用信息,因而进行投资决定,便对自己的判断力极度自信。
反映在借贷市场上,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斥时,贷款人的信心并不是等额地减少,而将原因归于客观,而当市场波动与贷款人的私人信息相符时,贷款人的信心就会膨大。贷款人的这种过度自信是推动市场成交额一路飙升,最终酿成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过度自信往往让交易者相信自身能准确地认知市场的变动轨迹,即便自身理性地认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种直觉判断形成了贷款人投资方向――譬如地产价格不跌的基础。面对高额利率,仍然义无反顾。要理解民间借贷危机,我们一定都要意识到贷款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二)易获得性偏误。易获得性偏误是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某件事情,决策者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个事件常常发生;反之,假如某类事件让人很难意识到,相关信息在人的脑海里匮乏且模糊,贷款人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低估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所盛行的、为人们熟悉的信息自然不难获得,因此,不能忽视贷款人在决策时受社会化影响的程度。
当借贷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上升时,贷款人会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不会继续下跌,从而继续贷款,于是就推动了更大程度的资金需求;然而,相应的贷款利率下跌,贷款人预期对应的投资项目价格继续下跌而抛售,会导致利率继续下跌。长此以往,资金价格惯性产生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的提高。
(三)心理帐户。它是指无论个人、家庭和公司都存在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或潜在的帐户体系。这些帐户体系往往遵循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想违背的规则。这使个体、家庭或公司做经济决策时候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本身,使本身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经济规律。心理账户使得贷款者面临很高的利率时仍然无所畏惧,从而导致了市场投机者的产生。贷款者将损失放在某个独立的“心理账户”,他们的心理呈现递减的敏感性,也就是当损失逐渐增加,痛苦程度会逐渐减少。所以贷款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赢利抛出,亏损持有”想法,最终便产生处置效应。贷款市场中,当投资品价格升高,利率处在升高阶段的时候,市场非常活跃,换手率非常高,价格被逐渐推高,逐步导致民间借贷的繁荣;反之,随着投资品价格下行,交易量也会逐渐下降。这就阐述了利率上升出现时总是随着交易量的上升,利率上升的初始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正是处置效应的存在导致了上述现象。即市场上有更多资金涌入民间借贷公司,利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四)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叫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信息环境非确定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参与主体的影响,从而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小道消息、忽视自有信息,依赖舆论从而采取从众的策略。当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从众效应时,民间贷款人和借贷人往往会跟随其他人做出决策,导致借贷市场对信息过度反应,利好信息导致借贷需求猛增,投机膨胀,直到引发借贷危机;反之,利空信息会导致民间借贷市场加速泡沫破裂。
(五)模糊规避。是指参与者在进行决策时候会排斥不确定性。在面临冒险的抉择时,会产生以已知的概率作为依据的惯性,而回避非确定的概率。很显然,当新的金融产品出现,参与者往往增加过多的风险溢价,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参与者对该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自然地便会降低风险溢价。
在民间借贷市场,对于借贷人和贷款人而言,巨大利息收益和支出伴随着中国房地产等高回报资产的一路上扬。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潜在的风险,会比较现有的状况作出调整。
二、结论和对策
(一)研究结论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若干理论深入地讨论借贷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民间借贷主体决策跟传统经济学分析相反。参与主体不会像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样行事,即会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和贝叶斯法则理性地进行市场交易和主体抉择,保持市场均衡的秩序。相反,借贷双方的判断和抉择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若干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认识和情感上的差异,故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参与者只能保持有限理性。
(二)对策
为了阻止民间借贷市场的非理,从政府、借贷双方的视角提出对策;以此来对政策进行建议
1、大力整顿民间市场秩序,规范担保公司等的行为。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能从根本上缓解民间借贷危机。定期汇集民间借贷信息和出现的问题;建立民间借贷监测网络,时时监控民间借贷市场情况;建立健全“银监―银行―企业”的信息通道,及时观测企业资金流向,特别是关注大额资金流向非合同关联方的领域。对一些担保公司、银行等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制裁,严厉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2、加强对民间借贷双方的正确引导,构建对称的信息平台机制。由于社会公众缺乏民间借贷的专业知识和有效信息,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政府应构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民间借贷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和交易机制,媒体、专家和学者发挥正面舆论的积极作用,利用舆论进行合理引导,消除民间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还应在民间借贷过热时适时预警信号,同时鼓励相关金融部门给予民众投资基本知识培训,强化借贷双方投资风险教育,调节市场情绪,引导贷方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预期,有效抑制投机心理,减少非理。
3、规范借贷双方行为,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进一步规范个人贷款审查的程序和标准,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诚信系统。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及主管部门的作用,对市场上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市场中多度投机。出台合理信贷政策,增加投机者的资金成本,提高其投机风险,必要时给予经济甚至是行政制裁,尽可能地遏制投机行为,减缓其对市场的冲击,减少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行为。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系
作者简介:李超(1978- ),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商丘工学院,讲师,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松茂.房地产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0,3.
[3]蒋胜,黄迪.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43-47.
[4]夏秀渊.以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民间借贷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5.
关键词:投资银行;金融危机;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9-01
引言:当前,人们只要一听到金融危机四个字就位毛骨悚然,会对自己的工作和投资产生深深的忧虑。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哀鸿一片,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对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2011年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虽然没有全面爆发,没有对全球经济造成类似2008次贷危机那样的危害,但是在短时间内也造成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2011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缓慢,诸多行业甚至发生倒退。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资本运作的产物,能够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众多的投资银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当前研究投资银行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浅谈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相互影响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投资银行的业务,然后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最后分析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银行的业务概述
大家都知道投资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其业务主要有债权证券和产权证券的公开发行承销方面、证券交易经纪方面以及自营业务方面等三部分内容。
第一,投资银行的证券承销方面业务针对的是股票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以及债券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投资银行的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就是证券承销方面。一般来说,投资银行在资本一级市场上实现证券的承销,并实现证券在价格方面的稳定和流通方面的稳健。
第二,投资银行的在资本二级市场的重要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作为连接证券买卖双方的联系人,按照卖方和买方的要求以及业务量收取手续费用。此外,投资银行也经常作为证券市场的交易商,接受来自客户方面的委托,并对大量的资金进行管理,但是自身也拥有大量的证券,所以在经营时也要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风险。
第三,投资银行的另外一个正常业务就是自营业务。自营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投资银行用银行自己的自由资产参与资本市场的经营,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交易风险的业务。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资本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探究金融危机的成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规避金融风险和提高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参考。一般说来,导致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杠杆效应。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为了赚取资本市场上的暴利,利用金融杠杆原理,进行资本投资操作,获取数十倍的利润。
(二)CDS合同。在当代,由于资本杠杆操作的风险很高,许多金融机构一般不采取直接的杠杆进行操作,将杠杆投资的资本作为“保险”,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CDS。
(三)CDS市场。很多机构和个人进行CDS合同保险生意之后,在获取了利益之后,将CDS作为商品在资本市场上出售,构成交易行为和买卖行为,从而形成CDS市场,CDS市场的形成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四)次贷。次贷危机以来,很多人都听说过次贷,但是大家对“次贷”这一名词没什么概念。简单的来说假设某一领域的投资,获取利润很高,于是人们将这一领域的资产高价抵押,在此进行该领域的投资,期望获取高额利润,从中形成的债务称为次贷。
(五)次贷危机。在次贷投资领域,一旦市场形势发生扭转,行情不在,就会造成投资者资不抵债的现象,而在众多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中不乏投资银行以及各种投资机构的身影。所以形成的资本漏洞也会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资本真空,一旦蔓延,就会构成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各国。
三、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金融危机迫使各国政府出面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救市。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消失,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必然会被政府大规模接管,进而造成民众对资本市场的极度不信任,这也说明了在资本市场中任何投资机构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金融危机也引发了信用紧缩。因为投资及房贷的亏损,投行不得不减少贷款,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导致危机向其行业和领域扩散。全球范围内表现为货币市场的资金枯竭。银行间相互拆借流动资本和大企业流动资金的生命线的枯竭直接导致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种种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的短缺,也直接影响企业在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流通。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法律问题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