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的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面谈一谈“目标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地理学科,是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知识目标:包括地理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传授好地理基础知识,将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智力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常用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
4.情感态度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趣等。
二. 地理导标五曲
地理教学中的新棵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象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
新课的导语,可结合授课的内容,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等具体情况,采用多变的形式。例如:
1.开宗明义,直接导入。这是一种常用的新课导入形式,它具有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枪直入,切入主题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节这样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这值得我们骄傲;现代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更新,我们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交通事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公路与铁路的发展和成就。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这种导入方式,要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起上挂下联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那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巧用诗歌,激发兴趣。这种导入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形成教学的。例如:讲授中国地理《林业.牧业.渔业》一节时,先提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三青水秀”的标志是什麽?想一想什麽可以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你想美味佳肴吗?它从何处来?这里所提的两个问题,其一是从林业角度发问,让学生思考林业的意义和作用;其二是从牧业和渔业的角度提问,让学生去体会牧业和渔业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措施。用诗歌创设意境,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然后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5.运用谚语,通俗易懂。谚语,往往是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它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以谚语导入新课,也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授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时,就这样引入新课:(1)问同学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麽?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见解。(2)在学生梢讨论后,教师指出:这句俗语强调了粮食的重要,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它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他不仅为人们提供吃.穿.用的生活资料,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它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农业分解图进入新授内容。
以上几种新课导入法,都有利于传授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三. 组织达标的基本方法
教学工作,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而且是一项艺术事业,方法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产生一种艺术魅力 ,可以给学生一种艺术感受。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同时完成应有的能力训练。
地理教学的组织达标,可采用下列一些基本方法。
1.自学达标法。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对于这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学课文,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是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学生自学课文,独立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很多,并且形式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哦途径。例如:
(1)通过一个地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获得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可知道这个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还可以通过读图,知道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结合地形特点得出此地区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根据此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得出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学会图读这种图,就可以形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2)气温分布曲线,降水分布直方图,是学习气候知识的一种直方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等知识,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学生会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能力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3.对比达标法。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相关.四区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异同,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较透切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
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是鱼米之乡,得出南方地区能源矿产比北方少,但水资源丰富,以电补充能源不足;同时南方地区耕地比北方少,多水田,因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与北方有所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等。通过比较,既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便于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分析世界地理气候类型特征时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进行比较,对照两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异同,达到理解两种气候特点的目的。
4.活动练习达标法。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有大量的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手段。如果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5.纵向迁移达标法。进行地理教学,一是要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知识,即从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知识学到新知识,反过来又通过新知识的理解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由原有能力迁移扩展到新的能力。
(1)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根据一条线索归纳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例如:由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及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气候的成因。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讲授每一项知识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迁移联系。
(2)对学生的读图训练,也可以根据一条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迁移展开。如由等高线特点的认识-----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看懂分层设色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形地势特征。以上就是一个地理能力训练体系。
四.检测补救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皮连生教授在其《智育心理学》中提出。笔者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将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概括简化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设计精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二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1],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行为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和部分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
例1.在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或熟鸡蛋、熟鸭蛋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其分界面,简要说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具体活动或任务,但不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应取得的具体结果或统一标准,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部分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一般也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活动主体、活动情境、行为动词和表现性任务。其主要特征:一方面,学习活动或任务是具体的,但活动结果是开放的或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行为动词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特征,如经历、参观、访问、考察、感受、分享、参与、尝试、调查、绘制、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
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作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介绍这次观测活动的体会或成果(如特征、规律等)。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也决定着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媒体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子目标[2]。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可用图1表示,即目标决定内容、目标决定策略、目标决定评价;每个教学目标都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达成一个个子目标的过程。
1.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学校环境条件等。但是,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在之前精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已经充分并综合考虑到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此,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内容选择与重组的重要和直接依据,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为有效达到目标提供支持。
基于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首先,要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及其子目标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教科书上的学习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或改编。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重组或改编教学内容时,一般应以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某一版本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替换或补充一些其他版本上的内容或学习材料。
例3.阅读教材并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说出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例4.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太阳系模拟动画)和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比较表,概括说明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感受天体运动的规律性。
如果按照例3目标来组织教学,只要学生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能在教材中找到并说出相关结果(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例4目标来设计教学,在使用中图版教材的学校,则需要在用好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基础上,将人教版教材中的“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补充并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这个数据表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具有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显然,例4目标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也更有利于导教、导学和导测评。
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养等,适当补充或改编一些教材外的学习材料,如地理学最新成果、时政热点等,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补充或改编策略和方法,有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内容地方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教学内容试题化等。
2.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具体来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等。
(1)教学方法的选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4]。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基础、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校环境条件等。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选择、应用与组合的最重要依据。在精确设计与表述的教学目标中,其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往往隐含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要求。
例5.运用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比较数据,对行星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主要特征。
从例5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该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不是要学生识记三大类行星的名称和特征,更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星的相关数据,即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地理图表的分析与运用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教学活动和任务都应在课堂上完成,具体的学习方式最好以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式学习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好是读图(表)启发式教学,或发现教学法等。
该目标后半句提供了两个行为动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如果选“归纳概括”,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读图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简要表述即可;如果选“列表比较”,则要求学生能在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列表比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各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5]。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导向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以读图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为主,或多选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2)教学媒体的选用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地理学习结果和地理教学目标,探究地理学习结果和教学目标与SOLO理论在思维层次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为例,应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结果表明把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生思维结构和水平,探讨其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习结果的SOLO分类
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的英文简写,其含义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习评价方法,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定质评价方法,它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沦。SOLO分类法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按照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1.前结构层次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处在一种低认知水平,不能解释地理现象,不能理解地理问题,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只能简单重复关键词,语言表现出思维混乱或提出没有依据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关注问题的相关领域,或是在给定的知识中选择一个相关信息作为问题的答案,但是仅关注到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对问题整体把握便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针对地理问题,仅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一个信息,就依据这个条件得出结论,忽略了问题本身。
3.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法,但没有将思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学生可以结合多个事件解释问题,但是没有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或是表现出仅是将简单关键词相联系,没有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层次
将思维发展为可以将各个部分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使得结论结构连贯和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地理问题,明白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新知识,阐述个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结沦。教师可以从学生反应时间和答案完整性等分析,得知学生已到达关联结构水平。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学生思维水平达到最高水平,可以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深入探究问题的原因。在此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为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并且这种迁移超越了问题本身而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
下面以习题“塔里木盆地中聚落分布于沙漠中绿洲,试分析原因”为例,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5个层次划分出学生的思维水平(见表1)。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SOLO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对教学所做出的具体和准确的描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地理知识目标划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SOLO分类理论不仅对学生思维水平进行划分,同时结合此理论,与地理知识目标之间相关联(详见表2)。由此可知,地理教学目标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由点及线,再由线成面,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单点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关联和抽象结构层次对应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SOLO理论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和准确,更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需要SOLO分类理论的行为动词支持,使得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上升规律。SOLO的五个思维结构层次的行为动词与结构水平满足映射关系,即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唯一的思维结构水平与之对应。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水平与行为动词分类见表3。
三、SOLO分类法在地理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目标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需求。SOLO分类理论依据学习结果监控学生思维过程,利于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结合SOLO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和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反应和领悟。下面以湘教版必修I“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设计教学目标。
1.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意在学习地表形态对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和发展的影响,重点是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的方式体现了课标重视案例教学的方法,不是系统地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呈现典型地表形态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无需做纯理论阐述。因此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和感悟,联系生活案例,通过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化为心理行为,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对聚落形态与分布的影响,因此,学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成为培养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之需,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接下来学习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范式。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因子: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相互关联,是并列关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为“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提供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本课是第一部分,本节主要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案例有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形特征和四大区域自然特征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聚落相关知识,通过本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演绎的学习方法。但是,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运用地图能力欠佳,加之生活经验局限与旅游阅历不多使得学生缺乏直观感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和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习得。
4.应用SOLO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利用SOLO理论分析本节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目标要求(见表4)。
结合地理学科,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以及SOLO分类理论行为动词,设计“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如表5所示。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河流地貌 地表形态
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体现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贯穿其中,以提升地理科学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对该标准我们可作如下解读:本节课要求掌握的是外力的因素,即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及过程和方法上的要求,即结合实例和举例说明的探究过程等。
一、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为:先讲侵蚀地貌的形成概念,后讲河流发育的初期和河流形成后,侵蚀作用的特点。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了解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主要是通过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素形成。教师可以分别讲解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海滨地区的三角洲,最后让学生通过案例3和活动来了解河流的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该教学有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讲授较多的知识,但主要的缺点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混淆成教师自己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我认为,流水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教学过程可做如下改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应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长江(或本土的河流如闽江)、黄河,由远到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设置提问:1.河流上游的河谷形态与下游的河谷形态是否相同?2.长江上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上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上游河谷形态的特征。3.长江下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下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下游河谷形态的特征。4.判断下列哪些图片呈现的是河流侵蚀地貌,哪些图片是河流堆积地貌。教师再展示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风景旅游区,让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说清流水的侵蚀作用和侵蚀地貌。通过课本中的实验活动,验证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思考坡度、流速以及颗粒物大小对洪(冲)积扇形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举例说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为实现“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节“活动”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究。
活动: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2)A、B、C三地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该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河流地貌凭借着水源、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积聚和中转;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我国南、北方地区,说明河网密度和水源获得的难易程度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设计试题体现课改,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
例1.读“河流不同部位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与剖面图甲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2)与剖面图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3)与剖面图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答案:A. c 堆积 B. a 侵蚀 C. b 搬运
该题给出的是河流的不同部位剖面图,要求学生利用图中提供的河流不同剖面形态对应河流的不同部位。河流不同的剖面形态与流水的外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解题过程考查了对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
例2.长江中游沿岸某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查询当地历史地理资料时发现了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描写了当地地貌和聚落的演变过程。河南安阳某中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即河流凸岸),殷墟旧址就位于河流凸岸。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胡玢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桑落洲”(桑落洲即江心洲)是怎样形成的?
(3)殷墟旧址选择河流凸岸的原因有哪些?(从农业、军事防卫和取水三方面分析)
■
解析:第(1)题,甲、乙、丙、丁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长江沿岸堆积地貌的形成,丁图中②处面积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因此最有可能为②。
第(2)题,“桑落洲”即江心洲,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第(3)题,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关键词】学导式 教学模式 理论分析 操作程序
一、理论依据
1.从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来看,新课标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化。全面体现在知识要求、基本训练要求和思想教育要求的具体化方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的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识记又分为知道和记住两个亚层次。上述知识要求中的层次和基本训练要求、思想教育要求基本上就是教学目标。新课标这一突出特点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目标教学的实施起了导向作用。
2.从教材的编写特点来看。(1)现行教材直观性强。教材图像系统数量增多,每幅图的信息量减少,重点突出,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2)教材可读性、趣味性大大提高。教材文字表述口语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贴近,不同章节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利于学生参与教学。(3)教材教学难度虽有所降低,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重点、难点、疑点的内容。如比例尺、时区、日界线及气候等问题,需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教材的编写特点为我们采用“学导式”目标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从学生的年龄、心智等特点来看,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好胜心、自我表现欲强,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不愿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但是,他们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不易自然形成,而要靠教师去启发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活动方式,也要靠教师去指导和调整;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要靠教师去帮助解决。因此,从学生的年龄、心智特点来看,亦很适合“学导式”这种课堂教学形式。
4.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指向性活动。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从展认、实施到达成,紧紧围绕着“目标”这一核心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
二、操作程序
1.前提诊测:前提诊测是指进行达标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与本节课新知识有关的预备性、基础性、相关性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提问、笔答等形式进行检测、诊断,从而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准备状态,如发现知识缺陷可及时进行矫正补充。例如,在学习中国矿产资源时,教师可让学生回答:世界煤矿、铁矿储量丰富的国家有哪几个?石油出产最多的地区和较多的国家有哪些?学生通过回答这样针对性强的问题,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可显示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这样的问题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展认目标:展认目标就是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一般在导入新课后),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无误地展现出来,学生认知,从而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学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自学提纲,独立而全面地阅读教材及地图册中的文字及图像。自学提纲的拟定要针对目标,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自学提纲中的内容大多可在教材中直接找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重点、有目的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画重点。自学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主要指识记和部分理解层次的目标)由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主要指部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目标)可采用互相质疑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学生自学讨论时,教师可巡回辅导。通过自学讨论,教师要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使精讲点拨有较强的针对性。
4.精讲点拨:自学讨论中学生无法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教师一定要进行精讲予以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评议、“三板”艺术及其他教学手段,形象而直观地进行讲解。精讲重在诱导、点拨,讲思路、讲方法,要画龙点睛,忌泛泛而谈。
5.达标测评:教师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角度、多形式的形成性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测试不计分,测毕当即公布答案,由学生自评或互评,并举手示意(或填写反馈卡),让教师全面了解情况,来检查目标达成度。对未达标的学生,针对情况,及时施以矫正补救;对达标度高的学生,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