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溶解教案

溶解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溶解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溶解教案

溶解教案范文第1篇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

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溶解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配电网 电力电容器 接线方式 技术方案

在宁夏南部固原山区,长期以来由于配电网无功匮乏,由其造成的网损严重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对各配电网络进行有效的无功功率补偿,逐渐起到了投资少回报高的效果。在实际的无功补偿中,通常采用了高压补偿、低压集中补偿、低压分散补偿和杆上补偿等方法降低了线路损耗和配电变压器损耗,电压质量也有较大的改善。下面对常用的3种补偿方式,即电容器的3种接线方式进行技术方案比较,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各自最大的功效。

1 电容器接线方式

电容器接线方式示意如图1所示。

2 高压补偿方式

要平衡输电网的无功功率,可在变电站进行集中补偿。这种方式一般是将并联电容器连接在变电站的10kV母线上,主要目的是改善输电网的功率因数,提高母线电压。优点是管理容易、维护方便,缺点是对配电网的降损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变电所内,为了调整变电站的电压。通常利用并联电容器组结合有载调压抽头来调节。通过两者的协调来进行电压和无功功率的控制,这一方面的技术在固原地区部分变电所得到了应用,是一种变电站电压和无功功率控制的有效方法,然而操作上还是较为麻烦的,因为限值需要随不同的运行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在微机自动化变电所,应用了一些新型的变电站电压无功功率微机综合控制装置,它可以在保证电压合格和无功功率最佳补偿效果的情况下进行调节,比同类装置或人工调节约减少1/3,提高了变电站电压合格率,线损降低约20%。

3 低压集中补偿方式的形式

目前,较普遍采用的另外一种无功补偿方式,是在配电变压器380V侧进行集中补偿,补偿装置通常采用微机控制的低压并联电容器柜。容量在几十至几百千乏不等,它是根据用户负荷水平的波动,投入相应数量的电容器进行跟踪补偿。主要目的是提高专用变压器用户的功率因数,实现无功功率的就地平衡,对配电网和配电变压器的降损有一定作用,也保证该用户的电压水平。这种补偿方式的投资及维护均由专用变压器用户承担。目前国内各厂家生产的自动补偿装置通常是根据功率因数来进行电容器的自动投切,也有为了保证用户电压水平而以电压为判据进行控制。这种补偿方式虽然利于保证用户的电能质量,但对电力系统并不可取。因为线路电压的波动主要由无功量变化引起,而线路的电压水平由系统情况决定。当线路电压基准偏高或偏低时,无功功率的投切量可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可能出现无功功率补偿过多或补偿不足的情况。

对配电系统来说,除了专用变压器之外,还有许多公用变压器,而面向广大家庭用户及其他小型用户的公用变压器,其通常安装在户外的杆架上,进行低压无功功率集中补偿则是不现实的,难维护、控制和管理,容易成为生产安全隐患。这样,配电网的补偿度就受到了限制。

4 低压(用户终端)分散补偿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压用户的用电量大幅增长,企业、厂矿和小区等对无功功率需求都很大,直接对用户末端进行无功补偿。将最恰当地降低电网的损耗和维持网络的电压水平。GB50052―1995《供电系统设计规范》指出,容量较大、负荷平稳且经常使用的用电设备,无功负荷宜单独就地补偿。这样,对于企业和厂矿中的电动机,应该进行就地无功补偿,即随机补偿;针对小区用户终端,由于用户负荷小,波动大。地点分散,无人管理,应该开发一种新型低压终端无功补偿装置,并能满足智能型控制、免维护、体积小、易安装、功能完善、造价较低等的要求。用户终端分散补偿方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线损率可减少20%;

(2)减小电压损失,改善电压质量,进而改善用电设备启动和运行条件;

(3)释放系统能量,提高线路供电能力;

(4)缺点是低压无功补偿通常按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最大无功功率需求来确定安装容量,而各配电变压器低压负荷波动的不同时性造成大量电容器在较轻载时闲置,设备利用率不高。

5 几种补偿方式的综合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电容器3种接线方式各有优缺点,其综合比较见表1。

6 其它补偿方式

近年来,还采用了一种杆上补偿方式。由于配电网中大量存在的公用变压器没有进行低压补偿,补偿度受到限制。由此造成很大的无功功率缺口需要由变电站或发电厂来填,大量的无功功率沿线传输,配电网网损居高难下,因此也根据负荷情况和电网需要,把10kV户外并联电容器安装在架空线路的杆塔上(或另行架杆)的方法来进行无功补偿,以提高配电网功率因数,达到降损升压的目的。但是由于杆上安装的并联电容器远离变电站,容易出现保护不易配置,控制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受安装环境和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等工程问题。因此,杆上无功功率优化补偿必须结合以下实际工程要求来进行。

溶解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能力探究差异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1

一、教学内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初步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溶解、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体验,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搜集事实证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等环节,从而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通过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探究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通过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新课

师(指着几位听课的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客人,我们泡几杯糖水来招待他们好吗?

生(兴奋地说):好!

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利用事先提供的器材“泡糖水”,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但不作其他提示。

(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供实践素材和机会,引导学生操作、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师:在泡糖水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又有哪些疑问?

由学生充分发言:

(1)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

(2)为什么水中糖放得足够多时,糖不会完全溶解且还有剩余呢?

(3)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的糖溶解?

(4)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5)食盐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蔗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哪个更大一些?

(6)搅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的溶解?

(7)糖在水中能够溶解,在其他液体中也能溶解吗?

(8)固体能溶解在水中,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吗?

……

教师对学生的仔细观察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表示肯定,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1)把错误的或是重复的问题划掉;(2)就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为糖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实上,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生3:对!而且我认为温度越高,糖溶解得越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生4:糖还有剩余,说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5:我认为这句话不太科学,因为如果再加一些水,或者改变其他条件,剩余的糖有可能还会溶解。

生6:对,所以应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7: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生8:我认为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气泡冒出来,这些气泡应该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生9:不错,倒啤酒时也会冒上来许多气泡。

生10:我们曾做过水的沸腾实验,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但还未沸腾时,水中就不断有气泡冒上来,这显然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水温升高时从水中跑出来了。

生11:这个实验是否表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的溶解能力越小?

生12:有可能。汽水瓶盖着时,不见有气泡冒上来,而瓶盖一打开,气泡就不断地冒上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还可能与其他的外界因素有关。

……

(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问题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并作出各种合理的猜想、假设,为下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择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允许各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猜想:(1)与水的质量的多少有关;(2)与水的温度的高低有关。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在两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荡一会使之充分溶解,且使两个试管中都有蔗糖剩余;

(2)在一个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观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

(3)把另一个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蔗糖能否继续溶解。

(由于学生对“溶解能力”的含义不理解,导致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误,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实验,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进行实验]

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努力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

[分析论证]

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加水和加热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这说明水越多,温度越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观察到的现象和生1相同,但我不赞同生1的观点。

师:(表示感兴趣)请说说你的观点。

生2:我通过实验发现,加水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变大。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2:我举例说明吧。比如,5mL的水中溶解了10g蔗糖就不能继续溶解了,说明1mL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g蔗糖;如果水增加到10mL,蔗糖最多能溶解20g,表面上看蔗糖溶解得比原来多了,但实质上1mL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蔗糖的溶解能力也没有改变。

生3:对。这就好比一个人挑担,他一次最多只能挑100斤;如果他多挑几次,他挑的总量会增加,但他挑担的能力没有改变。

生4:但加热后,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了,这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确实与温度有关。而且,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5:这也不见得,也许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变大。

师:对,我们只能说“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至于具体关系如何,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严密的分析才能确定。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安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讨论、争辩、猜想和假设,并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想法,试着接受别人正确的、合理的观点,从而不断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实际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热水洗碗比用冷水洗碗更干净。

问题二: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猜想:(1)食盐大;(2)蔗糖大;(3)一样大。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杯水,质量相同,温度相同,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比较哪一种物质溶解得多。(渗透控制变量法)

(2)各组进行实验方案公示。

①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观察到一种完全溶解,另一种还有剩余,就可得到结论。

②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两种物质都有剩余,比较剩余物质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③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逐渐加食盐和蔗糖,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到都不能溶解为止,比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进行实验]

学生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讨论交流]

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在水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蔗糖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说明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

生2:我得到的结论和生1相同。但我由此想到,比较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

师:(表示感兴趣)是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2:取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盐,如果放进去的蔗糖比食盐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盐还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结论。

师:你的思路是对的。但一开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呀?

生2:我也是在知道了结论之后才想到这个方法的。

生3:(若有所悟地)这样看来,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

师:(表示期待)说说看!

生3:我认为实验中两杯水的质量也不一定要相同。比如,可以使第一杯水的质量是第二杯水的两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盐的质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的蔗糖的两倍,再来比较它们溶解的程度,也能得到结论。

师:你这样设计的道理是什么?

生3:在这里盐水的质量虽然增大到了原来的两倍,但根据我们第一个探究活动得到的结论,这不会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师:对,实际上这里的设计思想还是与上面一致的。

生4:(受生2、生3启发状)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不知能否行得通?

师:(期待状)……

生4:只用一杯水来进行实验。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渐加食盐,搅拌,加到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再逐渐加蔗糖,搅拌,同样加到不再溶解为止,最后比较加入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就可得到结论。

生5:(表示怀疑地)同一杯水中加两种物质,它们的溶解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

师:这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探究。不过生4的想法的确很独特!

师:刚才大家通过相互合作,设计出了许多种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把食盐和蔗糖加到水中来进行比较的。

生:是的。

师:能不能反过来进行考虑呢?

生6:你是指把水加到食盐和蔗糖中来进行比较?

师:对。

生7:我知道了!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放相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再不断向食盐和蔗糖中加水,搅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为止,比较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结论。

生8:对,加水少的那种,它的溶解能力反而大。

(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设计出了多种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反思质疑]

师:对刚才的探究活动,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认为刚才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刚才所做的实验,只能说明在该温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但如果温度发生改变,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都要改变,此时,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是不能确定的。

师:对,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认为要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的大小,还应该做些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师:所以说,只通过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

(本环节是学生对探究得到的结论进行反思、质疑、评估的过程。应该说,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原来所没有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作业](二选一)

1.探究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将食盐和蔗糖放在同一杯水中对蔗糖的溶解能力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一)突出探究

本课通过创设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着力培养了学生发现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课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都包含了多个要素,但又各有侧重,如“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突出了“分析论证”这一环节;“探究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的活动,突出了“实验设计”“讨论交流”这些环节,并渗透了控制变量法。这样处理,既是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能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理解。

(二)鼓励创新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如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立即指出,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反思总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大胆探索,有所发现;二是注重对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实验设计时,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完善,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溶解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美沙拉嗪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64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一直较高,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1]。其主要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为攻击位点,其发病与患者自身免疫、遗传及感染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黏液脓血便,其病变范围呈连续性分布,主要由远段结肠开始累及至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水杨酸类(ASA)和糖皮质激素药物,而本院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本院消化科门诊收治的6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临床诊断及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判断符合2007年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对水杨酸和谷氨酰胺过敏,伴有其他严重或进展性疾病者,以往有肠道切除手术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发生感染性肠炎的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0±10.6)岁,20例轻度,10例中度。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21例轻度,9例中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度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分度和肠黏膜病变轻重分级 临床分度:轻度,每日腹泻少于4次,伴有轻度或无贫血及便血,无发热脉速,血沉正常。重度,每日腹泻超过6次,同时伴有明显的黏液脓血便,脉搏>90次/min,体温>37.5 ℃ ,血红蛋白300 mm/h。中度,病情介于轻重度之间。肠黏膜病变轻重分级:1级病变出现轻度或无糜烂,溃疡数量少于3个,病变周边轻度红肿。2级病变出现中度糜烂并伴有出血,溃疡呈散在分布,溃疡数量>3个,病变周边出现明显红肿。3级病变出现重度糜烂,并伴有明显出血,溃疡分布广且多,病变表面布满脓苔且周边有明显红肿[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莎尔福深圳康哲药业)3~4 g/d,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分3次于饭前温水送服,每次4粒;对照组仅口服美沙拉嗪3~4 g/d。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肠镜复查黏膜无异常,且半年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显示红白细胞明显减少,肠镜复查显示黏膜有轻度炎症,有部分假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以及大便常规检查均无好转迹象,肠镜以及组织学检查未见好转。加重:便次增加,脓血便腹痛加重,内镜下病灶面增多,溃疡糜烂面加重。显效+有效=总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2个月后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例(%)

表2 治疗2个月后内镜下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C)已成为我国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许多研究认为,其发病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导致的结果,与患者的感染、免疫、遗传、过敏、溶酶菌分泌过多及肠道防御机能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治疗多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而近年来,应用多种复方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的疗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便是其中之一,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主要是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及谷氨酰胺所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和谷氨酰胺共同参与了对UC患者免疫调节作用。其中谷氨酰胺是肠道细胞主要能量来源,其可促进肠黏膜细胞增殖,维护肠黏膜屏障,对于肠道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参与机体免疫保护[3]。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轻、中度UC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本病的临床缓解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伟,王吉耀.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杂志,2001,10(2):12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溶解教案范文第5篇

一、参赛对象

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的全院青年职工,要求医院全体科室每科必须至少选派1名职工参加比赛。

二、演讲内容

(一)谈谈中医文化与医院发展的关系和意义。

(二)谈谈教学工作和医院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谈谈如何构建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

(四)谈谈对中医文化的认识。

(五)讲述我工作岗位(医师、护士、药师、检验师、工人、管理等)的喜怒哀乐故事。

(围绕以上任意一项内容作为演讲主题,题目自定)

三、比赛办法及时间

(一)初赛

分5组进行,每组前3名选手进入决赛。初赛的比赛时间为2017年9月5日(星期二)15:00-18:00。

1组:东葛院区住院大楼所在的全部科室,比赛地点为医技楼7楼第一会议室。

2组:东葛院区住院北楼、医技楼、急诊楼的全部科室,比赛地点为医技楼7楼第二会议室。

3组:东葛院区新门诊楼、旧门诊楼的全部科室,比赛地点为生活一区教学楼4楼机考中心。

4组:东葛院区办公楼、后勤楼、生活一区、二区的全部科室,比赛地点为生活一区教学楼3楼录播室。

5组:仙葫院区的全部科室,比赛地点为仙葫院区17楼会议室。

(二)决赛

在东葛院区住院综合楼裙楼5楼多功能学术大厅举行,比赛时间为2017年9月8日(星期五)15:00~18:00。

四、演讲时间

初赛每人4~5分钟;决赛每人6~8分钟。

五、评分标准

全部评委评分完成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用所得的平均分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细则详见附件2)。

六、奖励办法

(一)一等奖2名,奖金2000元/名。

(二)二等奖4名,奖金1000元/名。

(三)三等奖9名,奖金500元/名。

(四)最佳人气奖3名(根据网络投票数产生),奖金300元/名。

(五)鼓励奖若干名(报名参加比赛未晋级决赛人员),奖金200元/名。

七、活动要求

此次演讲比赛是医院的重要活动之一,各科室必须参加,请医院所有科室主任、护长(含临床及职能科室)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及筛选工作。

八、报名流程

请以科室为单位,于2017年9月1日(周五)16:00前提交以下电子版材料至教学部邮箱。

(一)报名表(附件1)。

(二)个人生活照或者工作照(1M以上原图)。

(三)参赛感言(100字以内,可以是生活感言,也可以是工作感言,教学感言等)。

不明事项,请咨询教学部。

联系人及电话:黄xx

电子邮箱:xx

相关期刊更多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药剂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沈阳药科大学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